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背景:关节镜检查能够直接动态观察髌股关节的对合关系,准确了解髌股关节异常是否可以完全纠正。目的:分析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联合髌骨韧带重建对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共58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手术行外侧支持带松解联合髌骨韧带重建,观察组患者给予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联合髌骨韧带重建。结果与结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和Kujala评分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和Kujala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升高的更明显(P <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屈膝30°时的适合角和外侧髌股角CT测量值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义(P > 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适合角和外侧髌股角CT测量值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的更明显(P < 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临床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结果表明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联合髌骨韧带重建修复复发性髌骨脱位疗效确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膝内侧支持带紧缩外侧支持带松解术在治疗髌骨脱位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09 年3 月~2011年7月收治25 例25膝髌骨脱位,术前未接受过外科手术治疗。术中关节镜监视下松解外侧支持带并紧缩缝合内侧支持带。术后行正规康复训练。随访18~24个月,了解膝关节脱位复发情况及患膝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术后无髌骨脱位复发,手术前后Lysholm 膝关节功能综合评分分别为(59.00±13.37)分和 (92.14±5.15)分(P<0.05);手术后影像测量对比髌骨适合角从术前(21.10±5.61)°纠正到(-1.70±7.41)°(P<0.05);外侧髌股角从术前(-1.3±1.6)°纠正到(6.1±1.4)°(P<0.05),上述3项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膝内侧支持带紧缩配合外侧支持带松解术治疗髌骨脱位,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背景:外侧支持带松解是治疗髌股关节紊乱症首选的治疗方法,然而有些文献报道部分病例的长期随访结果并不满意。目的:分析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后的髌骨轨迹,以探讨外侧支持带松解后部分病例随访优良率下降的原因。方法:临床采集符合纳入标准的57膝(34例)样本,松解前后分别行10°,20°,30°,40°屈膝位髌股关节CT扫描,测量髌股适合角、髌骨外移角和股骨远端内侧扭转角,比较松解前后髌骨轨迹的变化。结果与结论:通过测量髌股适合角,髌骨外移角发现髌骨轨迹17膝松解后无改善,40膝明显改善。40膝的股骨远端内侧扭转角均大于9°,17膝的股骨远端内侧扭转角均小于9°。说明股骨远端内侧扭转角可能是影响外侧支持带松解后髌骨轨迹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及半脱位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经对10例(13膝)经临床检查确诊的髌骨脱位及半脱位患者,在行髌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髌股韧带紧缩的的基础上,配合胫骨结节内移等手术治疗.手术前后均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进行Lysholm评分.结果:10例患者随访3~15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增加,无髌骨再脱位发生,恐惧试验均为阴性.Lysholm评分术前平均(69.6±3.9),术后平均(94.1±3.7).结论:髌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髌股韧带紧缩为主的综合术式治疗髌骨脱位能有效减轻症状防止复发,,对维持髌骨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下内侧支持带重叠缝合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治疗伴有撕脱性骨折的创伤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诊治的30例青少年初次创伤性髌骨脱位合并髌骨内侧缘撕脱性骨折的患者,均在关节镜下采用内侧支持带重叠缝合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方法治疗。评估膝关节优良率,术后6个月及1年的Kujala髌股关节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膝关节评分的改善情况,记录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膝关节活动度、髌骨倾斜角、髌骨适合角及髌骨外移率。结果 ①30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髌骨位置解剖复位,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2.1个月(10 ~ 18个月),均无复发性脱位或半脱位发生;②膝关节优良率、Kujala髌股关节评分、Lysholm评分、IKDC评分分别由术前的3.3%、(45.3±2.2)分、(36.8±2.5)分、(53.5±4.9)分提高至术后1年的93.3%、(92.9±2.2)分、(94.8±3.5)分、(98.3±5.0)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25.3±4.5)°提高至术后1年的(125.4±3.2)°,髌骨倾斜角、髌骨适合角及髌骨外移率分别由术前的(12.5±1.8)°、(19.2±1.9)°、(18.5±2.3)%降至术后1年的(5.6±0.7)°、(6.8±1.0)°、(6.9±0.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关节镜下内侧支持带重叠缝合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治疗伴有撕脱性骨折的创伤性髌骨脱位安全有效,可获得稳定的髌骨运动轨迹,术后中短期随访影像学指标和临床功能评分满意。  相似文献   

6.
