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心脏瓣膜替换术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常见原因及预防与治疗措施。方法 对560例心脏瓣膜替换术后发生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32例进行分析,找出对策。结果 32例中原因明确29例,其中多种因素影响6例;原因不明3例。29例经治疗后好转,3例死亡。结论 低钾血症、心脏功能低下、体外循环后心肌缺血及水肿、替换瓣膜支架过大、异物刺激、二次手术、缺氧、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药物因素等是造成室性心律失常常见原因,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可以避免和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赵辉  施巩宁  车建波  粱冰  贺飞 《医学争鸣》2008,29(7):653-653
0 引言心脏直视术后,由于开胸手术的创伤、手术操作的直接刺激以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衡等因素,患者可发生心律失常,严重时可明显影响循环功能甚至导致休克、心脏骤停等[1-2].心脏直视术后发生心律失常,以房颤和室性早博最为常见.我们对2003-09/2006-10心脏外科手术336例后发生心律失常12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影响心脏直视术后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以加强对心脏直视术后心律失常的监测和预防.  相似文献   

3.
随着医学的发展,心导管术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通过心导管检查,可观察心及血管腔的血液循环状态及其X线解剖结构,还可进行心内心电标测,对血管腔的阻塞或心瓣膜的狭窄施行成形术,如:经反冠状动脉成形术,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术等。但在心导管手术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由于导管的刺激和高压注入造影剂易引起心律失常,若出现持续心律失常,应马上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我室在1995年196例心导管手术中,发生严重心律失常11例,其中窦性心动过缓6例、持续室性心动过速2例、室颤1例、房颤2例。我们的抢救措施是:1.…  相似文献   

4.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RAAS)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内分泌/旁分泌系统,参与如高血压、心肌肥厚、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大量数据表明,RAAS也参与心律失常的疾病过程,可引起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目前已知,RAAS主要通过增加心肌肥厚、纤维化和心肌组织的异质性导致上述心律失常的发生。最新研究发现,RAAS还通过多种电生理效应参与心律失常的发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CEIs)、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 ARBs)和醛固酮受体阻滞剂(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 blockers, MRBs)可减少这些心律失常的发生。本文重点探讨RAAS在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为临床预防以及治疗以上心律失常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胺碘酮是一种强有力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室上性及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可以安全应用于心力衰竭和急性心肌梗死以及鉴别不清的宽QRS心动过速的患者。但若使用不当,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低血压、静脉炎、甲状腺功能异常、肺纤维化等副作用。本文旨在探讨维持静滴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并总结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规律。方法采用Holter连续记录24h心电图并进行分析。结果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组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占14.9%,多为Ⅰ级患者。器质性心脏病组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占58.1%,多数患者为Ⅱ-Ⅲ级心律失常,且存在室速等严重心律失常。部分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支持了上述结果。结论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室性心电图失常规律并判断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陈娥  宁桂兰  陈哲 《基层医学论坛》2013,(15):1946-1947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1],其中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多由疾病、药物等各种因素诱发。在临床上常可单独发生,也可同时伴有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其临床意义依其发生原因、伴随症状、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障碍等因素而异。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可引起重度血流动力学障碍、短  相似文献   

8.
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与心房重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尤其持续性房颤可显著降低心功能,严重时可造成脏器栓塞,甚至致死。AF的发生与维持机制复杂,至今仍是心律失常领域中的顽疾。目前研究显示AF是一种自我延续性心律失常,即AF可诱发AF(AFbegetsAF),其中的主要机制是AF引起了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血管紧张素Ⅱ(AngH)拮抗剂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已广泛应用于治疗收缩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病、冠心病等疾病,其对心脏、血管重构的影响已被证实。  相似文献   

