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人神与尻神禁忌是针灸著作中较为多见的两类时间禁忌。人神多引申为气血或神识,或直接称谓天神。尻神可能隶属于人神,而道家哲学与三才学说都表明尻部在人身中具有重要地位。触犯禁忌可导致人神所过部位附近的躯体病变,但在多数医书中则概称痈疽、疾病不愈乃至丧命。明代以后,对人神、尻神持否定态度的医家日多。  相似文献   

2.
“治神”一词出自《黄帝内经》 ,首见于《素问·保命全形论》中“凡刺之真 ,必先治神”之句。有关治神的记载 ,在古今医著中多有阐述 ,诸如《素问·八正神明论》、《素问·徵四失论》、《素问·针解篇》、《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终始》、《灵枢·本神》、《灵枢·小针解》等篇 ,以及《类经》、《标幽赋》、《金针梅花诗钞》 ,等文献均明确指出治神的意义及针刺操作的相关性 ,强调针刺操作必先治神 ,其临床意义非常重要。1 何谓治神  治神 ,古代医家又称本神、调神、定神、守神。  神 ,中医学认为 ,心藏神 ,心主神明 ,脑为元神…  相似文献   

3.
针灸日时避忌在针灸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强调针灸施治的禁忌时间以及与此相应的针灸部位。其学术思想出自《内经》,具体方法则主要形成并盛行于隋唐时期,包括太乙忌、虾蟆忌、人神忌、尻神忌、血忌、建除忌等,这些方法后世已很少应用。本文对此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1 神之函义 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泛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精神意志、视听言动、喜怒悲恐等无不包含于神之中。简言之,神就是生命。神的产生以精气为其物质基础,如《灵枢·本神》所曰“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平人绝谷》所曰“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素问·移精变气论》所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突出强调了神的重要性。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所主的神志即是指狭义之神。  相似文献   

5.
《内经》认为,善用针者,除了正确的辨证取穴,运用合理的手法,尤需注重辨神、调神。强调“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灵枢·本神》),谆谆告诫医者:“用针之要,毋忘其神!”(《灵枢·官能》)这种高度重视神在针治中的作用,对后世针灸理论及临床治疗影响  相似文献   

6.
“神”在祖国医学中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人体的面色、眼神、应答、肢体活动姿势等 ,无不包含在神的范围之内。《素问·移精变气论篇》谓“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就是这种广义之神。狭义之神即心主神志 ,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其在一定条件下影响着整个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协调和平衡。因而 ,“神”为生命之主宰 ,神的得失存亡 ,反映了人体脏腑气血之盛衰 ,是临床上决断生死的重要关键。《灵枢·本神》曰 :“凡刺之法 ,必先本于神”。即提示了“神”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笔者仅从针刺治…  相似文献   

7.
如何提高针灸的治疗效果 ,是历代针灸医家一直努力追寻的目标 ,也是目前关乎针灸生存发展的核心问题。《灵枢·本神》说 :“凡刺之要 ,必先本于神。”《素问·宝命全形论》曰 :“凡刺之真 ,必先治神。”《灵枢·九针十二原》亦说 :“粗守型 ,上守神。”这些都说明在施用针刺治疗的整个过程中 ,医者思想集中 ,专心致志 ,对取得疗效是至关重要的。至于如何守神 ,《素问·针解》篇说 :“必正其神 ,欲瞻其目 ,制其神 ,令气易行也。”张景岳对此注释云 :“目者 ,神之窍。欲正病者之神 ,必瞻其目 ,制彼精神 ,令无散越 ,则气为神使 ,脉道易行也。”…  相似文献   

8.
[原文]犯禁忌而病复。[阎注]禁忌者,非惟人神所在也,谓大饥、大渴、大寒、大热、大饱、大醉、大虚、大竭、大劳、大困,皆为针家之禁忌。若虚实不分,浅深不及,犯触人神,颠倒四时,其病愈而必复,切须诫之。[补评]针刺禁忌之说,古人十分重视,《内经》中载述甚详。有《素问·刺禁论》中重要脏器与血管所在部的禁忌;和大醉、大怒、大劳、新饱、大饥、大渴、大惊时的禁忌;有《灵枢·五禁》中形肉脱、大出血、大汗、大泄、新产出血等“五夺”时的禁忌和脉症不符的五种逆证的禁忌;还有《灵枢·玉版》中死期将近的十种重危证的禁忌。晋代皇甫谧的《针…  相似文献   

9.
浅谈《内经》神之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军瑞 《国医论坛》2000,15(4):47-48
神为中医学的一个特有概念,论神必言形,写形必察神。探究《内经》中“神”之特性,离不开哲学思想对其的渗透和影响。1 自然性就“神”的起源而言,早期发轫于上古哲学思想,如《易·系辞》曰:“阴阳不测谓之神。”即将自然界一切神奇的不易把握的运动变化,看作是非常神秘的,概言为“神”。对此《荀子·天论》补充道:“列星随旋,日月遵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夫是之谓‘神’。”言“气能生神”、“气乃神之祖”,强调神为自然界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产物。《淮南子·泰训》篇形象喻为“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  相似文献   

