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廷宝 《医学信息》2000,13(12):701-702
任何手术方式治疗骨肿瘤都将造成骨缺损 ,从而使骨的连续性受到破坏、负重和活动功能受到影响 ,因此 ,对肿瘤性骨缺损进行修复 ,是临床上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目前 ,临床上修复肿瘤性骨缺损的方法很多 ,本文拟对自体骨修复肿瘤性骨缺损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1 游离自体骨移植游离自体骨移植修复肿瘤性骨缺损是骨科临床广泛采用的方法 〔1~ 4〕,虽然因某些肿瘤的局部复发而导致手术失败 ,但其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是肯定的。游离自体骨常用的供骨部位是髂骨、胫骨和腓骨 ,分另提供松质骨、皮质骨和全骨。游离自体骨移植后的成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骨组织通过正常成骨活动对自身进行修复,在局部血供不佳、软组织损伤、不稳定的固定或广泛的骨组织丢失情况下,都有可能导致骨折延迟愈合甚至骨不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目前自体骨移植治疗是金标准.由于自体骨移植存在诸多并发症,目前的关注点已经逐渐转向异体骨移植和骨替代治疗,细胞疗法有望成为替代自体骨移植促进骨修复的有效方法,此方法免去了骨移植造成的供体损伤,并可有效降低治疗的侵袭性.主要回顾目前使用的细胞移植治疗长骨骨折或骨缺损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赵廷宝 《医学信息》2001,14(4):233-234
骨缺损修复是骨科临床常见并涉及多方面理论和技术的难题 ,不论是先天性或外伤、感染、肿瘤造成的骨缺损 ,还是老年或其他原因造成的骨萎缩 ,都将引起严重的功能障碍和畸形 ,对此 ,唯一可行的治疗方法是修复骨缺损 ,以恢复功能和矫正畸形。长期以来 ,骨缺损修复最常用的方法是自体骨移植。但自体骨移植取骨数量受限、影响供骨区生物力学强度和功能、增加患者创伤和痛苦、不易被患者接受。异体骨移植可减少手术次数、容易取材 ,但其具有抗原性 ,可引起机体的排斥反应。为克服自体骨移植和异体骨移植的缺点 ,人们开始探索利用天然材料修复骨缺…  相似文献   

4.
骨组织工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骨缺损、骨不连的修复一直是医学界的棘手问题 ,目前常用的修复方法如人工合成替代物、异体骨移植、自体骨移植等在不同程度上均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 :供体来源有限、免疫排斥反应等。近年来利用组织工程的原理和方法新生骨组织 ,为骨缺损、骨不连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修复方法[1,2 ] ,是国际上研究的热点之一。组织工程学 (Tissueengineering)是随着细胞生物学和生物材料科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而逐步发展和建立起来的。它是一门利用生命科学和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 ,研究正常和病理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研究能够保留、修复…  相似文献   

5.
<正>由于某种因素如外伤、感染、肿瘤等使骨丧失了一些骨质,形成较大的间隙,称为骨缺损(Bonedefect)。全世界每年因严重的创伤、骨折合并感染、骨折后治疗不当、骨肿瘤或伴有其他合并症造成的骨缺损患者数以千万,虽然近年来骨折治疗早期多采取积极的治疗手段,已使骨不连及骨缺损发病率明显下降,但仍是骨科医生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目前修复骨缺损的方法主要有骨移植、人工骨(包括骨组织工程技术)、膜技术、基因疗法等,本文就骨缺损修复材料和  相似文献   

