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应用尿激酶对3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溶栓治疗并进行护理。结果:预防和减轻了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出血、低血压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静脉溶栓治疗AMI过程中,强化临床观察与护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应用尿激酶对3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溶栓治疗并进行护理.结果预防和减轻了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出血、低血压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静脉溶栓治疗AMI过程中,强化临床观察与护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4.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急危重病,静脉溶栓治疗是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主要进展之一,溶栓的目的是尽早、尽快、充分而持久地使相关梗死血管相通。溶栓治疗时间越早,梗死范围越少,病死率越低。详细的病情观察、心电监护、溶栓后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显得非常重要,我们于1999年1月~2002年12月应用国产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2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溶栓治疗是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学上的一大突破性进展,对于无条件开展急诊PTCA手术的医院来说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冠脉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原因,梗死相关冠脉再通是溶栓治疗的关键,有资料表明,临床评价再通率为67.3%,死亡率为10%。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可使阻塞的血管再通,从而挽救濒死的心肌组织,限  相似文献   

6.
7.
杨芳  沈菲  华雨  高志霞 《全科护理》2015,(3):238-23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出血性并发症发生情况与观察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出血性并发症及观察护理方法。[结果]6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后,出现出血性并发症共6例,其中颅内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2例,皮下血肿2例,牙龈出血1例。[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病人出血性并发症进行严密观察和针对性护理,提高病情观察的预见性和准确性,重视病人既往病史的收集、凝血功能的观察,了解药物的副反应,使出血并发症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8.
9.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综述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行静脉溶栓治疗的相关护理问题:(1)常用溶栓药物及使用方法;(2)溶栓中的护理操作技能及监测技术;(3)静脉溶栓中的病情观察和整体护理;(4)溶栓疗效强烈的时间依赖性以及护士在缩短溶栓前时间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燕 《全科护理》2013,11(21):1937-1938
[目的]总结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方式及注意事项。[方法]选择本院进行静脉溶栓的病人47例,严格按照随机化的原则将所有入选病人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4例,针对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溶栓治疗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临床症状实施全面的护理措施,对照组实施一般的护理。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溶栓成功率为95.8%,对照组为78.3%,观察组的溶栓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症状和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的急危重症,早期的静脉溶栓治疗能够让病变血管的血栓溶解后再通,使濒死的心肌恢复功能。而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明显增加临床疗效,大大降低病死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对于评价溶栓效果及制订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5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14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匹配对照方法分为对照组72例、实验组77例,对照组入院后按常规的急救护理措施,实验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急救护理,观察两组患者人院至溶栓治疗时间、治疗成功率、出血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人院至溶栓治疗时间分别为(23±5.2)min与(66±12.3)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尿激酶溶栓成功率分别为62.3%与4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可缩短溶栓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全组65岁以上患者共88例,分为溶栓治疗组41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47例。治疗组采用尿激酶100万-150万u静脉滴注,30分钟滴完,同时给予肝素抗凝治疗。结果 梗死相关动脉的再通率溶栓组65.9%显著高于对照组10.6%(P=0.000);发病4wk内病死率,溶栓治疗组12.2%,显著低于对照组34.0%(P=0.046),再通者病死率3.7%,显著低于未通者28.6%(P=0.047)。全组无1例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 对适宜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缺血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晚期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晚期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92例患者按梗塞前心绞痛病史不同分为远期预处理组(A组,33例)、近期预处理组(B组,30例)和无预处理组(C组,29例),均于胸痛后6~12小时内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冠脉再通率、心肌梗塞范围、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B组冠脉再通率(56.7%)大于A组(30.3%)和C组(13.8%),P均<0.05;B组和A组晚期再灌注可减少心肌梗塞范围(P均<0.05);B组心律失常发生率(13.3%)也小于A组(45.5%)和C组(48.3%),P均<0.05;C组冠脉再通者病死率(50.0%)显著增高(P均<0.05)。结论:缺血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晚期再灌注能减少心肌梗塞范围;只有近期预处理能提高冠脉再通率和减少心律失常;无预处理者晚期再灌注甚至可增加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程序化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静脉溶栓程序化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AMI诊疗过程各时期对护理工作的不同要求 ,制定一套程序化护理管理模式。将连续的护理过程划分为接诊准备及接诊 -溶栓前准备及溶栓 -溶栓后观察相对独立的三个阶段 ,针对每一阶段特点制定内容详尽而又重点突出的护理计划 ;建立管理程序评价制度 ,对护理工作及时进行考评和监督。结果 此项护理管理程序的应用明显缩短了接诊到开始溶栓的时间 (doortoneedletime) ;能指导护士及时发现各种并发症 ,提高了护理工作的预见性 ;管理程序评价制度的实施 ,保证了各阶段护理程序的落实。结论 该模式实用性强 ,能有效地保证AMI静脉溶栓快速而安全地实施  相似文献   