9.
简讯     
良性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定义《Am J Cardiol》1983;52(6):47c. 确定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特性是为了治疗的需要及了解其临床意义。室性心律失常最常发生于老年人,有严重心脏病和心室肥大的病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三种形式:在医院外发生的室性纤颤,反复发作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QT延长的室性心动过速,其死亡率都很高。潜在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后10—16天每小时超过10次的复杂性室性早搏。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可严重抑制心室功能,而单纯复杂性室性早搏无预后重要性。对没有心脏病的病人发生良性室性心律失常不需要治疗。复杂性室性早搏经常发生时,其确切后果需进一步确定。(敏江译) 延长人工髋关节的寿命据外电报道:人工髋关节的寿命不久可以延长到30多年。这是英国科学家新的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10.
109例老年人心律失常的发生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率失常在老年人中十分常见,且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律失常可按发生原理、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以及心律失常时循环障碍严重程度和预后分类。按发生原理,心律失常分为冲动发生异常、传导异常以及冲动发生与传导联合异常。此外,某些快速心律失常起始和持续的机制可能不同,如由异常自律性引起的室性早搏,可由折返机制而形成持续型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1.
一、早期监护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绝大部分在发病后30~60分钟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引起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心动过速及室性期前收缩等严重心律失常。而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又可引起心源性  相似文献   

12.
肺癌手术后,由于开胸手术的创伤,手术操作的直接刺激以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衡等因素,患者可发生呼吸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严重时可明显影响循环功能甚至导致休克,心脏骤停等。因此,正确及时地发现和处理术后心律失常、呼吸功能不全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规律。方法采用Holter连续记录24 h心电图并进行分析。结果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组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占14.9%,多为Ⅰ级患者。器质性心脏病组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占58.1%,多数患者为Ⅱ-Ⅲ级心律失常,且存在室速等严重心律失常。部分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支持了上述结果。结论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室性心电图失常规律并判断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通过266例次心电生理药物试验,对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慢心律,乙胺碘呋酮、双异丙吡胺、室安卡因、氟卡胺,Pirmenol等抗心律失常药所致心律失常恶化进行分析。结果提示:抗律心失常药所致心律失常恶化十分常见,涉及所用8种药物,发生率10%~29%(平均21.8%),与心脏病严重程度及心脏功能不相关 抗心律失常药室安卡因和奎尼丁或普鲁卡因酰胺台用,慢心律和奎尼丁合用时可减少心律失常恶化的发生。接受奎尼丁治疗的患者QRS时间明显延长130±20ms,预示可能发生药物所致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5.
赵相叶  郭迎春 《实用医技》2008,15(2):202-203
预激综合征可合并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以阵发性房室反复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和心房纤颤最多见。其他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偶可发生,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纤颤是严重的心律失常,部分患者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近年来临床电生理学研究表明,某些特发性心房纤颤的发生与旁道有关。本文对我院9例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的心电图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6.
李育 《新疆医学》2007,37(1):88-90
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可引起血液动力学障碍、低血压、心功能不全加重、心绞痛等,有时可演变为致命性心律失常甚至心源性猝死。在心衰临床背景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对于器质性心脏病和心功能不全患者,其危险系数将进一步增大,因此在纠正心力衰竭同时治疗心律失常尤为重要。本文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来治疗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86例,探讨有效率与基础心脏病的关系以及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胺碘酮可有效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从而改善心功能,还可降低严重心律失常致死的危险;不良反应少,国内也有相关报道。本文报告口服胺碘酮治疗28例器质性心脏病伴室性心律失常,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充血性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及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12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2例患者中110例为心功能Ⅲ-Ⅳ级;心功能Ⅳ能占38.52%,其中27.66%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基础病因冠心病、风心病、高血压心脏病及扩张型心肌病占82.79%,而冠心病和心肌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其他组。结论 心功能越差,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越高。其发生与心肌结构变化、心脏负荷增加和神经体液激活等因素导致折返发生和触发活动有关。ACEI类药物及β受体阻滞剂可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钾血症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时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年来低钾血症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共9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75例患者无相应临床症状,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12例,经补钾治疗后,90例患者血清钾恢复正常,室性心律失常明显改善,2例死亡。结论:低钾血症可引起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危及生命,应及时纠正,部分重症患者可深静脉微量泵补钾以提高补钾效果。  相似文献   

20.
抗心律失常药物正常心律是心脏协调而有规律地收缩、舒张,能顺利地完成泵血功能。心脏舒缩活动节律的异常即心律失常,可引起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心律失常一般可分为缓慢型和快速型。缓慢型有窦性过缓、传导阻滞等,常用阿托品及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快速型较复杂,它包括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等。目前已有几十种药物可供临床使用,但同时也应注意到这类药物具有的不同类型的严重不良反应。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有赖于对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学机制的认识。根据药物作用的电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