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为了避免机械取栓术中血栓脱落造成远端栓塞,作者以期运用微球囊临时隔截的方法来建立防止血栓脱落的保护装置。目的:探讨采用微球囊临时阻断动脉血流并隔截栓塞段保护下行机械碎栓、吸栓联合溶栓治疗超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Beagle犬10只在全身麻醉下经股动脉插管将微球囊导管送至优势侧椎动脉内并充盈球囊临时阻断血流,经微导管注入自体血栓建立椎动脉血栓栓塞模型,按治疗方法均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单纯支架取栓,实验组采用微球囊导管临时阻断血流并隔截靶动脉后行机械碎栓吸栓联合药物溶栓。两组治疗后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复查栓塞椎动脉再通状况;采用血栓性脑缺血血流分级进行血流动力学评估。造模前及取栓后12 h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建模后12 h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后处死动物行病理检查,统计两组血管再通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与结论:10只beagle犬的优势侧椎动脉均成功出现血栓栓塞。对照组中2只犬椎动脉完全再通,3只犬椎动脉部分再通,其中1只犬椎-基底动脉与颅内动脉中可见多处小点状充盈缺损,颅内动脉显影差,对比剂返流,建模后12 h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示左侧颞顶叶稍高信号影,病理检查示左侧大脑颞叶动脉腔内见血栓形成。实验组中5只犬椎动脉均完全再通,未见脑梗死。实验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证实,在急性脑动脉栓塞血管再通中采用微球囊导管临时阻断血流并隔截靶动脉保护下机械碎栓、吸栓联合尿激酶溶栓,可有效防止小栓子脱落栓塞远端动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刘慧明  陈忠 《解剖学杂志》2006,29(3):354-354
患者女,65岁,半年前常头晕,近来加重,同时伴有右侧面部及右侧肢体麻木,日前因突发跌倒而入院,入院后行MRI检查,发现左侧大脑半卵圆区斑片样梗死灶,并于脑桥前发现基底动脉异常增粗并迂曲的流空血管影,随即行头颅MRA,发现左侧颈内动脉缺如,两侧脑血管之间无交通,右侧颈内动脉分出左、右两支大脑前动脉、右侧大脑中动脉及右侧大脑后动脉;椎基底动脉明显增粗,左侧大脑后动脉来自于基底动脉,左侧大脑中动脉血供来源于基底动脉.对原始薄层图像观察,发现右侧眼动脉由右侧颈外动脉的脑膜中动脉前支延续而来.再行颈部MRA发现,左侧椎动脉明显增粗,左侧颈总动脉管径只及右侧颈总动脉的一半,  相似文献   

3.
正解剖教学中发现1成年男尸右大脑后动脉有2支,起自基底动脉的右大脑后动脉外径明显小于左大脑后动脉和起自颈内动脉的右大脑后动脉;无右后交通动脉,左后交通动脉发育不良(图1)。描述如下:(1)椎动脉外径差大:双侧椎动脉均起自锁骨下动脉,左/右侧起始处、入枕骨大孔处和末端的外径为分别为3.78 mm/7.52 mm、2.66 mm/6.10 mm和1.74 mm/4.52 mm,起始处至寰椎横突孔上方的距离12.50 cm/12.99 cm。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解剖1例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后交通动脉缺如(图1),现报道如下:右侧后交通动脉缺如.左侧后交通动脉在视交叉外侧由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下内侧壁发出(距左侧颈内动脉分叉处0.69 mm,距左侧颈内动脉穿出硬脑膜的距离为8.53 mm),之后沿乳共体外侧穿过脚间池,在后床突上方向后行,与椎基底动脉的左侧大脑后动脉吻合.左侧后交通动脉长1.18 cm,管径1.58mm,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无明显变异(国人左侧后交通动脉长度在0.70~2.60 cm,管径在0.40~3.24 mm之间[1]).左侧后交通动脉发出有3支穿支动脉,较粗大的一支为乳头体前动脉,管径为0.33 mm.  相似文献   

5.
