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丽  赵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19):3094-3099
背景: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和分化能力,在趋向分化作用下可以分化成胰岛β细胞,进而起到治疗糖尿病的作用。 目的:观察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糖尿病的治疗效果。 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中随机取6只作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其中24只按45 mg/kg的剂量注射链脲霉素建立糖尿病模型后,随机等分为移植组和糖尿病组,移植组大鼠尾静脉注射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结果与结论:造模后30 d,糖尿病组大鼠空腹血糖维持在较高水平,且高于对照组(P < 0.05)。造模后,与糖尿病组相比,移植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显著下降(P < 0.05),体质量显著增加(P < 0.01),45 d时移植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与体质量接近对照组水平(P > 0.05),而糖尿病组大鼠空腹血糖维持较高水平,且体质量持续下降。提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有效治疗大鼠糖尿病。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
背景:干细胞移植有利于心肌梗死后的心肌血运重建及改善心功能,HLA-G分子在免疫耐受状态的形成及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不同月龄有HLA-G表达差异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对急性心肌梗死兔血运重建的影响。 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小月龄细胞移植组、足月龄细胞移植组及对照组。建立兔心肌梗死模型后2周,将小月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足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标记BrdU,多点注射心肌梗死的交界区和中心区,对照组注射无血清培养基。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4周,小月龄和足月龄细胞移植组在心肌梗死区均发现有BrdU示踪细胞,且两组梗死区心肌纤维化程度、心肌梗死面积均少于对照组(P < 0.01),两移植组间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Ⅷ因子染色见小月龄细胞移植组毛细血管密度高于足月龄细胞移植组(P < 0.01),且两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HLA-G表达量较高的小月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更好促进梗死区血管新生,改善血运重建,有潜力成为心肌细胞移植的更理想来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3.
背景:促红细胞生成素具有神经元的保护及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移植对大鼠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用Western blot鉴定外源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模型组尾静脉注射PB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促红细胞生成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注射转染了促红细胞生成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移植后3 d及移植后1,2,3,4 周行改良神经功能评分,检测神经功能的损伤情况。移植后4 周将大鼠麻醉后断头取脑,RT-PCR检测脑组织中bcl-2/bax基因表达变化,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测定细胞凋亡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及荧光显微镜观察PKH26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和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能表达促红细胞生成素蛋白。移植后1-4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神经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 < 0.05,P < 0.01)。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及模型组相比,大鼠脑梗死区组织促红细胞生成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bcl-2基因的表达明显增高(P < 0.05),bax基因的表达明显降低(P < 0.05),凋亡细胞明显减少,PKH26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 < 0.05)。结果证实,促红细胞生成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移植对脑梗死大鼠脑梗死疗效较好。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4.
背景:补体系统活化产物过敏毒素 C5a是炎症反应的重要递质和趋化因子,在创伤性脑损伤病理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目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同时应用C5a受体拮抗剂,观察两者对脑损伤大鼠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SD大鼠制备重型液压颅脑损伤模型,随机数字表均分成为脑损伤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和C5a受体拮抗剂+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4周,与脑损伤组比较,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C5a受体拮抗剂+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神经学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 < 0.05,0.01),后者降低更显著。各组平均潜伏时间均逐渐缩短,C5a受体拮抗剂+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3~ 5 d时最短(P < 0.05),穿越平台次数及在目标象限游泳距离与总距离百分比均高于其他两组(P < 0.05)。提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后大鼠的神经学功能,联合应用C5a受体拮抗剂有协同效果。  相似文献   

5.
背景:国内外已有应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研究且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误用t 检验分析这类资料。 目的:采用重复测量方法分析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硬化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27例,均行常规内科治疗,包括护肝、对症治疗等。在入院1周后静脉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第2-4代),细胞存活率≥90%,干细胞数量≥2×107个,共治疗4次,每次间隔5-7 d。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不同时点的肝功能变化。 结果与结论:单变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治疗后2,3个月时血清白蛋白升高、总胆红素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后3个月,谷草转氨酶降低、胆碱酯酶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所有患者在观察期内无肝脏及其他器官肿瘤发生。结果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安全有效,患者肝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6.
背景:单纯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受损脑组织的作用并不十分理想。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治疗大鼠脑梗死的效果。 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细胞移植组、七叶皂苷钠+ 细胞移植组,分别尾静脉注射细胞培养液、1×1010 L-1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尾静脉1×1010 L-1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同时经腹腔注射七叶皂苷钠 5 mg/(kg•d),连续5 d。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周,七叶皂苷钠+细胞移植组大鼠神经功能障碍评分低于细胞移植组及对照组(P < 0.05);七叶皂苷钠+细胞移植组大鼠脑梗死周围组织AQP9 及AQP4 mRNA的表达低于细胞移植组,却高于对照组(P < 0.05);七叶皂苷钠+细胞移植组CM-Dil阳性细胞和神经元数量多于细胞移植组及对照组(P < 0.05)。提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治疗大鼠脑梗死可明显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7.
