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目的 本研究通过观察Duchenne和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DMD/BMD)患者超微病理的特征,从亚细胞水平上探讨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方法 应用电子显微镜,采用超薄切片和冷冻蚀刻技术观察9例DMD/BMD患者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1)DMD/BMD透射电镜发现:“Z”线模糊不清,宽窄不一,间距变窄,肌原纤维明带增宽,肌原纤维过度收缩。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毛细血管闭塞,闭塞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可见大量饮液泡;肌原纤维粗细不等,肌浆网明显扩张,肌浆网侵入肌原纤维间,呈虫食样,肌浆网中可见浓缩的包涵物。肌丝排列紊乱,肌浆网管扩张,肌丝间网聚集;线粒体中间段大空泡,肌丝间网较明显,糖原颗粒聚积。(2)DMD骨骼肌冷冻蚀刻电镜图像示:肌原纤维间存在同心圆状排列的板层体;粗细肌丝排列紊乱,正常的六角形点阵结构消失。结论 (1)DMD/BMD超微结构改变表现为肌纤维的坏死和细胞膜的破坏。(2)肌纤维内毛细血管闭塞,血管内皮细胞肿胀,间质毛细血管血流瘀滞。表明DMD/BMD可能还存在血液循环障碍,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
研究背景我国是Duchenne型和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患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虽然国际间建立的Duchenne型和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数据库为临床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奠定了基础,但在我国尚未全面开展。本研究参照日本Remudy登记表的设计,建立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Duchenne型和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数据库(CHFU),为国际间合作提供了条件。方法纳入2011年8月-201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就诊并经基因检测或肌肉活检明确诊断的Duchenne型和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229例,登记患儿性别、年龄、明确诊断年龄、地域分布、DMD基因突变类型、家族史、行走能力、心肺功能、激素治疗和康复干预等信息。结果 229例患儿中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194例、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35例;均为男性;3~4岁(16.59%,38/229)和7~8岁(14.85%,34/229)是明确诊断的高峰年龄。基因突变类型以缺失突变为主,在Duchenne型和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中分别占65.46%(127/194)和74.29%(26/35);有家族史者占23.14%(53/229);17.53%(34/194)的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丧失行走能力,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均保留行走能力;接受心脏功能和呼吸功能监测的患儿分别占46.29%(106/229)和17.90%(41/229);接受泼尼松0.75 mg/(kg·d)治疗的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占26.29%(51/194)。结论 CHFU数据库详细描述了Duchenne型和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基因型、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康复情况,不仅为患者管理提供全面详细的信息,而且有助于促进我国临床试验的发展、推动前瞻性治疗性研究,以及更好地管理Duchenne型和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及其家庭。  相似文献   

3.
报告3个家族5例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BMD)。同胞兄弟的临床表现极其相似,不同家族还有其各自特点。讨论了伴性遗传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分型,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本病肌电图和肌活检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 1 8个DMD BMD基因 1 31例成员进行基因分析。  方法 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PCR)和短串联重复序列 (STR)多态单体连锁分析。  结果  1 0例男性胎儿中 4例存在基因缺失 ,4例非缺失型男性胎儿单体型与其携带者母亲相同 ,确定为DMD胎儿。 8例女性胎儿中 4例继承了母亲的单体型 ,为致病基因携带者。 46例先证者母亲及其他女性血亲为杂合型。 5′CA ,MP1P和内含子 44,49这 4个位点的杂合率分别为 65 2 % ,47 8% ,80 4%和 93 5%。  结论 同时选择DMD基因两端和基因内 4个CA或TTGA位点进行联合分析 ,可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激素治疗原则。方法回顾分析155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首诊临床资料,反复间断予地塞米松5~10 mg/d静脉滴注10~15 d和醋酸泼尼松0.50~0.75 mg/(kg·d)口服1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儿下肢运动功能、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和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晴(99mTc-MIBI)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所示的心肌核素显像。结果(1)随访70例反复激素治疗的患儿,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儿下肢运动功能改善(蹲起:Z=207.000,P=0.034;上楼梯:Z=237.000,P=0.008)。(2)首诊的155例患儿血清肌酸激酶水平于3岁达峰值,8岁后逐年下降(均P0.05)。随访的70例患儿血清肌酸激酶水平于静脉滴注激素后较治疗前下降(P=0.000);于口服小剂量激素1个月后较静脉滴注后升高(P=0.000),但仍低于治疗前(P=0.008)。(3)77例患儿99mTc-MIBI GMPI显像均显示不同程度心肌受累,左心室放射性核素分布明显不均匀,以心尖部(55例)、下壁(45例)、前壁(30例)显著。结论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亚临床期即出现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升高,8岁后逐年下降;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维持下肢运动功能、延长行走时间、降低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减少肌细胞破坏均有效,建议尽早开始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6.
晚近已有报道(Bakker等,1985)以连锁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s)实际应用于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携带者的检测及产前诊断。由于近期的连锁资料在DMD和BMD的一致性表明两者是等位性疾病,这些相同的DNA探针在BMD家族中有同等的价值。DNA探针现已分离出,看来似乎位于Duchenne基因的本身,用这些探针探测的RFLPs显示与Duchenne基因突变偶有重组。在检测某些特异性突变或基因功能的实用方法成为可行之前,这些紧密连锁的RFLPs在估价DMD和BMD二者的家族风险的分离率(Segregation)时仍然是有价值的。作者报告了一例(妊娠8周的孕妇),她唯一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Becker型肌营养不良下肢肌肉的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4—2018-05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确诊的6例Becker型肌营养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下肢肌肉MRI结果。结果 3例表现为典型的肢带型肌无力,MRI上其大腿肌肉表现为大收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长头脂肪化较重,而缝匠肌、长收肌、股薄肌、半腱肌相对保留,其小腿腓肠肌存在不同程度的脂肪化改变;2例表现为活动后肌肉痉挛疼痛;1例仅表现为CK增高,其大小腿肌肉未见明显脂肪浸润。结论 BMD中肌无力者下肢MRI主要表现为大腿大收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长头脂肪化较重,而缝匠肌、长收肌、股薄肌、半腱肌相对保留,小腿的腓肠肌存在脂肪化改变;肌力正常者大小腿肌肉在MRI上可无明显脂肪化改变。  相似文献   

