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植物有传统的动力髋螺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然而目前哪种内植物治疗方法较好仍存在争议。 目的:分析动力髋螺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3种内植物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动力髋螺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转子间骨折的差别。 结果与结论:①置入后1周、6个月、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优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组(P < 0.05),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组优于动力髋螺钉组(P < 0.05)。②置入后3,6,12个月X射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情况: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优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组(P < 0.05),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优于动力髋螺钉组(P < 0.05)。提示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操作简单、骨折愈合率高、愈合时间短、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2.
背景:在临床中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修复较为常见,而且修复效果较好,但是存在髋内翻畸形风险。反向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是一种最新的治疗方式,能够避免患者髋内翻畸形,但是目前关于两者的系统性比较研究很少。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反向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修复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关节功能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反向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者28例,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者36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并发症及内固定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等指标。 结果与结论: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组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患者负重时间更早,而在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后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的比较中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反向应用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修复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和并发症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相似,是一种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的内固定方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3.
背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已被广泛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置入内固定治疗。 目的:评估与比较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 方法: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通过评估患者骨折的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关节功能评分综合分析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并对两种内固定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与结论: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均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置入内固定操作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骨折愈合时间更短,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更高,是股骨转子间骨折首选置入内固定治疗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背景: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如何选择金属植入物,应根据不同患者的年龄、骨质疏松程度、围手术期状态、骨折类型等多因素进行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目的:比较4种不同金属植入物内固定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18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4种不同金属植入物内固定进行骨折修复,动力髋螺钉组、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Gamma钉组和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组各45例。比较各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内固定后Harri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组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动力髋螺钉组和Gamma钉组(P0.05),内固定后Harris评分优良率均高于动力髋螺钉组和Gamma钉组(P0.05),而前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组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内固定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Gamma组和动力髋螺钉组(P0.05)。提示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可靠、内固定后并发症少,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内固定方法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临床比较常见的内固定方法主要有以动力髋螺钉为代表的髓外固定和股骨近端髓内钉为代表的髓内固定。虽然动力髋螺钉因为价格便宜和操作简单等原因,得到了广泛使用,但是其固定失效的概率较大,而髓内固定弥补了髓外固定的不足。 目的:对小切口置入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可行性评价,并与动力髋螺钉进行对比分析。 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小切口置入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对照组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以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是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等指标方面,小切口置入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效果更加显著(P < 0.05)。提示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相比,小切口置入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对患者的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更适合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6.
背景:有研究认为对于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有严重疏松且不能耐受关节置换的患者,髓内固定为首选;对于高龄不稳定骨折,严重骨质疏松,术前可行走,能耐受一次较大手术者可首选人工股骨头置换;而对骨折稳定、骨质疏松不严重、身体状况较好者也可选用动力髋螺钉髓外固定。目的:对比分析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及人工髋关节置换不同植入物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动力髋螺钉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和人工髋关节组,其中动力髋螺钉组45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40例,人工髋关节组35例,对3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和治疗优良率等指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与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治疗优良率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此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住院期间并发症也明显少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动力髋螺钉和人工髋关节置换,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治愈率高等优点,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背景:严重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其抗旋转能力差,单单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容易失败。如内固定后出现股骨头塌陷、股骨颈短缩、小转子内侧失稳髋内翻、头颈旋转、头颈切割穿钉、钢板拨钉及钢板断裂等现象。故对于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有一定的局限性。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置入内固定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96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别实施内固定治疗,其中采用动力髋螺钉组48例,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组48例。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射线暴露次数、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后Harris髋关节评分及内固定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对比评估。结果与结论:内固定后随访时间为18-36个月。动力髋螺钉组和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射线暴露次数、骨折愈合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组内固定后髋关节评分(Harris评分)高于动力髋螺钉组(P0.05)。动力髋螺钉组内固定后并发症发生率(14%)显著高于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组(4%,P0.05)。提示单纯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症较多,失败率较高;而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能重建股骨后内侧结构,弥补动力髋螺钉的缺点和不足,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背景:如何选择最适合的内固定方法治疗复杂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是骨科医生经常面临的问题。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Gamma3三种内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性能和临床疗效。方法:制作18具成人股骨标本制成转子间骨折模型,以动力髋螺钉、Gamma3、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比较其生物力学性能。