10.
田晓芳  任雪松 《四川中医》2013,(12):148-150
治神思想是《内经》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学术思想之一。《灵枢·官能》指出:“用针之要,无忘其神。”《灵枢-本神》也云:“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就是说,针刺治疗要以神为本,针灸治病,强调“神”的作用。治神,是指在针刺过程中要善于安神、守神、调神,这样才能提高临床疗效,达到治疗效果;治神,关系到医患双方,并贯穿于针刺治疗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灵枢·九针十二原》开始部分有这样一段文字:“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覩其疾恶知其原”,其中“神乎神客在门”六字,诸家注本标点不一:一种是“神乎神,客在门。”另一种是“神乎!神客在门。”前者是传统标点法,如清代张景岳《类经》注、张志聪《灵枢集注》、马元台《灵枢注证发微》、及今人的《灵枢经白话解》、《灵枢经语释》等;后者最早见于日本丹波元简《灵枢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7月第1版),后又有  相似文献   

12.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指出中医学术思想之精髓在于:未病先防,重点预防,防患于未然。纵观古代针灸医籍,针灸治疗贯穿始终,已形成系统而日趋成熟的理论体系,是针灸学的主体,而针灸预防作用涉及不多,但也并未被忽视,可以说是针灸学的指导思想,闪耀着独特的智慧光芒。针灸预防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第八条云:“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在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指出太阳病…  相似文献   

13.
<正> 《灵枢·官能篇》说:“用针之要,无忘其神”。《灵枢·本神篇》亦说:“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可见针刺与神的关系十分密切,也充分体现了神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性。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相似文献   

14.
治神,即针刺过程中医患双方对精神、心理、意识的调治.治神要求医生澄心静虑,意系病者,体察经络穴位的阴阳气血变化,从而施用正确的针刺手法;要求患者安神志定,注意针感,体察经气.如此,才能取得好的针灸疗效,避免盲目针刺造成经气逆乱. 1治神的重要意义 治神,是针刺的基本原则,是提高针灸疗效的重要内容.《内经》多次强调治神守气是针刺的基本原则.对于针灸医生的治神,《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日:"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经气已至,慎守勿失",又说"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一日治神……";《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灵枢·官能》说:"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相似文献   

15.
论《内经》五脏神的同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认为 ,心与神的关系最为密切 ,心是精神活动的主宰。但精神活动又不仅仅与心有关 ,《内经》又进一步将神分为五种 ,即神、魂、魄、意、志 ,后世称之为“五神” ,五神分藏于五脏。《素问·宣明五气篇》说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 ,是谓五藏所藏。”后世对五神的涵义及区别 ,心藏神与五脏藏神的关系 ,以及五脏神理论的临床应用等问题 ,颇多争议。而问题的关键 ,就在于对五脏神的认识上 ,这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重要理论问题。1 五脏神的涵义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说 :“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灵枢·…  相似文献   

16.
<正> 在针灸医籍中,有一部分腧穴的定位,书与书之间记述不一致,有的甚至出入很大。笔者就厉兑穴的一些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厉兑穴的定位大概有三种说法。其一,《灵枢·本输》曰:“历兑者,足大指内次指之端也”。《甲乙经》详述“去爪甲角如韭叶”。历代如《资生经》、《铜人俞穴针灸图经》、《针灸发挥》、《针灸聚英》、《针灸大成》、《医宗金鉴》等均如上所述;其二,“厉兑,次趾外侧,去爪甲角一分许”。这种说法大概源于承、王等氏创立的“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如王野枫编订的《针灸十四经穴位考订》、承淡安著《中国针灸学》、池澄清编《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等。另外还有上海中医学院、  相似文献   

17.
李学川,号邓尉山人,江苏吴县人,清代著名的针灸学家。李氏聚四十余年之精力,研读《灵枢》、《素问》和历代医籍,参之自己的经验和心得,撰写成《针灸逢源》。全书共六卷,卷一、二为《灵枢》、《素问》经文,系节录原经文并加注;卷三《群书汇粹》,辑历代医书有关针灸论述与  相似文献   

18.
浅谈治神与用针宜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神在经典医籍中已有明确的论述,更为历代针灸医家所重视,但是当今针灸医生中实施“治神”时缺乏明确的方法。笔者结合大量临床实践,深刻体会将用针宜静作为治神细则是直接影响针灸疗效的一个关键因素。“神”在中医学中主要包涵两方面内容:一为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二为人的思维情志活动。本文所论之“神”是指针灸过程中的精神状态。“治”即指治理、调理之意,“治神”即是调理医、患双方的精神状态。1医者之静,治医者之神以“治神”理论的由来及《黄帝内经》的有关论述来看,“治神”的首要内涵是集中精神,以正确诊视病情,如“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此言明确指出,针刺之前必先治神。何以治神,医者为先。对疾病的正确分析诊断,有赖于认真全面地观察了解病情,这就要求医者临诊以集中精神为首务,所以“用针宜静”首先要医者排除杂念,专心致志,客  相似文献   

19.
谈针灸“治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神在中国古代哲学和医学中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除单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外 ,也泛指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变化及人体生命机能活动的外在表现。它是存在于自然的造化之力。《荀子·天论》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各得其养以成 ,不见其事而见其动 ,夫谓之神”。《准南子·秦训篇》 :“其生物也 ,莫见所养而物长 ;其杀物也 ,莫见所丧而物亡 ,此谓之神明。”《素问·天元纪大论》 :“物生谓之化 ,物极谓之变 ,阴阳不测 ,谓之神。”中医学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阴阳对立的统一体 ,阴阳之气相互作用推动了生命运动和变化 ,故人体生命机能———气 ,…  相似文献   

20.
“宛陈则除之”出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是针灸治病的一个重要原则。根据一般理解和运用,往往以“刺血”为唯一要义。如《中国医学大辞典》解:“宛陈:脉中蓄血也……。”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针灸学》解·“……”宜用三棱针刺十二井及局部的脉络出血,以祛淤泻实……”;《刺血精义》解:“血盛宜决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