牦牛脑的动脉供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青藏高原耗牛脑动脉供应的形态学特征,为高原动物脑动脉供应的形态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经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的成年牦牛头进行大体解剖,追踪其脑动脉的来源和分布,并测量各动脉的口径.结果脑的血液由颈内动脉、上颌动脉、枕动脉和椎动脉供应.上述血管的分支于大脑垂体周围和枕骨基底部分别形成前、后硬膜外异网和大脑动脉环.颈内动脉通过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前部(约60%)的血液.椎动脉参与形成基底动脉、小脑动脉系和大脑后动脉,供应脑干、小脑和大脑后部(约40%)的血液.血管起始端口径自0.4mm到2.6mm不等.结论牦牛脑的血液是由颈内动脉、上颌动脉、枕动脉和椎动脉供应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在锁骨下动脉盗血合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DWLX4型经颅多普勒检测仪,分别对6例脑动脉硬化患的在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未端,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进行了检测。结果:5例左椎动脉狭窄,1例右椎动脉狭窄,2例左颈内动脉末端,左大脑前动脉狭窄,1例右颈内动脉未端,右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右锁骨下动脉狭窄,结论:经颅多普勒是观察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症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刘建  周播江 《解剖学报》2014,45(2):257-262
目的探讨运用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大脑动脉环,为构建大脑基底动脉环三维可视化动脉图谱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对10例尸体的大脑动脉环进行动脉间角度及距离的测量。同时,对30例正常人的头颅进行3D-TOF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图像经西门子Syngo B17工作站后处理,从影像学分析大脑动脉环。结果大脑前动脉显示率为100!,均表现为双支型。动脉环内的均值距离为(1.06±0.23)cm,其与颈内动脉间的均值夹角为(63.13±9.72)°,与前交通动脉的均值夹角为(107.95±57.70)°;颈内动脉环内段显示率为100!,其与大脑前动脉的均值夹角为(63.13±9.72)°,与后交通动脉的均值夹角为(123.20±10.37)°;大脑后动脉显示率为100!,动脉环内的均值距离为(0.56±0.12)cm,其与后交通动脉的均值夹角为(70.00±8.87)°,与基底动脉的均值夹角为(123.95±11.43)°;后交通动脉显示率为100%,动脉环内的均值距离(1.06±0.17)cm,其与颈内动脉的均值夹角为(123.20±10.37)°,与大脑后动脉的均值夹角为(70.00±8.87)°,与大脑中动脉的均值夹角为(131.15±15.21)°;前交通动脉的显示率为80%,动脉环内的均值距离为(0.23±0.16)cm,其与大脑前动脉的均值夹角为(107.95±57.70)°。结论明确了大脑动脉环的解剖组成,测量了动脉间的距离及动脉环内各动脉间的角度,3D-TOF法磁共振血管成像可清晰显示大脑动脉环的组成,三维重建技术可以从各个角度显示大脑动脉环。  相似文献   

8.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ABC法和神经节切除术 ,观察了大鼠脑底血管椎动脉、基底动脉系主要动脉分支神经肽 Y能神经纤维的起始核团。正常组大鼠脑底血管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和小脑上动脉均可见棕褐色的神经肽 Y能免疫反应阳性纤维 ,呈细线状 ,攀附于血管壁上。手术 I组作左侧星状神经节切除术 ,术后存活 7~ 10 d,左侧椎动脉颅内段阳性纤维基本消失 ,基底动脉和双侧小脑上动脉阳性纤维明显减少 ;右侧椎动脉颅内段阳性纤维无减少。手术 II组作双侧星状神经节切除术 ,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和小脑上动脉阳性纤维基本消失。手术 III组作左侧颈上神经节切除术 ;手术 IV组作双侧颈上神经节切除术 ,上述各动脉阳性纤维密度未发现减少现象。手术 I、II组各组纤维密度数据与正常组者比较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P<0 .0 5。结果提示 :大鼠一侧星状神经节发出的神经肽 Y能神经纤维分布于同侧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和双侧小脑上动脉 ,即大鼠脑血管椎 -基底动脉系神经肽 Y能神经纤维主要起源于星状神经节 ,而与颈上神经节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及程度。方法:采用DSA对90例TIA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颅外段血管有无狭窄以及狭窄部位,并判断血管狭窄程度。结果:本组90例,血管造影正常18例、烟雾病2例、血管狭窄或闭塞70例。血管狭窄或闭塞70例中,颈动脉系统受累36例(51.4%),椎基底动脉系统受累12例(17.1%),锁骨下动脉受累2例(2.9%),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同时受累有20例(28.6%)。