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背景:前期对连续被动运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关节活动度和缓解关节肿胀方面。 目的:探讨连续被动运动对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凝血状态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 方法:8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沿用传统的方法,实行常规治疗与护理加个人主动功能锻炼;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置换后24 h开始使用CPM机进行患膝关节持续被动屈曲训练。比较置换后2周两组凝血综合指数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2周试验组凝血综合指数为2.66±1.04,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5%;对照组凝血综合指数为3.98±1.36,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7.5%,两组比较,试验组凝血综合指数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提示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应用CPM机进行持续被动活动训练能改善凝血综合指数,改善患者的血凝状态,对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背景:大量文献研究表明,空气波压力治疗在预防髋部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方法:8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与护理加个人行为功能锻炼,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置换后第2天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双下肢;比较两组患者患肢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2周,试验组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明显减少,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能有效缓解患肢肿胀,改善凝血综合指数,改善患者的血凝状态,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3.
背景:对于人工膝关节置换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近年来逐渐得到重视,然而在临床中究竟如何早期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否每个置换后患者都需常规行下肢血管B超或者其他有创检查,成为一个关注点。目的:探讨D-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在预测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意义。方法:纳入2012年12月至2014年2月在解放军第306医院骨科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56例,动态监测置换前及置换后1,3,5,7,10 d的D-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置换后10 d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根据B超结果分为血栓组与非血栓组。对比两组患者间D-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水平。结果与结论:56例患者中共有13例全膝关节置换后复查B超时发现血栓。D-D二聚体指标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在置换后1周内血栓组与非血栓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后10 d时,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动态监测膝关节置换患者D-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至置换后10 d,有助于早期发现血栓。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尚缺少严格遵照《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进行血栓预防的大宗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情况的报道。 目的:调查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在进行规范预防性抗凝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方法:纳入2005-01/2010-07于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对置换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高危因素、预防措施、症状特点、治疗方案及转归。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7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其中16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1例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5例为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诊断分布为股骨颈骨折14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例,血友病性关节炎1例。其合并症1~4个,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围手术期皆应用规范物理、药物疗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4例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2例以肺栓塞为首发症状。多数预后良好;1例死于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关的肺部感染,1例抗凝治疗后并发脑出血导致植物生存状态。提示进行规范预防治疗可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但仍不能完全杜绝其发生。髋部骨折、长期卧床、高龄、代谢性内科疾病仍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背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常见的也是危险性较大的并发症,如果不能提前预防,会造成严重后果,故在临床中需要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 目的:评估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危险因素。 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骨关节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162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置换前、置换后第3天和第7天进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法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与结论:入选Logistic回归模型的因素为骨水泥假体、年龄分布、体质量指数、全身麻醉,它们的OR值分别是9.215,11.247,3.842,4.825,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提示骨水泥假体的使用、高龄、体质量指数大于25 kg/m2及全身麻醉均是全髋关节置换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重视,积极采取对应措施。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6.
背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较高。目前尚不清楚原发病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目的:观察不同原发病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47例,年龄64~93岁,根据原发病不同分为2组:骨折组68例,置换前经历了创伤,均为股骨颈骨折患者;骨病组79例,术前未经历过创伤。根据患者生理年龄、置换前社会活动能力、骨质情况、预期寿命等选择全髋假体,其中采用生物学假体5例,混合型假体12例,其他全部采用骨水泥型假体。对术后出现患肢肿胀和/或疼痛,下肢伴有或不伴有Homans征/Neuhofs征阳性的患者常规应用加压超声技术进行超声多谱勒检查。结果与结论:骨折组置换后32例出现患侧肢体肿胀,伴有疼痛者20例,出现Homans征/Neuhofs征15例,经超声多普勒检查证实29例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股骨颈骨折后行全髋关节置换1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症状,于置换后17d猝死,尸检证实为伤侧下肢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肺栓塞;骨病组置换后20例出现患侧肢体肿胀,伴有疼痛者11例,出现Homans征/Neuhofs征9例,经超声多普勒检查证实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股骨颈骨折患者比骨病组患者具有更高的血液凝固状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更高(P0.05)。提示股骨颈骨折是老年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李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44):7082-7086
背景: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对及时治疗及疗效判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的:观察髋关节置换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血液改变情况,为早期预测和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2009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60例髋关节置换患者,其中置换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者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组),未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者28例(非下肢深静脉血栓组)。分别于置换后1,3,5 d检测患者的血流变指标改变情况。 结果与结论:通过检测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组置换后各种凝血标记物均异常高于非下肢深静脉血栓组,表明置换后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度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有密切相关的关系;而下肢深静脉血栓组置换后3,5 d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非下肢深静脉血栓组,说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增高与置换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呈正相关关系,提示对髋关节置换后应对患者进行动态的血液监测,如果各检测结果呈持续性增高,则应怀疑是否有血栓的发生,并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背景:氨甲环酸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纤维蛋白溶解的药物,可以经静脉有效的控制全膝关节置换后失血。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对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后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4至2015年在四川省骨科医院下肢科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100例患者。