背景: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常合并有外侧支持带的紧张和影像学上的髌骨倾斜,CT扫描显示,外侧支持带松解能有效地纠正髌骨外侧倾斜。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髌外侧支持带松解联合关节外髌骨钻孔减压治疗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对32例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患者行关节镜下髌外侧支持带松解加关节外髌骨钻孔减压,采用Lysholm 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与结论:患者治疗后随访均超过12个月。治疗后1个月所有患者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1 年后26例疼痛基本消失。Lysholm 评分,优20例,良6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3.6%,患者主观满意率为92.8%。说明关节镜下松解髌外侧支持带加关节外髌骨钻孔减压治疗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具有创伤小、康复快等优点,在不破坏髌骨软骨面的情况下进行髌骨减压,对髌股关节疼痛伴有髌骨向外侧倾斜且关节软骨退变较轻的病例,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并测量外侧支持带神经(lateral retinacular nerve,LRN)的临床解剖学参数,探讨LRN的体表定位方法,为膝关节前外侧疼痛的诊治提供解剖依据。 方法 随机选取17具正常成年尸体下肢(34侧)进行解剖,确定坐骨神经(sciatic nerve,SN)的位置、走形和主要分支,选取位于膝关节后方的分支膝上外侧神经(SLGN)进行研究。追踪SLGN走形确认其第一个分支LRN,测量LRN分叉点分别到外侧胫股关节关节线与股骨外上髁的外侧端两个测量点的距离,从而确定LRN在体表的定位标志,并验证其准确性。 结果 LRN分叉点到第1个测量点的平均距离为(55.00±3.22)mm,到第2个测量点(26.00±2.42)mm。有性别差异,男性LRN分叉点到第1测量点平均(57.00±3.64)mm,到第2测量点平均(27.00±2.72)mm;女性分别为(51.00±1.14)mm,(23.00±0.54)mm。对两个定位标志的准确性评估,第1测量点(55.00 mm)准确率为100%,第2测量点(26.00 mm)准确率为67%。 结论 LRN在体表有两个较为可靠的定位标志,准确定位LRN并描述其路径,可以为诊治外侧膝关节疼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并测量外侧支持带神经(lateral retinacular nerve,LRN)的临床解剖学参数,探讨LRN的体表定位方法,为膝关节前外侧疼痛的诊治提供解剖依据。 方法 随机选取17具正常成年尸体下肢(34侧)进行解剖,确定坐骨神经(sciatic nerve,SN)的位置、走形和主要分支,选取位于膝关节后方的分支膝上外侧神经(SLGN)进行研究。追踪SLGN走形确认其第一个分支LRN,测量LRN分叉点分别到外侧胫股关节关节线与股骨外上髁的外侧端两个测量点的距离,从而确定LRN在体表的定位标志,并验证其准确性。 结果 LRN分叉点到第1个测量点的平均距离为(55.00±3.22)mm,到第2个测量点(26.00±2.42)mm。有性别差异,男性LRN分叉点到第1测量点平均(57.00±3.64)mm,到第2测量点平均(27.00±2.72)mm;女性分别为(51.00±1.14)mm,(23.00±0.54)mm。对两个定位标志的准确性评估,第1测量点(55.00 mm)准确率为100%,第2测量点(26.00 mm)准确率为67%。 结论 LRN在体表有两个较为可靠的定位标志,准确定位LRN并描述其路径,可以为诊治外侧膝关节疼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带血管蒂髌骨移位修复股骨髁和胫骨髁关节面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34侧经动脉红色乳胶灌注的下肢标本,经解剖和铸型研究髌骨的血供。观测30块髌骨和胫骨内外侧髁上关节面的形态和面积。结果:供应髌骨的各支动脉先在髌骨周围吻合成髌周动脉环,再由该环发支进入髌骨。参与形成髌周动脉环的主要动脉有膝上外动脉、膝下外动脉、膝降动脉髌上支、膝降动脉髌下支和膝下内动脉。髌骨关节面与股骨内外侧髁关节面、胫骨内外侧髁上关节面形态大小相似。结论:带血管蒂髌骨可以移位至股骨内外侧髁、或胫骨内外侧髁,利用髌骨的关节面修复股骨髁或胫骨髁关节面缺损,以期最大限度保留膝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用带血管蒂髌骨移位的方法修复胫骨外侧髁上关节面缺损。