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背景:虽然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但开放性损伤导致的伤口感染率仍然较高。 目的:对比低强度超声波与传统方法对开放性创伤伤口冲洗的效果。 方法:收集84例开放性创伤患者,观察经低强度超声波冲洗的42例患者(观察组)的伤口细菌清除及愈合情况,并与经常规冲洗的42例患者(对照组)细菌清除及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观察组清创2 h后伤口组织中细菌清除率、伤口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P < 0.05);观察组5 d伤口愈合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其平均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有明显缩短(P < 0.01)。说明使用低强度超声波创伤冲洗机对伤口进行冲洗,具有清除效果确切和操作简便易行,同时能促进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2.
背景:医用生物蛋白胶具有预防渗液、渗血、组织粘连及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 目的:评价医用生物蛋白胶在颌下腺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58例颌下腺切除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n=28)和对照组(n=30)。颌下腺切除后给予止血,实验组向创面喷洒医用生物蛋白胶,对照组创面不喷洒医用生物蛋白胶。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生物蛋白胶喷洒后5~10 s内形成胶冻样物,3~5 min完全凝固,凝胶附着在创面,无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异常。实验组总引流量及第1天引流量少于对照组(P < 0.05),术后拔管时间及切口拆线时间短于对照组(P < 0.05),瘢痕粘连情况轻于对照组,且患者自觉症状优于对照组。说明医用生物蛋白胶具有封闭手术创面、止血、促进愈合的作用,应用在颌下腺手术中安全、有效、可靠。关键词:医用生物蛋白胶;颌下腺切除;止血;总引流量;生物材料临床试验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6.038  相似文献   

3.
背景:生物敷料封闭负压引流可促进急、慢性创面愈合。目的:观察采用生物敷料封闭负压引流修复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糖尿病足溃疡患者40例,予以清创或清创植皮后,根据患者意愿选择创面治疗方式,试验组(n=20)进行聚乙烯乙醇水化海藻盐泡沫创面敷料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对照组(n=20)进行常规伤口换药治疗。修复7 d时,对比两组目测类比评分、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治疗终止时的患者满意度及经济费用。结果与结论:试验组目测类比评分、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 0.05)。试验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 < 0.05),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间经济费用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试验组未发生局部或全身毒性、过敏等不良反应。表明采用聚乙烯乙醇水化海藻盐泡沫创面敷料封闭负压引流修复糖尿病足溃疡安全有效,可促进创面愈合,降低局部炎症反应。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背景:研究已证实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具有促进肉牙组织形成、加快烧伤创面愈合的作用,但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的抗菌作用有限。 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联合纳米银敷料治疗烧伤的效果及对瘢痕的作用。 方法:纳入浅Ⅱ度及深Ⅱ度烧伤患者76例,随机均分为两组,研究组将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涂于创面表面,并以纳米银敷料覆盖;对照组将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涂于创面表面,并以普通无菌纱布覆盖。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时间、细菌阳性率、瘢痕情况及不良反应。 结果与结论:研究组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后增生瘢痕率均低于对照组(P < 0.01),创面愈合后扁平瘢痕率高于对照组(P < 0.01),治疗后7,14,21 d创面细菌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过敏反应及局部烧灼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联合纳米银敷料治疗烧伤具有较好的疗效,可加速创面愈合,减少瘢痕增生,提高美观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背景:近年来,随着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如纤维素、甲壳素等天然高分子材料以及聚乙烯醇、胶原等合成高分子材料的研发,多种外科止血生物材料应用于临床。目的:评价不同生物止血敷料及纱布的材料学性能及应用于外科伤口的生物相容性,寻找符合不同伤口创面需要的止血材料。方法:以"生物材料,止血敷料,纱布,胶原/壳聚糖,生物相容性"为中文关键词;以:"biomaterial;hemostatic material;bioresorbable material;hemostasis effect;hemostatic mechanism"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2000-01/2010-06相关文章。纳入与生物敷料、纱布在伤口止血方面应用及这些材料与人体相容性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33篇文献为主重点进行讨论不同生物止血材料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结果与结论:近几年国内外生物医用可吸收止血材料主要包括纤维蛋白胶、壳聚糖、明胶海绵、氰基丙烯酸酯类组织胶、氧化纤维素和氧化再生纤维素等。