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钉棒系统对于老年脊柱结核患者重建和稳定脊柱是一种可优先选择的内固定材料。老年胸腰骶椎结核后路病灶清除、器械内固定治疗、植骨融合与前路手术的选择常有争论。 目的:观察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结合病灶清除治疗老年胸腰骶椎结核的效果,对比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效果的差异。 方法:选择老年胸腰骶椎结核患者47例,按手术方案分为2组,后路组27例,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前路组20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利用Frankel分级标准评价患者治疗前后脊髓损伤和恢复情况;应用X射线片评价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沉、Cobb角变化。 结果与结论:4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36个月,所有患者均治愈,术中及住院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植骨于10-18个月内均获融合,Frankel分级明显改善。2组患者Frankel分级改善情况及Cobb角、血沉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结合病灶清除治疗老年胸腰骶椎结核,后路与前路手术均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均可重建脊柱稳定性,恢复脊柱正常序列。应根据脊柱结核的类型、破坏程度及手术可能造成的脊柱稳定性改变等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的疗效。方法 2007年2月~2009年10月手术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13例,均采用前路一期结核病灶清除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联合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根据术前、术后X线平片分析植骨融合及术后畸形矫正效果。结果经6~18个月随访,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植骨融合满意,无内固定失败和脊柱结核病灶复发。结论前路一期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具有椎管减压彻底,脊柱后凸侧弯畸形易于矫正,内固定远离病灶处等特点,是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的一种有效手术治疗方法。其缺点是手术创伤相对较大[1],术中操作相对繁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1月采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34例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前四联抗结核化疗4~6周,术中病灶清除取髂骨或多根肋骨植骨,钉棒或钉板内固定。术后卧床8~12周,继续正规化疗12~18月。结果本组病例获得16~30个月随访,内固定无松动、脱落,后凸畸形矫正满意,局部病灶无复发,腰背疼痛症状消失。结论对于胸腰椎结核患者行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可彻底地清除病灶,重建脊柱稳定性,矫正和预防脊柱后凸畸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全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25~66岁,平均36岁。4例伴有不全性瘫痪,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为D级。术前后凸角-4°~54°,平均29°。手术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前路钉板系统固定进行治疗。术后给予12~18个月抗结核治疗,随访观察术后症状改善,神经功能恢复,后凸畸形矫正,植骨融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后凸畸形矫正至-6°~19°,平均9°。随访8~34个月,平均17个月,患者腰背部疼痛消失,4例术前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术后Frankel分级提高至E级。全组均获得骨性融合,植骨融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个月。终末随访时后凸角-5°~23°,平均11°。未见植入物断裂、结核复发和窦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能够矫正畸形,稳定脊柱,促进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对于胸腰椎结核重度后凸畸形(90°)的疗效尚缺乏报道,对严重脊柱结核性后凸畸形,影响心肺功能且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选择手术治疗是必要的选择。目的:回顾性分析一期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对胸腰椎结核伴重度后凸畸形的修复效果。方法:纳入53例脊柱结核伴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患者,一期行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二期行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行X射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并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的血沉、C-反应蛋白、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后凸角及ASIA脊髓损伤分级用于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与结论: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90(195-420)min,出血量1 800(1 100-3 300)m L,人均固定节段11.8(9-16)个。5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6-48个月。患者治疗后血沉及C-反应蛋白均逐渐恢复正常,至末次随访均恢复到正常水平。末次随访矢状面C obb角平均矫正77.92°,矫正率达74.6%。至末次随访,矫正角度丢失平均1.35°。患者腰背部疼痛及功能受限在治疗后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末次随访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t=19.219,P0.001)。ASIA脊髓损伤评分逐渐提高,患者均不同程度的恢复生活及工作能力。提示一期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是修复胸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文中纳入的胸腰椎结核伴重度后凸畸形患者病变涉及多个椎体,骨缺损长,常常需要长节段异体骨植骨,植骨块融合时间较长,所以行后路关节突间植骨融合以增加植骨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背景:对于大于40°的脊柱结核畸形、脊髓或马尾、神经根受压及不稳定者行开放手术指征是明确的,经后路行切开病灶清除,植骨,矫形融合内固定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目的:分析后路脊椎双平面截骨矫形、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伴严重后凸畸形的临床结果及其生物力学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0-01接受一期后路脊椎双侧截骨矫形、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伴严重脊柱后凸畸形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与结论:9例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获随访12(8~16)个月,未见结核复发,均骨性融合,末次随访Cobb角及疼痛目测类比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1),植骨融合时间8.5(5~14)个月。