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背景:对于大于40°的脊柱结核畸形、脊髓或马尾、神经根受压及不稳定者行开放手术指征是明确的,经后路行切开病灶清除,植骨,矫形融合内固定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目的:分析后路脊椎双平面截骨矫形、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伴严重后凸畸形的临床结果及其生物力学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0-01接受一期后路脊椎双侧截骨矫形、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伴严重脊柱后凸畸形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与结论:9例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获随访12(8~16)个月,未见结核复发,均骨性融合,末次随访Cobb角及疼痛目测类比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1),植骨融合时间8.5(5~14)个月。说明后路脊椎双平面截骨矫形、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伴严重后凸畸形配合正确的抗痨治疗,可取得优良的临床疗效及生物力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背景:在彻底病灶清除的基础上,同期前路或分期行后路内固定已成为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标准方案。虽然大量文献证实二者均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前路解剖结构复杂,创伤大,并发症相对较多,操作及内固定物置入困难等一系列缺点。目的:观察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及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后单节段胸腰椎结核患者脊柱稳定性及畸形矫正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广西玉林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收治的行一期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单节段胸腰椎结核患者36例,病变节段T11/12节段2例,T12/L1节段4例,L3/4节段6例,L4/5节段22例,L5/S1节段2例;其中24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损伤表现。治疗后6,12,24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植骨融合、后凸畸形矫正、脊髓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治疗后随访24-38个月。治疗后2年患者后凸Cobb角、椎管狭窄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患者腰椎背部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P0.05),椎间融合率为100%。治疗后随访无病灶残留及复发,无矫正丢失,无内固定松动、移位等并发症。提示对于单节段胸腰椎结核患者,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及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能够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性,矫正畸形,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背景:由半椎体形成的先天性脊柱侧弯在临床治疗上一直较为复杂。 目的:寻找治疗半椎体以及半椎体合并极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弯的最佳方法。 方法:选择2010至2012年间在解放军306医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的半椎体畸形患者共142例,手术治疗的方法主要为单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重度脊柱侧弯顶椎截骨脊柱短缩矫形内固定,一期后路胸腰椎截骨矫形,椎管减压矫形内固定手术。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侧凸平均矫正率为70.9%,后凸平均矫正率为71.7%,随访14-35个月,平均23.4个月。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丢失率为7.3%,后凸Cobb角丢失率为7.7%。随访X射线片证实植骨均融合,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未发现失代偿现象。可见施行后路一期截骨固定融合可以有效地矫正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获得满意的脊柱矢状位、冠状位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8年9月期间,43例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病患者并随访,观察患者症状及截瘫改善情况、后凸畸形矫正情况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6+1.5年;所有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8例合并截瘫的患者中,5例完全恢复正常。3例ASIA分级改善l~3级;植骨均在术后6个月~2年融合,治愈率58.08%,好转率18.58%。后凸Cobb角平均矫正25.7°。结论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有效地治疗胸腰椎结核,并能够同时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后路椎体间截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迟发性后凸畸形及强直性脊柱炎假关节形成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椎体间截骨矫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迟发性后凸畸形21例及强直性脊柱炎假关节形成患者3例 椎间植骨融合17例,后外侧植骨融合6例,1例截骨矫形后椎管连续性好未植骨.结果:所有患者脊柱畸形均获得良好矫正,Cobb角由术前平均37°(17°~56°)降至术后4°(0°~12°),术后纠正率为89%.经平均31(6~61)个月随访,全部病例均获得融合,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患者疼痛改善显著,VAS评分由术前的8.7下降到术后2.4,Oswestry评分由术前的69下降到26,最后随访VAS评分和Oswestry评分分别为2.2和23.Frankle分级B级1例无恢复,C级2例恢复至D级,D级4例恢复至E级 2例括约肌功能性功能障碍者部分改善.结论:经椎体间截骨矫形减压脊柱固定融合术,可以有效完成脊柱后凸的矫形、减压与稳定性重建,临床症状缓解满意,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2010采取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20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术前、术后均行胸腰椎X线检查,评定胸腰段Cobb角矫正情况、植骨愈合情况、临床疗效、内固定位置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无术中死亡及术后感染,术中2例患者硬膜破裂,术后1例患者麻痹性肠梗阻,2例出现短暂不全瘫。随访15~60个月,后凸畸形均获明显矫正,胸腰段Cobb角平均矫正35.6°,矫正前后有显著性差异﹙<0.05﹚。末次随访无内固定断裂、脱出,均达骨性融合。结论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脊柱后凸畸形,矫形效果及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同期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及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8例脊柱胸腰骶椎结核患者,采取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同期行脊柱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治疗。结果:8例患者经过1~2a的随访,腰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植骨块全部融合,融合时间6~7个月,后凸角矫正,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核病灶无复发。结论: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同期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骶椎结核,可较彻底清除病灶,椎管有效减压,畸形部分矫正,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固定牢靠,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功能锻炼,是一种可行的、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1月采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34例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前四联抗结核化疗4~6周,术中病灶清除取髂骨或多根肋骨植骨,钉棒或钉板内固定。术后卧床8~12周,继续正规化疗12~18月。结果本组病例获得16~30个月随访,内固定无松动、脱落,后凸畸形矫正满意,局部病灶无复发,腰背疼痛症状消失。