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背景:高龄髋、膝关节置换中可以选择不同的镇痛方式,考虑到高龄患者的实际情况,需要合理地进行麻醉方式选择,以达到麻醉起效快、维持时间长以及镇痛效果好等目的。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腰椎硬膜外麻醉在高龄膝关节置换术中的镇痛效果。
方法:从沈阳市骨科医院2011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行髋、膝关节置换,年龄80-96岁的高龄患者中选择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9 例和观察组39 例,分别给予连续硬膜外麻醉和罗哌卡因腰椎硬膜外联合麻醉,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优良率、起效时间、局麻药诱导、杜芬合剂使用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观察组镇痛效果优良率为97%,高于对照组87%(P < 0.05)。观察组的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局麻药诱导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杜芬合剂使用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发生不良反应比较差异不显著(P > 0.05)。表明在高龄膝关节置换术中对患者实施罗哌卡因腰椎硬膜外麻醉可以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
史宏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22):3472-3476
背景:高龄膝关节置换过程中硬膜外麻醉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方式。右美托咪啶因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被广泛应用于高龄膝关节置换硬膜外麻醉中,但不同的右美托咪啶应用剂量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效果。
目的:探讨高龄膝关节置换过程中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的硬膜外麻醉效果。
方法:从膝关节置换的高龄患者中选择75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负荷加维持组、右美托咪啶维持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25例,分别给予小剂量右美托咪啶负荷加维持、右美托咪啶维持、静脉滴注等容量生理盐水。测定3组患者不同时间的血压、心率、镇静/警觉评分以及手术操作遗忘程度,并进行比较,观察时间点包括T0(硬膜外麻醉后),T1(用药后3 min),T2(用药后5 min),T3(用药后10 min),T4(用药后15 min),T5(用药后30 min)。
结果与结论:用药之后,右美托咪啶负荷加维持组和右美托咪啶维持组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均出现下降,其中右美托咪啶负荷加维持组明显低于右美托咪啶维持组(P < 0.05),且在T3时相最慢,右美托咪啶维持组以T4时相最慢(P < 0.05);用药后5 min,右美托咪啶负荷加维持组、右美托咪啶维持组的镇静/警觉评分均出现下降现象;T3时右美托咪啶负荷加维持组患者出现深度镇静且心率明显下降,需给予阿托品方能改善,T4时右美托咪啶维持组评分最低(P < 0.05),但未出现深度镇静,血压、心率下降程度较右美托咪啶负荷加维持组轻。右美托咪啶负荷加维持组和右美托咪啶维持组、生理盐水组对手术相关操作的完全遗忘程度分别为72%,68%,0%,右美托咪啶负荷加维持组和右美托咪啶维持组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P < 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在高龄患者膝关节置换过程中,予以小剂量右美托咪啶持续泵注硬膜外麻醉可以达到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并消除患者对手术操作的不良记忆,是一种较为科学的麻醉方式。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背景: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合并器官组织缺血,在接受关节置换的过程中较易出现各种风险。为保证置换手术的顺利进行,提高安全性,需要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目的:探讨硬膜外复合小剂量静脉麻醉在老年高血压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安全性。
方法:从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关节置换患者中选择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分别给予全凭静脉麻醉和硬膜外复合小剂量静脉麻醉。测定麻醉前、麻醉诱导后、麻醉后10 min、应用骨水泥后10 min、置换结束时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率变化;记录置换中血管活性药物(包括麻黄碱、多巴胺等)的使用率以及置换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
结果与结论:较之麻醉前,两组患者在麻醉后10 min、应用骨水泥后10 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降低,血氧饱和度均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结束时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呼吸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包括麻黄碱、多巴胺等的分别有3例和15例,使用率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且对照组置换后有5例患者出现呼吸功能不全,给予短期呼吸机支持后明显改善。提示与全凭静脉麻醉相比,在老年高血压患者全膝关节置换中实施硬膜外复合小剂量静脉麻醉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剧烈疼痛是导致患者置换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不佳的重要因素,如何给予患者置换后效果满意的镇痛方案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目的:观察不同镇痛方案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后疼痛和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徐州市中心医院自2010年3月到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60例单侧的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3组:硬膜外镇痛组,静脉镇痛组,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每组各20例,均采用相应方法进行术后镇痛。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置换前、置换后不同状态下1,6,24,48,96 h的目测类比评分,置换后24,48,72 h关节活动度恢复情况;膝关节置换患者膝关节KSS评分;置换后出现的不良反应。
结果与结论:与置换前比较,置换后1,24,48,96 h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降低(P < 0.05)。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关节活动度恢复最好,其次为硬膜外镇痛组患者,静脉镇痛组恢复最差(P < 0.05);同置换前比较,3组患者置换后1,3个月膝关节功能KSS评分均升高(P < 0.05)。同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比较,置换后1,3个月硬膜外镇痛组,静脉镇痛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降低(P < 0.05)。结果证实,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方案置换后总体效果较好,能够帮助患者更好的进行置换后关节功能恢复,安全可靠。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背景:股骨偏心距的重建对于恢复外展肌力和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张力平衡,维持关节稳定,恢复关节功能,减少置换后跛行,降低假体磨损、人工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的重建偏心距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对比分析采用组配式假体(S-ROM)行全髋置换20例20髋患者及采用普通假体(Corail)行全髋置换19例20髋患者的相关资料,通过临床(Harris评分)和X射线测量,对两组患者置换后髋关节功能和偏心距重建率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与结论:纳入患者均无感染、骨折、脱位,无深静脉血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临床随访:在组配式假体和普通假体两组中,股骨偏心距重建组与未重建组置换前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偏心距重建患者Harris评分高于未重建者(P < 0.05)。髋关节外展活动度大于未重建患者(P < 0.05)。X射线随访:组配式假体和普通假体两组中股骨偏心距重建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3.956,P < 0.05),39髋(98%)股骨假体位于中立位,1髋(2.5%)轻度外翻位,两组中股骨偏心距得到重建与未得到重建患者的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组配式假体和普通假体两组中股骨偏心距得到重建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和髋关节外展活动度优于未得到重建者,组配式假体偏心距重建率高。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6.
