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11-2013年海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报系统2011-2013年海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监测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海南省2011-2013年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73起,累计发病病人数1 022人,无死亡病例.发病高峰呈季节性分布,第三季度发病率最高,各季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主要集中在学校、工地等集体食堂和宾馆饭店等场所,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致病因素主要以微生物致病菌为主,其次是以有毒动植物引起的食物中毒较为常见.结论 根据海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点,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是海南省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且暴发具有季节性和场所性的特点,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建立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10-2016年河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了解暴发流行趋势和特征,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方法收集汇总2010年10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河北省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结果 2010-2016年河北省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08起,发病3 152人,死亡25人,病死率0. 79%。第二、三季度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高发季节,微生物性和化学性是主要致病因素,分别占报告总数的24. 7%和24. 4%;以采食野生毒蘑菇为主的有毒动植物及真菌毒素中毒是死亡的主要原因,13人因食用野生毒蘑菇致死,占报告死亡人数的52. 0%。家庭和饮食服务单位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场所,分别占报告总数的45. 1%和35. 7%。结论应加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报告,针对以上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特点开展针对性的预警提示和对公众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广西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点及主要致病因素,为食源性疾病暴发处置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依据.方法:对2013-2017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暴发事件进行分析.结果:2013-2017年广西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92起,发病2 347例,死亡33例,病死率为1.4%.致病微生物性是春季和夏季的主要致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2017—2020年扬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2017—2020年扬州市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7—2020年扬州市共上报30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累计发病人数423人,累计死亡病例1人,病死率为0.24%。暴发时间集中于第3季度(73.33%);暴发场所以饭店(酒店)为主(60.00%);原因食品主要为水产动物及其制品(23.33%)、肉与肉制品(10.00%)。在明确致病因素的22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31.82%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其次为变形杆菌(13.64%)、亚硝酸盐(13.64%)、蜡样芽胞杆菌(9.09%)、砷化物(4.55%)等。结论 2017—2020年扬州市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有其特有的流行特征,相关部门可据此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进一步减少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15—2017年长沙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预防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方法 对2015—2017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上报的长沙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发生场所、事件原因和致病因子等因素,描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5—2017年,长沙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73起,发病174人,死亡20人。6—9月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高峰,事件发生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75.14%和65.67%;事件发生较多的地区是浏阳市和宁乡市,事件报告数占总数的27.17%和17.34%;事件发生场所以家庭为主,占事件总数的67.05%,其次是农村聚餐;导致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食品主要是毒蘑菇,占事件总数的58.96%。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死亡病例90%由毒蘑菇中毒所致。结论 毒蘑菇中毒是长沙市危害严重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应针对高发季节、高发地区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重点管理。做好毒蘑菇相关科普宣传,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有关毒蘑菇中毒知识和救治措施的培训,是预防和控制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13年至2017年云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规律和流行特点, 为制定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云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和统计报告资料, 对2013年1月至2017年11月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1月至2017年11月云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共报告2 519起, 发病18 681例, 死亡257例, 病死率1.38%.食源性疾病暴发好发于三季度.报告起数、发病人数家庭和死亡人数最多, 其次是单位集体食堂.主要致病因素植物性, 主要致病菌是沙门菌 (38.89%) 、蜡样芽孢杆菌 (38.89%) 、金黄色葡萄球菌 (11.11%)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 (5.56%) 和变形杆菌 (5.56%) .结论2013年至2017年云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性和植物性, 主要场所是家庭和单位等集体食堂.应加强家庭、单位等集体用餐人群的食品卫生管理, 避免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15—2017年江苏省餐饮类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提出相关监管建议。方法:收集2015—2017年江苏省餐饮类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5—2017年餐饮类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46起,占68.91%,发病4 211例,占75.17%。餐饮类暴发事件场所主要集中在宾馆饭店,事件报告数共133起(54.07%),发病人数2 146例(50.96%);其次为单位食堂56起(22.76%),发病人数1 053例(25.01%)。