说明后路脊椎双平面截骨矫形、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伴严重后凸畸形配合正确的抗痨治疗,可取得优良的临床疗效及生物力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背景:在彻底病灶清除的基础上,同期前路或分期行后路内固定已成为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标准方案。虽然大量文献证实二者均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前路解剖结构复杂,创伤大,并发症相对较多,操作及内固定物置入困难等一系列缺点。目的:观察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及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后单节段胸腰椎结核患者脊柱稳定性及畸形矫正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广西玉林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收治的行一期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单节段胸腰椎结核患者36例,病变节段T11/12节段2例,T12/L1节段4例,L3/4节段6例,L4/5节段22例,L5/S1节段2例;其中24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损伤表现。治疗后6,12,24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植骨融合、后凸畸形矫正、脊髓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治疗后随访24-38个月。治疗后2年患者后凸Cobb角、椎管狭窄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患者腰椎背部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P0.05),椎间融合率为100%。治疗后随访无病灶残留及复发,无矫正丢失,无内固定松动、移位等并发症。提示对于单节段胸腰椎结核患者,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及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能够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性,矫正畸形,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背景:多节椎体破坏的腰骶椎结核在治疗上比较复杂,除了考虑病灶清除,解除脊髓压迫外,恢复脊柱椎体的高度及脊柱的稳定性也是必要的。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前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修复多节段腰骶部结核的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3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多节段腰骶椎脊柱结核患者25例,病变节段位于L2-S2,经正规抗结核治疗2-4周后,行一期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治疗。修复后定期复查X射线片与CT扫描,评估骨块融合和畸形矫正情况,并记录不良事件及材料宿主反应。结果与结论:修复后进行了平均16个月的随访,23例切口全部愈合,2例切口二期愈合,无窦道形成,术后所有患者腰腿痛均消失;随访期间植骨块无滑脱移位,无断钉断棒,6个月内均出现骨性融合,术后1年结核病灶无复发,血沉正常,X射线片显示病变椎体已骨性愈合。术后腰骶角为16°-36°,平均26°;末次随访时为15°-30°,平均20°。提示:一期病灶清除多节段腰骶骨结核,并同期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完成后凸畸形矫正,可重建稳定的腰骶段,恢复躯体矢面平衡,取自体髂骨植骨能提高融合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同期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及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8例脊柱胸腰骶椎结核患者,采取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同期行脊柱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治疗。结果:8例患者经过1~2a的随访,腰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植骨块全部融合,融合时间6~7个月,后凸角矫正,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核病灶无复发。结论: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同期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骶椎结核,可较彻底清除病灶,椎管有效减压,畸形部分矫正,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固定牢靠,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功能锻炼,是一种可行的、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采用前路内固定在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和支撑功能的同时,可给植骨床与植骨块之间提供压应力,促进植骨融合。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同种异体冻干骨植入内固定在治疗小儿脊柱结核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前路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骨植入内固定治疗小儿脊柱结核27例,内固定后继续抗痨治疗12~18个月,观察内固定疗效及骨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随访6个月~2年半。Bridwell判断标准:Ⅰ级,14例;Ⅱ级,11例;Ⅲ级,2例。伴有双下肢不全瘫5例,内固定前Frankel分级D级3例,E级2例,内固定后均恢复正常。27例中1例C6~7椎体结核,内固定后3个月伤口窦道形成行“病灶清除”,6个月时因内固定松动、脱落、异体骨塌陷,再次内固定植骨。1例T9~11椎体结核患儿置入后6个月开始出现轻度后突,Cobb’s角:20°,行前路内固定取除,后路植骨融合骨生长阻滞。说明在全身抗痨治疗的基础上,前路病灶清除同种异体冻干骨植入内固定治疗小儿脊柱结核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背景:脊柱结核累及颈椎的较少。抗结核药物的应用对于伴有神经功能障碍及椎体破坏较重出现椎间不稳的患者收效甚微。目的:评价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修复成人颈椎结核后技术植入物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方法:收集于2010年5月至2012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进行治疗的颈椎结核患者14例,均采用Zephir颈椎前路钢板进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结果与结论:与内固定前相比,末次随访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目测类比评分下降(P0.05),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增加(P0.05)。