背景:进行髋膝置换前使用阿司匹林抗凝预防心脑血管疾患的患者很多见,而目前国内尚无髋膝关节置换患者围置换期持续应用阿司匹林对于出血量影响的报道。
目的:观察围置换期持续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抗凝对于髋膝关节置换出血的影响。
方法: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骨科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收治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患者40例,根据抗凝方案分为两组,每组20例。观察组置换前长期连续规律应用100 mg/d阿司匹林抗凝,除置换日之外不停药。对照组未使用阿司匹林抗凝,与观察组患者年龄相近,与观察组为同一手术医师。两组中全髋关节置换10例,全膝关节置换10例。置换过程中积极止血,置换后采用加压冰敷等减少出血措施。记录置换后48 h伤口引流量、围置换期血红蛋白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随访3个月观察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两组之间置换前及置换后的血红蛋白变化水平、置换后48 h伤口引流量、围手术期血红蛋白变化、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随访3个月的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提示积极采取减少出血的措施,围置换期持续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抗凝对于初次髋膝关节置换出血无明显影响,可以安全使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高发,对患者危害很大,因此全髋关节置换后有必要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方案来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危害。 目的:观察综合预防方案对全髋关节置换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方法:将102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采用综合预防方案,由序贯、交叉的联用低分子肝素、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及持续股神经阻滞镇痛3个干预措施有机组成;对照组由医生根据临床经验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或者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及分布情况,同时统计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情况。 结果与结论: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阳性数3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而对照组患者深静脉血栓阳性数11例,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2%,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深静脉血栓在近、远端静脉分布构成比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置换后1 d血红蛋白值较置换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置换后1 d血小板值较置换前有所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置换后1 d和6 d之间的血红蛋白值及血小板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由序贯、交叉的联用低分子肝素、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及持续股神经阻滞镇痛3个干预措施组成的综合预防方案可显著降低全髋关节置换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且无严重并发症,效果确切可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
背景:大量文献研究表明,空气波压力治疗在预防髋部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方法:8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与护理加个人行为功能锻炼,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置换后第2天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双下肢;比较两组患者患肢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2周,试验组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明显减少,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能有效缓解患肢肿胀,改善凝血综合指数,改善患者的血凝状态,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冯继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22):3445-3450
背景:乌司他丁是从人尿液中分离纯化提取的广谱胰蛋白酶抑制药。其主要药理机制是抑制溶酶体酶等多种水解酶的过度释放,从而改善组织灌注和微循环。目前关于乌司他丁对全膝关节置换后急慢性疼痛及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报道较少。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应用充气式止血带条件下接受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炎性递质、置换后疼痛、置换后凝血功能、下肢深静脉和浅静脉血栓发生率及置换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择接受双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6例。试验组静脉给予乌司他丁,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所有患者麻醉镇痛方案及置换后功能康复方案均相同。在不同时间点检测患者炎症指标、凝血指标,观察静息和活动时的疼痛评分及置换后恢复质量评分。根据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分析置换后血栓形成情况。
结果与结论:试验组部分时间点的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置换后4 h的静息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各时间点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与推入手术室时比较,置换后4,24 h时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下降,置换后48 h时明显升高(P均 < 0.05);置换后24,48 h时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明显延长(P < 0.05);置换后4-48 h时两组D-二聚体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血栓条数显著减少,血栓总长度明显短,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试验组在置换后4 h、置换后1,3,5,7 d置换后恢复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乌司他丁可以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炎性反应,缓解置换后早期的疼痛,减少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数量,减缓血栓形成的速度,提高患者置换后恢复质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0.
