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目前国内常用的封闭群品系大鼠(SD与Wistar大鼠)所建立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并不理想,易产生肝移植耐受。 目的:通过二袖套法建立稳定的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 方法:实验分为两组:同基因组:Lewis-Lewis 24例;异基因组:DA-Lewis 24例。观察移植后一般情况及移植后存活时间,两组受体分别于移植后3,5,7,10 d随机取3只处死取标本,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测定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细胞因子水平变化。 结果与结论:同基因组大鼠无急性排斥反应表现,中位生存时间超过100 d,肝脏组织发生轻度形态学改变。异基因组大鼠移植后黄疸明显,中位生存时间为11 d,移植后第7天肝脏组织病理表现典型急性排斥反应(Banff国际标准)。同期相比异基因组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细胞因子水平均高于同基因组(P < 0.001)。提示,DA-Lewis是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是研究肝移植排斥反应及免疫耐受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背景:劈离式原位肝移植技术存在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高、左内侧叶缺血坏死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开展劈离式肝脏移植的研究,需要找到一种适宜的动物,建立稳定的移植及麻醉模型。 目的:探讨猪劈离式原位肝移植模型建立及其术中麻醉处理特点。 方法:40只健康3月龄猪,体质量25~30 kg,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静脉-静脉转流,供肝沿Taira线劈离,对断面修整后,行原位肝脏移植。 结果与结论:手术时间(220±31) min,无肝期(35±6) min。术后肝功能恢复顺利,手术成功率50%,10只动物存活时间均超过48 h,无肝期、再灌注期血流动力学波动明显,并伴有代谢性酸中毒;再灌注期血钾升高明显,体温下降明显。结果可见:①猪同种异体原位劈离式肝脏移植模型(沿Taira线)具有操作简便,标准化程度及手术成功率高,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的优点,是大动物肝移植系列研究的较理想动物模型。②即使在良好的静脉转流下无肝期、再灌注期血流动力学、内环境变化仍明显,麻醉过程中纠正凝血机制及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对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背景:研究表明Wistar和SD大鼠普遍为封闭杂交系而非近交系,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基因多态性,因此Wistar和SD大鼠之间的肝移植模型可能不是研究大鼠急性排斥反应的理想模型。 目的:建立Lewis-BN大鼠肝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 方法:采用改良的“Kamada”二袖套法,分别进行同基因Lewis-Lewis间肝移植及Lewis-BN间肝移植。移植后3,5,7 d观察受体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测定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变化及大鼠存活时间。 结果与结论:同基因移植组大鼠无急性排斥表现,平均存活时间超过100 d,肝功能损害较轻。异基因移植组大鼠存活 (12.75±1.25) d,移植后第7 天肝脏病理检查有明显的排斥反应,肝功能损害较重,移植后各时相点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 < 0.05)。提示Lewis-BN大鼠肝移植组合为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但近交系大鼠对手术耐受性差,建模难度大,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和细心轻柔的操作是模型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文题释义: 原位肝移植:又称正位肝移植,指在术中阻断受体肝的下腔静脉,并切除受体肝和下腔静脉,并利用供体肝的肝上、肝下下腔静脉重建和恢复肝脏的流出道与下腔静脉的连续性。 缺血再灌注损伤:指缺血组织或器官再次恢复血液供应后,会导致自由基过量生成,且过量的自由基会对再灌注组织或器官造成氧化应激损伤。 背景: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和肝衰竭的标准治疗方法,而缺血再灌注损伤能影响肝移植成功率。当有限的肝脏供体可供移植时,如何降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成了肝移植的首要问题。 目的:探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大鼠肝移植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构建自体原位肝移植大鼠模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组和对照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组大鼠在肝切除前30 min,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含60 mg/kg罗红霉素、20 mg/kg克拉霉素和40 mg/kg红霉素)混合液预处理供体肝脏,在原位肝移植时向门静脉中推注上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混合液;对照组大鼠在肝切除前30 min,同体积生理盐水预处理供体肝脏,在原位肝移植时向门静脉中推注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肝移植后连续7 d观察大鼠存活率;检测肝移植后48,72 h大鼠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肝组织形态学改变和Ki-67阳性细胞数;TUNEL法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分别检测大鼠肝细胞凋亡数量和caspase-3、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和ELISA法分别检测肝移植后大鼠肝组织中Kupffer细胞数量改变和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结果与结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提高了肝移植大鼠的整体存活率,改善了移植肝脏的功能失调,减轻了肝移植后缺血再灌注的损伤程度,提高了移植肝脏的再生能力,降低了移植肝组织中凋亡细胞数和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 caspase-3比值,降低了移植肝组织中Kupffer细胞数量和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以上结果提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大鼠肝移植后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ORCID: 0000-0002-5646-1426(杨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建立稳定大鼠减体积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方法。方法利用两袖套法连接肝下下腔静脉及门静脉,单线连续吻合肝上下腔静脉。共完成120例大鼠减体积原位肝移植模型。结果顺利完成模型建立,移植术后大鼠均能自由活动,进食活跃。其2d和7d存活率分别为85.8%和83.3%。结论利用改进的两袖套法,可以建立稳定的大鼠同种异体减体积原位肝脏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6.
