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从1989年加拿大医生Campean首先报道应用桡动脉穿刺路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取得成功。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已被认同,但近几年来也陆续看到经桡动脉PCI并发纵隔血肿的个案报道,虽其发生率不高,但却是非常危险的一种急性并发症,如处理不及,可产生严重后果甚至导致死亡。本文将近3年来经右侧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纵隔血肿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早期诊治及应对要点,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腹壁血肿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腹膜后血肿是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有关血管穿刺并发症[1]之一,但PCI后出现腹壁血肿鲜有报告,现报道1例.  相似文献   

3.
<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成为治疗心肌梗死等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疗法〔1〕。但高龄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身体的基础情况较差,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风险较大。目前临床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穿刺途径主要有桡动脉及股动脉。研究〔2,3〕显示,对于年轻患者,两种穿刺途径的临床疗效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的血管并发症较少。本研究对比高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及经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出现血肿后局部加压包扎+冷敷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2年12月我院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2014例患者,术后出现血肿11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患者出现血肿后立即应用局部加压包扎+局部冷敷,对照组患者出现血肿后立即应用局部加压包扎。结果试验组疼痛减轻时间短于对照组,舒适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出现血肿后应用冷敷+局部加压包扎的疗效明显,可达到良好的止血效果,明显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致桡动脉痉挛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介入手术通常方法是采取股动脉途径,但由于采取股动脉途径时发生周围血管和出血并发症相对多见,如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和需要输血等,这些并发症会增加病人的痛苦、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而与股动脉途径相比较,桡动脉途径具有以下优点:①穿刺损伤小,术后可迅速止血,病人可下床活动,减少了周围血管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1];②桡动脉附近无重要的血管和神经,不易发生血管和神经损伤;③手掌为双重血供,不会发生桡动脉闭塞造成手部缺血.目前,由于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优越性和可行性逐渐被医生和病人所认同,许多医院直接开展了此项介入技术.  相似文献   

6.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8年9—2010年12月215例行经桡动脉冠脉造影和PC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率98.1%,经桡冠脉造影成功率100%,PCI成功率95.4%;术后并发症:出现皮下小血肿和淤斑5例、桡动脉闭塞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常规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急诊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97例冠心病患者男性66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76.44±6.20)岁。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结果:93例患者均取得穿刺和介入治疗成功。1例桡动脉穿刺失败改行股动脉穿刺,3例患者桡动脉穿刺成功但头臂干迂曲、升主动脉扩张,在造影后改行股动脉途径经皮腔内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术(PCI)成功。扩张病变血管包括右冠状动脉32支,前降支52支,回旋支13支。97例患者靶血管植入支架共221个。21例患者术中须更换导引导管。术后股动脉穿刺局部较大血肿2例,桡动脉闭塞2例,前臂皮下淤血2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临床工作中,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的优势以及可行性。方法对在2011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2例需行冠脉介入治疗(TRI)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对、分析,观察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以及并发症。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穿刺成功有110例,成功率为98.21%,而术后并发症:桡动脉发生痉挛3例,术后穿刺部位出现小血肿有1例,前臂出现肿胀有1例,血管迷走痉挛1例,共有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3%。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并发症较少,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 目的 观察高位桡动脉的解剖学特征,探讨该类型解剖学变异对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影响。方法 选取17例右侧高位桡动脉解剖学变异患者及与之匹配的60例桡动脉解剖学正常的患者,观察两组桡动脉影像学特征,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17例高位桡动脉中,桡动脉起源于腋动脉6例(35.29%),起源于肱动脉11例(64.71%);高位桡动脉组患者右侧桡动脉平均直径为(2.62±0.60)mm,低于对照组平均直径(3.07±0.35)mm,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高位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为70.6%(12/17),对照组手术成功率为 98.3%(59/6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高位桡动脉组术后发生2例(11.76%)前臂血肿,1例(5.88%)上臂血肿,对照组出现1例(1.67%)前臂血肿。结论 对于存在高位桡动脉的患者,应该提高警惕,轻柔操作,而直径较为细小的高位桡动脉则应该视为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禁忌,尽量避免采用。  相似文献   