各种止血性伤口急救材料都有各自的特点,但在临床应用的选择上,应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手术部位、出血部位、伤口形态大小、不同渗/出血情况的填塞要求、不同止血材料的自身性能及与机体的相容性等。但因目前尚无完全符合理想标准的材料,因此开发新的快速止血和与宿主相容性良好的止血材料及复合材料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可用凝血酶凝固成胶冻状,不仅可以黏合组织缺损处,还可以防止血小板流失,使血小板在局部长时间分泌生长因子,避免了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液态重组生长因子试剂在伤口及移植区易流失易蒸发的缺点。  目的:观察外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在儿童面部Ⅱ度烧伤创面修复过程中的治疗作用。 方法:选择2008-01/2010-01在广西昭平县人民医院外科收治的14岁以下面部浅Ⅱ度烧伤、深Ⅱ度烧伤儿童各30例。均以左侧面部为治疗组,右侧为对照组。伤后第3天,治疗组将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直接湿敷于创面上半暴露,换药1次/d;对照组创面单用等渗盐水纱布覆盖半暴露,换药1次/d。干预7,14 d观察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愈合时间、疼痛与瘢痕情况及不良反应。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估疼痛情况,改良温哥华瘢痕测量法测定深Ⅱ度创面瘢痕增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在浅Ⅱ度烧伤创面患者中,治疗组7 d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 0.05);在深Ⅱ度烧伤创面患者中,治疗组14 d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 0.05),愈合时间显短于对照组(P < 0.05),瘢痕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 0.05);两组患者创面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别。说明外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能显著加快儿童面部Ⅱ度烧伤创面愈合速度,缩短愈合时间,提高愈合质量,减少瘢痕形成,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术中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止血的效果进行比较观察 ,说明医用生物蛋白胶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按照不同专科及病种对应用组与对照组进行止血效果的对比观察。对比后发现应用组的止血效果优于对照组 ,并有促进组织愈合的作用。医用生物蛋白胶是一种新型的、有效的生物止血新材料  相似文献   

8.
背景:符合软组织生理结构的生物蛋白胶适合作为修复软组织缺损的载体材料。 目的:观察生物蛋白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在新西兰大白兔大腿处造成深达肌肉层,直径大于3 cm的软组织缺损。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将同种异体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生物蛋白胶注射到软组织缺损处,对照组将生物蛋白胶注射到软组织缺损处,模型组造模后不注射。 结果与结论:术后14,21 d创面收缩率,实验组>对照组>模型组(P < 0.01);愈合时间,实验组<对照组<模型组(P < 0.01)。结果显示以生物蛋白胶为载体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快速的修复多层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术中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止血的效果进行比较观察,说明医用生物蛋白胶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按照不同专科及病种对应用组与对照组进行止血效果的对比观察。对比后发现应用组的止血效果优于对照组,并有促进组织愈合的作用。医用生物蛋白胶是一种新型的、有效的生物止血新材料。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临床多应用创面涂抹方式发挥医用生物蛋白胶的止血作用,但骨腔内注射应用报道少见。 目的:观察胸骨内注射生物蛋白胶对老年严重骨质疏松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正中开胸出血的效果。 方法:将48例体外循环下行正中开胸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75岁以上的严重骨质疏松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胸骨腔内注射生物蛋白胶,对照组常规涂抹医用骨蜡,记录两组术后12 h引流量及总引流量、拔引流管时间及术后胸骨切口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术后12 h引流量和总引流量、拔引流管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 < 0.05),两组术后持续发热时间、术后胸骨感染裂开情况无明显差异。对照组术后胸骨切口感染裂开1 例,实验组未发现不良反应。说明胸骨内注射生物蛋白胶能减少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患者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胸骨出血,减少出血相关并发症,不影响胸骨愈合。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Modified cellulose dressing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polysaccharide hemostatic material has its unique advantages compared with gelatin sponge and fibrin glue.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hemostatic effect and histocompatibility of medical gauze, absorbable hemostatic gauze and soluble hemostatic gauze.  