以使用氨甲环酸与否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患者在全膝关节置换前10 min静脉注射氨甲环酸1 g,而对照组不给予氨甲环酸。 结果与结论:试验组患者置换后围手术期总失血量、置换后24 h引流量、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输血人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患者置换前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置换后血红蛋白水平均下降,且试验组患者置换后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置换后24 h,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换后6 d,2组患者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未见深静脉血栓。提示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前静脉给予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及输血量,降低输血风险及输血费用,利于术后功能恢复,且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背景:有研究确认大宗人群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与季节有明确相关性,但没有关于全髋及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季节因素的相关研究。目的:分析全髋及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季节的相关性。方法:对866例行全髋及全膝人工关节置换的1 114个关节进行回顾性分析,共506个髋关节,608个膝关节。其中,男313例420个关节,287髋、133膝;女553例694个关节,219髋、475膝。平均年龄(60.98±0.87)岁。关节置换后3,7,10 d复查彩超检测下肢和盆腔深静脉行下肢多普勒彩超检查,分析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季节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人工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夏冬季差异最明显(χ2=7.190,P=0.007),春夏(χ2=6.995,P=0.008)、秋夏季(χ2=5.663,P=0.017)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春秋、秋冬、春冬季节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季节与关节置换后血栓发生率有明显的相关性,冬季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背景:髋关节置换后的临床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并且深静脉血栓能够导致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肺栓塞以及远端深静脉的功能障碍,因此深静脉血栓出现对于逐渐增多的髋关节置换是一个极大的障碍。目的:观察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筛选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28例髋关节置换老年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在置换前1 d及置换后的第7天分别进行双下肢的彩超检查,将患者下肢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与临床的可疑因素予以Logistic非条件多因素分析。结果与结论:在置换后的第7天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共16例,其中女性、全身麻醉、双侧髋关节置换、骨水泥的应用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的显著因素,其P值0.05,能够导致70岁以上老年患者在实施全髋关节置换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呈显著性增加。Logistic非条件多因素的分析中显示性别、肥胖、骨水泥的使用3个因素在老年患者中深静脉血栓出现的风险倍数依次增加达11.398,3.109,8.925;患者血型为O型的70岁以上老年患者在实施全髋关节置换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则显著降低,在置换后出现深静脉血栓降低至0.186倍,能够被作为出现深静脉血栓的一项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背景:现中国临床上常用抗凝药物为利伐沙班,但有效预防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同时,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增加。有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具有良好预防效果,但对于能否将其作为全膝关节置换后预防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常规用药至今存在争议。 目的:观察比较阿司匹林和利伐沙班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324例骨关节炎患者随机等分为3组,于置换后12 h,分别用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干预治疗14 d。所有患者均随访4周。 结果与结论:与低分子肝素组相比,利伐沙班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P < 0.05),隐性失血量及切口并发症率升高(P < 0.05)。与低分子肝素相比,阿司匹林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隐性失血量、切口并发症率、下肢肿胀率和皮下瘀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证实,利伐沙班拥有较强抗凝效果,但并发症发生率高。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相比疗效和安全性均无差异。阿司匹林作为全膝关节置换后多模式抗凝治疗的一部分,安全有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依诺肝素预防全髋或全膝置换后静脉血栓形成,但其并非百分之百的有效与安全。 目的:系统评价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与依诺肝素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预防全髋或全膝置换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ed、ScienceDirect、Cochrane Library、CBM、CNKI,收集有关利伐沙班、达比加群与依诺肝素在全髋或全膝置换后抗凝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统计软件用RevMan5.1.0。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4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共17 212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利伐沙班组总静脉血栓发生率、大静脉血栓及有症状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依诺肝素组;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依诺肝素组;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与依诺肝素在出血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新型口服抗凝药对全髋或全膝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优于依诺肝素,且利伐沙班优于达比加群。  相似文献   

13.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止血带的使用、手术创伤等因素会导致纤溶系统的异常激活,是术后失血的主要原因。氨甲环酸是一类抗纤溶药物,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中使用,可减少置换后显性失血、总失血量,并降低异体血输血率。然而,氨甲环酸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影响尚未明确。 目的:观察静脉输注氨甲环酸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至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使用氨甲环酸分为两组。氨甲环酸组22例在术中经静脉给予总量2 g的氨甲环酸,对照组32例使用等量生理盐水。两组患者置换后均口服利伐沙班抗凝。记录患者置换前及置换后连续5 d的血红蛋白、血红细胞压积,采用Gross方程计算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比较两组间失血量的差异性。置换后1周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判断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围术期情况等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氨甲环酸组患者置换后引流量、显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自体血回输量、异体血输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根据Gross方程计算隐性失血量,氨甲环酸组为(302.9±189.9) mL,对照组为(596.8±271.4) m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两组各发生1例下肢肌间静脉血栓。提示静脉输注氨甲环酸能显著减少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量,降低异体血输血量,同时不增加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关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氨甲环酸可以减少出血的临床报道较多,但争议较大,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氨甲环酸是否一定可以减少置换后出血并增加围手术期的血栓形成风险,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评价。 目的:以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氨甲环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在国内外数据库中检索关于关于氨甲环酸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查阅所有检出文献和相关综述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资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和质量评价,随后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氨甲环酸组与安慰剂对照组失血量采用均数差(MD)评价,输血率、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采用危险度(RR)评价。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17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氨甲环酸能够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总失血量[MD=-314.96,95%CI(-448.76,-181.16)]、术后失血量[MD=-417.72,95%CI (-508.87,-326.56)],降低输血率[RR=0.43,95%CI(0.37,0.51)],而两组深静脉血栓[RR=0.98,95%CI(0.38,2.52)]、肺栓塞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氨甲环酸能够降低全膝关节置换失血量及输血率,不增加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症和感染的发生风险。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5.