除1例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C级患者恢复到D级外,其余患者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没有明显变化。与内固定前相比,7例伴后凸畸形患者的Cobb角明显缩小。且内固定后椎体与植骨区域可见骨小梁通过,融合节段无移位及骨吸收、骨不连、假关节形成等现象出现。内固定后颈部疼痛及功能受限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或消失。说明此方法能有效治疗颈椎结核,且钢板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一期病灶清除加植骨融合内固定的疗效。方法本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32.4岁(17~55岁)。病变部位:胸椎9例,胸、腰段6例,腰椎15例。2个椎体21例,3个椎体7例,4个椎体1例,跳跃型1例。椎旁脓肿24例,髂窝流注性脓肿6例。本组患者伴有后凸畸形26例,平均Cobb角42.8°。术前血沉介于34~142mm/h。本组患者术前常规抗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1~2周,手术方式为一期病灶清除、脊髓减压、前方钛网支撑畸形矫正、自体髂骨(或肋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痨治疗12个月,定期复查胸腰椎正侧位片、血沉、肝肾功能等。结果切口皆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随访6~36个月(平均12个月),畸形矫正、植骨融合满意,未见内固定失败,疼痛等症状消失,脊髓功能皆明显恢复。2例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3例感伤口区麻木。术后血沉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3~11个月。结论胸、腰椎结核行一期病灶清除、脊髓减压、植骨融合,同时前方钛网支撑畸形矫正和内固定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结合临床就诊经验,分析总结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体会,为病灶清除移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月接诊的49例脊柱结核患者,入院后均采用前路病变椎体部分切除、植骨融合、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早期无局部窦道形成患者病灶均已清除,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脊柱畸形矫正良好,患者全身结核中毒症状以及局部疼痛症状消失。结论使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可重建脊柱稳定性、纠正和预防后凸畸形,是治疗脊柱结核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8年9月期间,43例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病患者并随访,观察患者症状及截瘫改善情况、后凸畸形矫正情况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6+1.5年;所有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8例合并截瘫的患者中,5例完全恢复正常。3例ASIA分级改善l~3级;植骨均在术后6个月~2年融合,治愈率58.08%,好转率18.58%。后凸Cobb角平均矫正25.7°。结论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有效地治疗胸腰椎结核,并能够同时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赵斌  黄媛霞  柳申鹏  徐海斌 《医学信息》2007,20(12):1080-1082
目的探讨不同节段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手术策略及内固定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06年12月期间接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60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患者结核中毒症状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以及脊柱稳定情况及植骨成活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结核中毒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神经功能明显改善,脊柱稳定性及植骨成活率显著提高,平均5个月时植骨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椎体高度无丢失,脊往后凸畸形改善,平均矫正角度10°。结论脊柱结核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策略的制定和内固定的选择应根据病变节段、脓肿大小、范围等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6.
文题释义: 腰椎结核:常引起脓肿形成、脊髓功能障碍、脊柱失稳以及后凸畸形等并发症。临床上往往通过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等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以清除病灶,解除脊髓、神经压迫,矫正后凸畸形和重建脊柱稳定性。 钛网:是由钛制成的网状结构,具有良好的支撑功能及界面稳定性,在结核导致的骨缺损部位置入后,可帮助患者恢复正常椎间隙及生理曲度。钛网中包裹的颗粒骨可通过网孔与置入部位的骨组织进行骨性融合,有助于组织的修复。 背景:常规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对患者的创伤大,且造成的并发症较多,而双钛网支撑植骨联合后方椎弓根内固定重建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但目前尚无临床研究对比这两种方法治疗效果的差异。 目的:对比腰椎结核经前方双钛网支撑植骨联合后方椎弓根内固定和常规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效果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5月至2018年3月西南医科大学绵阳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腰椎结核患者40例的病历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分为2组,每组20例,试验组以前方双钛网支撑植骨联合后方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对照组以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两种方法均可以有效治疗腰椎结核;②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且植骨融合较快;③随术后时间的延长,2组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以及病变节段的矢状面Cobb角逐渐降低,且试验组红细胞沉降率和病变节段的矢状面Cobb角略低于对照组;④经治疗后部分患者的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有所改善;⑤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⑥提示双钛网支撑植骨联合后方椎弓根内固定重建可有效改善病椎的稳定性,且对于腰椎结核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 ORCID: 0000-0002-1584-1334(尹振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钛笼重建联合后路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3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31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钛笼重建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术后规范化抗结核治疗。