6.
背景:感染性骨不连是目前创伤骨科治疗的难题,既要彻底清除感染病灶组织控制感染,修复缺损软组织闭合创面,又要修复骨缺损促进骨折愈合,最大程度恢复肢体的功能。由于自体微小颗粒骨取材方便,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来源广泛,其混合植骨模式成骨可靠、安全性高,适于修复感染性骨不连。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混合自体微小颗粒骨移植修复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自体微小颗粒骨(髂骨、长骨干骺端松质骨)混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修复感染性骨不连23例,股骨骨髓炎清创外固定固定后骨缺损7例,胫骨骨髓炎清创外固定固定后骨缺损16例,其中11例患者因瘢痕挛缩或软组织条件差继续使用外固定支架,患者12例改用内固定钢板固定,固定后1,3,6个月和1年复查X射线评价骨折愈合情况,并采用Johner-Wruh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平均随访13.4个月,骨折愈合,骨不连均得以修复,创面均闭合,无感染复发。Johner-Wruhs评分优良率为95%。提示骨形态发生蛋白2混合自体微小颗粒骨移植模式,在感染性骨不连修复中来源广泛、成骨可靠和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背景:到目前为止,国内人工骨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新鲜骨折、骨缺损方面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尚未见报道。 目的:分析自体骨髓移植复合人工骨修复四肢粉碎性骨折骨缺损的作用途径。 方法:42例四肢骨缺损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3组,均采用内固定方法修复骨折骨缺损。复合组采用自体骨髓移植复合人工骨,人工骨移植组仅作单纯的人工骨移植,自体骨髓移植组仅将单纯的自体骨髓注射入骨缺损处。所有患者均行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和影像学随访,观察骨痂形成及骨折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在内固定后第3,4,6周,复合组伤肢骨痂形成率、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人工骨移植组及自体骨髓移植组(P < 0.01)。提示自体骨髓移植复合人工骨较单纯的人工骨移植或自体骨髓移植更能促进早期骨痂反应,加速骨折后骨缺损愈合,缩短骨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移植、人工替代物置换、骨延长等长骨节段性缺损修复方法虽已在临床上应用,但均有各自的局限性。 目的:就目前骨缺损的治疗加以回顾总结,并对长骨大段性缺损的修复方式作展望性分析。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期刊数据库2000-01/2010-12有关长骨大段性缺损修复的文章。英文关键词为“bone defect, bone tissue engineering,artificial bone,bone transplantation,therapy”,中文关键词为“骨缺损,骨组织工程,人工骨,骨移植,治疗”。排除标准陈旧性文章及重复性研究。 结果与结论:保留33篇文献进行文献证据提取。长骨节段性缺损的治疗包括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骨延长、人工骨替代移植等,以组织工程人工骨的研究、利用为热点和主要发展方向,但以基础性研究和动物实验为多,少见于临床应用。组织工程人工骨在应用于临床长骨缺损治疗之前,尚存诸多问题急需解决,但仍为最有开发前景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9.
骨缺损一直以来都是临床治疗中的难题,目前主要是行自体骨或人工骨移植治疗。但自体骨取骨的损伤和人工骨资源有限且价格昂贵使得骨移植手术在临床广泛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成骨的研究愈加重视,对其分离提取和定向分化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等分化且不存在排斥反应及伦理问题,其结合3D生物打印技术修复骨缺损具有精准化和可控性的优势,是一种极具潜力和应用前景的新型骨缺损修复技术。文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成骨诱导及结合载体支架治疗骨缺损的研究进行阐述,为今后在骨缺损的临床治疗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具有强大的骨诱导特性,已被证实能够促进骨折、骨缺损等疾病的骨愈合。但目前国内外针对骨形态发生蛋白用于治疗骨不连的研究较少,并且各研究结果间存在争议,使得骨形态发生蛋白治疗四肢长骨骨不连的疗效尚不明确。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骨形态发生蛋白相比自体骨移植治疗四肢长骨骨不连的优势和不足。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lsevier、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NKI及万方等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4月发表的文献,筛选出与骨形态发生蛋白治疗四肢长骨骨不连相关的随机或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采用Cochrane系统提供的Rev Man5.1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1)共纳入8篇文献,其中随机对照试验和非随机对照试验各4篇,多为30-124例的小样本量研究,共计613例骨不连患者,观察组采用骨形态发生蛋白或骨形态发生蛋白联合骨移植,对照组采用自体骨移植;(2)Meta分析显示:骨形态发生蛋白或骨形态发生蛋白联合骨移植与自体骨移植的术后愈合率、感染率、二次手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骨形态发生蛋白联合骨移植与自体骨移植的术后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骨形态发生蛋白联合自体骨移植的平均愈合时间短于自体骨移植[WMD=-1.24,95%CI(-1.70,-0.79),P <0.01];骨形态发生蛋白或骨形态发生蛋白联合骨移植的手术时间短于自体骨移植(P <0.01);单独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的术中出血量少于自体骨移植(P <0.05);骨形态发生蛋白联合自体骨移植的治疗费用高于自体骨移植(P <0.01);单独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与自体骨移植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结果表明骨形态发生蛋白能够为自体骨移植提供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法,同时也是自体骨移植物的安全佐剂,具有加速骨折愈合的潜在优势,但目前的证据暂不支持骨形态发生蛋白联合自体骨移植。  相似文献   

