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均可有效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但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国内外仍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球囊后凸成形与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Springer以及万方等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骨科杂志。按照既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查找有关后凸成形术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进行比较的文献。利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0篇,其中随机对照研究1篇,前瞻性队列研究9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操作时间、治疗后长期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与经皮椎体成形组相比,椎体后凸成形组可以更好地增加椎体前缘高度,降低骨水泥渗露的发生率,以及减小远期后凸角。表明与经皮椎体成形相比,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可以更好地减小远期后凸角,增加椎体前缘高度,降低骨水泥渗露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作为两种微创治疗技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方面的应用多年,但争议颇多,且各有利弊。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方面的疗效。 方法:纳入100例患者,其中40例患者选择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手术,60例患者选择经皮椎体成形手术。治疗前按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定患者的疼痛程度;术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为术后1周。并摄X射线片测量测量椎体前缘与后缘比。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都有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椎体高度恢复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但矫形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后并发症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经皮椎体成形组为35%,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组为12.5%,两组比较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经皮椎体成形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均可显著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疼痛;经皮椎体成形组通过术前术中使脊椎过伸可部分恢复椎体高度,经皮椎体成形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两组矫形效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背景:“支柱块”置入与球囊扩张椎体成形均可以克服传统后路钉棒系统复位后“空壳样”椎体这一缺点,弥补传统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治疗的不足,并对伤椎本身畸形有不同程度的矫正作用,恢复其承载能力及维持其稳定性。但二者疗效那个更好呢? 目的:比较“支柱块”置入与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质压缩骨折的疗效。 方法:老年胸腰椎骨质压缩骨折分别采用“支柱块”植入治疗18例,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治疗76例,对手术时间、失血量、24 h目测类比评分、7 d目测类比评分、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与结论:“支柱块”置入治疗18例,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治疗76例患者经皮穿刺均获成功。”支柱块”置入后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Cobb角显著减少,椎体前缘高度明显增加,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支柱块”置入与球囊扩张组比较手术时间稍长、失血量稍多、24 h目测类比评分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而伤椎前缘高度、7 d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支柱块”置入未出现不良反应,椎体成形组有骨水泥渗漏现象但均无神经症状。说明“支柱块”置入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均具有手术方法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能改善椎体高度,缓解疼痛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用于传统方法治疗无效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效果良好,但在手术时机、麻醉方式、手术入路及方式等方面存在多种选择,并各有利弊。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下手法复位联合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及优势。 方法: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回顾经皮椎体成形治疗单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53例,新方法组32例在全身麻醉下先行手法复位,再行单侧椎弓根穿刺,单侧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常规方法组21例采用常规的经皮椎体成形操作治疗。 结果与结论:随访时间平均6个月(3-14个月)。两组患者术后3 d、术后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椎体压缩率、后凸Cobb’s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两组目测类比评分术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与常规方法组相比,新方法组术后椎体压缩率、后凸Cobb’s角及骨水泥渗漏率明显降低(P < 0.01)。结果证实,新方法综合了经皮椎体成形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的优势、单侧与双侧穿刺的优势,穿刺过程更安全,矫正后凸畸形、恢复椎体高度及生理曲度更好,同时骨水泥渗漏的危险性减少,骨水泥的形态分布更理想。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已被广泛用于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现在亦被用于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 目的:评估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分次和温度梯度灌注骨水泥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分次和温度梯度灌注骨水泥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病例共24例38椎,分为椎体压缩≥1/4组9例11椎和椎体压缩< 1/4组15例27椎。在C臂机透视定位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采用分次灌注、温度梯度灌注方法注射骨水泥。以目测类比评分及O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分次和温度梯度灌注骨水泥治疗前后疼痛缓解情况,日常功能恢复情况,治疗椎的高度变化。随访时间为12-56个月。 结果与结论:2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分次和温度梯度灌注骨水泥治疗。平均单个胸椎内注射骨水泥(4±1) mL,单个腰椎内注射骨水泥(5±1) mL。治疗后复查X射线片见骨水泥分布良好,无神经根损伤或脊髓压迫症状。两组患者治疗后椎体高度显著高于治疗前(P < 0.05)。所有患者治疗后1 d、治疗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目测类比评分、功能障碍指数值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 0.05);两组相同时间点目测类比评分、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的改变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分次和温度梯度灌注骨水泥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可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不论肿瘤转移椎体有无明显压缩,均能迅速缓解疼痛,是治疗椎体转移肿瘤的有效方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6.
