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继发慢性鼻-鼻窦炎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继发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对86例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继发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进行主观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检查.治疗以鼻腔冲洗及经鼻雾化吸入为主.结果:86例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继发慢性鼻-鼻窦炎鼻分泌物鼻后滴漏VAS评分(7.26±1.20)分,治疗后为(3.56±0.85)分,鼻内镜检查量化评估(Lund-Kennedy)评分(8.56±1.25)分,治疗后为(4.53±0.95)分,鼻窦CT检查Lund-Mackay评分(7.56±2.56)分,治疗后为(5.25±1.56)分.结论: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继发慢性鼻-鼻窦炎病变特征与一般慢性鼻-鼻窦炎不同,采用鼻腔冲洗及经鼻雾化吸入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发生鼻窦炎的影响因素及临床特点,并探讨放疗后继发鼻窦炎的预防、治疗措施和手段.方法 回顾性评价86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头颈部CT或MRI检查资料,结合其中15例患者放疗后的鼻内镜检查资料,对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发生鼻窦炎的影响因素及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6例鼻咽癌患者中,放疗前16例患有鼻窦炎,放疗后55例发生鼻窦炎,其中T分期较高、鼻腔有侵犯的患者放疗后鼻窦炎发生率较高(P =0.003和P=0.024).放疗中及放疗后给予鼻腔冲洗等局部治疗的患者鼻窦炎发生率较低(P =0.000),放疗前就有鼻窦炎的患者,11例放疗后未得到改善,CT显示仅4例患者鼻窦炎好转,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例甚至有所加重.18例长期应用鼻血管收缩剂滴鼻(连续使用>1月)引起药物性鼻炎,鼻阻塞、鼻窦炎症状更加严重.结论 鼻咽癌患者放疗后鼻窦炎发病率高,T分期较高、鼻腔有侵犯、鼻腔冲洗等局部治疗是放疗后继发鼻窦炎可能的影响因素,加强放疗中、后期鼻腔局部治疗可减少放疗后鼻窦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标准桃金娘油联合糜蛋白酶鼻腔冲洗治疗放射性鼻窦炎的有效性。方法:对于放射性鼻窦炎的分级采用3种评分方法,包含症状量表评分法(VAS)、内镜评分法(Lund-Kennedy)和CT评分(Lund-Mackey),在放疗前、放疗后12个月对放射性鼻窦炎的情况进行评分。通过随机对照实验验证干预措施的有效性。随机分组采用数字表法进行。纳入研究的鼻腔鼻窦肿瘤患者共60例。标准桃金娘油联合糜蛋白酶鼻腔冲洗的患者进入实验组,单纯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的进入对照组。结果:标准桃金娘油联合糜蛋白酶组放疗后各项评分较放疗前升高不明显(P>0.05)。说明实验组对放射性鼻窦炎的预防是有效的。而单纯生理盐水冲洗组治疗后的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即使用单纯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不能有效预防放射性鼻窦炎的发生。结论:标准桃金娘油口服联合糜蛋白酶鼻腔冲洗较单纯生理盐水鼻腔冲洗,更能够有效预防放射性鼻窦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存在继发放射性鼻窦炎的风险,鼻腔冲洗可有效降低其发生率。本文就鼻咽癌放疗后继发放射性鼻窦炎进行鼻腔冲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鼻咽癌放疗后鼻窦炎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探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鼻窦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3年3月至2013年12月间广元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经活检病理确诊并接受放疗的150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鼻咽癌放疗后鼻窦炎的临床特点,分析鼻咽癌放疗后发生鼻窦炎的影响因素,以临床表现、鼻窦计算机断层扫描改善情况评价鼻内镜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放疗后随访12个月,鼻窦炎的发病率为82.0%,高于放疗前的发病率(4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临床特点主要为流脓涕、嗅觉减退等。单因素分析显示,放疗后鼻窦炎与肿瘤分期、鼻腔侵犯、年龄、病理类型等因素有关。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肿瘤分期和鼻腔侵犯是放疗后鼻窦炎的独立影响因素。76例鼻咽癌放疗后鼻窦炎患者接受鼻内镜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治愈41例(53.9%),好转26例(34.2%),无效9例(11.8%),总有效率为88.2%。结论鼻咽癌放疗后鼻窦炎的发生率较高,主要与肿瘤分期、鼻腔侵犯等因素有关,行鼻咽冲洗可以有效减少鼻窦炎的发生,鼻内镜手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鼻窦炎临床疗效确切,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鼻窦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鼻窦变压替换疗法在鼻咽癌放疗后鼻窦炎治疗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窦变压替换疗法在鼻咽癌放疗后鼻窦炎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97年10月—2004年10月38例鼻咽癌放疗后鼻窦炎患者用鼻窦变压替换治疗,并反复用甲硝唑冲洗,最后滴入庆大霉素。结果38例中最少3次,最多32次鼻窦变压替换治疗,痊愈33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为100%。全部病例经过6个月—1年的随访,治疗效果满意。