8.
例1:男,41岁。自幼小腿粗大,易跌倒,14岁蹬楼困难。20岁后渐消瘦,行动困难;现不能行走和翻身,但坐位能修电视机。一年来常呼吸困难,咯泡沫痰,经治可略缓解。父母非近亲婚配,一舅父有同疾,30岁死于肺炎;舅父的舅父亦死于同病,当时均能行走。二哥患同病,大哥及姐妹均健。查:智力佳,四肢及躯干肌  相似文献   

9.
作者等用电镜扫描法观察了一个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家系中7名有关人员的红细胞形态学改变。发现患者与递体均有高值口形(小杯状)红细胞,尚见棘状红细胞与筛孔状红细胞。检查结果提示至少部分递体实为临床下的病例;同时提示红细胞形态学检查可能有助于检测递体,为遗传咨询,保护优生服务。  相似文献   

10.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的病因可能与肌肉表面膜的异常有关,钙的储积在肌肉变性的发生上可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类患者肌肉内钙含量增加已为组织学及X线萤光分光镜检查所证实,但组织的化学分析尚无报告。作者测定了DMD和其他神经肌肉疾病肌肉内钙和镁的含量,并进了对照分析。  相似文献   

11.
12.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治疗研究焉传祝吴金玲综述李大年审校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是一种预后很差的遗传性肌病,治疗十分困难。70年代初,皮质类固醇激素开始被用于DMD的治疗,但其疗效报告不一致。近几年来更多的研究认为类固醇确实...  相似文献   

13.
虽然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病因不清楚,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受侵的肌肉中细胞内钙增加是早期有意义的生物化学变化。假如有种药物能够有效地抑制转移膜对钙的透入,作者提出异搏停(Vefapamil),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钙阻滞剂,它可以抑制心肌、骨骼肌转移膜钙透入。  相似文献   

14.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目前的治疗包括基因治疗、成肌细胞移植治疗、骨髓细胞移植治疗等方法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上述方法的研究进展和各自优缺点 ,并指出今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正>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是我国常见的遗传性肌肉病,国内从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临床、生化学、肌肉病理学、基因诊断、治疗、遗传咨询等方面的医师和科研人员在疾病研究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我国从事该病研究的医师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型医院;部分医师对该病的临床特征不甚熟悉,常有患儿入托体检时血清酶学升高误诊为肝炎而进行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对该病的诊断流程不甚了解;对该病的遗传咨询不  相似文献   

16.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又称假性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属X伴性隐性遗传,男性患病,女性为异常基因携带者而不发病。本文报告1例女性儿童发病,男性同胞正常;  相似文献   

17.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临床描述阶段(1836-1985年)、分子诊断完善与治疗探索阶段(1985-2020年),以及发病机制阐明、基因治疗或针对发病机制治疗阶段(2020年以后)。1836-1985年主要是对病史、临床症状与体征、病理学、生化学和遗传规律的描述,1985-2020年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基因诊断方法、探索治疗方案。2020年后,基因治疗方法如外显子跳跃治疗和通读治疗有可能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T2mapping成像测定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大腿肌肉T2弛豫时间,以评价T2mapping成像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共16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均行临床严重程度分级,常规MRI(横断面T1WI、T2WI、频谱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WI脂肪抑制像)行大腿肌肉T1WI脂肪浸润分级,T2mapping成像测定T2弛豫时间。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价T2弛豫时间与T1WI脂肪浸润程度和临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者相比,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大收肌、长收肌、股直肌、股中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和半膜肌共8块肌肉T2弛豫时间延长(均P0.05),其中大收肌、股中间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股直肌、长收肌和股内侧肌T2弛豫时间与T1WI脂肪浸润程度呈正相关(均P0.05),大收肌和半膜肌T2弛豫时间与临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均P0.05);T2弛豫时间与T1WI脂肪浸润程度和临床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者仅大收肌(rs=0.867,P=0.000;rs=0.651,P=0.005)。结论 T2弛豫时间测定可用于量化和客观分析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严重程度,大收肌是反映临床严重程度的最理想肌肉。  相似文献   

19.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病情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定量分析了41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的病情演变趋势,提示病狂的发展早期相对快于晚期。呼吸肌功能下降比心功能下降快;除病情随病程逐渐加重之外,起步年龄与病情进展呈密切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病变肌肉超微病理特征,从亚细胞水平上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对临床确诊的7例DMD患者,通过肌肉活检进行超薄切片和冷冻复型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超薄切片电镜观察显示:(1)肌原纤维"Z"线模糊不清,肌原纤维过收缩、肌丝排列紊乱等变性、坏死。(2)肌纤维内线粒体空泡样变;糖原累积;肌浆网有程度不等的病变。(3)间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闭塞,血流瘀滞。冷冻复型电镜观察显示:粗细肌丝排列紊乱,膜蛋白颗粒大小不等的变化。结论:DMD时,肌细胞膜结构缺陷除可导致肌纤维变性、坏死外,还可致线粒体、糖原、肌浆网及肌原纤维板层体膜内颗粒等一系列亚细胞水平的变化;另外,血液循环障碍可导致肌细胞继发变性、坏死,推测在本病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