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五更泄泻一病,前人多责之于肾阳虚弱,脾失温养所致,以温养脾肾法治疗大多有效,但也会碰到效果不理想的病人。作者在临床中发现用温养脾肾法无效的五更泄泻病人多伴有胸胁胀闷、嗳气、脉弦等肝郁表现,故考虑其腹泻可能为肝郁犯脾。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所致,采用疏肝理脾法治疗,获得了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五更泻”亦名晨泻,指黎明前泄泻,以黎明前腹部冷痛或胀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为特征。一般认为脾肾阳虚所致,故又名肾泻、脾肾泻。如《医学三字经》:“脾肾泻,近天明;四神服,勿纷更。”故五更泻的临床治疗,多以四神丸、真人养脏汤化裁。但不少医家也认识到本病并非只脾肾阳虚可引起。李中梓谓有“食积”、“寒积”、“酒积”;  相似文献   

3.
历代医家多将五更泻称为“肾泄”,临床也多以温补脾肾之四神丸为基本方加减治疗,但从疾病的发作时间及其病机、常用处方分析,五更泻与肝有着密切联系。五更乃寅卯之时,其在天为春,在人应肝,此时肝气最旺,木邪干土,木气侮金,小肠清浊不分,大肠谷气下流,发为五更泻。此乃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是脾肾阳虚,标实是肝旺或肝郁。所以,治疗五更泻时应在温肾阳、暖脾土的基础上,加以平肝、敛肝、柔肝,或是泻肝,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五更泻是肾脾两脏的“同病”,它由肾阳虚衰导致脾失温煦而致运化失常。西医中的肠结核常可出现“五更泻”症状,治疗十分棘手;中医治疗也非易事,四神丸的疗效并非理想。而我以温肾健脾固肠止泻为主治,选用了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小用中医药就治好了西医陪感棘手的“五更泻”,这充分地说明了中医的独到与伟大,尤其说明“辩证施治”在中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朱鹏举 《国医论坛》2004,19(4):15-16
晨泄即五更泻,就是黎明前泄泻,方书多责之肾阳虚衰,命火不足,不能温养脾胃,故又名肾泻、脾肾泻。如《医学三字经》:“脾肾泻,近天明;四神服,勿纷更。”历版中医院校《中医内科学》教材,亦将黎明泄泻列为肾虚泄泻的主症。当今医者治疗晨泄,亦多遵此而用四神丸化裁。  相似文献   

6.
魏同中 《中医研究》2009,22(4):30-32
五更泻又名“晨泻”、“鸡鸣泻”,多在黎明前发作,以腹痛肠鸣欲泻,泻后痛减为主要表现,在中老年人群中高发,是消化内科门诊常见病,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细研经典,经长期临床不断总结认为,五更泻多以肝郁、脾肾亏虚为本,湿瘀内结为标。2007-08—2008—11,笔者采用自拟暖肾调肝汤治疗五更泻39例,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附子理中丸治疗脾肾阳虚型五更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2例确诊为脾肾阳虚型五更泻患者给予附子理中丸治疗。治疗时间为15天。结果:132例患者中治愈92例,占69.7%;有效30例,占22.7%;无效10例,占7.6%;总有效率92.4%。结论:附子理中丸治疗脾肾阳虚型五更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关于泄泻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为痛泻的成因不囿于食积胃肠和肝脾不调两个方面 ,凡肠道积滞不畅而腹泻者 ,皆可出现痛泻 ,而且泻后腹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五更泄不独见于肾阳虚 ,肝郁乘脾、酒积伤食等也可泻在五更。湿是发生腹泻的主要原因 ,淡渗法是治疗腹泻常用且有效的方法 ,车前子、茯苓是利小便而实大便最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五更泄泻非皆阳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更泻”以发病时间(黎明时)为特点命名,较早出现于《丹溪心法》:“有每日五更初洞泻……虽节省饮食忌口,但得日间上半夜无事,近五更其泻复作。”至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言其病机为肾虚,故又称之为“肾泻”。赵献可《医贯》亦说:“今肾既虚,则命门之火熄矣……故令人多水泻  相似文献   