另外回顾分析39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以上3种内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与结论应力分析结果证明,Gamma3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力学性能优于动力髋螺钉(P0.05),Gamma3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无明显差别。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动力髋螺钉组患者术中平均失血量最多、内固定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P0.05)。内固定后髋关节早期Harris评分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和Gamma3组优于动力髋螺钉组(P0.05),远期评分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A2型骨折不推荐使用动力髋螺钉;A2型伴随明显骨质疏松和A3型应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或Gamma3。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Gamma3内固定器械生物力学性能优良,临床证实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背景:现在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与动力髋螺钉相比,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具体的优越性目前尚无明确结论。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将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效果进行比较。 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 2011至 2015年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等,搜集有关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选择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切口长度、术后下床行走时间作为 Meta 分析评价的指标,采用 RevMan 5.3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9篇文献,共纳入85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文献发表时间为2011至2015年,均为中文文献。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与动力髋螺钉相比,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可以有效减少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及切口长度,并且术后下地活动时间较早,可获得较好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提示与动力髋螺钉相比,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在患者及所在医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优先选择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对于年轻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大部分内固定方法均能提供有效而坚固的固定;而对于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类型,何种内固定的疗效最佳尚在争论。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收治,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或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标准,最终140例146髋纳入研究,其中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70例(74髋),动力髋螺钉组70例(72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围手术期血红蛋白丢失量、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等指标以评估疗效。 结果与结论:14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6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相比动力髋螺钉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地行走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方面均更具优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但两组在围手术期血红蛋白丢失、骨折愈合时间、术后Harris评分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均能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但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具有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平均住院时间短、术后下地时间早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1.
背景:转子间骨折主要有两种固定方式,一是髓外固定的钉板系统,以动力髋螺钉为代表;另一种是髓内固定的髓内钉系统,以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为代表。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0-12山西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8例。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及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两种内固定方式置入治疗。 结果与结论:动力髋螺钉组平均随访13个月,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平均随访11个月。随访期内两组均达骨性愈合。置入内固定治疗后动力髋螺钉组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延长(P < 0.05);末次随访时Parker-Palmer评分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动力髋螺钉组主钉松动退出1例,钢板断裂1例;所有患者无伤口感染、内固定物切割、髋内翻等并发症出现,最终骨折愈合。提示两种内固定治疗转子间骨折均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比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可更早负重,骨折愈合时间短。  相似文献   

12.
背景:近年来动力髋螺钉受到人们的重视,且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改进的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也被逐渐应用于临床,其疗效也得到了广泛的肯定。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髓内钉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并发症发生率。 方法:选取禹城市人民医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7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内固定,试验组给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情况。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试验组较对照组手术时间短(t=2.88,P < 0.05)。对照组内固定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6%,试验组内固定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4.77,P < 0.05)。提示股骨近端髓内钉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在修复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均具有创伤小、固定牢固等特点,但与股骨近端髓内钉相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内固定后并发症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3.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在治疗上选择何种方案仍存在较大争议。对于几种主流方法修复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已有大量的临床试验论著发表,但这些结果的评价缺乏独立性,可能存在变量及观察研究中无法测量的偏倚,因此使得相关研究进展受到了限制。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动力髋螺钉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效果。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集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动力髋螺钉与全髋关节置换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循证医学Meta分析方法对患者X射线曝光时间、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后卧床时间、治疗后切口感染率、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及手术切口长度进行综合评价。严格评价纳入标准及方法学质量并提取相关资料。统计学软件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2个随机对照试验,共包含1 454例患者。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两种方法在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X射线曝光时间、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后卧床时间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和全髋关节置换两种方法在住院时间、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后卧床时间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和全髋关节置换两种方法在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后卧床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治疗后并发症、治疗后卧床时间上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明显优于动力髋螺钉和全髋关节置换,具有明显优势;在X射线曝光时间上,动力髋螺钉要优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但在住院时间、治疗后并发症、治疗后卧床时间方面,全髋关节置换要优于动力髋螺钉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临床对于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外科治疗方式较多,如髋关节置换及内固定等,但对各种治疗方式的利弊存在诸多争议。目的:评估全髋关节置换、半髋关节置换及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修复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纳入103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43例,女60例,年龄62-80岁,28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修复,34例采用半髋关节置换修复,41例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修复,对比3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修复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1术后内科并发症发生率: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组高于全髋关节置换组及半髋关节置换组(P0.05),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术后假体并发症发生率:全髋关节置换组低于半髋关节置换组及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组(P0.05),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髋关节功能恢复:随访12个月,全髋关节置换组、半髋关节置换组优于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组(P0.05),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全髋关节置换及半髋关节置换修复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较好疗效,可显著恢复髋关节功能,并且全髋关节置换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背景:股骨近端骨折后使用抗旋髓内钉髓内固定能够代替股骨轴承受重力的轴心,相对于髋螺钉和动力踝螺钉向身体轴侧移动,增强骨折部位的抗疲劳强度,能够支撑抗内翻及阻止近端骨折部位的旋转作用,适用于修复不稳定型骨折。 