结论:在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由于餐饮类单位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数、暴露人数和发病人数均最多。建议完善对各类餐饮单位卫生巡检制度,加强日常卫生巡检,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重点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河南省2019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科学开展食源性疾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河南省2019年收集的所有发病数在2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应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河南省2019年共接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86起,涉及事件人数8 984人,发病957人,住院492人,无死亡病例,罹患率为10.65%。5—8月报告的事件较多,占事件总数的76.74%。发生在饭店(25起)和家庭(24起)的事件最多,合计占事件总数的56.98%;而发病人数和住院人数最多的场所类型为学校食堂。86起事件中有70起查明致病原因食品,主要为多种食品(23起,26.74%)和植物类食品(18起,20.93%),导致发病人数和住院人数最多的原因食品为植物类。致病因素中不明因素事件所占比例最高,占报告总数的76.74%;在查明原因的事件中,主要为细菌性致病因子导致的事件,占查明事件总数的70.00%(14/20)。结论建议加强春夏季节的食品安全知识宣教,加强对饭店和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监管,提升基层机构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和实验室检测能力,进一步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查明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宜兴市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及流行趋势,为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6-2017年宜兴市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并采集粪便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 2016-2017年共监测食源性疾病病例690例,通过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共发现7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食源性疾病主要发病人群为25~44岁组,占36.81%。发病时间集中在第三季度(7~9月),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为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27.83%,病毒主要为诺如病毒,检出率11.64%,15~24岁组病原检出率高于25~44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613,P <0.05)。引起食源性疾病主要可疑食品为肉与肉制品(34.04%)、水产动物及其制品(17.99%)、粮食类及其制品(10.93%),可疑进食场所为家庭(51.49%)、餐饮业(22.14%)、学校食堂(16.87%)。结论宜兴市食源性疾病呈季节性波动,副溶血性弧菌和诺如病毒是主要致病病原体,15~24岁人群需要重点关注。应加强监测体系建设,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处置能力,同时加强餐饮单位卫生监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健康宣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苏州市单位食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故规律、特点和趋势,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1-2015年苏州市食源性疾病报告资料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1-2015年苏州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343起,其中单位食堂(含盒饭配送)204起,涉及发病人数4736例,入院1027例,无死亡病例。暴发高峰位于5-9月份,历年来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查明致病因子或可疑致病因子的119起,其中微生物引起的占62.2%(74/119),动植物毒素引起的占30.3%(36/119),化学毒物引起的占6.7%(8/119)。我市单位食堂最主要的食源性致病因子为副溶血性弧菌、红细胞凝集素和组胺,食物加工不当与交叉污染是导致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因素。结论:针对单位食堂单独分析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特征及规律有利于减少同类事故的发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食堂加工制作者可以利用此资料预防食品加工中的污染,规范加工,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绵阳市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及污染途径,初步确定高危食品的种类,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根据((2012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提供的微生物检验标准操作程序对2012年3—12月采集的8大类食品共计360个样品进行沙门菌、志贺氏菌、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0157:H7、阪崎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大肠杆菌0104:H4、大肠埃希氏菌计数,除大肠埃希氏菌计数外共计8种致病菌的分离鉴定。结果360个样品中除大肠埃希氏菌以外,共检出致病菌30株,检出率为8.3%(30/360)。其中沙门菌检出3株,检出率0.9%(3/320);单增李斯特菌检出5株,检出率1.9%(5/260);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3株,检出率0.9%(3/330);蜡样芽孢杆菌检出18株,检出率15.7%(18/115);阪崎肠杆菌检出1株,检出率2.5%(1/40)。未检出肠杆菌0157:H7、大肠杆菌0104:H4和志贺氏菌。其中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最高(15.7%)。结论绵阳市2012年某些食品存在一定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凉拌菜、熟肉制品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危食品;单增李斯特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食源性疾病的潜在高危致病菌。卫生监督执法部门应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霍乱流行规律,为政府预防控制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搜集2002-2011年霍乱疫情发生信息资料,分析霍乱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所采取的措施,评估效果。结果:2002-2011年间安县发生的三起霍乱疫情均为农村群体聚餐,菌群为霍乱弧菌0139,菜品中均有甲鱼,在三起霍乱疫情发生中有两起怀疑感染来源于甲鱼,其中一起从同一批次的甲鱼中检出霍乱弧菌0139与病例同源,为厨师未按生熟食品分开进行加工制作,导致食品交叉污染所致。结论:加强农村群体聚餐、农村厨师的管理,规范厨师加工制作食品,避免食物交叉污染,加强居民消化道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健康教育,加强监测,在防控策略上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是预防控制霍乱等消化道传染病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宜州市2002—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趋势及特征,为制定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宜州市2002—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宜州市2002—2011年共报告传染病24种33230例,死亡181例,年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529.82/10万和2.82/10万。