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背景:脊柱-骨盆参数的异常与腰椎椎体滑脱症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内固定治疗后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行腰椎椎体滑脱症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共60例,测量分析所有患者内固定前后X射线平片的腰椎前凸、骨盆投射角、骶骨倾斜角和骨盆倾斜角、矢状面平衡、椎体滑脱度、椎体滑脱角和椎间盘高度。将上述参数植入前后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并对相关参数指标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与结论:植入前后滑脱度、滑脱角、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及矢状面平衡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椎间盘高度的恢复与腰椎前凸、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滑脱度及滑脱角的变化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腰椎前凸的变化与滑脱角、滑脱度、骨盆倾斜角及骶骨倾斜角的变化存在线性相关。说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能够显著地改善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的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腰椎前凸及矢状面平衡;运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必须考虑不同骨盆投射角下的骨盆代偿模式,个体化地重建椎间盘高度。  相似文献   

2.
背景:近年,临床上采用椎弓根内固定、椎管减压及植骨融合联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增加了融合率,但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差异很大。目的:对比经后路与经椎间孔植骨融合修复退变性腰椎滑脱并发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纳入40例退变性腰椎滑脱并发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11例,女29例,年龄56-74岁,均接受椎弓根内固定、椎管减压及植骨融合联合治疗,其中19例选择经后路椎体间融合,21例选择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植骨材料均为多孔β-磷酸三钙。治疗后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不良指数评分、植骨融合率、腰椎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治疗后6个月,两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不良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植骨融合率、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不良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组的腰椎功能恢复好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组(P0.05),硬脑膜囊破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组(P0.05)。表明经后路与经椎间孔植骨融合修复退变性腰椎滑脱并发腰椎管狭窄症均具有良好的植骨融合率,但经椎间孔植骨融合更有利于保护神经根及硬膜囊、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文题释义: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是脊柱外科常见的腰椎融合方式之一,具有术后即刻稳定性好、植骨融合率高、可恢复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生理曲度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腰椎滑脱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腰椎疾病的治疗。 L5入射角:这一概念于2006年由ROUSSOULY首次提出,为一种动态性参数,反映L5腰椎椎体的倾斜状态,与腰椎椎体滑脱程度、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及临床疗效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腰椎滑脱患者术后腰骶部的平衡状态,研究已证实腰椎滑脱患者L5入射角的重建应予以重视。 背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经典术式,具有改善腰椎前凸角、增加椎间隙高度、复位滑脱椎体、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优势。 目的:探讨单节段与双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治疗低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时对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响,分析改善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9月使用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行单节段与双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治疗低度(Ⅰ-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融合节段分为2组,单节段组37例,双节段组31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拍摄含双侧股骨头站立位腰椎侧位X射线片,比较2组患者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术后融合器沉降率与骨性融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2-40个月;②单节段组与双节段组椎体滑移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2组间改善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骨盆倾斜角显著减小(P < 0.05),骶骨倾斜角显著增大(P < 0.05),但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腰椎前凸角、下腰椎前凸角、腰椎前凸分布指数明显增大(P < 0.05),双节段组增加值显著大于单节段组(P < 0.05);⑤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L5入射角、L5椎体倾斜角、L1垂线与S1距离明显减小(P < 0.05),且双节段组减小值显著大于单节段组(P < 0.05);⑥2组患者融合器沉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⑦提示低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可通过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改善矢状位平衡,双节段融合后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改变更显著。 ORCID: 0000-0003-1782-8915(未洋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背景:腰椎滑脱修复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并重建脊柱序列的稳定性,解除突出的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椎弓根钉棒系统加植骨融合成为多数学者治疗腰椎滑脱的首选方式。国内外多数学者在选择修复方式时倾向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或者后外侧椎间植骨融合。目的:通过观察植骨融合率及椎间隙丢失高度,对比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行后路自体髂骨椎间植骨融合与后路Cage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7月至2013年12月宣城中心医院收治的61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按照椎间植骨融合方式分为两组,自体髂骨组37例行后路自体髂骨椎间植骨融合治疗,Cage椎间融合器组24例行后路Cage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滑脱复位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及JOA评分,探讨不同椎间植骨融合方式对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预后的指导意义。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的失血量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自体髂骨组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Cage椎间融合器组(P0.05)。两组患者均取得了较好的复位率、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疗效改善率,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末次随访椎间隙丢失高度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age椎间融合器组优于自体髂骨组。提示两种植骨融合方式修复腰椎滑脱均可取得良好的复位及临床效果,但长期随访后路Cage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的椎间隙丢失高度较小,临床修复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背景:腰椎滑脱常规修复方案创伤大、出血多,治疗后易遗留腰背痛。近年来脊柱生物力学的发展及新型脊柱内固定系统的研发及应用对于滑脱椎体的复位、融合有了新的认识。