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受精(IVF)完全失败后行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补救ICSI)在冻融胚胎移植(FET)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1月-2015年11月在解放军第455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常规接受ICSI治疗的359个周期为常规ICSI组(对照组),62例行补救ICSI者纳入补救ICSI组(在常规IVF完全失败后于受精后16~20 h行补救ICSI)。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比较两组受精率、卵裂率、胚胎质量及临床结局。结果 (1)该中心2013年11月-2015年11月,共行常规IVF为1 109个周期,受精完全失败62个周期,失败率为5.6%;共行half-ICSI 5个周期,其中1个周期IVF部分受精完全失败,失败率为20.0%。(2)补救ICSI组异常受精率显著高于常规ICSI组、优质胚胎率及可利用胚胎率均显著低于常规ICS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132、118.077、16.914,P<0.01),而两组间MII卵的比例、正常受精率及卵裂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622、0.581、1.647,P>0.05)。(3)补救ICSI组新鲜胚胎移植(ET)有1个周期未孕,移植的2个胚胎为八细胞二级和五细胞二级。(4)补救ICSI组行FET的胚胎临床妊娠率(32.1%)及种植率(16.8%)显著低于常规ICSI组(47.2%和2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19、7.155,P<0.05)。结论对不孕患者在常规IVF完全失败后,于受精后16~20 h行补救ICSI FET周期可降低周期取消率,可相对改善胚胎发育速度与患者子宫内膜发育的同步性,获得相对较好的临床妊娠率。受精后16~20 h补救ICSI可作为常规IVF完全失败周期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孕症患者实施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卵巢低反应(POR)者IVF方式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非严重男性因素不孕患者行IVF-ET治疗POR的246个周期临床资料,比较常规行IVF(IVF组)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组)治疗者的正常受精率、周期取消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和早期流产率。根据女方年龄分为35~40岁组和40岁组,分别比较两组行IVF和ICSI治疗的受精率、周期取消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根据获卵1、2、3枚分组,比较各组内不同受精方式者上述各项指标。结果:整体比较及不同女方年龄组、不同获卵数组中接受IVF与ICSI治疗的正常受精率、周期取消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和早期流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CSI不能改善非严重男性因素不孕POR者的正常受精率和妊娠结局,女方高龄、取卵数少均不是ICSI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卵泡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周期胚胎移植日胚胎种植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将实施IVF/ICSI的112个周期根据助孕结局分为妊娠组和非妊娠组,比较两组的E2、P、E2/P及子宫内膜厚度/形态、宫腔深度,并与自然周期模拟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形态、宫腔深度进行自身对照研究。结果:两组超排卵周期胚胎移植日宫腔深度、内膜厚度均显著高于自然周期模拟移植日(P0.001);两组胚胎移植日C型内膜的比率均高于模拟移植日(P0.05),而妊娠组与非妊娠组之间宫腔深度、内膜厚度、C型内膜比率无统计学意义;妊娠组E2、E2/P显著低于非妊娠组(P0.05)。结论:超排卵治疗改变了子宫容积和内膜形态,通过生殖激素的变化而影响IVF/ICSI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精子DNA损伤对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初次行常规IVF和ICSI治疗的192例不孕夫妇的临床资料。分别比较行IVF和ICSI治疗时,精子DNA碎片指数(DFI)≤15%和DFI15%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的差异;并比较DFI15%时,不同受精方式(IVF或ICSI)对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的影响。结果:在IVF或ICSI治疗周期中,精子DNA损伤对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均无影响(P0.05)。在DFI15%情况下,行IVF治疗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与行ICSI治疗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精子DNA损伤不影响IVF/ICSI-ET的结局。对于DFI15%的患者ICSI-ET与IVF-ET的治疗结局相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宫腔镜子宫纵隔切除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septum,TCRS)对子宫纵隔不孕症患者行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卵细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比较2013年1月—2020年7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IVF/ICSI的183例子宫纵隔不孕症患者的治疗结局。其中156例行TCRS后IVF/ICSI(TCRS组),而27例患者拒绝TCRS直接行IVF/ICSI(未行TCRS组)。结果:共有247个移植周期,其中新鲜胚胎移植周期100个,临床妊娠率64.0%,活产率49.0%;冻融胚胎移植周期147个,临床妊娠率51.0%,活产率40.1%。新鲜胚胎移植周期和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TCRS组与未行TCRS组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早产率、活产率及单胎妊娠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新鲜胚胎移植周期中,与TCRS组比较,未行TCRS组的双胎妊娠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宫腔镜下子宫纵隔切除术对IVF/ICSI-ET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生殖医学中心首次接受IVF/ICSI-ET 66例纵隔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妊娠结局。根据不孕类型、年龄、BMI、不孕年限、移植胚胎数、HCG日内膜厚度等指标选择同中心首次行IVF/ICSI且行新鲜胚胎移植的宫腔形态正常的患者,进行倾向性评分个体匹配,匹配比例为1:3。比较纵隔子宫术后组和宫腔形态正常组患者IVF/ICSI-ET术后妊娠结局。结果 两组患者BMI、基础FSH及LH水平和E2水平、Gn用量、Gn使用天数、获卵数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妊娠率(71.2%vs 64.7%)、早期流产率(8.5%vs 7.0%)、活产率(56.1%vs 56.1%)、晚期流产率(8.5%vs 3.1%)、分娩孕周(37.9±2.3 vs 37.8±2.4)在纵隔子宫术后组和宫腔形态正常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纵隔不孕症患者在IVF/ICSI助孕前行宫腔镜下子宫纵隔切除术后,宫腔形态恢复正常者,不会对临...  相似文献   

7.
