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评价呼吸机管路更换对呼吸机相关肺炎(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影响.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全面收集国内外1995-2010年机械通气患者更换呼吸机管路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对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作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患者总数20 326人.纳入6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发现每2到3d更换呼吸机管路VAP的发生率为4.05%,每7d更换呼吸机管路VAP的发生率为3.65%,与每2到3d更换呼吸机管路相比,每7d更换呼吸机管路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的RR值为0.77 [0.54,1.09](P=0.14);纳入3篇文献进行分析发现每7d更换呼吸机管路VAP的发生率为15.89%,大于14 d更换呼吸机管路VAP的发生率为14.9%,与每7天更换呼吸机管路相比,大于14 d更换呼吸机管路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的RR值为0.98 [0.69,1.39] (P=0.91).结论 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并不能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呼吸机管路及湿化装置更换周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有创机械通气条件下呼吸机管路及湿化装置合理的更换周期。方法:将11例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3天组、4天组和5天组,3组分别于机械通气开始后3、4、5天采集呼吸机管路吸气段、呼气段、螺纹管、吸气段及呼气段冷凝器、湿化罐6个部位标本,并进行细菌学检测。结果:呼吸机管路、冷凝器连续使用5天更换细菌阳性率明显高于3天、4天更换;呼吸机管路中螺纹管带菌率高于吸气段、呼气段;3组湿化罐细菌检测均未有细菌;患者APACHEⅡ评分、意识、咳嗽反射强弱与管路带菌率的关系,不同组、咳嗽反射强弱与管路带菌率有相关性。结论:通过3组患者的观察,认为呼吸机管路合理的更换时间为连续使用第5天更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集束干预策略在预防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感染的作用和成效。方法选择2012年8月1日-2014年7月30日入住ICU接受人工气道和机械通气>48 h的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通过对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制定集束干预策略,比较两组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感染率。结果常规组VAP发病率为15.8‰,干预组为8.6‰,干预前后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天数、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CU机械通气患者通过抬高床头、氯己定口腔护理、加强手卫生、声门下持续分泌物吸引以及每日进行拔评估,能有效降低VAP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危险因素的研究,以探讨制定预防策略,减少肺炎的发生.方法 调查了近3年ICU内VAP的发病因素,将15个可能的危险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 108例机械通气患者共有38例发生VAP.单因素分析表明与VAP有显著相关的因素共有8个.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5岁,机械通气患者取仰卧位,先前使用抗生素,慢性肺疾病是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造成VAP发生的因素很复杂,往往几个因素同时存在,并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建议不同的预防策略应该联合应用,才能有效减少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呼吸机管道更换时间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呼吸机管道更换时间的长短与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30例重型颅脑损伤需呼吸机支持的病人设定每周更换一次管道(A组)与每2天更换一次管道(B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并以VAP经人工气道采集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阳性为诊断标准。结果①30例全部采集气管插管内螺纹管内侧面标本作培养,培养出三大类12种20株致病菌。A、B两组有明显差异。②VAP的发生率与螺纹管的致病菌发生率有相关。结论①呼吸机管道更换时间与VAP有相关,建议每2天更换一次螺纹管。②管道更换时间的长短与VAP的细菌种类无差异,因此,我们在选择抗生素时并不需要考虑管道更换时间的长短,但是由于每2天更换螺纹管的B组有利于VAP的阴性率(P<0.05),故在停用抗生素的时间上有参考价值。③管道致病菌并不是产生VAP的唯一来源,而且VAP的病原菌与螺纹管的病原菌是不同的,更能说明管道内的病原菌是一个被动产生过程,但反过来又可影响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钱彩文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4):2923-2924
目的 分析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09年12月发生的46例VAP.结果 年龄、基础疾病、机械通气时间、湿化方式及鼻饲等与VAP发生相关.结论 处理好机械通气时间、湿化方式、呼吸机管道消毒、吸痰方式及肺部物理治疗可以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8.