METHODS: After establishment of liver trauma models, 36 New Zealand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n=12) depending on different hemostatic materials. Injury wounds were covered with soluble hemostatic gauze (mainly made of 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experimental group), absorbable hemostatic gauze (mainly made of 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control group) and medical gauze (normal group), respectively. The gauze was only taken out in the normal group. A hemostasis trial on liver injury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bleeding time and bleeding amount. After 1, 3, 7 and 10 days, wound healing was observed histologically in each group.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bleeding time and bleeding amount in the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normal group (both P < 0.05), but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After 1 day of implantation, the soluble hemostatic gauze was absorbed completely, and the absorbable hemostatic gauze was absorbed with no residual until the 10th day.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shared similar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these two groups, mild fibrosis and fibrous scar appeared, a better improvement in wound inflammation was shown at 10 days compared with that at 7 days, and the wound gradually healed. In the normal group, there were no obvious lesions except mild tissue edema around the wound. All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soluble hemostatic gauze has better hemostatic effect and histocompatibility.  相似文献   

12.
背景:既往研究表明神经因素在创面愈合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但有关神经调节与创面愈合后瘢痕形成之间的关系鲜有报道。 目的:观察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神经支配与创面愈合质量之间的关系。 方法:将30只大鼠右侧T9~L1阶段脊神经根切断,制作失神经支配皮肤模型;然后在大鼠背部右侧失神经支配皮肤区域制作直径4 cm的深Ⅱ度烫伤创面,设为模型组,左侧对称正常皮肤制作同样的创面,设为对照组,伤后连续观察创面变化,于7,14,21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Ⅰ和Ⅲ胶原分泌情况,并计算Ⅰ/Ⅲ型胶原比例的变化,探讨创面愈合速度及愈合质量。 结果与结论:模型组Ⅰ,Ⅲ型胶原分泌和Ⅰ/Ⅲ型胶原比值于伤后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模型组Ⅰ型胶原分泌与伤后7,14,21 d逐渐增加(P < 0.05),Ⅲ型胶原于伤后21 d时分泌明显增高(P < 0.05),Ⅰ/Ⅲ型胶原比值与伤后21 d时明显降低(P < 0.05)。结果证实,创面早期神经支配可以促进创面愈合,创面重塑期减轻神经支配可能会改善创面重塑质量。  相似文献   

13.
背景:国内外已有研究报道细菌纤维素对皮肤创伤愈合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其对增生性瘢痕是否有治疗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细菌纤维素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疗效。 方法:建立兔耳腹侧增生性瘢痕模型,术后第21天创面上皮化后,对每只兔耳5个不同瘢痕面随机给予5种不同处理方式:持水性分别为1∶5,1∶6,1∶8细菌纤维素组、阳性对照组(贴敷瘢痕贴)、阴性对照组(未贴任何敷料且瘢痕自然生长)。观察不同处理后第0,14,21,28,42,56天瘢痕面大体形态学及组织学变化。 结果与结论:持水性1∶5,1∶6,1∶8细菌纤维素组瘢痕增生厚度低于阴性对照组,但高于阳性对照组(P < 0.0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持水性1∶5,1∶6,1∶8细菌纤维素组瘢痕组织中真皮层薄,成纤维细胞少,胶原纤维较细、排列较整齐;与阳性对照组组比较,持水性1∶5,1∶6,1∶8细菌纤维素组成纤维细胞数稍多,胶原也稍粗、排列也稍不整齐。3种细菌纤维素组间瘢痕厚度及成纤维细胞数量为1∶5细菌纤维素组> 1∶6细菌纤维素组> 1∶8细菌纤维素组( < 0.05)。说明细菌纤维素有效抑制了兔耳创面愈合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并且持水性越高,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中国应用表皮生长因子治疗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较为广泛,但缺少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对中国应用表皮生长因子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9/2010)、万方数据库(1982/2011)、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2010)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2010),以“表皮生长因子”和“深Ⅱ度烧伤”为检索词,收集有关表皮生长因子治疗深Ⅱ度烧伤与不采用表皮生长因子治疗相比较的随机对照实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进行资料提取后,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0个随机对照研究,包括536例深Ⅱ度烧伤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少于对照组(P < 0.01);第2周和第3周创面愈合率表皮生长因子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 2,P=0.01);表皮生长因子治疗组瘢痕增生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 < 0.000 01);而在减少烧伤创面疼痛方面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6)。