辅助生殖技术中体外受精或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的种植率和妊娠率日趋稳定.冻融胚胎移植妊娠率的提高,增加了IVF/ICSI周期累计妊娠率.影响IVF/ICSI结局的相关因素有:女性生殖内分泌激素、卵巢反应性、精子的形态及胚胎质量、胚胎发育速度及子宫内膜容受性、临床操作技术和胚胎实验室质量控制等.分析这些相关因素,有利于提高种植率和妊娠率,减少多胎妊娠率,改善IVF/ICSI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常规体外受精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两种不同体外受精方式对胚胎玻璃化冷冻复苏的影响。方法:将移植冷冻复苏胚胎的患者(均为玻璃化法)分为两组。IVF组:新鲜周期采取常规体外受精方式而获得的胚胎;ICSI组:新鲜周期采取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方式受精而得到的胚胎;比较两组的不孕类型、不孕原因以及冷冻复苏周期的复苏率、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等。结果:IVF组和ICSI组的复苏率、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SI组的流产率明显高于IVF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F组和ICSI组原发不孕所占比例、继发不孕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F组和ICSI组男方因素不孕所占比例、输卵管因素不孕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SI不影响胚胎玻璃化冷冻周期的复苏率、着床率及临床妊娠率,ICSI后胚胎玻璃化冷冻复苏流产率有升高的趋势,ICSI体外受精方式主要用于原发不孕患者以及男方因素导致的不孕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受精(IVF)完全失败后,于授精后16~20h行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1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ICSI的211例不孕患者,共计243个周期为研究对象。根据受精方式,将23例行补救ICSI者纳入补救ICSI组(23个周期,在常规IVF受精完全失败后,于授精后16~20h行补救ICSI),将188例行直接ICSI者纳入直接ICSI组(220个周期,在周期中直接行ICSI)。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比较两组受精率、胚胎质量及临床结局。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平均年龄、不孕年限及平均获MⅡ卵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1本中心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1月,共行常规IVF为658个周期,受精完全失败率为5.8%;共行half-ICSI为19个周期,受精完全失败率为26.3%。2补救ICSI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及优质胚胎率均显著低于直接ICSI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间异常受精率及可利用胚胎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补救ICSI组新鲜胚胎移植(ET)5个周期,仅1枚8细胞期胚胎于取卵第3天移植获得临床妊娠,但早期自然流产,临床妊娠率为20%(1/5),另外4个周期(4细胞期胚胎第3天移植或8细胞期胚胎第4天移植)均未获得临床妊娠。补救ICSI组与直接ICSI组行冻融胚胎移植(FET)的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715,0.503;P>0.05)。结论对不孕患者在常规IVF受精完全失败后,于授精后16~20h行补救ICSI FET周期,可使胚胎发育速度与患者子宫内膜发育同步,获得较好的临床妊娠率。授精后16~20h补救ICSI可作为常规IVF受精完全失败周期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两种内膜准备方案冷冻胚胎复苏移植后的妊娠结局。方法:对用于FET子宫内膜准备的两种临床用药方案130个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自然周期与激素替代周期对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早期流产率、异位妊娠率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两种用药方案在不孕年龄、不孕年限、妊娠率、种植率、移植胚胎质量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子宫内膜厚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ET130个周期中比较妊娠组与非妊娠组在子宫内膜厚度、胚胎移植数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胚胎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两种用药方案用于FET的子宫内膜准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结局,优质胚胎是移植后获得妊娠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异位妊娠的发生率、高危因素及处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1年2月接受IVF/ICSI治疗后发生异位妊娠的患者20例,并随机选取IVF/ICSI治疗后正常宫内妊娠1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结果:IVF/ICSI共治疗1 434个周期,临床妊娠645例,临床妊娠率为44.98%(645/1 434),其中发生异位妊娠20例,发生率为3.10%(20/645),其中宫内外同时妊娠2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2例,宫角妊娠1例。20例异位妊娠的不孕原因中,有16例为输卵管因素,3例为多囊卵巢综合征,3例有子宫内膜息肉,4例为子宫内膜异位症,8例有既往异位妊娠史,7例有流产史。两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不孕类型、体重指数(BMI)、助孕方式、移植胚胎类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日雌二醇及黄体生成素水平、子宫内膜厚度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日孕激素水平、雌二醇/孕激素比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卵管病变和盆腔炎是辅助生殖术后异位妊娠发生的高危因素,阴道超声检查结合血β-HCG值测定是最有效的诊断措施,腹腔镜下输卵管切除术是目前治疗异位妊娠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常规体外受精(IVF)和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2种受精方式对无明确男性因素的高龄卵巢低反应患者治疗结局的影响,探讨这类患者合适的受精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IVF-胚胎移植(ET)周期中高龄(年龄≥40岁)卵巢低反应周期共381个,按受精方式分为常规IVF组(200个周期)与ICSI组(181个周期),分析比较2组间的受精率和临床结局。