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有关门静脉的组成,国内外已有不少文献涉及。包新民曾将中国人、日本人及欧美人的资料作比较,DiDio亦对白种人及有色人的胃左静脉注入情况作过相应的工作。本文就我国南方人材料进行观察和测量。  相似文献   

2.
用学员解剖的尸体(男85、女35)120具,观察了腹腔动脉的分支型式,此外对腹腔动脉的长度、管径和起始概况也进行了观察。一、腹腔动脉的分支类型文献中对于腹腔动脉分支的分型标准互不一致,即使是国内报道的七篇也没有两篇完全一致。我们想分型的目的是将复杂的形态变化进行概括,使学习的人和应用的人便于理解和记忆。因此分型要力求简单、明确,便之一目了然。分型过细,看来虽很全面,但实际烦琐,不能高度概括,以致学习的人不易懂,用的人记不住,也往往  相似文献   

3.
本例是一男尸,年令约30岁。解剖所见: 1.在膈肌主动脉裂孔下方,腹主动脉前壁无腹腔动脉发出部位,只有一支分布到胃小弯左侧去的胃左动脉。 2.在胃左动脉下方的腹主动脉前壁上发出肠系膜上动脉。 3.脾动脉、肝总动脉均起自肠系膜上动脉的上部。脾动脉从肠系膜上动脉左缘发出,距肠系膜上动脉根部约0.5厘米。肝总动脉从肠系膜上动脉右缘发出。脾动脉在上,肝总动脉在下,两动脉起点相距0.9厘米。  相似文献   

4.
<正> 国人腹腔动脉分支类型自五十年代以来陆续有所报道,一般教科书所记载的典型腹腔动脉分支类型为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脾动脉三支共干(即肝脾胃动脉干)。但根据不少人观察统计,发现不少异常情况。  相似文献   

5.
前言腹腔动脉是一短而粗的动脉干,约于第一腰椎高度发自腹主动脉前壁,继则分为三支:即胃左动脉、肝动脉及脾动脉分别供给腹腔上部脏器(胃、肝、脾、胰、十二指肠等),此点为一般教科书中所载。但以上三分支的起点变化较多,除解剖教科书中有一般性的叙述外,Haller、Eaton、Lipshuta、Adachi、Mechels、Hollinshead等曾作过详细的综合观察报告,Lyssenkow、Kostinovitch、Munger、Clausen诸人虽有个别例数的报导,其所见亦不超出前者的范畴。至于腹腔动脉发出的位置,除各解剖教科  相似文献   

6.
关于腹腔动脉的分型問題,各依不同角度及标本变异情况而多不一致。如Lipshutz将腹腔动脉分为四型;Eaton区分五型;Adachi及郁秉輝皆分六型;Michels及张年甲分为七型;塚本分为九型;胡启仁則分十一型等。并且,即使类型数目相同,但其內容亦各不相符,如郁秉輝的六型不同于Adachi的六型。因而必将影响資料比較上的正确性及統計上的困难。有鑑于此,我們願提出两点討論意見,以供参考。腹腔动脉各型的区分,  相似文献   

7.
窦房结动脉和房室结动脉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窦房结和房室结是心传导系的重要部分,对滋养这两个结的窦房结动脉和房室结动脉的解剖知识,不论基础医学工作者或临床医生都比较重视。早在1907年,Keith和Flack发现窦房结时,即开始描述了窦房结动脉。这支血管除营养窦房结外,还分布至上腔静脉口附近,故Gross又称其为上腔静脉口支(r.ostii cavaesuperioris)。由于它首经Keith和Flack描述,也称为Keith-Flack动脉。James认为窦房结动脉名称比较适宜,简短清楚、含意明确,故目前常应用此名。房室结动脉又称纤维中隔支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腹腔干缺如,肝总动脉分支及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发生变异,为积累资料及为临床提供参考,报道如下. 肝总动脉外径3.75 mm,在第12胸椎体前方由腹主动脉前壁发出,分为胃左动脉、肝固有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肝固有动脉沿下腔静脉左前方上行,在距离肝总动脉起始点4.39 cm处发出胃左动脉(外径2.41 mm),之后胃左动脉继续向左行走至胃小弯.肝固有动脉分出肝左动脉和肝右动脉.肝左动脉直接进入肝左叶,肝右动脉入肝前发出胆囊动脉.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胃后动、静脉调查中遇到一例起于腹腔动脉干的胃后动脉,颇不多见。为累积资料而予以报道。男尸,成人。见自腹腔动脉干的胃左动脉和脾动脉之间的左侧壁发出一支动脉,在腹腔后间隙斜向左上方,达胃底后壁,距贲门部略偏小弯侧21mm处进入胃壁。外径1.2mm,长58mm其伴随静脉汇入胃冠状静脉,外径1.3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指导我院63年级学生局部解剖学实习时发现中国成人约30岁男性,共腹腔动脉缺如,胃左动脉与脾动脉直接由腹主动脉发出。肝脏的血液由肝左右迷走动脉供应。胆囊的血液由胆囊动脉和胆囊迷走动脉营养(详见附图)。关于腹腔动脉缺如之例,在我国文献中尚未见有报道,现将本例整理出来供临床工作者和同道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 中国人上颌动脉的体质资料较少,就目前能够查到的资料中,仅有许光全和何娟娟等报告摘要。国外,早在二十年代Adachi有较详的报导,且认为该动脉是有鲜明的种族差异,并给予“种族性血管”的名称。本文调查了上颌动脉,是为积累国人体质资料,探讨该血管是否存在着种族性差异;同时配合近年来显微外科的发展需要,测量了血管口径,给颌面部各种复合组织游离移植的接受,提供应用上的数据。  相似文献   