结论鼻窦变压替换疗法对于治疗鼻窦的慢性炎症、消除鼻咽部痂皮的恶臭、改善鼻腔的通气有很好的疗效,适用于鼻咽癌放疗后鼻窦炎患者。此法易于操作,经济安全,具有切实可行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1994年主题词索引鼻窦炎鼻咽癌放疗后副鼻窦炎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葛鸿慧等3(4):277鼻腔肿瘤鼻腔癌再程放疗疗效观察毛志远。3(4):243鼻咽肿瘤对鼻咽癌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标准的评阶和修改意见肖光莉等3(1):6。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鼻朗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器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放疗后预防鼻窦炎发生的临床效果。方法入组50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放疗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4例,试验组(放疗加用鼻朗生理性海水组)26例,观察放疗后并发鼻窦炎的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试验组在放疗后第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鼻窦炎的总发生率分别为16.7%、29.2%、50.0%、62.5%和7.7%、11.5%、19.2%、26.9%。试验组发生率在放疗后各月均少于对照组,其中在第6个月(P=0.0218)和12个月(P=0.0113)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鼻朗生理性海水可作为预防局部晚期鼻咽癌放疗后鼻窦炎发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鼻咽中药冲洗对鼻咽癌放疗并发症防治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鼻咽中药冲洗对鼻咽癌放疗并发症的防治作用。方法 122例鼻咽癌患者分为鼻咽中药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2例,治疗组应用中药鼻咽冲洗,经鼻腔、鼻咽、口咽吐出,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冲洗。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口腔黏膜反应、口臭、鼻窦炎、鼻腔粘连减少,有明显效果(P<0.01)。结论 鼻咽中药冲洗可有效减少鼻咽癌放疗反应及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鼻腔鼻窦腺癌、癌旁组织、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和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中鸟氨酸脱羧酶(ODC)和谷氨酸脱羧酶65(GAD65)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67例鼻腔鼻窦腺癌及癌旁组织、48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和35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ODC和GAD65染色方法为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鼻腔鼻窦腺癌ODC和GAD65表达阳性率(73.1%,61.2%)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8.4%,χ2=17.26,P<0.01;20.9%,χ2=13.28,P<0.01)、鼻内翻性乳头状瘤(20.8%,χ2=8.66,P<0.01;27.1%,χ2=5.10,P<0.05)和慢性鼻窦炎鼻息肉(11.4%,χ2=28.28,P<0.01; 7.1%,χ2=14.98,P<0.01)。鼻腔鼻窦高分化腺癌,未侵犯鼻腔和鼻窦外周组织及淋巴结未转移病例(临床分型T2N0M0)ODC和GAD65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鼻腔鼻窦中分化和低分化腺癌,侵犯鼻腔和鼻窦外周围组织及淋巴结有转移病例(临床分型T3N0M0、T4N1M0)(P<0.01)。结论ODC和GAD65酶活性改变可能是反映鼻腔鼻窦腺癌发生、进展、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重要酶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穿心草对鼻咽癌患者放射性口腔粘膜炎的防治效果。方法:将140例鼻咽癌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放疗+穿心草煎水含服)和对照组(放疗+复方硼砂含漱液含漱),观察两组患者出现口腔黏膜反应的时间及反应程度,放疗结束时不同病灶残留的情况。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出现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时问分别为(13.1±2.03)天及(10.5±1.69)天,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放疗开始至第2周末两组发生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分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疗第3、4、5、6、7周末,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及对照组平均放疗时间分别为(52.43±3.18)天及(61.1±2.03)天,(P〈0.05);实验组的损伤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出现黏膜反应的时间要晚。放疗结束时两组患者鼻咽部及颈部病灶残留情况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穿心草煎水含服可以延缓口腔黏膜反应发生的时间,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治鼻咽癌引起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鼻咽癌调强放疗对双侧臂丛神经受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已完成调强放射治疗的10例鼻咽癌患者,所有患者明确诊断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且均接受30次调强放疗。