背景:“二袖套法”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缩短了无肝期的时间,并且显著提高了老鼠肝移植后的存活率。 目的:在“二袖套法”的基础上,结合一些相关文献,建立稳定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方法:用改进的二袖套法对75对SD大鼠行原位肝移植,移植中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用袖套法进行吻合,肝上下腔静脉用缝合法吻合,胆道采用支架法进行胆道重建。 结果与结论:受体大鼠移植后一般状况良好,50例正式实验移植后1 d存活率94%,1周存活率为90%。供肝热缺血时间均接近0,供体手术时间(34.44±3.25) min,受体手术时间(49.07±4.93) min,无肝期(17.26±2.51) min,下腔静脉平均阻断时间约为20 min。说明只有熟练地掌握手术技巧,细致耐心的操作,最大程度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才能获得稳定的原位肝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7.
背景: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NF-κB与JNK通路的串扰方式决定了细胞的死亡或存活。而将低氧预适应用于肝移植过程所导致的细胞凋亡现象,尚未见有报道。 目的:探讨低氧预适应后NF-κB的表达对移植肝JNK通路的影响及保护作用。 方法:采用经门静脉灌注法建立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自体移植组:行自体原位肝移植;低氧预适应组:移植前体积分数8%氮氧混合气体的低氧预处理90 min,然后行自体原位肝移植。分别于移植后 1,6,24 h处死大鼠取肝脏标本检测肝组织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大鼠肝组织p-JNK蛋白,RT-PCR检测肝脏 NF-κB mRNA含量,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两移植组肝组织丙二醛水平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降低(P < 0.05);与自体移植组比较,低氧预适应组丙二醛水平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显著升高(P < 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移植组各时相p-JNK蛋白的表达、NF-κB mRNA的转录水平显著升高 (P <0.05);与自体移植组比较,低氧预适应组NF-κB mRNA转录水平显著增高(P < 0.05),p-JNK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 < 0.05)。透射电镜下自体移植组肝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征象,而低氧预适应组肝细胞无明显凋亡形态。提示,肝移植大鼠低氧预适应后可能通过上调NF-κB的表达,减少活性氧释放,抑制JNK通路的持续激活,从而抑制肝细胞凋亡,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  相似文献   

8.