方法:用37侧成人下肢标本,经解剖、厚切片和铸型研究髌骨的血管。观测30块髌骨和胫骨外侧髁上关节面的形态和面积。结果:①供应髌骨血液的各支动脉先在髌骨周围吻合成髂周动脉环,再由该环发支进入髌骨;②于髌尖外下方参与形成髌周动脉环的膝下外动脉蒂长、径粗、位置恒定;③髌骨关节面与胫骨外侧髁上关节面形态大小相似。结论:带血管蒂髌骨可移位至胫骨外侧髁,利用其关节面,修复上关节面缺损,以期最大限度地保留膝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在治疗臀肌挛缩合并膝前痛病症时恢复髌骨正常轨迹的必要性。 方法 臀肌挛缩症合并膝前疼痛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6例(单纯行关节镜臀肌挛缩松解术)及实验组14例(行关节镜臀肌挛缩松解术联合内侧髌骨支持带紧缩及外侧支持带松解)。观察患者不同术式术后恢复情况,并比较手术前后WOMAC评分、Kujala评分、髌骨和谐角、外侧髌骨角以及并发症等。 结果 术后2组30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3个月,切口均愈合良好。WOMAC评分、Kujala评分、髌骨和谐角、外侧髌骨角,对照组与实验组在术前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25)。两组术后1月、3月、6月患者WOMAC评分及髌骨和谐角较前明显降低(P<0.05),Kujala评分及外侧髌骨角较前明显升高(P<0.05)。两组对比,术后1月、3月、6月实验组WOMAC评分、Kujala评分、髌骨和谐角、外侧髌骨角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关节镜下臀肌挛缩松解联合髌骨支持带重建较单纯关节镜下臀肌挛缩松解更能缓解长期臀肌挛缩导致的膝前痛等症状,且更好的减少髌骨外侧移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外侧支持带松解联合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重建手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9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采取关节镜辅助下行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髌股韧带重建联合手术。术后定期随访,记录术前和术后影像学结果、Lysholm 膝关节功能综合评分和 Kujala 髌股关节评分,观察重建韧带长度变化。 结果 19例均获随访,时间( 25.7±8. 56) 月(12~48月),术后无髌骨再脱位及恐惧征,无髌股关节疼痛加重,X线显示Q角在正常范围,膝关节CT(屈膝45°)显示患者髌骨外侧关节面张开角从术前平均(-1.2±6.8)°(-16°~8°)提高至术后(11.2±5.1)°(5°~18°),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年Lysholm 评分及Kujala 髌股关节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重建韧带长度术后即刻平均为(57.81±6.76)mm,术后1年为(58.36±6.87)mm,无明显松弛。 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二联手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能有效恢复髌股关节位置和功能,预防复发,术后1年韧带无明显松弛,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髌骨假体的设计提供解剖参数。方法:在73块成人干燥髌骨标本上,对髌骨最大宽度、高度和厚度、髌骨骨床厚度、髌骨关节面高度等进行测量,对各侧测量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和相关分析。结果:(1)80.8%髌骨最大厚度在17~21 mm内,74.0%髌骨骨床厚度在12~15 mm内,87.7%髌骨关节面高度在24~32 mm内,86.3%髌骨关节面厚度在4~8mm内。髌骨最大厚度和髌骨骨床厚度、髌骨关节面高度和厚度的测量值分别为:(19.17±1.58)、(13.53±1.27)、(27.91 2.38)、(5.64±1.32)mm。(2)髌骨骨床厚度与髌骨厚度呈显著相关(r=0.580,P<0.01);髌骨关节面高度与髌骨高度呈显著相关(r=0.554,P<0.01);髌骨关节面厚度与髌骨骨床厚度呈负相关(r=-0.271,P<0.05)。结论:本文测量结果可供髌骨骨床保留厚度与设计髌骨假体提供解剖参数。  相似文献   

14.