目的:观察Quadrant通道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修复腰椎滑脱患者1年随访的腰椎滑脱纠正情况及生物力学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Quadrant通道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修复腰椎滑脱患者23例,观察治疗后3个月、1年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改善率,了解椎间融合情况及内固定有无松脱、断裂。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治疗,无脑脊液漏及神经损伤,治疗后1例患者切口感染、抗生素治疗10 d后感染控制,余患者切口均甲级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治疗后3个月及1年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恢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及1年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1年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改善率为(65.3±14.8)%,1年随访时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改善率为(58.2±12.0)%。提示Quadrant通道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修复腰椎滑脱安全可行,不仅能有效的纠正腰椎滑脱畸形、维持脊柱的生物力学稳定、改善患者症状,还能降低治疗后患者腰背痛的发生率,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二椎体与三椎体复位固定治疗峡部裂性L5/S1滑脱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2015年2月~2018年2月行腰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PLIF)治疗的峡部裂性L5/S1滑脱症患者67例,其中二椎体固定组36例,三椎体固定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C臂透视次数;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椎-骨盆矢状面参数,包括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投射角(PI)和滑脱距离(SD),并计算滑脱率(SP)和滑脱复位率(RR)。结果 三椎体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C臂透视次数均明显大于二椎体固定组(0.05)。二椎体固定组随访时间(11.17±6.11)个月,三椎体固定组随访时间(12.19±7.0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三椎体固定组VAS评分及ODI评分改良率优于二椎体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末次随访时,三椎体固定组术后滑脱复位率高于二椎体固定组,且腰椎-骨盆矢状面参数LL、SS及PT矫正率同样高于二椎体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二椎体固定组和三椎体固定组分别有6例、9例发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466,=0.226)。结论 二椎体与三椎体复位固定治疗峡部裂性L5/S1滑脱症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三椎体复位固定更有利于滑脱椎体的复位及腰椎-骨盆矢状面参数的改善,但手术时间长,创伤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RF提位复位椎弓根固定结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2003年元月~2005年12月收治Ⅱ度以内的腰椎滑脱症37例,均在椎弓根螺钉系统作滑脱提拉复位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术。随访时,观察固定节段的椎体间有无移位,滑脱是否复发,植骨是否融合,术前症状是否残留或加重。结果随访5~41个月,平均25个月,按侯树勋等疗效评价标准,优良率94.6%。8例Ⅰ度腰椎滑脱患者和29例Ⅱ度滑脱患者术后全部解剖复位,且全部融合,无滑脱复发。结论使用RF提拉复位椎弓根固定结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可减少术后断钉和滑脱复发的问题,且术后症状缓解较彻底,是治疗腰椎滑脱症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背景:传统的后路腰椎体间融合存在诸多不足,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为需要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的修复方案。目的:观察脊柱内固定系统置入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修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8月在常熟第二人民医院行脊柱内固定系统置入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30例,其中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例,Meyerding分型Ⅰ-Ⅱ度;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不稳14例。观察患者融合前及融合后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的改善以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所有患者末次随访均无内固定断裂松动,椎间植骨融合良好,无Cage下沉、移位。患者融合后腰背痛症状明显改善,融合前目测类比评分为6.4±0.8,末次随访为1.1±0.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末次随访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26.5±1.2较融合前12.9±1.6明显改善,改善率为(83.9±7.9)%,其中优27例,良3例,优良率100%。提示脊柱内固定系统置入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扩大了适应证,贯彻了传统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的设计思想和微创理念,操作更加简单、安全,并发症更少,选择性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修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对于胸腰椎结核重度后凸畸形(90°)的疗效尚缺乏报道,对严重脊柱结核性后凸畸形,影响心肺功能且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选择手术治疗是必要的选择。目的:回顾性分析一期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对胸腰椎结核伴重度后凸畸形的修复效果。方法:纳入53例脊柱结核伴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患者,一期行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二期行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行X射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并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的血沉、C-反应蛋白、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后凸角及ASIA脊髓损伤分级用于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与结论: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90(195-420)min,出血量1 800(1 100-3 300)m L,人均固定节段11.8(9-16)个。5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6-48个月。患者治疗后血沉及C-反应蛋白均逐渐恢复正常,至末次随访均恢复到正常水平。末次随访矢状面C obb角平均矫正77.92°,矫正率达74.6%。至末次随访,矫正角度丢失平均1.35°。患者腰背部疼痛及功能受限在治疗后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末次随访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t=19.219,P0.001)。ASIA脊髓损伤评分逐渐提高,患者均不同程度的恢复生活及工作能力。提示一期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是修复胸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文中纳入的胸腰椎结核伴重度后凸畸形患者病变涉及多个椎体,骨缺损长,常常需要长节段异体骨植骨,植骨块融合时间较长,所以行后路关节突间植骨融合以增加植骨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临床中实施常规的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技术可以减轻腰椎管狭窄患者的腰椎疼痛,缓解神经压迫,增强脊柱稳定性,但远期疗效有限且治疗费用较高。目的:探讨颗粒骨打压植骨在腰椎管狭窄症腰椎后路融合修复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L3-S1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7例,随机分两组治疗,观察组(n=27)采用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联合椎弓根钉进行椎间融合,对照组(n=30)采用椎间融合器进行椎间融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目测类比评分、ODI评分,以及住院费用和下床活动时间等指标。结果与结论:两组治疗前目测类比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末次随访目测类比评分与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下床活动时间与末次随访临床疗效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颗粒骨打压植骨联合椎弓根钉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以有效减轻患者机体疼痛,促进腰椎功能恢复且费用低。  相似文献   

11.
