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建立理想的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是研究该病发病机制或治疗的重要途径。
目的:对近年来各种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研究的模型选择、建模方法以及优缺点做一综述。
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知网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以及FMJS数据库近5年国内外关于椎间盘退变的体内及体外动物模型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目前的文献报道显示中小型动物是现阶段较为常用的模型动物;造模方法可以分为体内和体外模型两大类,体外模型通过细胞或组织培养,从细胞及分子水平揭示椎间盘退变的机制,体内模型则使用不同种物理或化学方法对椎间盘进行干预,模拟椎间盘退变的结果,并从干预过程中反证椎间盘退变的机制。但因人类的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定论,所以目前的动物模型均不能较全面的模拟人类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用改良TLIF手术治疗L3~S1退变性疾病患者24例,共融合40个节段,其中单节段8例,双节段16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56~78岁,平均64.6岁。退变性滑脱伴椎管狭窄6例,峡不连性滑脱4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10例,巨大椎间盘脱出合并椎间失稳4例。术中根据病情需要,采用椎管扩大减压后切除整个下关节突,切除上关节突上部的内侧半,部分开放椎间孔后壁,椎间隙自体微粒骨打压植骨,Cage斜向中线40°方向植入椎间隙,辅以椎弓根螺钉固定完成改良TLIF。结果术中无并发症发生,24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7.4个月。所有患者于术后1年随访时均达椎体间融合,无螺钉断裂和Cage移位、沉陷。10例腰椎滑脱者滑脱完全复位并维持良好。根据JOA评分法,本组术前(13.8±4.1)分,末次随访时(24.9±3.0)分,临床改善程度达优16例,良6例,可2例,平均改善率79.5%。结论改良TLIF扩大了手术适应证,贯彻了TLIF技术的设计思想和微创理念,使操作更加简单、安全,用于下腰椎退变性疾患的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腰痛是一种常见的肌肉骨骼症状,与椎间盘退变密切相关。常规保守或传统手术疗法仅针对临床症状,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椎间盘退变问题。以干细胞为基础的生物学治疗基于椎间盘退变的始发因素可以为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目前常用的干细胞类型有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及胚胎干细胞等。体内外研究报道提示干细胞疗法具有促进退变椎间盘恢复的作用,将干细胞应用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治疗具有光明前途,但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5.
6.
免疫应答异常与中枢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免疫功能异常参与了中枢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的发生。中枢免疫功能异常主要为小胶质细胞异常激活。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可形成活性中间代谢产物、一氧化氮、促炎因子等细胞毒性物质。发病率最高的两种中枢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帕鑫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发生都与免疫功能异常密切相关。由于免疫功能异常特别是小胶质细胞激活普遍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过程中,调节小胶质细胞功能的药物可能会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延迟甚至阻止神经元变性。 相似文献
7.
马华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44):8332-8339
背景:腰椎退变性疾病是脊柱外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的:通过对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椎管减压椎间植入物置入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进行分析,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文献和理论研究信息。
方法:检索腰椎退变性疾病内固定治疗的相关研究文献,对椎管减压植入物置入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研究文献进行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综合分析。
结果与结论: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各种病因之间相互影响,常同时存在,临床工作中严格按照手术适应证进行植入物置入内固定减压、植入物置入固定融合术的应用均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4,(6)
椎间盘退变所引起的下腰痛是常见的临床慢性病,椎间盘组织自身无再生修复能力,目前临床治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病因。随着对椎间盘退变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细胞分子生物学、基因及材料工程的迅速发展,运用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技术延缓或逆转退变椎间盘成为可能。笔者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报道对采用干细胞技术治疗退变椎间盘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9.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0,(4)
背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是目前治疗退变性颈椎病手术方案中的金标准。但是,随着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技术使用的增加和随访资料的不断丰富,一些不良结果开始暴露出来。近20年来,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技术在国外和国内逐步推广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文献报道治疗效果令人满意。目的:系统评价颈椎间盘置换与传统的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颈椎病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2009-06),荷兰医学文摘(EMbase1966/2009-06),Cochrane图书馆(2009年第2期)、Cochrane协作网背痛专业试验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截止2009-06),CNKI(截止2009-06),手工检索中文文献,收集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比较治疗退变性颈椎病的随机、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利用RevMan4.2.2软件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5个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比较平均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2年再手术率颈椎间盘置换组低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手术满意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颈椎间盘置换组术后颈部功能异常指数较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明显改善,术后SF-36评分改善显著优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术后手术节段运动幅度颈椎间盘置换组显著大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术后邻近节段运动范围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明显较颈椎间盘置换组增大。但上述结果可能存在各种偏倚,因此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ve diseases, IDDDs)是跟衰老相关的典型脊柱疾病,是造成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关于IDDD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因而建立椎间盘退变的实验动物模型对于IDDDs的发生机制和临床前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实验动物从不同方法诱发其椎间盘退变,可以部分模拟人类的椎间盘退变这一复杂的生理、病理过程,并以此探究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病理发展过程和药物治疗手段。本文总结了当前常用的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实验动物模型,并且对比不同动物模型的优缺点、适用性及局限性,建议实验者可以根据实验对象、实验时间、病理要求等条件,选定最适合其研究的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0,(35)
