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高发,对患者危害很大,因此全髋关节置换后有必要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方案来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危害。 目的:观察综合预防方案对全髋关节置换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方法:将102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采用综合预防方案,由序贯、交叉的联用低分子肝素、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及持续股神经阻滞镇痛3个干预措施有机组成;对照组由医生根据临床经验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或者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及分布情况,同时统计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情况。 结果与结论: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阳性数3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而对照组患者深静脉血栓阳性数11例,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2%,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深静脉血栓在近、远端静脉分布构成比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置换后1 d血红蛋白值较置换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置换后1 d血小板值较置换前有所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置换后1 d和6 d之间的血红蛋白值及血小板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由序贯、交叉的联用低分子肝素、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及持续股神经阻滞镇痛3个干预措施组成的综合预防方案可显著降低全髋关节置换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且无严重并发症,效果确切可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尚缺少严格遵照《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进行血栓预防的大宗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情况的报道。
目的:调查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在进行规范预防性抗凝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方法:纳入2005-01/2010-07于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对置换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高危因素、预防措施、症状特点、治疗方案及转归。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7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其中16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1例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5例为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诊断分布为股骨颈骨折14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例,血友病性关节炎1例。其合并症1~4个,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围手术期皆应用规范物理、药物疗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4例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2例以肺栓塞为首发症状。多数预后良好;1例死于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关的肺部感染,1例抗凝治疗后并发脑出血导致植物生存状态。提示进行规范预防治疗可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但仍不能完全杜绝其发生。髋部骨折、长期卧床、高龄、代谢性内科疾病仍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李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44):7082-7086
背景: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对及时治疗及疗效判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的:观察髋关节置换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血液改变情况,为早期预测和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2009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60例髋关节置换患者,其中置换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者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组),未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者28例(非下肢深静脉血栓组)。分别于置换后1,3,5 d检测患者的血流变指标改变情况。
结果与结论:通过检测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组置换后各种凝血标记物均异常高于非下肢深静脉血栓组,表明置换后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度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有密切相关的关系;而下肢深静脉血栓组置换后3,5 d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非下肢深静脉血栓组,说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增高与置换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呈正相关关系,提示对髋关节置换后应对患者进行动态的血液监测,如果各检测结果呈持续性增高,则应怀疑是否有血栓的发生,并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背景: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若不能及时妥当地诊断及处理会引起患者病情迁延不愈,甚至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目前国内外研究并未确定有高血压病的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后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目的:观察高血压是否会影响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 年9月至2014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因膝骨关节炎行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有高血压,将其分为高血压组与对照组。在置换后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比较两组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否有差异,分析高血压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525 例患者,高血压组219例,对照组306例。全膝关节置换后20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8%,其中高血压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3例(2.5%),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7例(1.3%)。通过卡方检验分析,高血压组全膝关节置换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是对照组患者的2.7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术前患有高血压病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其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高于术前血压正常患者。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赵利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22):4130-4136
背景:药物治疗和物理疗法对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有积极作用。
目的:探讨中西药物预防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
方法:收集中药和西药预防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文献,分析不同药物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机制,比较中药和西药在治疗和预防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与结论:磺达肝癸钠在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总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大于依诺肝素,利伐沙班在减少关节置换后患者隐性失血量方面优于低分子肝素。中药在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上选用益气活血和改善血液循环的方法,如活血通脉汤、桃红四物汤等,还有补阳还五汤、佛手通瘀汤、活血通栓饮、加味桃核承气汤等,在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和治疗效果方面均较好。中西药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中药或中西药联合对预防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西药效果相同,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背景:大量文献研究表明,空气波压力治疗在预防髋部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方法:8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与护理加个人行为功能锻炼,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置换后第2天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双下肢;比较两组患者患肢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2周,试验组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明显减少,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能有效缓解患肢肿胀,改善凝血综合指数,改善患者的血凝状态,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患者住院期间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与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总结95例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要求护士术前采取心理指导、术前评估、预防DVT相关知识宣教,术后遵医嘱及时、准确、规范给药,术后早期活动与锻炼、加强物理预防措施和药物预防等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无1例因护理措施不到位而发生DVT。结论全面的护理干预及早期功能锻炼可以有效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吴正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13):2399-2402
背景:人工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较高,主要原因包括血管内膜受损、血流速度缓慢及血液呈高凝状态3个方面。
目的:评价中医药在防治人工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以 “中医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人工关节置换”为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1989-01/2011-10相关文章。纳入与中医药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共纳入26篇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功能锻炼、梯度压力治疗、溶栓及抗凝药物治疗等。近年中医药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显示了良好的功效,主要包括丹参、川芎嗪、黄芪等,一些具有活血化瘀的中药复方也具有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且与低分子量肝素联合治疗可起到更好的效果。说明中医药无论是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还是在其治疗中都显示出良好的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小,中西医结合功能锻炼将是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中医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人工关节置换;低分子量肝素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3.027 相似文献
9.
