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1.余虽不知医。而甚知医之难。且伤世医之陋。大都不识丁。人为之趋。运善觅钱。(P.213ler“人为之趣”一句,不知所云。按“越”乃“趁”之异体字,要属下为句。“人为之”三字应连上句。这样就句顺而义明矣。——…··徐虽不知医,而甚知医难。且伤世医之陋,大都不识丁人为之,起运善觅隼12.医和之论清源。推六气五味六疾。与黄帝素难书符合。其论盅惑之疾。女惑男风。落山刺义。周易精义。齐鲁之儒者。未有以过也。(P.445ler“女惑男风”和“落山刺义”二句,点得莫名其妙,使人啼笑皆非。考《左传》有文日:“在《周易》,女…  相似文献   

2.
赵海仙名履鳌,江苏丹徒人。为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名医,是苏北地区医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为学上宗《内》《难》、仲景、下逮叶天士、薛生白,无不覃精研几,直造其巅。勤求古训,心得独多,故“以术名大江南北者数十年不衰”(《宋元明清名医类案·续编》)。且医德高尚,宅心仁慈,尝谓:“医为仁术,为医而不仁,何用为医?”(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可知其乐善为怀之胸  相似文献   

3.
罗天益(约公元1220—1290年)字谦甫,元代真定人。居东垣门下凡十数年,其发言造诣,酷类其师。所著《卫生宝鉴》,以“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象”、“医验记述”等为其内容。其论病制方本于《素》、《难》,釆摭东垣,并参以己意,旁及诸家。后人盛赞“罗氏深得李氏不传之奥”,“李氏之学得罗氏而益明”。  相似文献   

4.
医苑百花     
医苑百花“左为肾右为命门”之我见自《难经》的“古十六难”和“三十九难”提出“左为肾,右为命门”之说之后,历代医家各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见解,莫衷一是.笔者不揣冒昧,斗胆解说,恭请专家学者指正.《难经·三十九难》“谓肾有两藏(Cang)也,其左为肾,右为命...  相似文献   

5.
《难经》为中医的重要经典名著之一 ,历代医家多奉之为“医经之心髓 ,救疾之枢机。”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云其“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医籍创作了《伤寒杂病论》 ,可见《难经》(《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 ,通观全书 ,在整体观念、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判断预后等方面 ,无不贯穿着《难经》的学术思想 ,兹就此浅析如下。1 整体观念《金匮》在天人相应、五脏相关两方面体现了《难经》、的整…  相似文献   

6.
“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以医见业”一句,出自《后汉书·华佗传》,对此句笔者理解如下。考《康熙字典》:恶,“多所不可曰性恶,《后汉书·  相似文献   

7.
喻昌(1585—1664),字嘉言,江西新建人,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喻氏博学多才,文章盖世,其由禅治医,临证多妙悟,人所难及,史称其“精心妙术,冠绝一时”。恰如其在《医门法律·痢疾门》和《寓意草》中痢疾案首倡一独特治痢之法——“逆流挽舟”法,依法选方妙用“人参败毒散”,开创了治痢新方法和新思路,对后世痢疾论治影响较大。笔者不揣浅陋,现就喻嘉言治痢名法与名方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医易同源,而易长于变化.故孙思邈云:“不学易不足以言太医”.王冰注《内经》多采用《周易》的词句和义理.历代名医注《伤寒》亦有采用卦名、辞句和义理者.张景岳年逾不惑,始信学医必须知易,而著《医易》.可见学习掌握点《周易》理论知识,有助于理解“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的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对学习典经著作是有帮助的.一、《周易》来自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周密观察并非虚构  相似文献   

9.
医苑百花     
医苑百花“玄冥幽微”阐释《伤寒论·序》云:“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玄冥幽微”一词,《医古文》五版教材释曰:“指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的玄妙隐微,幽深奥秘。”然详...  相似文献   

10.
一、医史考证:(1)张仲景未曾撰用《素问》。据考证,《伤寒论》原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23字,为后人增入,证明张仲景并非据《黄帝内经》撰写了《伤寒论》。(2)医经、经方自古有别。其区别在于学术根源不同,医经重在脏腑经络运行生理,而经方重在疾病反应症状及对证治疗方药,这就决定了《黄帝内经》与《汤液》学术理论有一定不同。《汤液》是《伤寒》祖祢,《黄帝内经》只不过是《伤寒》的东邻。(3)《黄帝内经》并非中医学术惟一源头。(4)《阴阳大论》为叔和所撰。《伤寒例》一篇,为叔和之作,已有  相似文献   

11.
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是先响于医,续鸣于药的。据封氏《蕲州志》载,其“托医以寿世,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可见一斑。以医率药的科学巨著《本草纲目》,不仅在药物学、自然科学分类法等方面著称于世,而且其临床医学方面的卓越建树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以老年用补法而言,李氏独辟蹊径,力倡“推陈致  相似文献   