呼吸机相关肺炎研究现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汪洪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7,4(1):84-85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机械通气(MV)最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内主要的致死原因。本文从VAP病原体流行病学、危险因素、耐药现状、初始经验性抗生素选择厦VAP的预防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声门下吸引对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heumonia,VAP)发病率及患者病死率有效性的影响.方法 收集1991年至2010年20年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将其中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声门下引流组,即患者的人工气道带有声门下吸引;另一组则为非声门下引流组,即应用标准气管插管者,观察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所得研究数据通过RevMan4.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7篇RCT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搜集1647例,声门下引流组(796例)VAP发病率较非声门下引流组(851例)低,提示声门下吸引能明显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病率(OR =0.45,95%置信区间:0.32 ~0.63),尤其能降低早发型VAP的发病率,但对患者病死率的影响则不明显(OR=1.03,95%置信区间:0.75~1.41).结论 对于预期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 h的患者,声门下吸引能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病率,但并不改善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常见因素及护理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机械通气是抢救和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随着呼吸机在各医院的广泛应用 ,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病例也在相应增加。分析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原因 ,采取正确有效的预防性护理对策 ,对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1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病因素1.1 机体免疫力低下 机械通气患者以老年人居多 ,常罹患各种疾病 ,加之经常使用各种广谱抗生素、激素等 ,机体抵抗力处于较低下状态 ,导致机体防御屏障人为的破坏而引起感染。1.2 人工气道的建立 人工气道的建立使气管直接向外界开放 ,失去了正常情况下呼吸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呼吸机吸入端不同湿化温度对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张家港市中医医院ICU收治的行呼吸机通气治疗患者120例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A组、B组、C组,每组各40例。A组的呼吸机吸入端端口的温度设置为32.0~33.9 ℃,B组设置为34.0~35.9 ℃,C组设置为36.0~37.0 ℃,比较不同组别患者使用呼吸机3 d后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率、刺激性咳嗽次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肺部湿罗音消失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患者治疗满意率。
结果 C组痰液黏稠度较A组、B组明显降低(P<0.05),痰痂形成率、VAP发生率低于A组、B组(P<0.05),而患者治疗满意率高于A组、B组(P<0.05)。C组肺部湿罗音消失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B组(P<0.05)。
结论 将呼吸机吸入端湿化温度控制为36.0~37.0 ℃有助于改善ICU机械通气患者痰液黏稠度,避免痰痂形成,降低VAP发生率,利于患者尽早撤机及改善预后,提高患者治疗满意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保持呼吸机管路低位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ICU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110例,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常规采取床头抬高30°~ 45°的预防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保持呼吸机管路低位,使呼吸机管路冷凝液不能积存在延长管内并倒流入气道.28 d内观察并记录总体VAP发病率、机械通气时间、ICU平均住院时间、冷凝液倒流情况、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动态变化、粗病死率,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发生误拔管风险.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VAP发病率(16.36%vs.34.55%),机械通气时间(5.86±2.66)d vs.(11.24±3.80)d,ICU住院时间(13.60±4.83) dvs.(19.58±5.27)d,冷凝液倒流情况(3.64%vs.49.09%),观察组上述指标均较对照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VAP患者的CPIS评分较对照组中VAP患者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粗病死率(21.82%)较对照组(27.27%)低,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生误拔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持呼吸机管路低位可降低VAP发生率,一定程度改善预后,误拔管风险机率较常规方法无增加. 相似文献
13.
小儿呼吸机相关肺炎防治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方法选取我院PICU及NICU机械通气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VAP发生的相关因素、VAP病原菌及药敏结果。结果278例入选研究病例发生VAP 108例,VAP发生率38.8%,其中新生儿VAP发生率44.9%。患儿年龄、血白蛋白浓度、抗生素使用时间、抗酸剂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激素、鼻饲、体位、重复气管插管以及机械通气参数吸气峰压(PIP)、呼气末正压(PEEP)等因素均与VAP发生有关。病原学以G-菌为主,前5位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白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VAP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防治要采取综合措施。采取合理的通气策略减轻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是降低VAP发病率的重要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益生菌治疗在降低脓毒症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入住本院ICU的脓毒症机械通气的患者共94例,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益生菌组(
n=46)和对照组(
n=48),两组患者均于入院后24~... 相似文献
15.
