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五年前,当我们看到《山东中医学院学报》开辟“名老中医之路”专栏,登载李聪甫研究员的“业精于勤荒于嬉——医林跬步之回顾”文章后,非常激动,曾情不自禁地写了一篇“为‘名老中医之路’叫好”的短文发表在贵刊上。从此之后,我们便是这个专栏的忠实读者。山东科技出版社将这些文章集中成册,已分一二两辑出版发行(近悉第三辑已出版),收集了六十多位当代名  相似文献   

2.
<正> 读过《名老中医之路》,了解到半个世纪来老一辈中医为继承和发掘祖国医学奋斗的概况,从中得到许多教益。这是一本启迪学习的良好教材。全书内容,为奋发图强勉励后学树立了楷模。当代名老中医的从医途径不外家传、从师、入校、自学,但毫无例外,勤奋地自学都贯穿其成才之路的始终。他们不以才华过人而自居,却以“以勤补拙”而自勉,即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不精通经典,就无从谈“继承”,不博览群书,就难能谈  相似文献   

3.
<正> 序《山东中医学院学报》创办“名老中医之路”专栏,陆续发表一些名老中医谈治学经验的文章,深受读者欢迎。现在将这些文章集印成册,是广大读者所需要的。这有助于鼓励广大青壮年中医师进一步下苦功深入研究和精通中医药学,有助于当今一代名中医的成长,而这正是青壮年同道们当应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正>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编辑部编的《名老中医之路》,在全国中医界引起较大反响,受到广大中医工作者的欢迎,青年中医更是以先睹为快,爱不释手。所以如此,这是与该书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及其医史文献价值分不开的。现实意义与医史文献价值《名老中医之路》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它适应了当前中医事业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祖国医  相似文献   

5.
<正> 听山东的同志说要举办中医少年班,我们感到很新奇。最近,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第三期上,看到了张奇文书记“术业有专攻”的文章,果然,这个新事物在山东中医学院诞生了。这是继《名老中医之路》后,震动全国杏林的又一新招,我们要为之大声叫好!从山东抓“一老一少”两件事,足见齐鲁多贤士,硬是高人一着,令人钦佩。中医少年班,好就好在以实干的精神,具体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要改革的指示。中医药教育工作的发展,必须“从中小学抓起”。中医学  相似文献   

6.
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名老中医之路”专栏中,我曾写过“学医行医话当年”一文。由于当时有些事务缠身,只写了“学医”部分,未写“行医”部分。近来有些青年教师和同学,希望我再谈谈行医方面的一些体会,才又写成了本文。前后两文合看,对于青年中医的学习和临床,可能有所启发和借鉴,故发表于此。  相似文献   

7.
<正> 路者道也。宋·徐铉校《说文解字》云:“言道路人各有适也。”读味《名老中医之路》第三辑,有家学渊源者,有名师真传者,有个人苦读者,有朋友切磋者,有教学相长者,有先研经典而后付诸临床者,有先侍诊室而后探究理论者,殊途同归,而皆名世者何也?各由其路,各有所适也。夫所适者何也?适其人之才也,适其时之势也。所具之才有异,所处之势有别,则其路也有殊。逆之则迂回不前,适之则奋进不已。所以能适者,何也?其唯实践乎。承家学、传名师、读经典、事临床、相切磋、共教学者皆实践也。空谈者必无  相似文献   

8.
为了大力发展中医事业,继承发展祖国医药学,培养新的一代名医成长,陕西省卫生局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抢救和整理、继承省内名、老中医的经验。首先,相对集中了一批名老中医进医院,紧密配合临床医疗工作,重点进行传、帮、带。西安、榆林、延安、汉中、安康及陕西中医学院、省中医药研究院等单位。已给不少名、老中医配备了助手和学徒,帮助名、老中医整理了一批“医案”、“医话”。两年来,仅西安地区已整理出《中医外科经验集》、《针灸临床治要》、《中医儿科证治》、《中医皮肤病学简编》、《肿瘤中医防治研究》等二十多种名老中医的著作。陕西省中医研究院正在整理校点已故名中医黄竹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习《名老中医之路》中记载的临床经验、传统医论、医话、医案和科研成果,梳理归纳其中遣方用药经验,以启迪中医后学。方法:以《名老中医之路》中97位名老中医的100篇自传或他传的施治案例为研究对象,对书中论及的诊治方药进行筛选与摘录,以高等中医药院校新世纪教材《中医内科学》第4版为参照标准,以疾病为线索,按分论标准对书中主要病证、方药进行梳理,后通过检索统计进行对照、归纳分析。结果:归纳出有代表性方剂记载的疾病94个,共涉及方药200余首。其中包括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脑系病证、脾胃系病证、肝胆系病证、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肢体经络病证。此外,对妇科和儿科病证也略有提及。结论:《名老中医之路》涉及病种广泛,病证治则多样,其特点为无囿西学病名,病证本标结合;经方时方结合,不废民间单方;师古不泥于古,有独到施药经验。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论厥,内容丰富,对临床有指导意义,值得认真学习和探讨。一、《伤寒论》厥的概念: 《伤寒论》337条曰:“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可见厥证必然有手足逆冷的症状。又《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寒则厥,厥则腹满死”;金匮真言论:“使人煎厥”, “使人薄厥”;调经论;“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这里的厥分别当作气逆,四肢厥冷,昏迷,不省人事解。厥的病理机制,《伤寒论》337条说:“凡厥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陈平伯解释为“盖阳受气于四肢,阴受气于五脏,阴阳之气相贯,如环无端。若寒厥则阳不与阴相顺接,热厥则  相似文献   

