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辨色,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笔者就《伤寒论》中所涉辨色内容作如下研讨,不当之处,敬希指正。辨“赤”色1.面色发红,其病在表:原文23条云:“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为东汉时期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其哲理深刻,医论精辟,辨证灵活,处方严谨,后世医家奉为中医理论之圭臬,临证之指南。笔者在《伤寒论》教学实践中,体会其辨证涵义极为广泛,与病因、体质、脉症、病程、传变及坏病等关系密切,苟能探微索隐、掌握要旨,对学习研究《伤寒论》、指导临床实践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陕西中医》2015,(8):1075-1076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针灸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方法:对《伤寒论》中有关针灸条文进行分析,归纳。结果:《伤寒论》之学术思想对针灸临床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辨证施治、既病防病、针药并用。结论:《伤寒论》针灸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对当今学习和运用针灸乃至临床各科都仍具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对口渴的辨证极为深刻,有一套完整的辨证治疗体系,内容博大精深,无论是太阳、阳明、亦或少阴、厥阴,它们犯病引起口渴症状,寒热性质,部位深浅,表里虚实等都截然不同,常常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患者病情的变化,充分说明口渴的辨证对于指导临床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6.
《伤寒论》中涉及小便不利(小便难、小便少、不尿)的条文达37条,其中大多在太阳病篇、阳明病篇及少阴病篇中。现就其发生机理及治法作一探析。1 热证小便不利 《伤寒论》之湿热证多出现小便不利,如“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第125条)、“太阳病……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知必发黄”(第134条)、“阳明病,被火,额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以"寒"为切入点探讨疾病,是因为寒邪致病最普遍,对人体的影响也最大。证是论治疾病的着眼点,但其背后的根基是病机,病机因人而异,因此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说。举方说法是《伤寒论》的论述模式,保脾胃、治杂病是其基本要领。《伤寒论》以"人易感寒"为切入点,运用"六经"辨证论治杂病。《温病学》以"热必伤津"、"湿滞蕴热"为切入点,运用"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论治温病。"卫气营血辨证"适合于论治温病温热证,而"三焦辨证"更适合于论治温病湿热证。运圆思维在于运而圆、圆而运,循环往复,运行不断。中医成熟、完整的医疗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因此才有了各家之长、流派之别,各家能互补,流派应共筑。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之厥证为"手足逆冷"之证,其病机有二:脾肾阳虚;阴阳气不相顺接。本文通过对《伤寒论》厥证的病机、治则的探讨,从整体上对厥证作一概括总结,进一步深化对厥证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中有关下利的原文计五十余条,涉及到六经的范围.兹试作简要辨析:1.太阳下利是指既有太阳表证,同时又有下利.其表现形式有三:一是两感于邪,开始即与他经合病而见下利;二是出现于误下之后;三是脾胃素虚,不耐外邪侵袭所致.2.阳明下利在热性病中,多为胃家实,所谓"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古人称之结者自结,下者自下,其利下多为稀粪黄水,与邪热内陷、下迫大肠而泻  相似文献   

10.
灸法在《伤寒论》中出现10次,其中太阳病篇关于灸法的论述有4条,即118条、119条、120条、121条;少阴病篇3条,即292条、304条、325条;厥阴病篇3条,即343条、349条、361条。对于灸法的运用,《伤寒论》首先提出其禁用范围,如118条表热实证禁灸,119条虚热证禁灸,120条表证禁用灸法,体现了灸法的慎用或禁用原则。其次,对灸法治疗疾病作了较详的论述。其一,根据灸法具有温阳散寒、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是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著作,多为后世医家所推崇,而在疾病调养与保健方面的论述较少,本文以著作的条文为基础,从药食相辅、取汗之法、病后调摄三个方面,对《伤寒论》中的调养与保健方面进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著《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专著。他不仅创立了较为完整的六经辩证体系,且为临床各科提供了治疗的一般规律。下面就仲景的治则与临床浅谈几点体会:1 治病求本,以调整阴阳为重要治则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医诊治疾病善从整体出发,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审因论治。仲景的治则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他强调治病求本,且将调整阴阳做为重要治则。  相似文献   