目的:对比观察动力髋螺旋刀系统与微创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修复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顺德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82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动力髋螺旋刀系统组与微创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组各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修复指标、骨折愈合时间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微创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及临床修复指标均显著优于动力髋螺旋刀系统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微创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组中有5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2%;动力髋螺旋刀系统组中有10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24%。微创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动力髋螺旋刀系统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针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而言,选择微创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修复的安全性,对患者的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背景:髋关节动力螺钉是临床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金标准,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而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是经过改进的新型股骨近端髓内固定系统,它的运用解决了以往内固定的不足。 目的:比较髋关节动力螺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7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36例用髋关节动力螺钉固定,40例用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固定,均采用常规手术入路。 结果与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组的髋部畸形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髋关节动力螺钉组(P < 0.05),髋关节动力螺钉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达78%(28/36),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组为82%(33/40)。结果可见两组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均有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是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固定组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患者常见的骨折类型,何种内固定方式的疗效最佳尚存在争论。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接受的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19例,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26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结果与结论:(1)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25.8±21.5)min,较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短(156.2±54.5)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患者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26.3±107.2)mL,较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少(300.0±150.3)mL,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2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结果提示,除了在手术时间方面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系统更具优势外,两种内固定系统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术后短期内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文题释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专门针对亚洲患者设计的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是对标准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进行了一些改进,主钉近端直径由17 mm减小为16.5 mm,螺旋刀片直径由10.55 mm减小为10.3 mm,主钉外翻角由6°减小为5°,短钉为170,200,240 mm。 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联合交锁钉由拉力螺钉和加压螺钉构成,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股骨骨折,拉力螺钉的直径11 mm,加压螺钉直径为7 mm,交锁后直径为15.25 mm,短钉为180,200 mm。 背景:股骨近端髓内钉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首选方法之一,目前有关髓内钉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Gamma 3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 目的:对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宣城市人民医院骨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2例,其中男15例,女27例,年龄65-90岁,22例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内固定治疗,20例采用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和末次随访髋关节评分。试验获得宣城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15)伦审研第(17)号]。 结果与结论:①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手术时间短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组[(69.4±11.5),(90.0±9.7) min,P < 0.05],术中出血量少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组[(70.6±10.0),(86.5±11.1) mL,P < 0.05];②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3±0.5),(4.1±0.4) 个月,P > 0.05];③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术后有3例发生患肢大腿疼痛,1例发生髋内翻畸形;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组术后有1例发生患肢大腿疼痛,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8.2%,5.0%,P > 0.05);④两组末次随访的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90.3±2.8,91.5±2.4,P > 0.05);⑤两组均未发生与内固定材料相关的断裂不良反应;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都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但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内固定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 ORCID: 0000-0001-8554-5349(黄照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9.
背景: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有精确的定位装置,骨折手术置入时可采用小切口闭合复位,创伤小,对骨折端血运破坏少,符合骨折治疗的"BO"理论和微创手术原则。目的:回顾分析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共纳入4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70-86岁,平均77.3岁;骨折AO分型,31-A1型12例,31-A2型23例,31-A3型13例。均采用闭合复位,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定期随访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及内固定装置的位置,根据Harris评分评价治疗后髋关节功能。结果与结论:48例均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所有股骨转子间骨折均获得满意复位,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位置满意,无内固定物松动及脱出、固定失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髋内翻畸形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显示,优31例,良14例,可3例,优良率为93.7%。提示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符合生物力学要求,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背景:老年髋关节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治疗选择非常困难,内固定还是关节置换各有利弊,目前临床上比较内固定和关节置换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较为多见,有研究认为全髋关节置换是高龄转子间骨折患者的首选。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差异。方法:选择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骨二科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7例,年龄65-87岁,按不同的治疗方案随机分为全髋关节置换组31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36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固定入路。结果与结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7例经切开复位内固定均获得成功。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相比,全髋关节置换组术中出血量增高,Harris评分和目测类比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固定后卧床时间、内科并发症、髋部畸形率均减少(P0.05)。结果说明,全髋关节置换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优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