峡部裂性与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手术选择及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对120例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患者的回顾性临床分析,探讨有关胺惟滑脱症的术式选择及治疗效果。方法:依据患者病情分别采取以下两种术式。A组,峡部裂性腰椎滑脱,行椎弓根钉固定复位后外侧椎板关节突间融合加峡部植骨融合术57例,Ⅰ度33例,Ⅱ度14例,Ⅲ度10例;B组,退行性腰椎滑脱,行开窗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固定复位后外侧椎板关节突间植骨融合术63例,Ⅰ度45例,Ⅱ度18例,均合并腰椎管狭窄,其中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15例。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A组植骨融合率100%,术后滑脱复位率93%;B组植骨融合率100%,术后滑脱复位率90%。结论: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固定后外侧椎板关节突间峡部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和总结后路减压不同植骨形式和不同的器械复位融合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指导临床的诊断、手术方法及术后康复的提高。分析术后并发症的产生原因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46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器械复位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及术后随访情况。AF滑脱钉固定26例,GSS钉棒系统固定20例;后外侧横突间植骨30例,椎体间植骨16例。结果对所有患者随访10~36个月。优良率86%。3例术后1年螺钉松动。1年半后2例断钉,1例断棒;其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腰骶部或大腿前内侧疼痛。结论后路减压、植骨、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是腰椎滑脱症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其中以椎体间植骨融合效果最好。手术的规范性操作及术后指导患者合理的活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背景:研究认为单纯椎管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难以获得长期疗效,因为单纯减压被视为一种医源性的腰椎失稳,从而加重腰椎畸形。目的:分析腰后路减压、矫形固定、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随访矫正角度评价。方法:退行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患者23例均采用腰后路减压、矫形固定、融合治疗。采用症状目测类比评估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表、SF-36调查问卷、腰椎冠状位Cobb角对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及矫正角度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均超过6个月。Cobb角治疗前平均(23.94±11.4)°,治疗后平均(10.28±6.93)°;治疗后末次随访患者平均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末次随访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改善优良率为83.33%;治疗后SF-36调查问卷中的8个维度分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随访期间矫正角度无明显丢失,融合器无移位,内固定无断裂,植骨融合率10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UPASS钉棒系统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弓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疗效。方法行UPASS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弓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18例。结果18例均获满意复位,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6个月,优良率88.89%。结论UPASS钉棒系统纵向撑开力及复位拉力大,能撑开椎间隙和使滑脱的椎体最大限度复位,固定可靠;滑脱椎体间植骨具有较高的融合率,是腰椎弓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Ⅱ°或以上滑脱的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采取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的42例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Ⅱ°或以上滑脱病例。男13例,女29例,年龄24~70岁,平均51.0岁,病史时间2 ~20年,平均7.5年,均有顽固性下腰痛;病变部位:L4 15例,L5 27例;均为双侧椎弓峡部裂,其中椎体滑脱Ⅱ°28例,Ⅲ°14例。均采用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术,其中单节段固定38例,双节段固定4例。经椎间孔入路融合器植骨,使用一枚融合器5例,使用两枚融合器37例。对比其术前、后腰椎前凸角、骶倾角、滑脱角、滑脱率和椎间隙高度的变化,采用Oswestry评分(ODI)评价其功能变化。 结果 本组病例切口无感染,1例因螺钉位置不正确术后出现神经根损伤症状而行螺钉调整术。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 28.5个月。除腰椎前凸角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外,术后滑脱角、滑脱率、骶倾角和椎间隙高度均获得良好的改善。本组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融合器移位现象,椎间融合器植骨除2例不能明确外,其余均获骨性融合;Oswestry评分由术前33.6±6.5至最后随访时10.8±4.1。 