其中男14例,女17例;年龄31~59岁,平均41.5岁。胸椎结核(T6~10)8例、胸腰段结核(T11~L2)7例、腰椎结核(L3~5)16例。6例合并椎旁脓肿,18例合并脊髓神经功能损害,23例有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术前Cobb角11°~52°,平均31.5°±7.3°)。观察术后患者VAS评分、神经脊髓功能及脊柱后凸畸形的改善情况,参照吴启秋脊柱结核治愈标准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35~270(172.4±36.6) min,术中出血量400~1 100(521.3±179.2)mL。术中无硬脊膜、神经及大血管损伤,术后无脑脊液漏。3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1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第10天VAS评分0~3分,平均(1.3±1.1)分,与术前[(6.6±1.4)分]比较明显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6.253,P<0.01)。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X线示椎体间植骨轮廓不清,骨痂形成;25例随访10个月以上患者均获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术前18例脊髓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术后2例恢复至ASIA C级,3例恢复至D级,13例恢复至E级,与术前ASIA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78,P<0.05)。23例合并后凸畸形患者,术后第5天Cobb角5.7°~19.5°,平均10.7°±4.6°,末次随访时Cobb角6.9°~21.6°,平均12.1°±3.7°,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06、12.776,P值均<0.05)。31例患者术后4个月红细胞沉降率均降至正常。23例随访至术后12个月,参照吴启秋脊柱结核治愈标准治愈17例,余6例患者继续抗结核治疗。结论 对于不合并腰大肌脓肿及病灶范围局限的胸腰椎结核患者,一期后路病灶清除钛笼重建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能够有效地清除结核病灶、重建脊柱序列和维持脊柱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去横突经椎旁入路病灶清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5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中心收治的28例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16~59岁,平均36.4岁。病灶部位:T10~11 4例,T11~12 4例,T12~L1 4例, L1~2 3例,L2~3 13例。28例患者术前VAS评分为(6.29±1.27)分;红细胞沉降率(ESR)为(46.29±15.49)mm/1 h,其中27例异常;C-反应蛋白(CRP)为(32.50±21.55)mg/L,其中21例异常。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定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6例,D级18例,E级4例。21例有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术前Cobb角12°~46°,平均24.62°±9.42°;20例合并椎旁脓肿。患者均行一期后路去横突经椎旁入路病灶清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术后规范化抗结核治疗。观察并对比手术前后患者VAS、后凸畸形、神经脊髓功能ASIA分级,以及患者术后病灶融合情况、ESR和CRP水平。结果 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210~270(220.86±11.77)min,术中出血量为300~1 100(562.86±195.99)mL,术中无神经、大血管损伤,术后无脑脊液漏、神经功能损害加重。术后均随访12~30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2周VAS为0~3分,平均(1.54±0.5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168, P<0.01)。21例合并后凸畸形患者,术后3 d复测Cobb角7°~19°、平均11.67°±3.37°,末次随访时Cobb角6°~19.5°、平均11.26°±3.63°,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79、4.900, P<0.01)。末次随访时,神经脊髓功能ASIA分级E级24例、 D级4例,ESR、CRP均恢复正常。病灶融合情况:6个月融合9例,9个月融合12例,12个月融合7例。27例患者切口一期愈合,病灶间隙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另1例患者术后40 d复发,切口有慢性窦道形成,复发原因为抗结核药物耐药,调整抗结核用药和后路原入路病灶清除后治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及断钉现象。结论 采用一期后路去横突经椎旁入路病灶清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能达到病灶清除、椎间牢靠支撑植骨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的目的,其安全性较高,手术并发症少,可作为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道一种新的经前路矫正少儿脊柱结核所致严重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运用前路后凸顶椎前移的方法治疗少儿脊柱结核伴后凸畸形5例,对比术前、术后影像学检查,了解矫形效果。结果 5名患儿随访6~24个月,平均14.2个月;术前脊髓神经症状在术后一段时间均完全消失,无医源性脊髓神经并发症发生。后凸角度﹙Cobb角﹚由术前32~55°平均42.2°,改善为术后5~26°平均12.8°;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植骨融合。初期治疗效果较满意。结论前路后凸顶椎前移法是矫正少儿脊柱结核所致非僵硬严重后凸畸形可选择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同期植骨并前路内固定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同期前路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同期前路内固定治疗。结果:4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平均随访11月均获治愈,植骨全部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3.7个月,后突矫正角度20°,治疗优良率达95.5%。结论:胸腰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同期前路内固定是安全和有效的,并在重建脊柱稳定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