背景:20世纪60年代提出全新的人工椎间盘置换理念,试图通过人工椎间盘模拟正常人体椎间盘来避免椎间融合的消极影响。然而,人们对于腰椎间盘置换与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有较大分歧。目的:系统评价腰椎间盘置换与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2009-12)、荷兰医学文摘(EMbase1966/2009-12)、Cochrane图书馆(2009年第12期)、Cochrane协作网背痛专业试验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截止2009-12)、CNKI(截止2009-12)等数据库中腰椎间盘置换与椎体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病的随机、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手工检索中文文献;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提取和严格的质量评价;这些文献中,实验组采用椎间盘置换,而对照组采用融合术;采用Revman4.2.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7个研究,包括93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除手术出血量外,手术时间、再手术率椎间盘置换与融合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治疗后2年目测类比评分及ODI指数腰椎间盘置换组优于椎体间融合组(P0.05)。提示与传统腰椎融合术相比,腰椎间盘置换近期疗效优于腰椎融合术,而安全性无明显差异;远期疗效有待高质量大样本长期随访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干细胞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就发现,移植含造血干细胞的骨髓可以治疗血液系统的疾病,随后干细胞的研究在各国陆续展开。到90年代,“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已小有成就,名列《Science》1999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榜首。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可分为成体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本文就此对干细胞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背景:腰椎间盘退变和黄韧带增厚都被认为是与老化的变化相关。然而,却很少见用MRI评价黄韧带肥厚自然病程的报道。
目的:用MRI评价黄韧带厚度与年龄、椎间隙水平及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关系。
方法:MRI测量178例患有腰腿痛的患者的L2/3、L3/4、L4/5、L5S1水平712条黄韧带的厚度。并检验黄韧带厚度与年龄和椎间隙水平及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黄韧带的厚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然而,L4/5、L5S1水平黄韧带厚度的增加要比L2/3、L3/4水平明显。在L4/5水平,在20~29岁年龄段的患者黄韧带厚度已超过3 mm。所有的患者如果L2/3水平黄韧带肥厚(> 3.0 mm),那么其余个水平的黄韧带均肥厚。在老年患者中,黄韧带的厚度和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没有相关性。提示在20~29年龄段的患者黄韧带已经开始变厚,而黄韧带的增厚不是随着椎间盘的退变屈曲凸入椎管内的。L2/3水平黄韧带的厚度可以作为一个多水平腰椎管狭窄的指示剂。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53)
<正>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是指由椎间盘退变引起的以颈肩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是20-50岁人丧失劳动力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非手术治疗只能缓解临床症状,没能缓解或阻止椎间盘退变;手术治疗虽然取得了较好的短期疗效,但复发率仍较高,容易出现手术相关的并发症。近年来,利用外源性干细胞移植或者组织工程技术修复退变椎间盘已成为生物学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一个新方向。但是 相似文献
15.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7,(3)
目的:观察颈椎动态稳定器(Dynamic cervical implant,DCI)治疗退变性颈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38例颈椎病患者,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3例;单节段21例、两节段17例;均采用颈前路手术,其中颈椎动态稳定器(DCI)组18例,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组20例。术前患者的年龄、病程、病变节段、脊髓受压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术前及术后半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疼痛情况;采用脊髓神经功能(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影像学测算颈椎管矢状径评估椎管减压情况。结果:随访时间平均为1.5年(11个月-24个月)。术后半年患者的疼痛改善情况、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DCI组与传统ACDF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相邻节段的活动度改变情况,DCI组优于ACDF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退变性颈椎疾病的临床疗效确切,与传统的ACDF术式相当,但在减少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方面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3)
背景:近几年来国内各大医院广泛采用Coflex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目的:探讨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并通过随访治疗后椎间孔高度的变化及内固定后腰椎功能恢复情况来探讨椎间孔撑开高度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行Coflex植入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及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例,随访患者的椎间孔的高度、椎体前缘及后缘高度。记录患者内固定治疗前、治疗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ODI及目测类比评分值。结果与结论:内固定治疗后患者的椎间隙前缘高度、椎间隙后缘高度及椎间孔高度较内固定前均有明显的增高,治疗后1周内复查的X射线平片显示椎间孔及椎间隙高度达到最大值,此后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各高度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同程度的下降。在平均内固定后26.4个月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及椎间孔高度较内固定前的高度仍具有显著差异。根据ODI功能评分及目测类比评分疼痛评分结果,治疗后3个月即可见患者功能明显改善,在内固定后1年左右进一步改善,腰椎功能恢复效果达到最佳,末次随访时ODI评分值与内固定后1年随访值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Coflex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轻中度腰椎管狭窄症可取的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其治疗的效果主要来自于术中对硬膜及神经根的减压,而Coflex对椎间孔高度的恢复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会逐渐丢失。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0,(13)