呼吸机管道更换时间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呼吸机管道更换时间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相关性的研究,探索呼吸机管道最佳更换时间,对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最佳护理。方法将60例ICU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每7 d和每2 d更换呼吸机管道,两组患者每周行2次痰液培养,1次床边胸片,观察2周内有无VAP发生。结果两组VAP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就护理成本以及对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影响考虑,每7 d更换呼吸机管道比每2 d更换更合适。 相似文献
16.
Aims and objectives: The aim of this review was to critically analyse recent research that has investigated ventilator care bundle (VCB) use, with the objective of analysing its impact on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 outcomes. Background: The VCB is a group of four evidence‐based procedures, which when clustered together and implemented as an ‘all or nothing’ strategy, may result in substantial clinical outcome improvement. VAP is a nosocomial lung infection associated with endotracheal tube use in ventilated patients. Since the VCB was introduced there have been several studies that have reported significant VAP rate reductions. Search strategy: A comprehensive search for research, published between 2004 and 2009, was conducted using Medline and PubMed. Key words were used to identify English language studies reporting VCB implementation within adult intensive care units (ICU) and associated clinical outcomes. Studies that implemented bundle variations that did not include all four elements were excluded. Conclusions: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s of the observational designs used in the studies retrieved, a definitiv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VCB use and VAP reduction cannot be stated. However, the evidence to date is strongly indicative of a positive association. Several studies reported the use of additional VCB elements. In these cases it is difficult to establish which elements are related to the measured outcomes. Further research is recommended to establish baseline outcome measures using the four‐element VCB, before adding further processes singly, as well as research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 of audit and feedback on VCB compliance and its effect on clinical outcomes. Relevance to clinical practice: A reduction in VAP is associated with VCB use. The evidence to date, whilst not at the highest experimental level, is at the highest ethically permissible level. In the absence of contradictory research, the current evidence suggests that use of the VCB represents best practice for all eligible adult ventilated patients in ICU. 相似文献
17.
首次口腔护理时间对气管插管患者早发性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首次口腔护理时间对气管插管患者早发性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入住我院ICU的120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分别在气管插管后4h内(含4h)、4~8h(含8h)、8~12h(含12h)介入首次口腔护理。比较三组患者早发性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和病死率等指标。结果三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发性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随着首次口腔护理时间的向后推迟,患者的早发性呼肺炎机相关发生率和病死率逐渐升高。结论在插管后4h内介入首次口腔护理,可降低患者的早发性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与病死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不同形状气管导管套囊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作用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模拟实验及临床研究,观察柱形套囊气管导管与锥形套囊气管导管的密封性能,比较两种形状套囊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作用。方法 (1)实验研究:将相同型号的柱形套囊气管导管与锥形套囊气管导管同时进行静态液体密封测试,观察10 min内套囊上液体渗漏情况;(2)临床研究:根据患者转入ICU选择不同形状套囊导管进行分组,柱形套囊组132例,锥型套囊组105例,两组病例均从气管导管冲洗管内注入0.2%亚甲蓝5 ml ,用纤维支气管镜观察气管黏膜染色情况,统计VAP发生率和发生时间。结果 (1)10 min内,相同型号的锥形套囊气管导管液体渗漏量明显少于柱形套囊气管导管;(2)锥形套囊组预防VAP的发生率优于柱形套囊组,特别是预防早期VAP发生率优于柱形套囊组;但在预防长期留置导管VAP方面,两组没有明显差异;锥形套囊组发生VAP的时间明显较柱形套囊组晚。结论 使用封闭效果良好的锥型套囊导管,可减少声门下滞留物的渗漏量,延迟VAP发生的时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