髌外侧支持带的解剖观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观察髌外侧支持带的解剖学特点,探讨其对维持正常髌骨运动轨迹的作用。方法:采用5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膝标本,观测髌外侧支持带的形态学特点。结果:髌外侧支持带可分为浅、深两层。浅层较薄,深层包括外侧横韧带(100%)、外侧髌胫韧带(85%)和上髁髌韧带(35%)3个独立结构,其中外侧横韧带是限制髌骨内移的主要结构。结论:髌外侧支持带中外侧横韧带最为粗壮,对维持正常髌骨运动轨迹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膝关节病变的髌骨振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行关节镜检查之便,在病人同意下,我们首先在体内证明了生理性髌股关节摩擦音(PPC)讯号系由髌股关节的关节软骨摩擦而来。本文研究17例(17个膝关节)因运动伤害接受膝关节镜检查的病人和24例(36个膝关节)进行全人工膝关节置换的病人。将术前测量的PPC讯号与手术所见关节病变比较。另外也包括了五例年青正常人和五例老年正常人PPC,作为年龄对照组比较。正常人PPC可以全程出现,均方根(RMS)值67.3mv;老年正常人为43.9mv。有膝关节运动伤害而髌股关节完整者为46.0mv。退化性关节炎病人RMS平均值为18.4mv、比其他各组的RMS值小(P<0.001)。按病变情况可将PPC讯号区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型只有膝关节弯曲伸直部分周期出现正常PPC讯号,表示髌股轨道仍有软骨完好的地方。第二型为全周期PPC讯号减小,表示退化性变化相当厉害,软骨多处磨损,但髌骨关节面尚属完好。第三型则全周期PPC讯号消失表示退化性关节炎普及整个关节面,髌骨的软骨已磨损。PPC量测简单、非侵袭性,可以判断髌股关节软骨病变的程度和范围,其临床应用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髌骨外侧关节面截骨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膝前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5年3月-2018年6月528例接受TK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6例、女432例,年龄54~83(68.27±7.29)岁。术中行单纯髌骨周围骨赘清除274例(骨赘清除组),行髌骨外侧关节面截骨254例(关节面截骨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手术时间及髋膝踝角等基线资料,比较术前与术后髌骨倾斜角、Blackburen-Peel(BP)指数、外侧髌骨角、髌股指数,以及术后6个月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前痛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骨赘清除组和关节面截骨组比较,术前髌骨倾斜角、BP指数、外侧髌骨角及髌股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个月髌骨倾斜角(15.00°±1.70°与13.88°±2.87°)、外侧髌股角(6.80°±4.94°与10.72°±4.37°)、髌股指数(2.02±0.43与1.56±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24、9.672、11.995, P值均<0.01)。术前与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BP指数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赘清除组术前与术后1个月髌骨倾斜角、外侧髌股角及髌股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17、4.861、12.244, P值均<0.05),关节面截骨组外侧髌骨角(8.02°±3.88°和10.72°±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28, 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KSS及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关节面截骨组患者术后6个月膝前痛的发生率为0.8%(2/254),低于骨赘清除组(5.5%,15/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95,P<0.05)。结论 TKA术中髌骨外侧关节面截骨可以在影像学上有效减少髌骨的倾斜角度,改善膝关节术后功能,减少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背景:膝关节参数如合适角异常对于膝前疼痛有统计学意义已在CT测量下证实,但是没有在临床手术实践中证实。 