10.
274例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术治疗冠心病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6 0 8例冠心病患者分别经桡动脉 (2 74例 ,A组 )或经股动脉 (334例 ,F组 )途径接受介入治疗 ,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CAG)或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A组局部血肿发生率显著低于F组 ,无假性动脉瘤 (F组 7例 ,P <0 0 5 )等其他血管及皮肤并发症 ,1例发生术侧肢体浮肿 ;F组出现 1例动静脉瘘、2例术侧肢体浮肿、4例穿刺部位感染、5例穿刺部位表皮坏死 ,但两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均无远端肢体缺血。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少 ,可行性高 ,安全有效 ,但需要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我院138例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随机分为经桡动脉组70例,经股动脉组68例,分别给予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和经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成功率、并发症、造影荆用量、手术时间及X线照射时间等。结果两组患者造影剂用量、X线照射时间、手术时间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间差异亦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经桡动脉介入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即刻选择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并发症以及近期疗效。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经桡动脉造影显示明确的冠状动脉病变后即刻采取经桡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117例(桡动脉组),与同期经股动脉途径造影后即刻PCI者(股动脉组,共409例)进行比较,分析两组靶血管病变特征、疗效和并发症,并随访术后1月内心绞痛复发、心肌梗死、死亡等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PCI成功率为94.0%,与股动脉组(97.6%)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桡动脉组造影显示明显病变(管腔狭窄程度≥70%)的血管数量累计为210支,其中182支作为靶血管进行了成功的PCI,病变血管的血运重建率为86.7%,低于股动脉组(93.4%),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而且成功PCI者中慢性闭塞病变的所占的比例也明显低于股动脉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桡动脉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总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1)。术后平均卧床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股动脉组。随访PCI术后1个月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即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具有可行性。但对于复杂病变选择经股动脉途径PCI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4年3月至2006年9月,分别经桡动脉(36例)或股动脉(51例)途径完成87例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观察不同入路介入治疗左主干病变的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造影剂用量、术后并发症以及临床随访期间发生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情况.结果 在37例选择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中仅1例患者因术中出现桡动脉痉挛而改为股动脉途径,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手术成功率为97.3%,两组患者完成手术的操作时间(59.2±15.0 mm比56.9±22.3 min)和造影剂用量(216±33 mL比205±41 mL)无明显差异,但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0)明显低于股动脉介入治疗患者(3.9%);临床随访6个月,仅1例股动脉介入治疗组患者死亡,分别有1例经桡动脉介入患者和2例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随访期间接受了靶病变血运重建(TLR)治疗,随访期间总MACE的发生率桡动脉组为3.1%,股动脉组患者为5.7%,两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相比于股动脉途径,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具有同样的临床效果,而且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股动脉途径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4.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优点和可行性.方法 对2006年5月-2009年12月住院的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患者1 3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 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成功率98.9%,术后并发症:桡动脉痉挛7例;术后穿刺部位小血肿16例,前臂肿胀11例,术后拔桡动脉血管鞘时发生血管迷走反射1例,桡动脉搏动减弱5例,桡动脉闭塞1例,无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局部感染和迷走神经反射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是安全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经桡动脉穿刺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116例冠心病患者(男96例,女20例,平均年龄57.44±9.40岁)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5例桡动脉穿刺失败改行股动脉穿刺,2例桡动脉穿刺虽成功但试行球囊扩张失败,其余患者均取得穿刺和介入治疗成功.共扩张病变血管135支(前降支69支,回旋支26支,右冠状动脉39支,静脉桥血管1支),治疗病变148处(A型15处,B型106处,C型27处).98例患者的105支血管植入支架共110个,1例行旋磨术,1例行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25例患者术中须更换导引导管.术后穿刺局部大量出血需输血者1例,局部较大血肿2例,肘动脉分支穿孔1例.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临床上可行,但穿刺较困难,导引导管支撑力较差,应警惕局部血管损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经桡动脉穿刺途径行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并发症。方法  184例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 ,经桡动脉穿刺组 4 6例 ,对照组为经股动脉穿刺者 138例 ,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经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为 92 .2 % ,与经股动脉组 (94 .9% )相比无明显差异 (P>0 .0 5 )。但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 ,经桡动脉组明显少于经股动脉组 (10 .8% vs 2 8.3% ,P<0 .0 5 ) ;术后卧床时间也明显短于经股动脉穿刺组 (P<0 .0 1)。而经桡动脉组从穿刺开始至指引导管放置成功所需的时间长于经股动脉组(P<0 .0 5 )。结论 经选择的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成功率。经桡动脉途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何涛 《山东医药》2008,48(28):105-106
目前,冠脉介入治疗在绝大多数介入治疗中心仍是以股动脉为主要途径.但是,1989年加拿大Campeau进行的全世界第1例经桡动脉途径的冠状动脉造影和1992年荷兰Kiemenij完成的世界首例经桡动脉途径植入支架术,充分证明了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复杂病变时间、治疗成功率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近8个月来100例冠状动脉复杂病变介入治疗经桡动脉(A组50例),股动脉(B组50例)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相似(94%vs90%,P>0.0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总时间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62±14与62±10min,P>0.05)。但A组术后并发症显著低于B组。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与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复杂病变成功率相似,但前者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应用于临床已经20余年,该技术较经股动脉途径可减少出血和穿刺并发症.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冠心病的危急重症,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对该类患者采用经桡动脉途径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较经股动脉途径可降低患者近期及远期的死亡率.该文介绍经桡动脉途径在STEMI临床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618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通过对比桡动脉、股动脉2种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03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北京丰台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236例,随机分为桡动脉组618例,股动脉组618例,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成功率、穿刺成功率、血管开通时间、X线透视时间、手术总时间、不同指引导管的使用率、术中不良事件(包括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痉挛、夹层及穿孔和闭塞)、术后不良事件(包括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患侧肢体假性动脉瘤及血肿)及总住院时间等。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成功率为95.8%,与股动脉组比较,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血管开通时间、X线透视时间、手术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股动脉组相比较,桡动脉组术后血肿的发生率、住院时间显著减少。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减少了患者住院时间,但需要熟练掌握手术技巧,术中宜直接选择支撑力较好的指引导管,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