再由一名主治医师在原始的CT图像上勾画出双侧的臂丛神经,最后通过DVH图对双侧的臂丛神经受量进行分析,包括臂丛神经的最大剂量点(Dmax)及平均剂量(Dmean)。结果:双侧臂丛神经的最大剂量点(Dmax)均值为6961.9cGy;平均剂量(Dmean)的均值为5738.6cGy。结论:大部分没有对臂丛神经进行剂量限制且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并接受调强放疗的鼻咽癌患者,其臂丛神经的照射剂量均高于RTOG推荐的限制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基因Caspase-9和Bax在胃癌前病变和胃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aspase-9和Bax在57例胃癌及48例非癌胃黏膜组织的表达,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相应胃组织细胞凋亡。结果:Caspase-9蛋白在非癌胃黏膜组(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0%、86.67%、50.00%、42.85%,呈逐渐下降趋势。慢性浅表性胃炎组中Caspase-9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性增生有显著性差异(P〈0.05),肠上皮化生组Caspase-9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不典型增生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Bax蛋白在48例非癌胃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慢性浅表性胃炎100.00%、慢性萎缩性胃炎80.00%、肠上皮化生56.25%、不典型增生57.14%,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组Bax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有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匕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组织中,AI值(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14.72±2.68)%、(10.02±2.34)%、(7.55±2.80)%、(6.09±2.35)%、(3.26±1.23)%,呈逐渐下降趋势,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aspase-9和Bax可能参与胃癌癌前病变的形成,促进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鼻咽癌调强放疗对双侧耳蜗受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已完成调强放射治疗的10例鼻咽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病理诊断且均接受33次调强放疗。再由1名主治医师在原始的CT图像上勾画出双侧耳蜗,最后通过DVH图对双侧耳蜗受量进行分析,包括双侧耳蜗的最大剂量(Dmax)、最小剂量(Dmin)及平均剂量(Dmean)。结果:左侧耳蜗的最大剂量(Dmax)、最小剂量(Dmin)及平均剂量(Dmean)的均值分别为5203.8cGy、4054.5cGy、4579.5cGy;右侧耳蜗的最大剂量(Dmax)、最小剂量(Dmin)及平均剂量(Dmean)的均值分别为5647.3cGy、4573.5cGy、5076.7cGy。结论:在没有对耳蜗进行剂量限制并接受调强放疗的鼻咽癌患者,其耳蜗接受的照射剂量有超出推荐限制剂量(mean dose≤45Gy)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张凤  邢丽娜  于有  徐军  邹宾英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10):1884-1886
目的:探讨提高食管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CT模拟精确定位的方法。方法:未经治疗的食管癌患者25例先X线透视,在体表用铅珠标记病变上下缘,然后经体位固定、模拟机定位、体膜上标记射野中心后进行CT扫描,通过局域网将扫描图像传送到治疗计划系统,另8例未经X线透视标记病变上下缘直接CT模拟定位。根据食管造影、纤维食管镜和CT勾画GTV、CTV。当照射剂量达30Gy时,重新行CT扫描定位,勾画靶区。观察扫描后GTV长度、两次扫描后GTV最大横径、最大前后径、GTV几何中心点坐标及靶区移位情况。结果:不同定位方法肿瘤长度(8.23±2.43)cm与(6.48±1.73)cm有显著差异;两次定位后GTV最大横径及最大前后径比较有显著差异;二次定位靶中心复查移位率达60.0%;二次定位等中心点位置在X、Y、Z3个轴上分别相差(0.394±0.194)cm、(0.5872±0.3097)cm和(0.213±0.073)cm。结论:CT模拟定位能更充分显示肿瘤外侵范围并反映其非对称生长,但在确定病灶长度时不如钡餐透视,用CT定位时常规食管吞钡X射线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将二者结合,对提高定位精度有重要帮助。同时食管癌放射治疗中二次定位,可纠正靶中心的误差,提高照射剂量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鼻咽癌(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适形调强放疗(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患者口咽危及器官勾画方法、口咽黏膜毒副反应防治与受照剂量-体积的关系。方法:2010年3月-2012年11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连续收治的89例初治NPC患者进入研究,患者均接受适形调强放疗。口咽及下咽勾画为危及器官。放疗前及放疗中每周观察并评价咽喉部黏膜反应程度,定期随访患者口咽、下咽黏膜恢复情况,并结合口咽、下咽剂量体积直方图( dose-volume histogram,DVH)进行分析。结果:口咽受照射的平均剂量为(4743.1±574.1)cGy(3469.5-6121.7cGy),下咽的平均剂量(4284.3±491.8)cGy (2867.6-6452.3cGy),0-4级急性口咽黏膜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5.7%、74.3%、8.9%、1.1%、0%。放疗过程中口咽黏膜反应与口咽受照平均剂量、V40、V45、V50呈正相关(P〈0.01)。ROC曲线得出口咽受照射平均剂量诊断显著,放射性口咽黏膜炎的最佳临界点为4890.2cGy,曲线下面积为0.869(P〈0.01)。