目的:通过对膝前疼痛患者髌骨X射线轴位片上的合适角、髌股指数、外侧髌股角、倾斜角等参数的测量,分析这些参数对膝前疼痛的诊断价值。 方法:纳入不同程度髌股关节软骨损伤的膝前痛患者50例患者的50个膝关节,测量髌骨X射线轴位片上合适角、髌股指数、外侧髌股角、倾斜角参数,同时与50例无膝前痛仅存在半月板损伤的50个膝关节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髌骨X射线轴位片的合适角及髌股指数、倾斜角对于膝前疼痛有显著性差异,外侧髌股角无显著性差异。髌骨X射线轴位片的合适角、髌股指数对由髌股关节紊乱导致的膝前疼痛患者有重要的诊断治疗价值,是对髌股关节紊乱具有临床意义的有效参数。  相似文献   

18.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所选假体的形状、尺寸是否与膝关节相匹配,将明显影响手术及术后长期效果。由于缺少对国人体质参数的研究,中国关节外科领域缺少国人膝关节特性数据和国产化膝关节假体。目的:获得国人正常胫骨近端不同截骨高度线性参数正常参考值。方法:选取82例/135膝(男85膝,女50膝)国人正常膝关节,年龄19~82岁,平均47.2岁;利用原始CT扫描图像资料重建膝关节,并在工作平台上以一定后倾角度对胫骨进行旋转、切割,测量不同截骨高度各截面的相关线性参数。结果与结论:测得所有受试者胫骨各截面的前后径平均值为(48.41±3.41)mm,横径平均值为(75.03±4.88)mm,前后径与横径的比值平均为0.655±0.032;前后径、横径在不同性别间差异存在显著性义(P0.01),前后径在不同截骨高度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1)。结果说明在设计国人膝关节假体应该注意到性别及截骨高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是目前治疗各类终末期或重症膝关节病变最有效、最成功的治疗方法之一,但目前对于全膝关节置换中是否常规行髌骨置换尚未达成一致意见。目的:探讨同期行双侧膝关节表面置换时同时行髌骨置换对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膝骨性关节炎行双侧膝关节置换患者机分为2组,置换组术中行髌骨置换,非置换组未置换髌骨。结果与结论:置换后3,6,12个月,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出现膝前痛共12例,其中置换组4(13%)例,未置换组8(27%)例。无假体断裂、松动、移位等、髌骨骨折、髌骨坏死等并发症,亦无髌骨假体翻修情况。结果证实,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行髌骨置换与不置换具有相同的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20.
背景:尽管髌骨并发症发生率在全膝关节置换中逐渐下降,但是否需要置换髌骨一直存在争议。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不置换髌骨的术后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前痛发生率,为临床置换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接受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151例193膝,所有患者均给予髌骨成形但不置换髌骨。采用西大略湖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在患者置换前和置换后6,12个月进行评估,对比全膝关节置换前后膝关节功能的变化,同时对比置换前后膝前痛的发生率和目测类比评分。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后6,12个月,患者的WOMAC骨关节炎指数显著低于置换前,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则显著高于置换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全膝关节置换后12个月,患者膝前痛的发生率为11.3%,显著低于置换前94.7%(P0.05);置换后12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也显著低于置换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行髌骨成形而不置换髌骨能够有效改善膝骨关节炎或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缓解膝前痛的症状,置换后短期疗效较可靠,但中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