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磊 《中原医刊》2011,(24):49-51
目的观察新一代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和经典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房颤)和心房扑动(房扑)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选择40~75岁,持续时间≤90d的房颤和房扑患者38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19例和胺碘酮组19例,伊布利特组体质量≥60kg者首剂1mg、体质量〈60kg者首剂0.01mg/kg,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1mg或0.01mg/kg;胺碘酮组首剂150mg,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150mg,观察转复率和转复时间,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伊布利特和胺碘酮组4h内转复窦律分别为78.9%和31.5%,24h内转复窦律分别为84.2%和52.6%,平均转复时间分别为(19±12)min和(48±17)min(P〈0.01)。两组均未发生致命性不良反应。结论伊布利特与胺碘酮均能终止房颤和房扑,伊布利特转复房颤、房扑的疗效高于胺碘酮,转复时间短于胺碘酮,但须在严格监控下进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伊布利特与胺碘酮转复心房扑动(AFL)或心房颤动(A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7例AFL或AF患者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14例,给予伊布利特注射液1 mg于10 min内静脉注射(静注);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1 mg静注。胺碘酮组13例,给予胺碘酮注射液150 mg于15 min内静注;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75 mg静注。观察转复为窦性心律的例数及时间。结果:伊布利特组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时间短于胺碘酮组(P0.05);伊布利特组与胺碘酮组分别有11例与6例在给药后0~30 min内转复为窦性心律;分别有3例与2例在给药后30~90 min内转复为窦性心律,总转复率分别为100.0%和61.54%。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7)。结论:伊布利特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为AFL或AF转复为窦性心律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程琳  夏豪  胡丽丽 《疑难病杂志》2012,11(4):241-244
目的系统评价伊布利特与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和心房扑动(房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07—201 1年中英文电子文献数据库和手工检索的方式,收集有关伊布利特和胺碘酮治疗房颤和房扑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应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RCT文献9篇。(1)房颤转复率:伊布利特(76.60%)高于胺碘酮(57.8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38,95%C11.57~3.59,P<0.01),漏斗图提示未见偏倚。(2)房扑转复率:伊布利特(80.00%)高于胺碘酮(28.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0.18,95%CI 4.72~21.96,P<0.01)。(3)房颤/房扑总转复率:伊布利特(81.36%)高于胺碘酮(6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82,95%CI 1.54~5.15,P<0.01)。(4)转复时间:伊布利特组少于胺碘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漏斗图提示可能发生偏倚。(5)不良反应发生率:伊布利特组为20.18%,胺碘酮组为19.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2,95%C1 0.37~1.80,P=0.62)。漏斗图提示可能发生偏倚。结论与胺碘酮相比,伊布利特治疗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转复率更高,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伊布利特治疗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比较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转复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疗效。方法:按照制定的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选择受试者,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进行观察。36例房颤/房扑患者,随机分入2组,伊布利特组(n=19)、普罗帕酮组(n=17)。依布利特1mg,于10min内静注;普罗帕酮70mg,于10min内静注。然后观察10min,若房扑/房颤仍未终止且QTc间期〈550ms,分别给予第二剂,剂量相同。结果:观察房扑/房颤转复所用时间(从第一剂开始注射时算起)(min);观察房扑/房颤于用药后0~90min、90min~4h两组转复情况、转复时间的比较。通过对比分析,两组在2个时间段内转复情况及转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伊布利特是使房扑、房颤快速转律的最有效药物,尤其是在用药后0~90min的时段内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转复疗效更佳,明显优于普罗帕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伊布利特注射液转复房颤、房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心电图确诊为房颤、房扑且发作在90 d以内,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普罗帕酮组(静脉推注70~140 mg)和伊布利特组(静脉推注1~2 mg)。结果:29例患者入选,普罗帕酮组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4 h内房颤、房扑转复成功7例(46.7%),90 min内房颤、房扑转复成功分别为2例(16.7%)、1例(33.3%),90 min内的平均转复时间为(28.33±11.55)min,1例出现恶心、呕吐;伊布利特组14例,男性3例,女性11例,4 h内房颤、房扑转复成功9例(64.3%),90 min内房颤、房扑转复成功分别为6例(54.5%)、3例(100%),90 min内的平均转复时间为(27.89±18.14)min,1例发生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速。结论:伊布利特是一个起效快,对房扑、房颤患者转复率高的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其疗效优于普罗帕酮,尤其对房扑患者。但其致心律失常作用应引起警惕,尤其对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6.