背景:随着全髋关节置换及翻修患者的不断增加,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及复杂性随之增加。目的:回顾有关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研究文献,探讨其危险因素、预防措施、Vancouver分型和治疗方案。方法:以电子检索方式对CNKI 数据库、FMJS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1994年9月至2012年6月收录的有关全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检索词为“全髋关节置换,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和“total hip arthroplasty,periprosthetic femoral fractures”,排除报道时间较早的研究或重复研究。结果与结论:随着全髋关节置换人数的增加,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正在增加。目前公认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创伤、固定方式、假体松动、翻修、骨溶解、置换前疾病、骨质疏松、假体类型和置换技术等。熟悉及理解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对其预防及治疗至关重要。Vancouver分型涉及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位置及稳定性、假体松动情况、股骨近端骨量等,是临床上常用的分型方法。临床治疗应根据骨折类型、是否有假体松及骨缺损等采用不同的方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0.
牛存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22):3482-3486
背景:双动半髋关节置换及全髋关节置换均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可靠方法,但具体哪种方式疗效更好临床上仍有争议。
目的:观察人工关节置换的不同方案用于高龄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实际疗效,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54例65岁以上的高龄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采用分次骨水泥双动人工关节置换进行治疗;对照组27例,采用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进行治疗,随访2年,记录两组患者Harris得分以评估疗效,随访复发率、不良事件及材料宿主反应。
结果与结论:应用分次骨水泥双动人工关节置换的观察组疗效与对照组相似(89%,81%,P > 0.05),但2年随访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30%,P < 0.05),且均未发生脱位、髋臼磨损、假体松动等严重并发症。结果提示,分次骨水泥双动人工关节置换用于高龄转子间骨折的中期效果与全髋关节置换相似,但显著降低了复发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樊宇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22):3487-3490
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脱位是置换后最常见的近期并发症,引起脱位的因素很多。在术者的可控制的因素中,股骨头直径可能是影响脱位发生率的因素之一。一般认为较大的假体头更符合髋关节生物力学特点,能够增加关节稳定性。
目的:观察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不同股骨头直径对髋关节活动度的影响,以期为临床选择理想直径的股骨头假体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骨科自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采用28 mm及32 mm直径的股骨头假体行初次全髋置换77例(87髋)患者的病历资料。全部髋关节假体由ZIMMER公司提供,髋关节活动界面为聚乙烯对金属。股骨头假体采用28 mm直径51髋,32 mm直径36髋。手术入路均为后侧入路。术中测髋关节屈髋90°时髋关节内、外旋至脱位的活动度,并在不同直径股骨头假体组间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术中未更改术式。将两种直径股骨头组间脱位时度数总和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其中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两种不同直径人工股骨头假体的术中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两种不同直径人工股骨头假体的术中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与28 mm股骨头相比,32 mm股骨头未能增加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活动度,置换后随访2年两种直径的人工股骨头对于全髋关节置换后脱位无影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偏心距以及髋距旋转中心的恢复和重建直接影响患者的关节功能。但是,目前临床上关于全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偏心距改变对患者疼痛及关节功能的影响尚缺乏研究。
目的:探讨股偏心距改变对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疼痛及其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对162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置换侧与健侧偏心距差距值分为3组,减小组30例置换侧偏心距和健侧< -5 mm;正常组87例置换侧和健侧偏心距差距在-5-5 mm;增加组45例置换侧偏心距和健侧> 5 mm。比较各组股骨柄及骨头假体类型,评估患者置换前后SF-12量表评分、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及Harris评分,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与结论:减小组、正常组以及增大组更多的以标准偏心距股骨柄假体为主,分别占77%,63%,73%(P > 0.05);各组患者置换侧与健侧股骨柄假体平均股骨偏心距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3组患者置换后WOMAC评分和置换前相比均明显提高(P < 0.05);置换前3组之间WOMAC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3组相关疼痛、僵硬等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躯体功能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正常组躯体功能评分最高。3组患者置换前后SF-12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3组患者体能评分和置换前相比均得到提高(P < 0.05);而精神评分除增大组外均得到显著提高(P < 0.05)。增大组Harris评分优良率为96%,显著高于减小组(70%)和正常组(8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偏心距增大更加有利于全髋关节置换后疼痛缓解,促进功能恢复;偏心距减小则会加剧患者疼痛,不利于置换后关节功能恢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Rivaroxaban and enoxaparin are commonly used drugs to prevent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ere is still some controversy on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At present, there is no research on the optimal dose of rivaroxaban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4.