背景:双膝关节置换后出血量及输血需求较大,因此氨甲环酸等止血药物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成为近来的研究热点,大量研究证明氨甲环酸能有效减少该类患者的失血量,但专门针对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研究较少。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对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围术期出血量、血红蛋白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安全性。 方法:选取69例需进行双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给予氨甲环酸1 g溶于100 mL 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5%葡萄糖溶液       100 mL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者的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置换后引流量、输血率、血红蛋白、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等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并对比两组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试验组的失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t=2.194-2.908,P < 0.05),输血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219,P=0.022)。比较置换后第3天和第5天的血红蛋白量,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3.481,2.319,P < 0.05)。置换前、置换后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置换后均未出现血栓栓塞事件,置换后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未见深静脉血栓形成。上述结果提示氨甲环酸能显著减少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围术期失血量,降低对输血的需求,减少血红蛋白的动态变化,同时不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背景:纤维蛋白黏合剂作用于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止血疗效和安全性的分析一直存在争议。 目的:系统评价纤维蛋白黏合剂对对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止血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 方法:计算机检索1975年至2012年10月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OVI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并手动检索相关骨科杂志。中文检索词:全膝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纤维蛋白黏合剂、组织胶水。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主要观察全膝关节置换后引流量,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输血率,患者平均住院日,置换后膝关节的活动度,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5篇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总计310例患者,其中纤维蛋白黏合剂应用组患者为168例,对照组患者为14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膝关节置换后,纤维蛋白黏合剂可明显减少纤维蛋白黏合剂组的置换后引流量(MD=-386.88,95%CI:-583.66- -190.10,P < 0.01);纤维蛋白黏合剂能够明显降低纤维蛋白黏合剂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输血的概率(RR=0.53,95%CI:0.42-0.83,P < 0.01)。纤维蛋白黏合剂可减少纤维蛋白黏合剂组患者的住院时间(MD=-3.56, 95%CI:-4.97- -2.16, P < 0.01),同时改善实验组患者膝关节置换后的膝关节活动程度(MD=16.48, 95%CI:5.94-27.02,P < 0.01)。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在纤维蛋白黏合剂应用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1.18, 95%CI:0.18-7.84,P=0.86)。结果证实,纤维蛋白黏合剂可以明显减少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的引流量及输血率,止血疗效较好,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纤维蛋白黏合剂能够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背景:国外动物实验和临床报道复合微孔多聚糖止血效果佳,无迟发性出血发生,并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对机体无不良反应。 目的:分析应用复合微孔多聚糖止血粉减少全髋人工关节置换后失血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因单侧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98例,其中男39例,女59例,年龄61-77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试验组在行生物型髋关节假体置换缝合伤口前,将复合微孔多聚糖1g直接喷涂在出血部位,放置引流管;对照组缝合前在出血部位仔细电凝止血,放置引流管。记录两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水平、失血量、输血率、引流量、凝血指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试验组总失血量、引流量及输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两组治疗后24 h的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值及国际标准化比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各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均未发生浅表及深部感染现象。表明复合微孔多聚糖止血粉能明显减少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出血,并具有安全、高效、便捷的特点。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炎症及周围肿胀的影响。方法 将择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W组和C组,每组30例。W组于术中切皮前、术后第12 h分别静脉注射乌司他丁0.5万U/kg;C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围手术期镇痛方案。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关节腔引流量,关节周围肿胀程度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 h、24 h关节腔引流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关节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