结论对于胸腰椎结核患者行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可彻底地清除病灶,重建脊柱稳定性,矫正和预防脊柱后凸畸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的疗效。方法 2007年2月~2009年10月手术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13例,均采用前路一期结核病灶清除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联合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根据术前、术后X线平片分析植骨融合及术后畸形矫正效果。结果经6~18个月随访,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植骨融合满意,无内固定失败和脊柱结核病灶复发。结论前路一期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具有椎管减压彻底,脊柱后凸侧弯畸形易于矫正,内固定远离病灶处等特点,是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的一种有效手术治疗方法。其缺点是手术创伤相对较大[1],术中操作相对繁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前路内固定与后路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体结核的疗效的差异。方法 2011年~2014年间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与后路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体结核总共70例。其中前路内固定组32例,后路内固定组38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天数和术后脊柱后突畸形纠正角度,植骨融合等情况。结果经平均2年的随访证实,前路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短于后路内固定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当,两组患者内固定植骨融合速度相当;前路组和后路固定组术后畸形矫正角度分别为13.1°,24.5°,有显著性差异(0.05)。结论脊柱结核前路内固定可以缩短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两组患者的植骨融合速度和并发症发生相当,但后路手术对多椎体结核中后突畸形的矫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全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25~66岁,平均36岁。4例伴有不全性瘫痪,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为D级。术前后凸角-4°~54°,平均29°。手术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前路钉板系统固定进行治疗。术后给予12~18个月抗结核治疗,随访观察术后症状改善,神经功能恢复,后凸畸形矫正,植骨融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后凸畸形矫正至-6°~19°,平均9°。随访8~34个月,平均17个月,患者腰背部疼痛消失,4例术前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术后Frankel分级提高至E级。全组均获得骨性融合,植骨融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个月。终末随访时后凸角-5°~23°,平均11°。未见植入物断裂、结核复发和窦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能够矫正畸形,稳定脊柱,促进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支撑植骨重建脊柱前中柱结构及Z-plate钛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10月~2009年3月对17例胸腰椎陈旧性骨折的患者行前路减压、大块髂骨椎间支撑植骨融合及Z-plate钛板内固定治疗,影像学评价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纠正、内固定稳定性及植骨愈合情况。结果随访3~26月,平均13.2月,后凸cobb角术前平均32.2°,术后平均12.8°。椎管减压彻底,内固定钛板无松动、移位及断裂,所有病例植骨均获骨性融合,脊柱后凸畸形获得良好矫正,无畸形矫正的丢失。结论前路减压支撑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有利于畸形矫正和神经功能恢复,重建脊柱稳定性好,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3.
背景:胸腰段为脊柱结核好发部位,干酪样坏死组织及死骨压迫脊髓、神经根易引起神经症状,多数合并轻度、中度脊柱后凸畸形。近年来手术修复脊柱结核报道较多,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已成为常规治疗方法。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结核不同内固定修复方法的选择原则。方法: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42例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所有患者都有腰背部疼痛症状,病程1个月-7年;术前有神经功能损害者4例,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3例。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为12°-45°,平均27°。治疗前后按照标准方案进行化疗。根据结核病灶部位、椎体破坏程度选择内固定方式,均行切除第11和(或)12肋经胸膜外、腹膜后入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其中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25例,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前路病灶清除17例(一期手术7例、二期手术10例)。36例采用肋骨植骨,6例采用取髂骨植骨。治疗后随访17个月-9年,观察后凸畸形矫正、脊柱稳定性及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治疗后30例患者获得随访,腰背部疼痛症状消失,X射线片检查示治疗后均获得良好的固定,全部病例植骨呈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5.4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核无复发。4例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均为E级。治疗后12个月脊柱后凸Cobb角为0°-26°,平均14°。提示在规范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胸腰段脊柱结核采用胸膜外、腹膜后入路的方法进行病灶清除,根据患者一般情况、结核病灶破坏程度采用不同内固定方法,可取的较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4.
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同期植骨并前路内固定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同期前路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同期前路内固定治疗。结果:4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平均随访11月均获治愈,植骨全部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3.7个月,后突矫正角度20°,治疗优良率达95.5%。结论:胸腰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同期前路内固定是安全和有效的,并在重建脊柱稳定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背景:医用硫酸钙人工骨用以填充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后的骨缺损存在争议,长期肌注链霉素抗结核具有患者依从性差等弊端,局部应用可克服这些不足之处。目的:观察在胸腰椎结核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中,应用含链霉素的硫酸钙人工骨与自体骨混合植骨的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3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8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在正规抗结核的基础上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含链霉素的硫酸钙人工骨与自体骨混合植骨及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局部切口情况,有无不良反应及临床症状恢复情况,定期影像学检查对植骨融合和后凸畸形矫正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内固定后伤口均一期愈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后凸畸形获得不同程度的矫正,矫正角度无明显丢失,无全身不良反应。17例患者一次手术治愈,1例患者于内固定后9个月结核复发再次行前路手术后治愈;胸腰椎X射线检查,内固定后1周硫酸钙人工骨粒显影清楚,内固定后3个月显影不清,内固定后6-9个月植骨部位获骨性愈合。提示在胸腰椎结核手术治疗中应用含链霉素的硫酸钙人工骨不仅可以补充植骨量,而且可以提高局部抗结核药物的浓度,具有可靠的安全性和满意的临床疗效,是一种优良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6.