表明应用表皮生长因子能明显促进烧伤创面的愈合和减少瘢痕增生的形成,但对缓解创面疼痛程度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发生机制相关的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信号传递通路研究多集中在体外成纤维细胞的培养上,而在组织中的相关研究少见报道。 目的:观察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的表达。 方法:取自2004/2008唐山市工人医院烧伤整形科手术患者,瘢痕疙瘩54例,增生性瘢痕42例。选取同期45例因非感染手术切除的正常瘢痕组织作为对照组,选取同期45例正常皮肤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组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分析两者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正常瘢痕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明显则高于正常皮肤组织,而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表达与之相反。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瘢痕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呈负相关。由此推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瘢痕组织中异常表达,二者可能具有协同负向作用,共同参与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背景:尼美舒利是一种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2的合成、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白细胞的介质释放等环节影响炎症的发生过程,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 目的:探讨尼美舒利抑制小鼠皮肤瘢痕形成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昆明种小鼠背部脊柱两侧建立皮肤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25,50,100 μmol/L尼美舒利组,切口分别涂抹0.5 mL玻璃酸钠凝胶、25,50,100 μmol/L尼美舒利玻璃酸钠分散制剂。 结果与结论:应用25,50 μmol/L尼美舒利可以明显减小瘢痕组织的面积(P < 0.01),但100 μmol/L尼美舒利却造成损伤面积增大(P < 0.05),与模型组相比,不同剂量的尼美舒利治疗的小鼠在创伤形成第3,7,14天环氧合酶2的表达明显降低,且其中50和100 μmol/L尼美舒利治疗的小鼠创口微血管的生成速度明显降低(P < 0.05),提示尼美舒利可以通过适度下调皮肤修复过程中环氧合酶2的表达,控制微血管的形成,达到抑制病理性瘢痕形成的治疗目的,但剂量过大(100 μmol/L)则可抑制创伤的愈合。  相似文献   

17.
背景:长期卧床可导致压疮,促进压疮创面的愈合,缩短压疮的治愈时间是压疮治疗的关键。 目的:观察胰岛素对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压疮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9-01/2010-05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压疮病例34例共45处压疮,采用单盲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TDP-L-1-2特定电磁波理疗后,实验组创面加入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溶液1~3 mL(轻度1 mL,中度2 mL,重度3 mL)+生理盐水3~5 mL(轻度3 mL,中度4 mL,重度5 mL)+胰岛素;对照组不加胰岛素。记录两组治疗两周显效情况和创面愈合时间,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治疗有效率、压疮创面治愈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前血糖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胰岛素的加入可以促进压疮的愈合,而不引起患者血糖浓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背景:增生性瘢痕局部血流量明显增高,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萎缩期及成熟的正常瘢痕。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新西兰大耳兔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瘢痕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作用。 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局部注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照组局部注射生理盐水。 结果与结论:药物干预后30 d实验组兔耳瘢痕较对照组颜色变淡、质地柔软、厚度薄。苏木精-伊红染色实验组真皮层较对照组薄,单位面积内成纤维细胞数较对照组少,呈平行排列,毛细血管管径较对照组细;实验组瘢痕增生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1)。实验组瘢痕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1)。说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可能通过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