8.
背景:近年来,应用干细胞治疗免疫性疾病已成为研究热点,国内外有关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报道较少。目的:观察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血清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7水平变化,探讨Th细胞因子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发生发展中的免疫机制。方法:81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其中44例为常规治疗组,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37例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静脉输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3.5-5.2)×107,用药方案与常规治疗组相同。随访治疗后1,3,6 个月肌酸激酶、肌力变化及治疗后3,6个月肺部影像学改变,并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检测移植组Th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治疗后1,3,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肌酸激酶值明显下降、肌力评分明显增高(均P < 0.001);移植组治疗后各时间点肌酸激酶值较常规治疗组低、肌力评分较常规治疗组高(均P < 0.001)。②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能明显改善肺部影像学异常,且安全性好。③移植治疗后6个月干扰素γ水平显著升高,而白细胞介素4水平显著下降(均P < 0.01);移植治疗后 3,6 个月白细胞介素17水平显著下降(均P < 0.01)。④移植治疗后6个月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7水平与肌酸激酶水平成正相关(r=0.467和0.488,均P < 0.05);干扰素γ水平与肌酸激酶水平无明显相关(r=0.213,P > 0.05)。结果表明给予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同时,联合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安全、有效,可调节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免疫网络效应、改善免疫耐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背景:部分体外实验证实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同种异体的免疫耐受特性,然而对其体内研究尚处于异种异体之间,且结果及机制缺少统一性。 目的:培养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体内外试验分析其移植免疫学特性。 方法:应用组织块贴壁法提取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体外淋巴细胞混合反应检测其同种异体免疫耐受作用;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体内行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后患者血液中CD4、CD8浓度及比值变化,并通过ELISA方法对比体外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前后血液、培养上清及体内移植前后患者血液中白细胞介素2,10、γ-干扰素的浓度变化。 结果与结论:体内外实验中,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前后血浆及细胞上清中的细胞因子浓度变化呈相似趋势:白细胞介素10较反应前上升(P < 0.05),γ-干扰素较反应前下降(P < 0.05)。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患者T细胞亚群中CD4+/CD8+比值较移植前轻度下降。说明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同种异体免疫耐受及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人端粒酶反转录酶(hTERT)是调控增殖及定向分化的首选生长因子之一,具有多重生物学效应,为建立基因工程的永生化干细胞系奠定了基础。 目的:探讨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修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治疗作用。 方法:体外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大鼠急性肾损伤模型,建模后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尾静脉注射1 mL L-DMEM培养液;空载病毒组:尾静脉注射1 mL经空载病毒转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悬液;hTERT转染组尾静脉注射1 mL经PLXSN-hTERT转染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悬液。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第3,28天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查示hTERT转染组的肾小管损伤评分<空载病毒组<对照组(P < 0.05)。移植后第28天,CM-Dil 阳性细胞数为hTERT转染组>空载病毒组>对照组(P < 0.05)。移植细胞后第1,3,14,28天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均为hTERT转染组<空载病毒组<对照组(P < 0.05)。结果证实,hTERT基因修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肾损伤具有明显的修复作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To overview banks, repositories and registries of stem cell lines in Europe excluding bone marrow and cord blood banks; to concisely discuss the most important scientific, regulatory and ethical aspects of stem cell banking in a manner understandable to a layperson, but remain detailed enough not to compromise thoroughness of information. Review of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laws and ethical guidelines in this field up through September 2008; hearing the opinions of key persons working in stem cell banking.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procedure of stem cell banking and related safety issues and reviews the regulation of stem cell banking at the regional (European) and the national level. Stem cell banking can help meet scientific and certain ethical imperatives, but is complicated in the context of heterogeneous laws, guidelines, and ethical standards. In the pluralistic European society with cultural diversity leading to heterogeneous laws, harmonisation of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and national laws regulating stem cell banking is needed, as well as mapping of implementation at the national level.