12.
腹腔动脉分支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13.
臂和前臂的动脉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动脉干根据胚胎发育的不同情况,将340侧臂部动脉干分成双干型、单干型和过渡型三型。单干型共占87.06%,其中只一支肱动脉的占71.47%。浅肱动脉总的出现率为28.53%较欧美等人的高,其中浅肱动脉向下分成桡、尺动脉的最多占21.77%,而欧美等人浅肱动脉延续为桡动脉者和分叉成桡、尺动脉者极相近。340侧标本中浅桡动脉仅出现2侧。正中动脉向下延伸入手掌的在374侧标本中占3.74%。左右侧动脉干管径的差别自肘部向腕部递减,此外在肘部尺动脉的管径大于桡动脉,到腕部则相反。 2.动脉分支在330侧标本中,分析了肱深动脉和上尺副动脉的起源状况,以两支动脉分别单独起始的最多占47.88%。下尺副动脉起点与肱动脉分叉点之间的距离,平均约为7厘米(224侧)。尺返动脉的起点多接近骨间总动脉的起点,前、后尺返动脉分别起自尺动脉的,在225侧标本中占18.67%。有骨间动脉干的在330侧标本中占85.15%,其中骨间返动脉起自骨间总动脉或骨间后动脉的,分别占43.94%和41.21%。桡返动脉的起点多位于桡动脉近侧段1厘米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15.
<正>在100侧成尸(男52侧,女48侧)标本上对甲状腺上动脉进行了解剖和观测,结果如下:1 起源:起于颈外动脉80侧,占80%;起于颈总动脉19侧,占19%;与面动脉共干起于颈外动脉1侧,占1%.2 分支:发有喉上动脉94侧,占94%;发有前腺支98侧,占98%;发有后腺支70侧,占70%;发有外腺支80侧,占80%.3 行走方向:向前下走行71侧,占  相似文献   

16.
<正>1 材料和方法在50只成人防腐固定尸体上(男26,女24),解剖和观测了甲状腺下动脉.  相似文献   

17.
在为一位40岁,女性肝癌病人行肝动脉造影时,遇腹腔脏器动脉多发变异一例,为积累资料和临床工作参考,现报道如下:本例行肝动脉造影时,术中未发现腹腔动脉,而改为腹主动脉造影,发现腹腔动脉缺如,肝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共干起始腹主动脉;脾动脉和胃左动脉直接起自腹主动脉(见附图)。肝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共干长约6cm,起始平面在第一腰椎体中部,然后分为肝总动  相似文献   

18.
腹腔动脉分支变异的記載很多,作者們根据自己的見解,将腹腔动脉的分支列为若干型式。不过,他們的分型依据并不一致,这給积累和綜合民族解剖学資料带来一定的困难。作者今就100具成人尸体上(女性較少故未記性別,年龄在20—60岁之間)腹腔动脉干的解剖結果,提出一种比較簡单的分型方法,并綜合有关的国人的資料以供参考。根据我們对100例标本的观察,我們将腹腔动脉的分支型式归納为两个主型:第一,三  相似文献   

19.
1.作者观察了118例的成人、童龄和胎儿尸体的腹腔动脉,且将腹腔动脉分为七个主型及若干分型。 2.典型腹腔动脉分为肝、胃左及脾动脉三个分枝为正常腹腔干,列为第Ⅰ型,共94例,占79.66±3.7%。 3.其它非典型腹腔动脉分枝共有24例,占20.34±3.7%。计有下列6型。第Ⅱ型肝脾干,有6例,占5.08±2.0%。第Ⅲ型肝脾肠系膜干,有1例,占0.85±0.84%。第Ⅳ型肝胃干,有1例,占0.85±0.84%。第Ⅴ型胃脾干,有5例,占4.24±1.8%。第Ⅵ型腹腔肠系膜干,有1例,占0.85±0.84%。第Ⅶ型四个分枝腹腔干,有10例,占8.47±2.5%。  相似文献   

20.
观察了194例成人和儿童尸体右结肠动脉和付中结肠动脉的起始部位。根据右结肠动脉的起始状态将其分为四型,其中以直接起自肠系膜上动脉者最多见,占44.85%,与中结肠动脉共干起始者最少见,占15.46%。付中结肠动脉多数标本缺如,占78.6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