结论:患者放射性口咽黏膜炎与口咽受照体积、剂量显著相关,建议口咽平均剂量小于4890cGy,下咽小于40-45Gy,同时应尽量减少50Gy以上剂量照射的体积。正确勾画口咽、下咽范围,综合口咽受照平均剂量和剂量体积,优化决定鼻咽癌调强放疗计划,对减少放射性口咽、下咽黏膜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晚期恶性肿瘤血清VEGF含量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在晚期恶性肿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40例晚期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鼻咽癌、食管癌)患者血清的VEGF浓度,10名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结果:4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VEGF浓度为(477.07±374.10)pg/ml,显著高于健康成人(139.09±133.41)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其中治疗前血清VEGF浓度在非小细胞肺癌为(518.53±378.99)pg/ml,食管癌为(399.21±393.69)pg/ml,鼻咽癌为(500.68±348.48)pg/ml,与健康成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1、0.044和0.019)。化疗有效患者的血清VEGF浓度(400.41±332.84)pg/ml显著低于化疗前浓度(777.10±666.01)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血清VEGF可作为晚期恶性肿瘤监测病情、判断放疗和预后一个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刘晓清  罗伟  林仕荣  刘孟忠 《癌症》2009,28(10):1103-1107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放疗中佩戴个体化口腔支架可以保护口腔黏膜和舌.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旨在探讨鼻咽癌放疗中个体化口腔支架在口腔中的位置重复性.明确其在放疗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7例初治鼻咽癌患者制作个体化口腔支架,并在口腔支架内埋入3个直径为2mm的铅点,患者戴口腔支架作面罩固定和CT扫描,放疗前及放疗中每周在常规模拟机下拍摄正侧位X线片,根据X线片计算和比较铅点在左右、前后和头脚方向的位移。在放疗40Gy时,戴原面罩并按照原来的位置标记点复查CT扫描.计算并比较两套CT图像问3个铅点和3个选择的骨性结构几何中心的位移有无差异。结果:得到240张X线片,铅点在左右、前后、头脚方向上的位移分别为(0.69±0.54)mm、(0.49±0.62)mm、(0.56±0.57)mm,三维矢量位移为(1.20+0.77)mm(0-4.98mm)。三维方法显示3个铅点几何中心在左右、前后、头脚方向的位移分别为(0.75+0.68)mm、(1.25±1.12)mm、(1.06±0.77)mm,三维矢量位移为(2.15±0.90)mm(1~4.24mm)。用ANOVA方法比较3个铅点和3个骨性结构几何中心在左右、前后、头脚方向上的位移及三维矢量位移,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咽癌放疗中口腔支架在口腔中的位置重复性较好,可以和骨性结构之间形成一种固定的关系.其在鼻咽癌放疗中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阿帕替尼单药作为转移性鼻咽癌化疗和(或)放疗后维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接受化疗和(或)放疗后的转移性鼻咽癌患者,予以阿帕替尼500 mg维持治疗,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结果 共入组21例患者,中位年龄47岁,阿帕替尼中位服药时间4.7个月(范围:0.6~14.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6.1个月(范围:1.0~31.3个月),中位总生存期16.6个月(95%CI:6.9~26.3个月),1年生存率为53.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0.8个月(95%CI:5.9~15.6个月),1年无进展生存率为31.9%。治疗相关3级不良反应主要为手足综合征(9.52%)、高血压(4.76%)、疲乏(4.76%)、口腔疼痛(4.76%)和呕吐(4.76%),未观察到4级不良反应。结论 阿帕替尼维持治疗可作为转移性鼻咽癌放化疗后的一种治疗选择,能较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且安全性可控,但需进一步开展前瞻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外科治疗在提高骨盆转移癌患者生存质量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骨盆转移癌患者的外科治疗情况,并随访生存情况、术后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体力状态(KPS)评分。根据设定的手术日期(2007年1月1日)分组,分别记录与比较该日期前后行手术者的MSTS、VAS和KPS评分及中位生存期(OS)。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1~90个月,中位随访15.5个月,其中>6个月者35例,>12个月者30例;其中随访>6个月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42.9%,中位OS为46.0月,其中不同原发肿瘤中位O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年龄段、性别及外科边界的中位O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MSTS评分为(22.9±3.4)分,不同转移灶分区的MST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者的MSTS评分高于未重建者(P<0.05),术后VAS和KPS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7年1月1日后实施手术者的VAS评分降低值、KPS评分升高值、MSTS评分及中位OS均优于此日期之前者(P<0.05)。结论 骨盆转移癌通过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外科治疗,可以缓解局部疼痛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