11.
背景:自体骨兼具骨引导和骨诱导特性而成为修复骨缺损的金标准,但其来源有限,促使研究人员去寻找各类骨移植替代物。 目的:观察β-磷酸三钙煅烧骨作为骨移植替代物修复兔股骨远端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制备直径5 mm,深12 mm的兔股骨远端骨缺损模型,实验侧骨缺损部位植入β-磷酸三钙煅烧骨试件,对照侧仅制造骨缺损模型,不植入任何材料。观察实验动物手术切口局部情况,并制备病理切片,观察材料植入后的骨长入情况。 结果与结论:骨缺损部位植入β-磷酸三钙煅烧骨试件后,实验动物的切口愈合良好,在术后4周可以观察到骨缺损周边开始形成新骨,并随着时间的延长新骨形成量逐渐增多,至术后12周时,材料中心部位也可见新骨长入,材料逐渐降解,而对照侧直至术后12周时骨缺损部位仍无新骨长入。结果显示β-磷酸三钙具备良好的成骨性能,是一种优良的骨移植替代物。  相似文献   

12.
背景:创伤、感染和骨种瘤等原因导致的骨缺损难以自身愈合,目前治疗主要以骨移植为主。同种异体骨移植与实质脏器移植有所不同,诱发的免疫排斥反应相对较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目的:总结中国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骨肿瘤、创伤性骨缺损和脊柱病变的现状。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数据库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1983-01/2011-10 有关同种异体骨移植在各种骨科疾病中应用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bone allograft; bone transplantation; repair; bone defect”,中文检索词为“同种异体骨,骨移植,修复,骨缺损”。排除重复性及非中英文语种研究,共保留27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同种异体骨移植作为临床上修复骨缺损的方法,广泛用于骨折、骨肿瘤切除后导致骨缺损的修复、脊柱和关节疾患的治疗。虽然同种异体骨移植存在细菌和病毒感染、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等危险,但是由于它在修复骨缺损时具有的一些优点:结构类似于自体骨,排斥反应较异种骨轻,而且不存在自体骨移植引起的供区损伤、延长手术时间等问题,使其成为修复骨缺损的常用材料。   相似文献   

13.
骨形成蛋白(BMP)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形态形成蛋白(BMP)具有诱导成骨的作用,是目前研究生物活性材料的一个方面。本文从生物材料角度介绍了BMP的特性及其复合移植物用于修复骨缺损、骨不连等方面的近况。  相似文献   

14.
以骨间后血管为蒂的邻近骨膜瓣在前臂骨不连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报道以骨间后血管为蒂的邻近骨膜瓣治疗前臂骨不连的方法。方法:在传统的骨缺损端游离植骨的基础上,外包以骨间后血管为蒂的邻近骨膜瓣治疗前臂骨不连16例。结果:经随访6~18个月,效果良好,无一例出现骨不连。结论:此手术简单,易掌握,疗效确切可靠,不失为治疗前臂骨不连,骨缺损不多患者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对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骨缺损的修复治疗一直是临床难题,也是国内外重大研究课题之一。从1820年德国医生Philips Von Walter开展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例自体骨移植术以来,传统的游离自体骨移植至今仍然是临床上骨缺损修复治疗的常用方法,但其愈合主要是缓慢的“爬行替代”过程,仅适合修复较小的骨缺损。对大节段骨缺损,采用传统的无血供大块骨移植不但愈合时间长,且植骨大多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吸收或不可能被完全替代,效果并不理想,且肢体需长期固定,关节功能影响较大。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迅速发展,近20年来,带血管的骨移植广泛应用于骨缺损的修复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成为骨缺损修复治疗中较为理想的方  相似文献   