结果:IVF组的受精率和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略高于ICSI组,ICSI组的有效周期率和有效胚胎率略高于IVF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明确男性因素的高龄卵巢低反应患者,ICSI受精并不能提高其受精率和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妊娠后发生早期流产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将IVF或ICSI获得妊娠的230个周期,按妊娠结局分为早期流产组和继续妊娠组(对照组),分析IVF/ICSI妊娠后发生早期流产的可能相关因素。结果:早期流产组患者年龄(34.00±4.52岁)明显高于对照组(30.84±3.19岁),(P<0.01);Gn用量、移植胚胎数、有自然流产史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hCG日内膜厚度、胚胎种植率及多胎妊娠率低于对照组(P<0.05);基础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然流产史及年龄增高是发生早期自然流产的危险因素。结论:IVF/ICSI治疗周期中患者年龄、Gn用量、有自然流产史、移植胚胎数、多胎妊娠及基础FSH水平与早期流产相关,自然流产史及高龄可增加早期自然流产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对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远期损害的影响。方法:选择36例既往有服用米非司酮紧急避孕史患者(A组),24例既往有服用米非司酮流产史患者(B组),30例既往有早期妊娠行人工流产病史的患者(C组),3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月经量减少。患者就诊后记录其月经量改变情况,检测其血清性激素水平以及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表达强度。对3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R在A组中的表达分别比在B、C两组中的表达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B、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在3组中的表达情况与ER相同。在A、B、C 3组内分别做比较,ER、PR的表达强度在同一组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测大剂量服用米非司酮引起月经减少,可能与ER、PR表达下降、子宫内膜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着床窗口期glycodelin、galectin-3表达评价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简称IVF)子宫内膜容受性。方法:接受IVF治疗患者,前一月经周期HCG日,阴道超声子宫内膜厚度和形态;着床窗口期子宫内膜采用RT-PCR技术检测glycodelin mRNA、galectin-3mRNA表达,评价其与妊娠的关系。结果:185例IVF患者,90例妊娠,95例未妊娠,比较妊娠组HCG日内膜厚度和三线型比例与IVF未妊娠组无统计学差异,妊娠组子宫内膜着床窗口期glycodelin、ga-lectin-3的表达明显高于未妊娠组。结论:子宫内膜着床窗口期glycodelin、galectin-3的表达可用于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子宫内膜厚度和形态不能完全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辅助激活联合单精子胞浆注射(ICSI)技术在常规IVF受精失败周期中的应用。方法:15例常规IVF受精失败患者卵母细胞接受辅助激活联合ICSI处理(激活组),另15例常规IVF受精失败患者卵母细胞直接行补救ICSI处理(非激活组),记录和分析未受精卵母细胞经辅助激活联合ICSI处理后所获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及妊娠结局。结果:激活组(15周期,220枚未受精卵母细胞)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分别为50%(110/220)、90.9%(100/110)、33%(33/100)及15%(15/100),其中妊娠1例;非激活组(15周期,200枚未受精卵母细胞)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囊胚形成率分别为85%(170/200)、92.9%(158/170)、9.5%(15/158)及0,无妊娠发生。在正常受精率上非激活组高于激活组,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优质胚胎率和囊胚形成率方面,激活组显著高于非激活组(P<0.05)。结论:辅助激活联合ICSI可以提高常规IVF受精失败周期的优质胚胎率及囊胚形成率进而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7.
王娟  吕玉珍  赵芳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4):3772-3774
目的:探讨在卵巢低反应周期中,不同胚胎移植时间对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卵巢低反应患者行IVF-ET治疗74个周期的资料,比较受精方式、优质胚胎数、可利用胚胎数、卵裂球的细胞数,48 h组与72 h组的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可利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结果:48 h(IVF20个周期与ICSI13个周期)组与72 h(26/IVF与15/ICSI)组间的年龄、不育年限、用药方案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精率、卵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胚率48 h组较72 h组有所提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利用胚胎率、ET胚胎数、临床妊娠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卵巢低反应周期,48h胚胎移植不仅能提高优质胚胎率、可利用胚胎率,还能增加移植胚胎数及临床妊娠率,减少周期取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缩宫素受体拮抗剂阿托西班在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 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IVF/ICSI)新鲜胚胎移植周期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郑州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