颈动脉系统中以颈内动脉起始段和大脑中动脉M1段受累最为常见,椎基底动脉系统中以椎动脉开口处受累最为常见。结论:脑血管狭窄是TIA的主要病因,DSA可以明确TIA患者血管狭窄的部位及程度,对了解TIA的病因、指导有效治疗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狭窄与中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关系。方法临床拟诊的125例VBI患者,采用Innova 2000全数字平板血管减影机(美国产)进行双侧椎动脉、颈内动脉颅内及颅外段正侧处投照,测量血管狭窄程度分布,比例。结果69例存在颈及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51例患者中有两处或两处以上血管狭窄。单纯前循环病变分布中颈内动脉狭窄共7例,狭窄病变有11处。后循环病变分布中左侧椎动脉狭窄30例;右侧椎动脉狭窄26例,双侧椎动脉同时受累19例。结论脑血管狭窄是中老年患者VBI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成尸 ,女 ,身高 15 9cm ,发育正常 ,解剖操作时发现左侧椎脉发自主动脉弓。本例主动脉弓自左向右依次发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椎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左椎动脉其始后 ,在左颈总动脉的左后方 ,气管的左侧上行到颈部 ,在颈部走行未见异常。该动脉在其始处外径约 3 0mm ,穿入横突孔的外径约 2 6mm ,起始处到穿入横突孔处的长度为 81 0mm ,沿途无分支。右侧椎动脉起点、走行未见异常。左椎动脉通常起自左锁骨下动脉第一段。而其起点的变异在临床经股动脉插管到左锁骨下动脉行椎动脉插管造影检查或治疗时 ,如找不到左椎动脉开口 ,此…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经股动脉途径行选择性颈内动脉插管建立兔大脑中动脉(MCA)血栓栓塞模型,并评价其技术可行性及模型的稳定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雌雄不限,平均兔龄14个月,体质量4.1kg。对照组10只,实验组20只。经股动脉途径行选择性颈内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实验组向颈内动脉内注射1~5枚血栓,对照组仅注射造影剂。行DSA,观察脑血管闭塞情况,用改良Bederson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缺损,CT灌注成像观察脑血流灌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观察脑梗塞情况。结果实验组17只兔(85%)脑缺血模型建立成功,表现为手术侧MCA主干闭塞,神经功能缺损,MCA供血区血流灌注异常,DWI信号、TTC染色异常。3只脑缺血模型建立失败,其中2只为颈内动脉栓塞,1只闭塞的MCA再通。对照组影像学及病理学均无异常。两组CT灌注参数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股动脉途径行选择性颈内动脉插管建立兔MCA血栓栓塞模型具有创伤小、易存活等优点。选择合适的血栓及熟悉兔颈内动脉系统解剖及变异能提高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稳定性及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成窗变异的CT血管成像(CTA)表现,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经头颈联合64排CTA诊断为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成窗病人的影像学资料,分析椎-基底动脉及分支成窗的出现部位、形态、与周围血管及骨质的关系等特征及其合并症。结果 2051例行头颈联合64排CTA检查的病人中发现椎动脉、基底动脉或其分支成窗变异占4.2%(86例病人的88支血管),其中基底动脉为2.34%(48例),椎动脉1.8%(37例),大脑后动脉3例,小脑上动脉1例。48例基底动脉成窗中,31例位于基底动脉干,16例位于基底动脉起始部。37例椎动脉成窗中,颅内型19例,颅外型16例,颅内-外型2例。15个成窗的"窗"径小于2mm,呈孔状;73个"窗"径较大者中,37个成窗的分支粗细不等,呈"OK"手势征;36个病变分支粗细基本一致,呈部分重复走行。1例伴基底动脉成窗近端动脉瘤,3例伴其他血管的动脉瘤。2例伴大脑前动脉成窗;5例伴左侧椎动脉起源异常。结论头颈联合64排CTA能快速、直观、准确地诊断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的成窗变异及其合并症,熟悉椎-基底动脉成窗的CTA特征有助于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相应治疗中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的影像学特点, 提高对此类异常吻合血管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头颈CT血管造影(CTA)及MR血管造影(MRA)诊断为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9例病人行头颈联合CTA检查,3例行头和/或颈部MR血管造影(MRA)检查。 结果 12例中,9例为永存三叉动脉,3例为永存舌下动脉。永存三叉动脉中,外侧型8例,内侧型1例;按Saltzman分型Ⅰ型3例,Ⅱ型2例,Ⅲ型4例;吻合点近端的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发育不良4例,吻合点近端基底动脉完全萎缩1例;1例合并动脉瘤,2例合并大脑中动脉成窗。