Kristina HugEmail:
  相似文献   

12.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have recently been identified and characterized in humans. Moreover, MSC secrete cytokines that can support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growth.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evaluated whether the efficacy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s improved by their co-transplantation with MSC, and whether this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ose of infused MSCs. Accordingly, irradiated NOD/SCID mice were transplanted with 1 x 10(5) human CD34+ cells in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culture expanded MSCs (1 x 10(6) or 5 x 10(6)). We evaluated human hematopoietic cell engraftment by flow cytometry and assessed MSC tissue distributions by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We found that CD45+ and CD34+ cell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elevated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in co-transplanted mice 4 weeks after transplantation. The engraftments of CD33+ and CD19+ cells also increased dose-dependently. However, the engraftment of CD3+ cells did not increase after co-transplantation with MSCs. Human Y chromosome+ cells were observed in multiple tissues and were more frequently observed in mice co-transplanted with 5 x 10(6) rather than 1 x 10(6) MSC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MSCs are capable of enhancing hematopoietic cell engraftment and distribution in multiple organs in a dose-dependent fashion.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通过公布研究设计信息、国际统一注册号、审核研究设计、中心随机分配以保障注册临床试验的质量。 目的:分析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关于干细胞以及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研究的现状。 方法:检索2008至2014年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关于干细胞研究的临床试验注册项目,从治疗疾病种类、研究类型、注册时间、注册单位、分布地区等方面对资料进行整理,并对干细胞治疗糖尿病临床试验注册项目进行深入分析。 结果与结论:关于干细胞研究的项目共有82项,以治疗血液病(32/39.0%)、神经系统疾病(20/24.4%)、肝病(9/11.0%)、糖尿病(5/6.1%)的试验项目为主,注册时间集中在2012年,主要研究单位是中国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地区分布主要在北京和浙江。关于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研究的试验项目有5项,分别为中国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研究、新桥医院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和解放军第452医院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关于干细胞以及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研究的项目数量不多,提高临床试验注册数量和规范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Synaptophysi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covery of neural function after cerebral ischemi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on nervous function and expression of synaptophysin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Totally 60 rats were equivalently randomized into four groups, including sham operation, control, model and stem cell treatment groups. Rats in the control, model and stem cell treatment groups were used for preparing cerebral infarction models, and the remaining underwent the sham operation. After 1 day of modeling,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ere transplanted into the rat lateral ventricle in the stem cell treatment group, and ra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injection of the same amount of PBS. After 1, 7 and 14 days of treatment, rat’s neurological function was scored on beam-walking test, rotarod test and screen test, and expression of synaptophysin was detected by RT-PCR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assay. RESULTS AND CONCLUSION:At 7 and 14 days after treatment, the beam-walking test, rotarod test and screen test scores in the stem cell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and model groups (P < 0.05), and the above score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and model group (P > 0.05). At 1 day after treatment, the mRNA expression of synaptophysin and the number of synaptophysin-positive cells in the sham oper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three groups (P < 0.05); at 7 and 14 days after treatment, the mRNA expression of synaptophysin and the number of synaptophysin-positive cells in the stem cell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hree groups (P < 0.05), and additionally, the mRNA expression of synaptophysin and the number of synaptophysin-positive cells in the sham oper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model and control groups (P < 0.05).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in cerebral infarction rats, and partially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synaptophysin.  相似文献   

15.
背景: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具有来源广泛、免疫原性低、不涉及伦理问题等优点成为种子细胞的新来源。 目的:阐述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生物学特性及应用最新研究进展。 方法:检索 PubMed、ScienceDirect、OvidSP、CNKI 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时限为2003至 2015年,英文检索词为“Placenta,Mesenchymal stem cells,The placenta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ell transplantation , Application mechanism”,中文检索词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移植,应用机制”,从中筛选出与主题相关且论据可靠的部分文献,最终纳入57篇文章进行归纳综述。 结果与结论:目前已成功分离培养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证明其具有干细胞源性及多向分化潜能。目前有较多关于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实验动物及临床的研究,在骨组织工程、血管再生及神经组织等修复过程中均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但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具体应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尚处于探索阶段,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广泛应用于临床之前,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17.