伊布利特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伊布利特转复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持续时间<90 d的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123例,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70例,静脉注射伊布利特)和普罗帕酮组(53例,静脉注射普罗帕酮),比较2组药物转复心房颤动的成功率、转复时间和不良事件。结果伊布利特组转复房颤的总成功率显著高于普罗帕酮组(77.1%vs 47.2%,P<0.01),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患者的转复成功率亦分别高于普罗帕酮组(78.7%vs 50.0%,73.9%vs 41.2%,P<0.05);伊布利特组转复房颤的时间明显缩短[(33.4±2.9)min vs(62.4±9.1)min,P<0.01];未发生有临床意义的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结论伊布利特转复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优于普罗帕酮,并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常以芳 《中原医刊》2009,(14):22-23
目的 观察比较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转复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疗效。方法按照制定的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选择受试者,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进行观察。46例房颤/房扑患者,随机分入2组,伊布利特组(n=24)、普罗帕酮组(n=22)。伊布利特1mg于10min内静注,普罗帕酮70mg于10min内静注,然后观察10min,若房扑或房颤仍未终止且QTc间期〈600ms,分别给予第2剂,剂量相同。结果观察房扑或房颤转复所用时间,并观察房扑或房颤于用药后0~90min、90min~4h两组转复率,通过对比分析,两组在2个时间段内的转复率及转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伊布利特是使房扑、房颤快速转律的最有效药物,尤其是在用药后0~90min的时段内心房颤动和心房朴动的转复疗效更佳,明显优于普罗帕酮。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分析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富马酸伊布利特(伊布利特)转复心房扑动(房扑)、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顺序入选符合条件的116例房扑、房颤患者,使用伊布利特药物转复,先予1 mg(体质量≥60 kg)或0.01 mg/kg(体质量〈60 kg) 稀释后静注,观察10 min,如无效则给予相同剂量重复应用.用药后心电监护4 h,观察复律效果及安全性.结果:21例房扑患者中11例首剂转复窦性心律(窦律),6例重复剂量转复窦性,有效率80.9%;95例房颤患者中首剂转复窦律37例,重复剂量转复窦律22例,有效率62.1%.房扑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5%;房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5%.结论:伊布利特是转复房扑、房颤快速有效的药物,尤其对房扑疗效显著,充分准备及心电监护下用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治疗方法包括节律控制和室率控制。节律控制是房颤终极理想的选择,其可减少临床症状,提高运动耐量以及生活质量。抗心律失常药物为节律控制的一线用药,目前可用的及常用的药物存在局限性,原因是其恢复以及维持窦性心律方面不确切的疗效及相关不良反应。伊布利特与胺碘酮是临床上常用的房颤复律药物,在房颤复律治疗中各有利弊,但两者联用鲜有报道。该文将对两者联用的临床相关研究予以概述,同时结合两种药物的特点为房颤的药物复律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国产依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筛选18~75岁,持续时间≤90 d(1 h~90 d),心室率≥60次/min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房扑患者共99例,随机分为依布利特组和普罗帕酮组各49和50例。依布利特组首剂1 mg静注,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1 mg。普罗帕酮组首剂70 mg静注,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70 mg。 结果:两组均能有效降低房颤/房扑的心室率。转复率:依布利特组69.39%(34/49),普罗帕酮组44.00%(22/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复时间:依布利特组显著短于普罗帕酮组(16.79±12.31)min对(36.92±11.38)min,P<0.01。不良反应:依布利特组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非持续性单形性室速,发生率6.12%(3/49),普罗帕酮组多为一过性低血压及长间歇,一例出现急性左心衰。 结论:依布利特转复房颤/房扑的疗效高于普罗帕酮,转复时间短于普罗帕酮,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须在严格监控下进行。  相似文献   

12.
甄彤 《安徽医学》2012,33(10):1374-1376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富马酸伊布利特注射液与普罗帕酮注射液对心房颤动患者转复的疗效及安全。方法持续时间90 d的心房颤动患者99例,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33例,静脉注射伊布利特)、普罗帕酮组(33例,静脉注射普罗帕酮)及无药物转复组(33例),比较3组患者心房颤动的转复率、转复时间和不良事件。结果伊布利特组转复房颤的总成功率显著高于普罗帕酮组(72.3%vs 39.1%,P0.01),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组的转复成功率亦分别高于普罗帕酮组(83.3%vs 50.0%,60.0%vs 22.2%,P0.05),伊布利特组的转复时间明显缩短([32.12±4.37)min vs(60.73±13.73)min,P0.01]。未发生有临床意义的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结论静脉注射伊布利特转复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优于普罗帕酮,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并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伊布利特转复房颤或房扑的疗效、安全性及耐受性.方法:筛选18~80岁、持续时间≤ 3个月(3 h 至3个月)、心室率≥60次/min的阵发或持续性房颤或房扑患者共25例,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和普罗帕酮组,分别为13和12例.伊布利特组体质量≥60 kg者首剂1 mg、体质量<60 kg者首剂0.01 mg/kg,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1 mg或0.01 mg/kg;普罗帕酮组首剂70 mg,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35 mg.结果:两组均能有效降低房颤或房扑的心室率,但组间比较无差别;转复例数为伊布利特组9例,普罗帕酮组3例;普罗帕酮组转复失败的病例中有6例改用伊布利特,其中2例转为窦性心律,而伊布利特组转复失败的4例改用普罗帕酮后均未转复.转复时间:伊布利特组显著短于普罗帕酮组[(12.8±10.9) minvs (36.3±9.1) min,P<0.01].不良反应: 伊布利特组1例合并有左室功能不全者用药后即刻出现尖端扭转性室速;普罗帕酮组1例出现左心衰竭,另1例出现头晕、手麻.结论:伊布利特转复房颤或房扑的疗效高于普罗帕酮,转复时间短于普罗帕酮,但须在严格监控下进行.  相似文献   

14.
Combined rapid atrial flutter/fibrillation and recurren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occurred in an 82 year old man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Both arrhythmias were promptly terminated by intravenous sotalol, suggesting another use for this unique drug in the absence of hypotension, heart block or cardiac fail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