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呼吸道传染病保持平稳,血液及性传播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结论宜州市2002—2011年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应加强对肺结核、流感、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和血液及性传播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鹿寨县市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分布情况,为进一步制定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国标GT/T4789-2003规定的方法采样,按照《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检测。结果 2010-2012年均为熟制豆制品不合格率最高,其次为散装熟肉制品,各年度各食品种类不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5.842,P=0.00;χ2=34.911,P=0.00;χ2=38.655,P=0.00);流通环节食源性致病菌阳性率明显低于餐饮企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59,P=0.00);夏季阳性率明显高于春季和秋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20,P=0.04)。结论应将源头到销售各个环节纳入规范管理,加强卫生监督,加大对食品的监测力度,监测工作常态化;同时充分做好卫生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们的防病意识,避免病从口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湖北省武穴市2009~2012年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以及临床资料,探讨适宜的合理有效防控措施.方法 收集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手足口病个案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统计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2009~2012年间武穴市共报告手足口病976例,年平均发病率36.48/10万,2009~2012年间分别报告129例、191例、278例、378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8.74/10万、27.65/10万、43.15/10万、57.98/10万,年发病率逐年上升,4~7月为发病高峰,8月份回到较低水平,2011和2012这两年的10~12月出现第2个小高峰;发病人群中以散居儿童为主,占84.83%(828/976);发病年龄主要分布在5岁以下儿童,占98.05%(957/976),无死亡病例.2009~2012间手足口病病原体均以肠道病毒71型(EV71)为主,病原学诊断阳性者中71型(EV71)占46.88%,Cox16和其他肠道病毒有一定的感染比例.结论 2009~2012间武穴市手足口病发病流行强度逐年升高,手足口病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分布在5岁以下儿童,病原学以EV71型为主,应关注流行高峰季节和重点人群,制定科学规范的防控方案,加强疫情监测,减少发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16.
李红俊  杨敏 《基层医学论坛》2016,(25):3579-3581
目的:了解安顺市近9年水痘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探讨暴发的原因,为控制水痘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Excel2003对安顺市2006年—2014年水痘暴发疫情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予以分析。结果2006年—2014年安顺市共报告水痘暴发疫情113起,占全市传染病暴发疫情总数的39.24%;水痘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4月~6月和11月~12月,分别占水痘暴发疫情总数的61.95%和23.01%;全部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病人群均为学生和幼托儿童。结论学校和托幼机构是水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场所,故应加强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等易感人群集聚地的疫情监测与报告,加强教育和卫生的紧密合作,在流行性季节前在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推广水痘疫苗接种,提高人群保护率,做好健康教育等综合性防控措施是控制水痘暴发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永城市化学性食物中毒资料,探索发生特点,找出关键控制环节,提出救治方法。方法对永城市1990-2009年26起化学性食物中毒资料按城乡分布、中毒场所分布、中毒食品、中毒因子、中毒原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化学性食物中毒人数及致死人数在本地占比分别为53.6%和100%,农村和餐饮经营单位发生较多,肉类及混合食品为主要载体,亚硝酸盐、鼠药类、农药类为主要致病因子,中毒原因主要是误用及不明污染。加强县级疾控机构实验室建设、部门联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从食品添加剂中删除亚硝酸盐是本文提出的观点,并提出了亚硝酸盐、毒鼠强等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处置救治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石家庄市近年来食物中毒发生规律和特点,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方法对石家庄市2010-2011年食物中毒报告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汇总分析。结果2010-2011年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19起,中毒人数231人,死亡3人。通过分析发现有毒化学物、细菌为主要食物中毒致病因素,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主要是误食有毒食品,家庭和餐饮服务单位为高发场所。食物中毒的发生呈季节性规律变化,符合其发生的特征与规律。结论做好重点行业监督管理,对餐饮业、集体食堂加强监督管理与预防宣传。针对食物中毒发生的季节、重点食品和重点场所等规律及特点开展预警提示,降低食物中毒的发生率。特别注意毒蕈中毒的防范,可通过宣传教育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刘大江  尹晔 《医学动物防制》2014,(10):1079-1081
目的掌握2012年鞍山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的要求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监测。结果各类食品中检出致病菌67株,总体检出率为27.7%。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最多37株,其他依次为蜡样芽孢杆菌1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创伤弧菌3株、沙门菌1株、志贺氏菌1株。鞍山市食品中检出各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分布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食品中各类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154,P〈0.05)。结论鞍山市食品中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深圳市集体食堂食物中毒发生规律与特点,为预防控制集体食堂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对深圳市2006-2011年上报的集体食堂食物中毒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11年深圳市集体食堂发生食物中毒91起,中毒人数1134人。发病高峰季节为5-10月,共发生70起,占总起数的76.9%。工厂工地企业集体食堂食物中毒发生起数最多共71起,占总起数的78.0%。微生物为主要致病因素,占总起数的73.6%,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结论加强食物中毒高发季节工厂工地企业的卫生监督检查以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是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