背景:目前关于肺癌干细胞是否可以形成球体及其致瘤能力尚缺乏明确的定论。 目的:观察人肺腺癌细胞株SPC-A1诱导球体形成及肺癌干细胞的致瘤能力。 方法:利用无血清-DF12培养液培养增殖期肺癌细胞株SPC-A1,加入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及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诱导球体形成,获得球体细胞沉淀物,进行免疫荧光检测和PCR扩增,了解干细胞相关标志的表达情况。将肺球体细胞植入NOD-SCID免疫缺陷小鼠皮下,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并利用活体荧光成像仪进行摄片。 结果与结论:培养肺腺癌细胞SPC-A1 5-10 d获得肺球体。RT-PCR检测发现,肺球体细胞表达肺癌干细胞及细支气管肺泡干细胞标志物,CD24、CD221、CCSP和SP-C;另外,肺球体细胞与纯化的CD24+、CD221+肺癌干细胞同样表达肺干细胞的主干基因TTF-1、胚胎干细胞主干基因OCT4、Nanog和Bmi-1肺干细胞的主干基因TTF-1。荧光检测显示,80%以上的肺球体细胞中表达CCSP和OCT4;SPC-A1细胞具有肺泡Ⅱ型细胞特征,并表达SP-C蛋白,但仅约5%的细胞表达CCSP和OCT4。肺球体细胞皮下植入50 d,活体荧光成像可清晰显示小鼠体内肿瘤直径达1 cm。表明人肺腺癌细胞株SPC-A1可诱导球体形成,球体中富含肺癌干细胞并具有致瘤能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8.
背景: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与肿瘤干细胞的发生过程极其相似,而且具有的干细胞特性极其接近人胚胎干细胞。因此,研究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并了解人类发育以及肿瘤的发生过程。 目的:掌握建立人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系的技术,以便为特异性疾病细胞的重编程建立技术平台,从而利用重编程技术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 方法:将含有Oct4、Sox2、Klf-4和c-Myc 4个转录因子的反转录病毒感染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27细胞),在人胚胎干细胞培养条件下诱导产生人胚胎干细胞样的克隆。挑取并进一步扩增,通过克隆形态、碱性磷酸酶活性、免疫荧光检测是否有人胚胎干细胞标记物Oct4、Sox2、c-Myc、Klf-4的表达,悬滴法检测HS27细胞来源的克隆形成畸胎瘤的能力和验证向3个胚层的分化能力。 结果与结论:经病毒感染诱导产生的胚胎干细胞样克隆呈绿色荧光蛋白阴性,克隆在细胞形态方面与人胚胎干细胞克隆相似,进一步扩增经碱性磷酸酶检测克隆呈阳性,免疫荧光检测克隆表达Oct4、Sox2、c-Myc、Klf-4,并且HS27细胞来源的克隆注入免疫缺陷小鼠体内可以形成畸胎瘤并经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具有向三胚层分化能力。实验成功构建了人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系,为下一步开展疾病细胞特异性重编程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9.
背景:研究表明造血微环境主要通过细胞-细胞、细胞-可溶性因子、细胞-细胞外基质3种模式对造血干细胞进行调控。目的:针对细胞-细胞、细胞-可溶性因子、细胞-细胞外基质3种模式调控过程中的几类信号通路和分子进行综述。方法:由第一作者分别以“Niche,HSC,VCAM-1,VLA-4,TPO,MPL,ECM,Integrin,N-cadherin,ANG-1,Tie2,ECM,VLA-5,Jagged-1,Notch,CXCL12,CXCR4,SCF,Kit,BMPs/TGF-β,TGF-βR,IFNα,IFNαR”为英文关键词,检索PubMed英文数据库。通过阅读摘要,初步了解文献的大致内容,排除与本文无关或重复性研究以及观点陈旧的文献,共保留80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骨内膜表面的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周围细胞及骨髓腔内某些或某类未知的细胞或小分子,参与构成特化的造血干细胞微环境。造血干细胞驻留在造血微环境内并受其调控维持相对稳态。这一稳定状态的维持需要造血干细胞与造血微环境相互接触,并通过存在于细胞-细胞间黏附、细胞间可溶性细胞因子、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分子通路以及其他的一些重要分子例如Pten、骨桥蛋白来进行调节。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0.
背景:脂肪干细胞是由中胚层发育而来的多能干细胞,在特殊的生长因子和环境等诱导培养条件下,可以向不同的谱系分化。 目的:详细阐述脂肪干细胞诱导分化的条件及鉴定方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2005至2014年10年间的文献,中文检索词为“脂肪干细胞,诱导,分化”;英文检索词为“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differentiation”。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37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脂肪干细胞在抗坏血酸、胰岛素、地塞米松、转化生长因子β作用下可向软骨细胞分化;成脂诱导液的配方包括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IBMX)、胰岛素、地塞米松、吲哚美辛;成骨分化常用的诱导剂包含地塞米松或维生素D3、抗坏血酸,β-甘油磷酸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及维生素B27可联合应用诱导脂肪干细胞成神经分化;向心肌细胞分化普遍应用的诱导因子是5-氮杂胞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共同作用可以诱导脂肪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迅速发展,脂肪干细胞的分化研究也会更加深入,在目前对脂肪干细胞诱导分化现象观察的基础上,应加强对其内在的分子机制及调控脂肪干细胞可塑性的基因和蛋白的研究。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