15.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治疗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不同梗塞部位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治疗再通评价的意义。方法:对160例首次AMI患者随机分成尿激酶溶栓治疗再通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左房内径(LAD)、室间隔和左室后壁运动最小幅度(IVSA和LVPWA)、左室射血分数(EF)、二尖瓣E点至室间隔距离(EPSS)和二尖瓣血流频谱A峰最大速度与E峰最大速度比(A/E)。结果:①溶栓治疗者再通率为58.82%(70/119)。②急性前壁心肌梗塞(AAMI)患者的LAD、EPSS和A/E在溶栓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1,P<0.01);溶栓再通组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③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IMI)患者LVPWA溶栓再通组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再通组A/E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④AAMI+AIMI患者EF在溶栓再通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EPSS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溶栓治疗可限制梗塞面积,挽救濒死心肌,改善左室功能。在梗塞部位上,前壁优于下壁,AAMI+AIMI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单纯静脉溶栓疗法和静脉溶栓加冠状动脉(冠脉)内溶栓疗法的疗效。方法:前法以(150~200)×104U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后法以(150~200)×104U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后,再以(20~50)×104U尿激酶行冠脉内溶栓。结果:前法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为60.0%;后法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为76.9%。2组比较,χ2=3.86,P<0.05。住院病死率静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加冠脉内溶栓组分别为12.5%和9.6%,2法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χ2=6.66,P<0.01)。心功能1~2级者2组分别为90.8%和94.2%(χ2=6.64,P<0.01);心功能3~4级者分别为9.2%和5.8%(χ2=6.65,P<0.01)。结论:冠脉内溶栓再通率高,在治疗的同时,还可了解梗死相关动脉再通和狭窄情况;静脉溶栓方法简便,可在发病早期实施。将两种方法相结合,缩短了等待溶栓的时间;静脉溶栓结合冠脉内溶栓优点,使血管再通率明显提高,并进一步降低了患者近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探讨放宽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指征对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 1998~ 2 0 0 0年CCU病房的AMI患者溶栓范围放宽到据发病时间至 12h ,病人年龄不限。结果 :溶栓范围由 48例扩大到 72例 ,溶栓组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不溶栓组。结论 :放宽溶栓范围可使更多的病人受益 ,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张爱兰  朱文玲 《临床荟萃》2004,19(11):612-614
目的 评价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利弊。方法 利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研究了 1 0 6例 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获益显著 ,30天总病死率及心源性病死率溶栓组均明显低于非溶栓组 (总病死率为 1 4 .5 %和 36 .7% ,P <0 .0 5 ;心源性病死率为1 0 .5 %和 33.3% ,P <0 .0 1 )。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9.
35例心肺复苏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CPR)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存在的问题。方法:对35例CPR后AMI患者(CPR组)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42例无CPRAMI患者(对照组)静脉溶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PR组发病至心脏停搏时间平均为(84.0±33.6)分钟,CPR时间(7.7±3.0)分钟,平均溶栓时间为(93.6±48.8)分钟〔与对照组(163.1±69.2)分钟比较,P<0.001〕;冠脉再通率为74.3%(与对照组66.7%比较,P>0.05),CPR组无一例发生胸内出血,但有8例(22.9%)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其中1例严重出血(与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7.1%比较,P<0.05)。结论:对CRP成功后无创AMI患者迅速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不仅安全有效,而且可适当扩大溶栓治疗的“时间窗”;CPR后需注意预防机体应激性反应,尤其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超声心动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运动试验及心室晚电位检查,对94例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进行6个月~3年的随访。结果:在6个月~3年的随访中,前壁再通组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明显短于前壁未通组(P均<0.05);而下壁再通组与未通组LAD、LVED和LVEF无明显差别。再通组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通组,再通组的运动耐量明显高于未通组(P均<0.05)。结论:静脉溶栓对改善前壁心肌梗塞患者远期心功能疗效显著,对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心功能改善不明显;但静脉溶栓对前壁或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在减少远期心律失常的发生,增强运动耐量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