背景:有研究显示在免疫抑制剂的作用下,同种脾脏细胞移植可诱导免疫耐受,使移植物长期存活。另有研究还显示异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延长移植肝存活时间。目的:观察输注与受体同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脾组织移植对诱导大鼠肝移植后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将受体Lewis大鼠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急性排斥组行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环孢素A组行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后灌胃给予环孢素A;干细胞组行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同期输注异体Lewis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脾组织移植组在干细胞移植组的基础上同期移植DA大鼠脾组织。观察各组生存期,肝功能情况,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嵌合体的形成情况及肝脏病理变化。结果与结论:与其他各组相比,脾组织移植组大鼠存活时间明显延长,术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γ水平明显降低(P0.05),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明显升高(P0.05),30d后受体脾脏中供体阳性细胞明显升高(P0.05)。肝脏病理显示,环孢素A组和干细胞组移植肝仅呈急性轻度排斥反应,急性排斥组呈急性重度排斥反应,脾组织移植组未见明显排斥反应。说明大鼠肝脏、脾组织移植后输注同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减轻移植肝的排斥作用,甚至诱导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蛋白质组学是一项比较成熟的科研技术,已经在肝移植基础研究领域中初步得到应用,但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相关研究中的应用未曾报道。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探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与肝脏能量代谢蛋白相关的差异蛋白。 方法:肝移植的供体是Lewis雌性大鼠,受体是Wistar雄性大鼠,供受体体质量差约20 g;移植肝质量/受体肝质量≈50 %。采用改良减体积肝移植模型。获取供体肝组织过程中按照要求进行减体积,修整供体肝脏,将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分别套入不同型号的套管以备套入受体的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胆道用细小支撑管植入供体的胆管中以备插入到受体的胆管中;最后进行受体的肝移植,受体先切除受体的原来肝脏组织,然后将准备好的供体肝脏植入受体中。造模后1,3和7 d获取移植肝脏组织,然后与预先获取冻存的供、受体肝脏组织应用蛋白组学技术建立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再利用串联质谱分析及数据库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进行鉴定。 结果与结论:采用变化倍数大于10倍为标准进行差异蛋白点的选择,结果总共发现了72个差异点,通过鉴定,最终32个蛋白的功能比较明确,其中有ATP合成酶β亚基、电子转化黄素蛋白β多肽和质子转运ATP合成酶3个蛋白参与了细胞能量代谢的过程,其分布于肝移植后的第1和7天,占6%。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0.
双袖套法大鼠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改进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建立一种灌注更彻底,操作更简便实用的改进双袖套法大鼠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 方法 在Kamada双袖套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供、受体均为SD雄性大鼠,以4℃林格氏液经腹主动脉、肝门静脉低压双重灌注供肝,受体肝上下腔静脉采用血管膜端端“三点”标记吻合法,肝门静脉及肝下下腔静脉采用袖套吻合法,胆管吻合采用单管插管吻合。 结果 54例正式实验受体无肝期较短,手术1d存活率94.4%(51/54)。受体大鼠术后一般状况良好。 结论 改良后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操作简易快捷,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背景:国际上研究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基础动物模型是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国际上公认的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鼠种配对方式为DA至Lewis大鼠、DA至BN大鼠及BN至Lewis大鼠,但由于鼠种缺乏和操作技术有待成熟的原因,国内较少引用以上鼠种配对方式进行该模型的建立。 目的:课题组在大量SD大鼠肝移植模型建立训练的基础上,采用DA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摸索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排模型建立技巧和经验。 方法:通过改良二袖套法,以雄性DA大鼠为供体,雄性Lewis大鼠为受体,建立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60只,受体大鼠术前1 d和术后1周内饲喂治疗剂量的他克莫司,1周后半量递减并停药,记录移植手术时间,观察受体大鼠的术后生存状况、手术成功率及生存期,分别于术后7,14,21,28 d处死受体大鼠,获取肝组织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脏大体和镜下的病理学变化,进行急性排斥反应评分。 结果与结论:供肝冷缺血时间30~60 min,供体手术时间(18.5±4.0) min,供肝修整时间(7±3) min,受体手术时间(35.0±  7.3) min,无肝期为(13.0±3.0) min,手术成功率为98%,1周存活率为91.6%。术后2周随着他克莫司撤药,受体大鼠迅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于术后14~28 d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20.85±0.71) d,中位生存时间为21 d。实验建立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需要以大量SD大鼠肝移植训练为基础进行,通过对二袖套法技术的改良和围手术期短期应用他克莫司有助于该模型的稳定建立。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set up a simple and reliable rat model of combined liver-kidney transplantation. Methods: SD rats served as both donors and recipients. 4℃ sodium lactate Ringer's was infused from portal veins to donated livers,and from abdominal aorta to donated kidneys, respectively. Anastomosis of the portal vein and the inferior vena cava (IVC) inferior to the right kidney between the graft and the recipient was performed by a double cuff method, then the superior hepatic vena cava with suture. A patch of donated renal artery was anastomosed to the recipient abdominal aorta. The urethra and bile duct were reconstructed with a simple inside bracket. Results: Among 65 cases of combined liver-kidney transplantation, the success rate in the late 40 cases was 77.5%. The function of the grafted liver and kidney remained normal. Conclusion: This rat model of combined liver-kidney transplantation can be established in common laboratory conditions with high success rate and meet the needs of renal transplantation experiment.  相似文献   

13.