13.
发热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个症状 ,在《伤寒论》中有 10 0多个条文提到发热。有些条文虽未明言发热 ,但实际含有发热的表现。《伤寒论》中的发热是因外邪侵袭人体后引起的。由于邪入部位有深浅之不同 ,正气损伤程度有轻重之差异 ,故发热的情况亦各不相同。《伤寒论》关于发热的描述共有 13种情况 :发热、身热、外热、恶热、无大热、身大热、翕翕发热、蒸蒸发热、潮热、往来寒热、微热、烦热、热甚。笔者试从辨证角度对其进行分析。1 发热所谓发热 ,除指体温高于正常之外 ,还包括患者体温正常 ,但自觉全身或某一局部发热 ,或医生触诊病人有…  相似文献   

14.
东汉张机仲景原著之《伤寒杂病论》,为吾国医籍中具备理法方药、辨证施治法则,发明创举之大作也。该书为仲景辨证实践心得之纪要,故凡为中医者,咸奉为圭臬,今之医学校,遂定之为课本焉。借以兵燹世乱,该书佚久,迨晋王叔和始搜获其  相似文献   

15.
论《伤寒论》之促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促脉首见于《内经》,而后在《伤寒论》中得到具体运用。张仲景论及促脉共有四处,对其所主之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予后情况进行了阐述;但对于促脉之具体的脉形及其形成的病理基础未作说明。后世脉学诸家对此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结合仲景原文,并查考多家论著,具体阐释了促脉的临床表现、病理基础,对促脉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论述,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6.
芍药是《伤寒论》方药研究中存在争议较大的中药之一,目前主要存在药味之酸苦及品种之赤芍、白芍两类分歧。本文从文献源流考证、性味得出规律及其功效、《伤寒论》中该药的主治病证三个角度,进行药味与方药主治病证之间的横向对比研究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认知之间的纵向对比研究,最终认为《伤寒论》中所用芍药,赤芍、白芍同用的概率较大,且其味以苦为主,进而在此基础上发挥破瘀逐痹为主的功效,此研究有助于指导学者对《伤寒论》中芍药相关方剂的深入理解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伤寒论》汤方中所用芍药进行考究,明确其具体内涵,为后学者研读和应用含芍药之“经方”提供参考。方法从药物源流,植物学,赤芍、白芍的实际药性功能以及在经方中的应用讨论。结果汤方中芍药古今有别。结论对于《伤寒论》汤方中所用芍药,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而确定宜使用白芍还是赤芍,抑或是白芍、赤芍同用,而不应将其绝对化。  相似文献   

18.
徐骁  成肇仁 《光明中医》2008,23(2):158-160
心烦是《伤寒论》中非常普遍的症状,遍及六经,即六经皆有心烦。《伤寒论》在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系统地创立了心烦症的辨治理论体系,为后人完善心烦症的证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张洪艳  马广瑞 《新中医》2015,47(7):299-300
<正>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提及的六经辨证体系对于现代临床始终具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笔者仅就《伤寒论》的厥阴病加以分析如下。1探究厥阴之本源1.1厥阴的本义分析《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故从《伤寒论》六经排列次第来看,厥阴位列太阴和少阴之后,为六经最后一经。"两阴交尽故曰幽。"厥阴为幽也,"幽"为何意?《正韵》曰:"幽囚也。"《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历代医家对烦躁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导师临床经验,对《伤寒论》烦躁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探讨。认为烦躁有广义、狭义之分,明确提出烦躁具有揭示病机、预示转归的深刻内涵。烦躁的病变机理主要为正邪相争、阴阳盛衰;临床上,轻者表现以烦为主,重者出现烦躁、躁烦,危者常躁扰不宁。本文还总结了仲景对烦躁辨证论治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