16.
背景:应用不外加生长因子或细胞而具有骨诱导性的生物材料,在非骨部位构建骨移植物,即体内组织工程骨,其在修复箱状及节段性骨缺损方面,具有更可行的前景。 目的:采用骨诱导性钙磷陶瓷材料构建体内组织工程化类骨移植物,探索其应用于修复实验动物下颌骨箱状骨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以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材料为支架植入狗肌肉内构建体内组织工程骨,同期在狗自体下颌骨左右两侧各拔除牙弓中段牙2颗,形成约20 mm无牙区。8周后在无牙区形成箱状缺损,同期取出支架即刻移植入一侧自体下颌骨缺损区,对侧骨缺损区直接移植入未经体内构建的磷酸钙陶瓷作为对照。 结果与结论:经肌肉内构建的体内组织工程骨移植物的力学性能较单纯磷酸钙陶瓷有明显提高。颌骨缺损区的核吸收强度明显强于对照区,其移植物内长入的骨组织较多,两者的成骨面积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1)。说明在修复颌骨大范围缺损中,体内组织工程骨移植物较单纯骨磷酸钙陶瓷替代材料表现出明显的力学和生物学优势,修复效果显著,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关键词: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体内组织工程骨;骨缺损;支架;组织工程 缩略语注释:BCP:biphasic calcium phosphate,双相磷酸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6.001  相似文献   

17.
背景:文献介绍微骨折与骨软骨移植治疗关节软骨缺损都有效,均为目前临床治疗手段。 目的:比较微骨折与骨软骨移植在关节软骨缺损治疗中的实施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50个膝关节)关节软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外科修复方式分为2组,每组25例。骨软骨移植组患者采用自体骨软骨移植修复膝关节软骨缺损;微骨折组患者运用微骨折方法修复膝关节软骨缺损。两组患者均随访超过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及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骨软骨移植组患者的膝关节HSS评分> 85分和60-85分患者数量明显多于微骨折组(P < 0.05),骨软骨移植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微骨折组(92%,60.0%,P < 0.05)。两组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结果表明骨软骨移植在关节软骨缺损治疗中较微骨折具有较好的实施效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8.
背景:骨填充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生物安全性和机械性能,可通过骨的传导及诱发新骨形成等作用实现骨的自身修复,是一种高效、安全、性价比较高的骨移植替代材料,可作为修复囊性破坏的良性骨肿瘤和瘤样病变术后缺损的修复材料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及开发利用。 目的:总结近年有关骨填充材料修复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研究进展。 方法: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中与骨填充材料修复骨肿瘤术后骨缺损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1998-01/ 2009-10。检索关键词:骨填充材料,骨肿瘤,骨缺损。最终纳入22篇文献进入结果分析。 结果与结论:应用同种异体骨、自体骨复合物修复骨肿瘤瘤段切除后骨缺损是一种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有效方法。同种异体骨作为可被宿主生物学吸收重建的永久性植入材料,其相对于其他材料有很大优势。对于四肢良性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修复,尤其是较大的骨缺损是一种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植入材料。  相似文献   

19.
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曲折漫长,需要控制骨感染和修复骨缺损,一直是骨科的棘手问题。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方法众多,临床常用手段包括清创后植骨、抗生素缓释技术、带血管蒂骨移植、Masquelet技术及Illizarov技术,使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取得突飞猛进的效果,但目前没有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方案,大部分方案都存在一定不足。因此,笔者查阅、回顾了感染性骨缺损的文献,就主要治疗现状予以总结。  相似文献   

20.
对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骨缺损的修复治疗一直是临床难题,也是国内外重大研究课题之一.从1820年德国医生Philips Von Walter开展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例自体骨移植术以来,传统的游离自体骨移植至今仍然是临床上骨缺损修复治疗的常用方法,但其愈合主要是缓慢的"爬行替代"过程,仅适合修复较小的骨缺损.对大节段骨缺损,采用传统的无血供大块骨移植不但愈合时间长,且植骨大多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吸收或不可能被完全替代,效果并不理想,且肢体需长期固定,关节功能影响较大.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迅速发展,近20年来,带血管的骨移植广泛应用于骨缺损的修复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成为骨缺损修复治疗中较为理想的方法.本文就这方面有关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