背景:采用自体颗粒骨结合打压植骨技术,行单节段腰椎椎间融合治疗下腰椎结核具有可靠的融合率,但目前临床应用报道不多。 目的:探讨经腰椎后路椎弓根钉置入并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治疗单节段下腰椎结核的临床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7/2009-07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单节段下腰椎结核患者20例,均行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置入内固定后评价其神经功能障碍改善、疗效、椎体融合及畸形矫正情况。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0个月。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结果优11例,良8例,中1例,优良率95%。椎间融合率约为90%。内固定未见松脱、断裂等并发症。置入后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椎间高度均较置入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腰椎椎体间融合固定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结合临床就诊经验,分析总结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体会,为病灶清除移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月接诊的49例脊柱结核患者,入院后均采用前路病变椎体部分切除、植骨融合、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早期无局部窦道形成患者病灶均已清除,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脊柱畸形矫正良好,患者全身结核中毒症状以及局部疼痛症状消失。结论使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可重建脊柱稳定性、纠正和预防后凸畸形,是治疗脊柱结核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背景:迟发性创伤后胸腰椎后凸畸形常引起下腰痛及椎管骨性压迫。为了消除疼痛及改善神经功能,常需手术治疗,其目标是矫正畸形,稳定脊柱。但究竟采取何种手术入路仍存在争论。目的:观察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1/2006-12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并后凸畸形患者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18~60岁,平均36岁;术前腰椎功能损伤程度按照JOA评分标准评定为(11.02±1.24)分,胸腰段后凸畸形Cobb角为(37.43±3.76)°。23例患者均采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椎管减压及重建矢状面矫形方法,比较截骨前后腰椎功能恢复、骨愈合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与结论: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2.5个月。术后腰椎功能及后凸畸形均有明显改善,末次随访JOA评分为(14.04±2.12)分,Cobb角为(11.02±3.58)°,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截骨面均于术后6个月骨性愈合,无假关节形成及矫正丢失等并发症。提示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可获得满意的后凸畸形矫正和神经减压,可促使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钛笼重建联合后路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3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31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钛笼重建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术后规范化抗结核治疗。其中男14例,女17例;年龄31~59岁,平均41.5岁。胸椎结核(T6~10)8例、胸腰段结核(T11~L2)7例、腰椎结核(L3~5)16例。6例合并椎旁脓肿,18例合并脊髓神经功能损害,23例有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术前Cobb角11°~52°,平均31.5°±7.3°)。观察术后患者VAS评分、神经脊髓功能及脊柱后凸畸形的改善情况,参照吴启秋脊柱结核治愈标准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35~270(172.4±36.6) min,术中出血量400~1 100(521.3±179.2)mL。术中无硬脊膜、神经及大血管损伤,术后无脑脊液漏。3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1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第10天VAS评分0~3分,平均(1.3±1.1)分,与术前[(6.6±1.4)分]比较明显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6.253,P<0.01)。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X线示椎体间植骨轮廓不清,骨痂形成;25例随访10个月以上患者均获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术前18例脊髓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术后2例恢复至ASIA C级,3例恢复至D级,13例恢复至E级,与术前ASIA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78,P<0.05)。23例合并后凸畸形患者,术后第5天Cobb角5.7°~19.5°,平均10.7°±4.6°,末次随访时Cobb角6.9°~21.6°,平均12.1°±3.7°,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06、12.776,P值均<0.05)。31例患者术后4个月红细胞沉降率均降至正常。23例随访至术后12个月,参照吴启秋脊柱结核治愈标准治愈17例,余6例患者继续抗结核治疗。结论 对于不合并腰大肌脓肿及病灶范围局限的胸腰椎结核患者,一期后路病灶清除钛笼重建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能够有效地清除结核病灶、重建脊柱序列和维持脊柱稳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道一种新的经前路矫正少儿脊柱结核所致严重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运用前路后凸顶椎前移的方法治疗少儿脊柱结核伴后凸畸形5例,对比术前、术后影像学检查,了解矫形效果。结果 5名患儿随访6~24个月,平均14.2个月;术前脊髓神经症状在术后一段时间均完全消失,无医源性脊髓神经并发症发生。后凸角度﹙Cobb角﹚由术前32~55°平均42.2°,改善为术后5~26°平均12.8°;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植骨融合。初期治疗效果较满意。结论前路后凸顶椎前移法是矫正少儿脊柱结核所致非僵硬严重后凸畸形可选择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