11.
为了配合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总结和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上海中医药杂志》开辟了“名医传承”专栏,主要介绍名老中医独到的学术思想、创新的学术见解和临床经验、诊治的典型病历、辨证思维特点、  相似文献   

12.
<正> 《名老中医之路》第三辑所载皆为回忆解放后逝去的著名中医的文章,文章作者多为其后人或门生。入辑凡三十五篇,约二十六万字,预计一九八四年下半年出版发行。目录(以出生年月为序)如下:  相似文献   

13.
由贵阳中医学院邱德文教授等主编,贵州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大型系列丛书,在1994~1998年五年间,以每年出版一卷的速度,相继与广大读者见面。这是继《山东中医学院学报》编辑室编辑出版《名老中医之路》之后,从学术思想、临证特色等?..  相似文献   

14.
为了配合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总结和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上海中医药杂志》开辟了“名医传承”专栏,主要介绍名老中医独到的学术思想、创新的学术见解和临床经验、诊治的典型病历、辨证思维特点、某一疾病的诊治和用药规律等。  相似文献   

15.
至此,《名老中医之路》全三册已按计划出齐。全书载文98篇,共75万字。此书是当代著名中医成才道路的写照,治学经验的荟萃;它是一代新的名医成长的借鉴,又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 许多读者早就热情建议本报创建一个专门报道中青年中医成才经历和体会的栏目,以便与“名老中医之路”相辉映,而向广大读者展现一条更加现实的步入中医堂奥的途径。今天,这个栏目诞生了,它的名字叫“岐黄传人”。之所以用“岐黄传人”来命名这个专栏,我们的思路是这样的:在这个栏目里出现的,应当是确有成绩的青中年中医药工作者,他们不图虚名,不尚空谈,扎扎实实地做着继承和发扬祖国传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由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卢传坚教授撰写的《当代名老中医养生宝鉴》在人民卫生出版社付梓出版。该书首次通过系统、规范的研究,全面收集整理当代名老中医养生方面的研究成果,展现当代名老中医对传统养生理论内涵的诠释、名老中医自身的养生实践以及指导群众的养生精粹,既反映名老中医专家群体所共同推崇的养生理念,又充分挖掘名老中医个体养生实践的特点。在目前众多的养生书籍中,《当代名老中医养生宝鉴》具有名医群体权威、研究系统规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推广应用意义大等优势。  相似文献   

18.
夏翔教授临证用药独具特色,益气补气,首推黄芪;祛风解表、宣肺固卫,常选苍耳子、辛夷;滋阴清热凉血,重用生地黄;活血化瘀,丹参堪比四物。学习名老中医用药经验,应深究用药之理,从根本上掌握其指导思想,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世医皆知白术具有补气、健脾除湿和止汗安胎的功效,但白术最善利腰脐死血及通便秘的功效则知者甚少。《本草逢原》论曰:“白术生用有除湿益燥,消痰利水,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散腰脐间血及冲脉为病……”。清·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亦曰:“白术能利腰脐之死血,凡腰痛诸药罔效者,用白术两少佐它药,一服如神。”近二十年来又有医家言:白术既能通便,又不致泻,《王旭高医书六种》谓:“白术生肠胃之津液,大便硬是肠之津液干枯,故加白术。”笔者有幸跟随当地名老中医学习一年,将其感验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白术治腰痛及便秘有特效,但必须注意以…  相似文献   

20.
正全国名中医及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又被普称为国家级名老中医,是当代中医的杰出代表。总结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对于传承中医学术、提高临证水平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为鼓励大家积极撰写相关论文,本刊“国医传承”专栏拟加大栏目篇幅,优先刊发稿件,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投稿网址:http://xuebao.zcmu.edu.cn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邮编310053)联系人:陈洁联系电话:0571-86613692《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