10.
慢性泄泻,又称久泻、濡泻、五更泄,是临床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其病机多由脾胃虚弱,时感外邪,加之饮食不节,或肝郁气滞,导致泄泻反复发作,日久脾肾两虚,病情迁延难愈.临床可分为脾胃虚寒、肝郁脾虚、胃肠不和、气血不足、脾肾阳虚、阴阳俱虚等6型,现分别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梁波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5):60-61
辛味风药在治疗泄泻中为诸多医家所推崇,其作用有健脾益气、疏肝解郁、升举阳气、调理气机等,不仅适用于脾虚、肝郁泄泻,而且也适用于脾肾两虚、肾虚五更泻等。然而辛味风药在使用时需讲究配伍,且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2.
五更泻多由慢性泄泻日久,导致脾肾阳虚,病程长.病因复杂,久治不愈,因其在五更晨起以前痛泻,影响睡眠、休息和工作。西药治疗虽能缓解病情,但易反复发作,且可因长期服药而产生耐药性。笔者采用四神丸合痛泻要方治疗五更泻36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贵刊1986年第一期短篇报道中,刊载了刘宏阳同志的《五更泻非皆属阳虚》一文,读后颇有同感。五更泻虽然多为脾肾阳虚,肾关不固所致,但常中有变,刘氏提出阳郁亦可形成本病。笔者在长期临床中,发现一部分五更泻患者,往往有腹痛即泻,泻后疼痛暂时缓解,且痛时有攻撑之感的特点,经用抑肝扶脾法获得良好的疗效。《张聿青医案》载道:“……然肝病亦有至晨而泄者,以寅卯属木,木气旺时  相似文献   

14.
王俊 《国医论坛》2012,27(6):42-43
五更泄又称"肾泻",时医认为五更泄多为脾肾阳虚、运化失常所致,常以四神丸、理中丸等方加减治疗,然临床上五更泄的病因病机远非仅脾肾阳虚,五脏六腑皆可令五更泄.五更泄亦非纯属虚证,也有实证.故同是五更泄,中医治则也不尽相同,现整理有关文献,结合临证体会,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巩艳春 《中医杂志》2007,48(4):380-381
五更泻,又名鸡鸣泻、晨泻。“五更”即是拂晓之前,意即五更时分腹痛肠鸣即泻,其病机多责之于肾阳虚衰,故又有“肾泻”之称。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言其病机:“脾胃虚弱,清晨五更作泻,或全不思饮食,或食而不化,大便不实,此肾泻也。”赵献可在《医贯》亦说:“今肾即虚衰,则命门之火熄,火熄则水独治。则令人多水泻不止,……盖肾属水其位在此,于时为寅子,五更之时,正寅子水旺之秋,故特甚也。”后世习以为常,一遇五更泻之病,往往囿于肾阳虚之说,多用温补肾阳之品。但五更泻病机复杂,并非仅由肾阳虚所致。  相似文献   

16.
刘家义  王时灿 《中医杂志》2002,43(5):388-389
认为痛泻的成因不囿于食积胃肠和肝脾不调两个方面,凡肠道积滞不畅而腹泻者,皆可出现痛泻,而且泻后腹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五更泄不独见于肾阳虚,肝郁乘脾、酒积伤食等也可泄在五更;湿是发生腹泻的主要原因,淡渗法是治疗腹泻常用而有效的方法,车前子、茯苓是利小便实大便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17.
王春生 《新中医》1989,21(11):14-15
“五更泻”是一种慢性泄泻,病情缠绵,颇难速已,临床医生甚感棘手,习惯地把“五更泻”视同“肾泄”,立法处方动辄温补肾阳,专主二神、四神之类。但脾虚失运、肝木乘脾、寒热错杂、阴虚肠热、瘀血停滞等,皆有出现五更时泄泻者,岂独肾阳虚之一端?叶天士从肝胃主论,主以泄木安土之法,王清任从血瘀入手,专主活血化瘀之法,至近年来,更有报道使用请热养阴法、升阳法、肝脾肾同治法治疗  相似文献   

18.
五更泄辨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阳 《新中医》1995,27(4):6-7
五更泄辨治探讨杨主题词腹泻/中医药疗法五更泻以其泻时在五更而得名,又名晨泻、鸡鸣泻、肾泻,临床多从肾虚论治。笔者认为,五更泄除肾阳虚衰外,尚有其他因素可以导致,现将其辨治略述于次。1肾虚火衰治以温肾健脾《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  相似文献   

19.
五更泻辨证施治浅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更泻,又叫鸡呜泻,指晨起肠呜泄泻,腹痛隐隐,大便溏薄,完谷不化,日2~3行。五更泻多由于肾阳虚衰,阳气不足,脾失温照,运化失常所致。笔者在临床诊疗中,亦遇到几例非脾肾阳虚型五更泻。现例举如下:  相似文献   

20.
张雪  胡幼平 《河南中医》2012,32(3):377-378
历代医家皆认为五更泄发病病机为命门火衰,脾肾阳虚,一味施以温补固涩之法,未能重视其他证型的存在.笔者认为脾虚湿盛、肝失疏泄亦是导致五更泻的重要原因,故在重视脾肾虚衰的基础上,结合疏肝解郁、清利湿热法治疗本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