结论 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Ⅱ°或以上滑脱病例其病史时间长、病情重、病理变化明显。建议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充分松解、尽量复位并采用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临床应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方法主要有单纯减压、前路椎体间融合、后路椎体间融合、前后路联合360°融合等,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缺点。目的:评价GSSII系统固定联合椎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的效果。方法:选择脊柱滑脱患者38例,采用标准置钉技术先在滑椎两侧的椎弓根置入2枚椎弓根螺钉,滑椎下位椎体置入2枚椎弓根螺钉,C臂机透视确认螺钉位置正确,然后咬除滑脱椎体的棘突、椎板,切除椎间盘,准备植骨床,安装连接棒,行滑椎复位。将椎板切除后的碎骨及所取髂骨植入椎间隙。调整GSS系统,扭紧连接螺钉,放置引流,关闭切口。术后8周及随访时观察手术前后脊柱放射线影像的改变,材料置入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术后骨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X射线观察38例患者中36例腰椎滑脱较术前改善,其中28例完全复位,10例术后仍存在I度滑脱;术后8周X射线观察可见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器械固定可靠,未见钉、棒松脱现象,无脊柱再滑脱,脊柱稳定性良好。随访36例患者中,未出现钉、棒松脱,植骨融合好,术前的症状均得到改善,疗效评价优33例、良3例。结果证明,GSS系统钛棒可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操作简单、提拉复位力及螺钉抗拔出力强,是较好的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17.
背景:采用自体颗粒骨结合打压植骨技术,行单节段腰椎椎间融合治疗下腰椎结核具有可靠的融合率,但目前临床应用报道不多。 目的:探讨经腰椎后路椎弓根钉置入并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治疗单节段下腰椎结核的临床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7/2009-07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单节段下腰椎结核患者20例,均行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置入内固定后评价其神经功能障碍改善、疗效、椎体融合及畸形矫正情况。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0个月。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结果优11例,良8例,中1例,优良率95%。椎间融合率约为90%。内固定未见松脱、断裂等并发症。置入后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椎间高度均较置入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腰椎椎体间融合固定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GSS-Ⅲ代后路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GSS—Ⅲ代后路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手术GSS—Ⅲ代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36例。术中对Ⅰ度患者采用原位融合内固定,Ⅱ~Ⅲ度则提拉复位内固定加锥体间融合。对术前及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8—36个月,36例症状均得以缓解,恢复体力劳动。术后8个月,36例中有34例复位的椎体植骨部分基本骨性融合。Ⅰ度和Ⅱ~Ⅲ度患者手术优良率分别为91.6%和83.4%。结论:GSS—Ⅲ代后路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一次性完成椎管减压、复位、固定和融合,疗效确定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后路腰椎管减压、椎弓钉系统复位、Vigor Spacer椎间融合器和小关节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7例腰椎滑脱患者进行腰椎管减压、椎弓钉系统复位内固定、Vigor Spacer椎间融合器和小关节突间植骨的手术治疗。其中I度滑脱27例,Ⅱ度滑脱10例;L4.5滑脱12例,L5S1滑脱15例;23例为峡部裂性,14例为退行性。结果 随访10-38个月,平均23.6个月。通过对术前术后临床症状和x线片滑脱复位程度比较,37例中33例症状完全消失,优良率89.2%;27例I度滑脱完全复位,10例Ⅱ度滑脱8例完全复位,椎间融合率97.3%;椎间高度由术前平均4.1mm恢复至术后11.7mm,且无高度丢失。结论 后路减压、椎弓钉系统复位内固定、Vigor Spacer椎间融合器和小关节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效果良好,复位稳定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融合(自体骨+cage)加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5月至2012年4月,采用后路减压复位、椎体问置人自体骨及斜向置入单枚融合器(cage)手术,治疗伴有明显神经症状的成人腰椎滑脱患者21例。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6~30个月。21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X线显示复位效果良好,滑脱复位椎体在6—9个月达骨性融合,无高度丢失及复位丢失,内固定材料无松动、断裂,Cage融合器位置及形态正常。临床疗效优14例,良5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0.5%。结论:后路椎间融合(自体骨+cage)加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具有复位满意、固定牢靠、植骨融合率高、减压彻底、临床疗效满意等优点,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