3例永存舌下动脉中,2例伴同侧椎动脉缺如,1例伴对侧椎动脉发育不良,1例伴对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及成窗变异。 结论 (1)CTA及MRA能清晰、快速、准确地显示永存三叉动脉和永存舌下动脉等颈内-基底动脉吻合的走行、毗邻关系及其合并症;(2)熟悉这些原始吻合血管的特征有助于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相应治疗中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大鼠颈内动脉的解剖及其在脑缺血模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鼠颈内动脉的形态,为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年Wistar大鼠20只,先后用墨汁乳胶液混合液灌注、甲醛固定、盐酸溶液浸泡脱钙,去骨取脑.再用XTT型实体显微镜观测颈内动脉的形态、分布.用JC-10型读数显微镜测量颈内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的管径.结果颈内动脉长度为17.23±2.1(152-18.8)mm.主要分支有翼腭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后者借交通支与椎-基底动脉系相连.主干及其分支的管径分别是0.71±0.10 mm、0.52±0.056 mm、0.24±0.048 m、0.24±0.04 mm、0.23±0.048mm.结论栓线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除了结扎颈总动脉阻断大脑前动脉的血流外,还要避免大脑后动脉的血供,才能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在解剖一成年男尸时发现左侧椎动脉起自主动脉弓一侧。变异给椎动脉造影增加了难度 ,故对临床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为积累资料 ,现报道如下 :左侧椎动脉起于主动脉弓 ,位于左锁骨下动脉与左颈总动脉起始部之间 ,该动脉起始部距左锁骨下动脉根部 2 .7mm,距左颈总动脉根部 2 .2 mm。左侧椎动脉从主动脉弓发出后先行于左颈动脉鞘外侧 ,直行一段后行至左颈动脉鞘后方 ,向上穿经第 6颈椎横突孔 ,其后的行径与正常椎动脉的走行一致。左侧椎动脉起始部自然状态下的外径为 3 .2 mm,起始部至穿入第 6颈椎横突孔处的长度 (即椎前段 )为 78.5mm。左侧椎…  相似文献   

17.
长爪沙鼠缺少联系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后交通动脉[1],双侧颈总动脉短暂性闭塞时,前脑缺乏来自于椎动脉的重要血液代偿,用简单的结扎单侧或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即可获得比大鼠、小鼠更加典型的前脑缺血动物模型,因此在脑缺血损伤机制及药物评价方面被国内外广泛应用[2,3].  相似文献   

18.
蒙古种沙土鼠的大脑动脉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结扎颈总动脉中断其血流的方法,研究了80只蒙古种沙土鼠的大脑动脉环,查明其前、后交通动脉的形态特征。前交通动脉可分为3型:1.完全的前交通动脉,占66.25%。该型动物在右颈总动脉结扎2h以后均未出现神经症状,故称为一侧颈总动脉血流中断后的抗卒中型沙土鼠。2.细弱的前交通动脉,占13.75%。3.缺乏前交通动脉,占20.00%。后两型称为易卒中型沙土鼠。这两型动物在中断一侧颈动脉血流后,可出现神经损伤症状。沙土鼠具有十分细小的后交通动脉(30~60μm),连于基底动脉的终支小脑上动脉与颈内动脉的分支大脑后动脉之间。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后,可导致所有动物致死性脑缺血。  相似文献   

19.
脑动脉DSA形态分析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各主要动脉的投影规律及其分支的显示率,为脑血管疾病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提供重要参考。方法:随机抽取140例全脑血管DSA系列图像,选择其中无脑血管疾病的51例进行观察。分别统计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造影时正常脑血管各主要分支的显示率;归纳大脑前动脉A1段、大脑中动脉M1段及大脑后动脉P1段在平面上的投影规律并分析总结了脑动脉的正常解剖学特征及其变异。结果:①脑底动脉变异较大;②颈内动脉照影时OA、AChA、ACoA、PCoA、ACA和MCA的显示率分别为96.1%、92.2%、52.9%、69.6%、100%和100%;③椎动脉造影时PICA、AICA、BA、SCA、PCA和PCoA的显示率分别为66.7%、62.7%、100%、70.6%、80.4%和41.2%。结论:①尽管脑底血管实际解剖关系较为复杂,但造影时反映到平面上可简捷的用“水平、上升、下降”等来描述血管的形态和走行;②虽然是平面图像,通过调整投照体位仍可非常逼真的反映血流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42岁。主因“鼻腔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后一周继发右侧鼻腔出血”就诊耳鼻喉科,介入科会诊后行上颌动脉栓塞术:患者取平卧位,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5F血管鞘。依次用5F单弯导管行右侧颈外动脉造影(图1)和右侧颈内动脉造影(图2)。造影可见该患者眼动脉起始自脑膜中动脉且存在上颌动脉终末支与眼动脉交通支,颈内动脉未见眼动脉显影,其实属罕见。该患者行上颌动脉动脉栓塞术后继发右眼永久性失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