12.
对《金匮要略》这部经典医籍,笔者认为应本着以下四条途径去精求探索,深入研究。 以经解经 中国医药学奠基于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典籍。从《伤寒杂病论》序言可知,张仲景的学术渊源“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  相似文献   

13.
内燥泛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燥为六淫外邪之一,在临床上有些并非外感疾病,但见有与外感燥邪相似的临床表现,称之为“内燥”,考历代《内》、《难》等医著,很少论述内燥,在清·石芾南之《医原》中始见有“内燥”之名,近代对内燥之见解,或论其是邪气,或论其系阴津亏虚,混淆欠清,尚乏专论,今不揣拙见作此泛论,请教于诸公。  相似文献   

14.
易与医     
一、从《易》与医的起源谈起《易》是讲卜筮的书,医是“治病工”(见《说文》).卜筮和治病,是两种不同的职业,但在中国古时,却都是“巫”的事.巫,是跳大神的人.《说文》:“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按:巫亦包括男巫.《楚语》:“在男曰觋,在女日巫.”《周礼春官神仕疏》则说:“男,阳,有两称,日巫,日觋:女,阴,不变 直名巫,无觋称”.).“筮”字从巫.“医”,繁体字作“醫”,《集韵》作“毉”,亦从巫,可证.卜筮和治病,虽然都是巫的事,但在分工上也有所侧重.如《吕氏春秋》就说;“巫彭作医,巫咸作筮”.当时虽然有的人信巫,  相似文献   

15.
什么叫中医?大致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中”,即中等之意,“中医”即中等医生.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一》说:“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说:“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第二种解释:“中”,念zhòng,即“符合”之意,“中医”,即符合医理.《汉书·艺文志》曰:“(庸医)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意思是说若让庸医治病,反而越治越坏,即我们现代常说的医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这种情况不如不治,不治反而符合医理.在《备急千金要方》里保存了古印度佛教医学的学说:人体有自我修复功能,一些病可以“不治自愈”,但有一些病“须治而愈”,还有一些病“虽治难愈”.比如慢性肝病,经过长期的治疗,病情还是会发展、变化.再有一些病就是“真死不治”,如张仲景《伤寒论》里就有多条“死不治”的条文.第三种解释:“中医”,即指中国医学、祖国医学,亦即国医,与西洋医学相对而言.现代所谓“中医”,即取第三种解释.  相似文献   

16.
咳嗽一证临床常见,因其成因复杂、治疗不易,故历代医家均称难治。《医学真传》曰:“诸病易治,咳嗽难医。”尤其内伤久嗽,病变涉及五脏六腑,其治更难。清·叶天士治疗久嗽颇具经验,笔者就其《临证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及《未刻本叶氏医案》(以下简称《未刻本》)所载有关内容,试作以下浅述。  相似文献   

17.
对《武威汉代医简》中“东海白水侯方”的文献进行研究,以探求其发源流转,发现其可能源自两汉“献方”活动,后由于疗效明确,一直流转后世;隋之前医著《素女方》中治疗“七伤”方,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石韦丸”方,《千金翼方》中的“周白水候散”都是由其加减化裁而来,主治范围也有变化,说明了古老方剂的临床魅力。  相似文献   

18.
“离开经络而谈六经,其弊也浅;分割《伤寒论》与《内经》中之六经为两回事,其弊也拘。”这是程门雪先生于畴昔,针对中医界同道的混乱思想所作的精辟之论,真可谓医医之金针。年光荏苒,教益犹新。笔者深感重温“六经即经络”这一旧题,对我们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时至今日,尚有学者胶柱于六经系六个症候群之说而纷争不已。事实上,谈六经岂可离开经络?张仲景惟恐后人不明,故在《伤寒卒病论》序中指出“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  相似文献   

19.
未(wei) 副词 一、表示尚未发生的动作行为,可译为“没有”、 “还没有”等。例如: 1.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楼康《养生论》)一一整个早晨没有吃东西,(肚子里)就空叫着想吃东西。 2.《灵枢》未注,皆不能无遗憾焉。(张介宾《类经·序》)一一《灵枢》又没有加注的都不能不使人感到遗憾。 3。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左传·成公十年》)一一医缓还没有到时,晋景公梦见疾病变成了两个小孩儿。 4.营求未遂,深情牵挂.良药难医。(李中梓《不失人情论》)一一有的谋求还没有达到目的,内心又深深地挂念着,这样的病人就是好药也难治疗。 5.反席,未安而…  相似文献   

20.
韩冠先 《新中医》1991,23(2):55-56
艾叶,《新修本草》言其“味苦,微温,无毒。”《药性赋》谓其“止崩漏安胎而医痢红。”验之临床,艾叶不唯有止血、治痢之功,且止咳平喘、活血解毒、止痛止泻之效亦属卓著。今择数案,以彰其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