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后的剧烈疼痛是影响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何做到置换后良好的镇痛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全髋关节置换后的镇痛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于宿迁市人民医院骨外科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69例,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0.25%罗哌卡因组、0.3%罗哌卡因组、0.35%罗哌卡因组,每组23例。置换结束后30 min,行罗哌卡因连续髂筋膜腔隙阻滞,开始各组注入相应浓度的罗哌卡因20 mL,随后接镇痛泵,无背景剂量,自控镇痛剂量为10 mL,时间60 min,持续72 h。于阻滞12,24,48和72 h时记录静息、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目测类比评分,静息目测类比评分≥ 4分时,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记录阻滞后72 h内罗哌卡因用量、帕瑞昔布钠使用情况、离床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评价患者镇静情况。
结果与结论:与0.25%罗哌卡因组患者比较,0.3%罗哌卡因组和0.35%罗哌卡因组患者静态时目测类比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目测类比评分均降低(P < 0.05),阻滞后72 h内罗哌卡因用量降低;与0.3%罗哌卡因组比较,0.35%罗哌卡因组静态时、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0.3%罗哌卡因组和0.35%罗哌卡因组罗哌卡因用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0.3%罗哌卡因组和0.35%罗哌卡因组帕瑞昔布钠使用率显著低于0.25%罗哌卡因组(P < 0.05),离床时间短于0.25%罗哌卡因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在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3组不同浓度的哌罗卡因对全髋关节置换后患者均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且不良反应较少,其中0.3%的罗哌卡因是全髋关节置换后镇痛的适宜浓度,可减少哌罗卡因的使用量,并缩短患者离床时间。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观察服用利伐沙班10天疗程与35天疗程的预防效果差异。方法此项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共入选患者70例。被随机分为口服利伐沙班疗程为10天的A组和疗程为35天的B组。术后均口服利伐沙班预防深静脉血栓。术后复查双下肢深静脉彩超及血红蛋白、凝血功能情况等。术后10天和35天均对每例病人进行随访。结果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组和对照组住院期间及出院后至末次复查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对照组一例患者术后1周时发现小腿肌间静脉血栓,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大出血情况。均无切口愈合不良及切口周围血肿。术中平均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输血量,手术前和手术后血红蛋白(H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两组患者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作为口服抗凝药物,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疗效。然而,对于其35天疗程的必要性尚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6.
冯继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22):3445-3450
背景:乌司他丁是从人尿液中分离纯化提取的广谱胰蛋白酶抑制药。其主要药理机制是抑制溶酶体酶等多种水解酶的过度释放,从而改善组织灌注和微循环。目前关于乌司他丁对全膝关节置换后急慢性疼痛及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报道较少。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应用充气式止血带条件下接受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炎性递质、置换后疼痛、置换后凝血功能、下肢深静脉和浅静脉血栓发生率及置换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择接受双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6例。试验组静脉给予乌司他丁,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所有患者麻醉镇痛方案及置换后功能康复方案均相同。在不同时间点检测患者炎症指标、凝血指标,观察静息和活动时的疼痛评分及置换后恢复质量评分。根据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分析置换后血栓形成情况。
结果与结论:试验组部分时间点的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置换后4 h的静息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各时间点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与推入手术室时比较,置换后4,24 h时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下降,置换后48 h时明显升高(P均 < 0.05);置换后24,48 h时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明显延长(P < 0.05);置换后4-48 h时两组D-二聚体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血栓条数显著减少,血栓总长度明显短,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试验组在置换后4 h、置换后1,3,5,7 d置换后恢复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乌司他丁可以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炎性反应,缓解置换后早期的疼痛,减少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数量,减缓血栓形成的速度,提高患者置换后恢复质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7.
背景:深静脉血栓是人工关节置换的常见及严重并发症,在临床上超声及静脉造影被广泛应用于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但是他们各有缺点。 目的:寻找一种更加合适无创的早期诊断深静脉血栓的生物标记物。 方法:以“Thrombosis,DVT, Biomarker,Total Joint Arthroplasty,D-dimer,Factor Ⅷ,Thrombin Generation, Fibrin Monomer,P-selectin,Inflammatory Cytokines,Microparticles,Leukocyte Count,Genetic factors, MicroRNAs”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在PubMed数据库检索 1995年1月至2015年3月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筛选、归纳和总结。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6篇符合标准文献。将诊断深静脉血栓的生物标志物分为凝血相关标志物、炎性标志物及基于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三大层面,并阐述其在诊断治疗中的机制与作用,以求寻找经济、安全、临床可以广泛应用且准确度和敏感度更佳的生物标志物,为早期预测诊断深静脉血栓提供理论基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