背景:影响恒河猴肝移植模型建立的因素较多,模型的成功率和长期生存率较低。 目的:分析恒河猴肝移植后早期死亡的原因。 方法:实验采用改良前和改良后两种方法建立恒河猴肝移植模型。改良后供体采用腹部“十”字形大切口进行快速切取供肝,在修肝时将肝腔静脉、门静脉套管和胆道支撑管留置好,受体采用经典式原位肝移植+二袖套法+胆道支撑管建立稳定的恒河猴肝移植模型。 结果与结论:成功实施的25对恒河猴肝移植模型中,早期死亡7只,其中应用改良前方法移植的9只中死亡6只,用改良后方法移植的16只中死亡1只。死亡7只中因腹腔出血而死亡5只,原发性肝脏无功能死亡1只,气胸导致呼吸衰竭死亡1只。结果表明,恒河猴肝移植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腹腔出血;改良后的恒河猴肝移植方法对减少肝移植后出血有明显效果,提高了肝移植后早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大鼠"二袖套"法双重灌注全血供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一个供肝灌注良好受体无肝期明显缩短及移植肝全血供稳定的肝移植动物模型。方法:“二袖套”法在Kamada吻合血管基础上改良,供肝分别经腹主动脉和门静脉双重全肝脏灌注;受体肝脏分步切除,肝上下腔静脉采用缝合法吻合,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分别用袖套法吻合。移植肝脏动脉重建采用单纯血管套入式吻合或血管缝合的方法,胆总管采用单管内支架胆管端端吻合法。结果:共施行全血供大鼠原位肝脏移植76例(不包括预试验),手术成功率93.406,1周存活率86.8%。结论: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有效改良措施和注重手术细节是手术成功的保障,良好的灌注、受体无肝期的缩短及重建移植肝脏动脉血供能有效提高动物模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背景:建立大鼠原位肺移植模型是研究肺移植后慢性排异反应的关键,但因其需要精细外科技术,难度较大,限制了这一模型的应用。 目的:改良麻醉和肺移植过程,建立快速、安全、具有可重复性的大鼠肺移植模型。 方法:共完成42只大鼠动物实验,供体受体各21只。采用胸骨正中切口解剖供体左肺并置入套管(用静脉留置针套管剪取1.5 mm长制成)获取大鼠供肺。大鼠受体经左侧开胸,利用套管技术吻合完成供肺植入。记录并计算手术时间及移植成功率。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大鼠均存活,大鼠供肺获取时间平均为(35.3±5.1) min;供肺套管时间平均为(12.5±    4.6) min;大鼠受体肺移植时间平均为(50.2±3.3) min;吻合时间平均为(27.7±6.2) min。开放肺动、静脉血流后,全肺迅速变红,血流灌注充分,静脉回流通畅;恢复机械通气后,所有移植肺膨胀良好。结果证实,改良后的麻醉和肺移植技术可为大鼠肺移植的免疫与排异研究提供稳定、可靠、可重复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背景: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发现供体灌注的压力可直接影响移植物的能量代谢从而影响其活力,适当的灌注压力能明显提高供体的质量。 目的:观察不同灌注速度对大鼠移植肝脏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方法:采用改良的Kamada双袖套法建立SD→SD原位肝移植模型。供体肝脏获取时分别以50,100,150,200 mL/h进行灌注。检测移植后外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谷丙转氨酶水平,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和肝脏组织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变化。 结果与结论:与低灌注速度相比,供体肝脏制备过程中200 mL/h的灌注速度导致了更加明显的肝脏病理形态学改变,肝细胞变性、肝血窦扩张和炎细胞浸润也更加明显。术后24 h肝功能的检测也发现,150,200 mL/h灌注速度组外周血谷丙转氨酶活性、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明显高于50,100 mL/h灌注速度组(P < 0.05,P < 0.01),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明显低于50,100 mL/h灌注速度组(P < 0.01),100 mL/h灌注速度后,随着灌注速度的增加肝功能损伤也明显加重。证实适当的灌注压力和速度是获得高质量供体的保障,能够减轻移植后肝功能损伤,改善受体预后,在大鼠肝移植供体制备过程中    100 mL/h是适宜的灌注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