背景:传统的人工膝关节假体已成功在临床应用。有报道高屈曲后稳定型固定平台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后有较高的高分子聚乙烯垫磨损,而高屈曲后稳定型旋转平台人工膝关节假体的设计能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目的:回顾性分析高屈曲后稳定型旋转平台PFC sigma RPF人工膝关节假体全膝关节置换后的近期效果。
方法:78例(113膝)行高屈曲后稳定型旋转平台PFC sigma RPF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采用骨水泥固定假体,髌骨不进行置换。随访3年,分别比较置换前、置换后膝关节活动度及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与结论:随访3年,膝关节活动度从置换前平均110.7°改善到置换后平均124°,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从置换前平均54.2分改善到置换后平均95.4分,优良率达93.58%,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低。提示高屈曲后稳定型旋转平台PFC sigma RPF人工膝关节假体的近期置换效果满意,置换后的持续疼痛是患者不满意的主要因素,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背景:双膝关节置换后出血量及输血需求较大,因此氨甲环酸等止血药物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成为近来的研究热点,大量研究证明氨甲环酸能有效减少该类患者的失血量,但专门针对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研究较少。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对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围术期出血量、血红蛋白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安全性。
方法:选取69例需进行双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给予氨甲环酸1 g溶于100 mL 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5%葡萄糖溶液 100 mL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者的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置换后引流量、输血率、血红蛋白、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等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并对比两组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试验组的失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t=2.194-2.908,P < 0.05),输血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219,P=0.022)。比较置换后第3天和第5天的血红蛋白量,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3.481,2.319,P < 0.05)。置换前、置换后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置换后均未出现血栓栓塞事件,置换后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未见深静脉血栓形成。上述结果提示氨甲环酸能显著减少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围术期失血量,降低对输血的需求,减少血红蛋白的动态变化,同时不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背景:氨甲环酸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纤维蛋白溶解的药物,可以经静脉有效的控制全膝关节置换后失血。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对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后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4至2015年在四川省骨科医院下肢科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100例患者。以使用氨甲环酸与否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患者在全膝关节置换前10 min静脉注射氨甲环酸1 g,而对照组不给予氨甲环酸。
结果与结论:试验组患者置换后围手术期总失血量、置换后24 h引流量、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输血人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患者置换前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置换后血红蛋白水平均下降,且试验组患者置换后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置换后24 h,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换后6 d,2组患者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未见深静脉血栓。提示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前静脉给予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及输血量,降低输血风险及输血费用,利于术后功能恢复,且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出血较多,而输血不仅额外增加费用,延长康复时间,也存在免疫反应和传染疾病的风险。因此,减少全膝关节置换失血量显得十分重要。 目的:评估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中止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将64例因骨关节病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氨甲环酸组于置换前 15 min将氨甲环酸按10 mg/kg稀释于250 mL等渗盐水中静脉滴注;对照组同时间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对比术中失血量、置换后可见失血量、置换后血红蛋白减少量、输血量、输血人数和置换后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等凝血评价指标。观察置换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症状,并在置换后30 d行下肢血管多普勒检查。 结果与结论: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氨甲环酸组置换后可见失血量低于对照组(P < 0.001),氨甲环酸组的输血量和输血人数同样低于对照组(P < 0.001);置换后血红蛋白值氨甲环酸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01)。置换后3 h两组的凝血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两组D-二聚体均明显高于置换前,氨甲环酸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两组患者置换后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示氨甲环酸能够有效减少全膝关节置换后的失血量、降低输血率和输血量,且不增加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4.
Pain following total knee replacement (TKR) is a common problem and cause of poor satisfaction amongst patients. We report on a glomus tumour causing pain on the anterolateral aspect of the knee, 2 years after an otherwise successful total knee replacement for osteoarthritis. The tumour was treated by excision biopsy under general anaesthesia and the diagnosis confirmed by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The removal of the tumour relieved the pain and the patient regained good function. We conclude that a thorough clinical assessment of a patient with a painful knee following TKR is essential to detect and treat coincidental painful pathology. 相似文献
15.
背景:疼痛是全膝关节置换后阻碍患者早期恢复的重要原因,持续硬膜外镇痛和持续股神经阻滞均是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的有效方法,但哪种方法镇痛效果更好且并发症较少一直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后持续硬膜外镇痛与持续股神经阻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BM、CNKI、VIP、WanFang等数据库,同时检索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4-10-01,纳入全膝关节置换后持续硬膜外镇痛与持续股神经阻滞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进行评价,用RevMan 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2篇随机对照试验,4篇英文,8篇中文,共680例患者,其中持续股神经阻滞组患者343例,持续硬膜外镇痛组患者33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持续股神经阻滞组与持续硬膜外镇痛组在全膝关节置换后6,12,24,48 h的目测类比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但与持续硬膜外镇痛组相比,持续股神经阻滞可减少恶心/呕吐(RR=0.36,95%CI:0.21-0.63,P=0.003)、尿潴留(RR=0.08,95%CI:0.04-0.16, P < 0.001)和头晕(RR=0.24,95%CI:0.06-0.99,P=0.05)的发生率。提示与硬膜外镇痛相比,全膝关节置换后持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同样可以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恢复训练,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