背景:在早期,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治疗临床常用髓核摘除或髓核摘除加刚性内固定融合技术,但是随着非刚性固定技术的发展,棘突间稳定系统固定和全椎间盘置换在脊柱非融合治疗中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优点日益突出。目的:与单纯腰椎管减压相比,评价腰椎管减压并棘突间稳定系统Wallis置入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效果。方法:选择2007-12/2008-12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收治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0例,随机选取20例行单纯髓核摘除(对照组),20例行突出髓核摘除加棘突间稳定系统Wallis固定(实验组)。分别于置入后1周,1年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JOA评分、目测类比评分。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置入后1周JOA评分及目测类比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年JOA评分及目测类比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两术式即刻效果无差异,均取得良好的效果,此效果主要依赖于手术有效的减压。实验组中期效果明显优于乙组,主要是棘突间稳定系统Wallis发挥良好的生物学作用,有效缓解了患者残余的慢性下腰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9,(7)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ALDR)是利用人工假体替换病变椎间盘,恢复椎间隙高度的同时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和一定的活动范围,降低邻椎病的发生率,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LDDD)的新方法,本研究就ALDR治疗LDDD的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综述。Charité、ProDisc以及Activ-L是临床常用的人工椎间盘,但由于疗效不明显,Charité系列人工椎间盘已于2012年逐渐从市场撤出;目前临床常用的ProDisc系列人工腰椎间盘有ProDiscⅡ和ProDisc-L。ALDR可有效保留置换节段的活动度,降低邻椎病的发生率,对LDDD有较好的中短期疗效,但是假体下沉、移位、磨损、异位骨化及晚期置换节段融合等并发症的发生不容忽视。ALDR对LDDD的长期临床疗效以及潜在并发症仍需要长期的、大样本的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文题释义: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是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是淋巴系统几乎全部免疫功能的主要执行者,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20%-40%,按其发生迁移、表面分子和功能的不同,主要分成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三大类。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不仅与抗肿瘤、抗病毒感染和免疫调节有关,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参与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背景:既往研究认为椎间盘退变的主要原因为遗传、衰老、营养不良和负荷史,免疫系统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退变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研究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
方法:收集76例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和5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血样,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19+B细胞、CD3-CD16+CD56+自然杀伤细胞等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率,计算CD4+/CD8+比值。采用Pfirrmann分级标准评估2组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和分级,进一步评估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伦理批号:2019-KY-285),所有受试者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结果与结论:①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组的腰椎间盘退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②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组CD4+T细胞百分率、自然杀伤细胞百分率和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组CD8+T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 0.05);③对照组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无相关性;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组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CD4+ T细胞百分率、CD4+/CD8+比值、自然杀伤细胞百分率成线性正相关(r =0.412,P=0.000;r=0.715,P=0.000;r=0.494,P=0.000),与CD8+ T细胞百分率成线性负相关(r=-0.737,P=0.000);④结果表明,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可能与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改变有关,且CD4+T细胞增多、自然杀伤细胞增多以及CD4+/CD8+比值增高可能加速腰椎间盘退变。提示,免疫系统改变预示腰椎间盘退变发生的可能,其有望成为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防治靶点。
ORCID: 0000-0002-8087-2356(冯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0.
《局解手术学杂志》2017,(4)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严重危害50岁以上人群视力的致盲性眼病,主要病理改变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变性,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经过多年动物实验发现,干细胞移植有望保护或替代患者受损的RPE细胞,从而延缓AMD的发展,是针对AMD最有前景的治疗措施。从2011年开始,国际上陆续开展了干细胞移植治疗AMD的临床试验,所使用的种子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来源的RPE细胞、诱导多能性干细胞来源的RPE细胞和成体干细胞。三种种子细胞各有优劣势,临床试验的进展也各不相同,胚胎干细胞来源的RPE细胞移植治疗AMD的临床试验进展最快,已经初步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将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分析比较三种种子细胞,并就这三种种子细胞移植治疗AMD疾病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