背景:脊柱转移瘤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及脊柱稳定性异常等现象,临床可以利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方式进行治疗。目的:观察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对脊柱转移瘤患者脊柱稳定性和疼痛的影响。方法:纳入脊柱转移瘤患者23例,其中女10例,男13例,年龄23-71岁,均实施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注入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目测类比评分、椎体前缘与椎体后缘高度、生活质量评分及运动能力评分。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比较,23例患者治疗后24 h的目测类比评分和运动能力评分显著下降,椎体前、后缘平均高度显著上升(P均0.05)。随访12个月,无脊髓神经根损伤、不良反应及骨水泥渗漏等现象,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表明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注入治疗脊柱转移瘤,可以显著改善脊柱稳定性,减轻疼痛程度,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7.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证明是有效的,其具有简便的手术操作,安全的模式,能迅速缓解疼痛,明显恢复椎体高度。但目前对于单侧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还存在争议。 目的:利用Meta分析对于国内外应用单侧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的对照试验进行荟萃分析,在样本量较大的前提下比较和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与优越性。 方法:收集PubMed、Web of Knowledg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超星数据库关于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的对照文献进行Meta分析,纳入语种包括中文、英文,时限设定在2000至2014年,其中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为试验组,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为对照组;疗效及差异评价指标以加权均数差和 95%可信区间(CI)、RR值表示,运用Review Manager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收集到国内外7篇随机对照试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组病例目测类比评分均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0.08,95%CI(-0.05,-0.21),P=0.21];Cobb角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0.07,95%CI(-0.16,-1.47),P=0.93];椎体平均高度恢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1.76,95%CI(-4.21,-0.69),P=0.16];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的手术时间较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短[RR=-23.99,95%CI(-26.01,-21.97),P < 0.000 01]。提示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相比,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能有效减少手术操作时间;但在目测类比评分、Cobb角变化、椎体平均高度恢复方面两者在统计学范畴无明显差异。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
背景: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应用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血管瘤、多发性骨髓瘤等的治疗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 目的:观察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转移瘤引起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近期疗效。 方法:对转移瘤引起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实施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测量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的变化和后凸角的变化。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2年采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估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功能。 结果与结论:术后即刻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高于术前(P < 0.05),患者术后即刻疼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后凸角较术前明显降低(P < 0.05)。以上各指标均于术后2年随访时均维持恒定。说明应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转移瘤引起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能微创地同时处理多个病灶,强化病椎,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经皮椎体成形及后凸椎体成形已经较为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成为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目的:比较手法牵引复位结合椎体成形与经皮后凸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 方法:将59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本着知情同意、自愿入组的原则分为2组,手法结合经皮椎体成形组38例采用手法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治疗;经皮后凸椎体成形组21例采用经皮后凸椎体成形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中央高度、疼痛目测类比评分、Cobb角及住院费用等指标。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手术后伤椎前缘高度、中央高度、疼痛目测类比评分、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有改善(P < 0.05);手术前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手法结合经皮椎体成形组患者手术费用显著低于经皮后凸椎体成形组(P < 0.05)。表明手法牵引复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症状、体征均有显著疗效,并能节约手术费用,可以作为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通过球囊的扩张恢复压缩椎体高度,并注入骨水泥强化椎体,恢复其解剖形态和力学性能。 目的:评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对41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在C 型臂X 射线机引导下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疼痛评分及影像学检测结果。 结果与结论: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后,椎体前、中缘平均高度及Cobb 角均较治疗前改善(P < 0.05),且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 0.01)。表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安全性高,可缓解患者疼痛,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背景:重度椎体压缩性骨折,因其穿刺及复位困难,被认为是椎体成形及后凸成型的相对禁忌证。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治疗重度椎体压缩骨折后的椎体复位。 方法:重度椎体压缩骨折30例(42椎),患椎压缩程度为75%-83%。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经皮穿刺进针,体位复位结合局部使用球囊扩张,复位满意后注入骨水泥。 结果与结论:30例患者顺利完成治疗。椎体前缘、中部及后缘平均高度分别由治疗前(0.48±0.17) cm、(0.83±0.23) cm和(2.44±0.33) cm,增至术中(0.71±0.22) cm、(1.21±0.25) cm和(2.44±0.33) cm,治疗后椎体前缘、中部高度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后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结果说明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对重度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能有效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表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单侧与双侧穿刺注入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存在差异。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单侧与双侧穿刺注入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差异。 方法:将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单侧穿刺组和双侧穿刺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单侧或双侧穿刺注入骨水泥,随访期间定期摄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测量骨折椎体前缘、中部、后缘高度和后凸角度变化,采用疼痛目测类比法判断腰背痛的缓解情况,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生活质量,共随访12~36个月,平均26.3个月。 结果与结论:单侧穿刺组每个椎体平均骨水泥注入量及穿刺时透视次数均低于双侧组(P < 0.05)。穿刺前后两组间疼痛目测类比评分、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椎体前缘、中部和后缘高度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证实,单侧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与双侧穿刺的疗效相当,且放射暴露和骨水泥用量更少。  相似文献   

13.
背景:椎体后凸成形目前常用的注射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椎体增强剂可达到增加椎体强度、稳定椎体、止痛的目的,但其组织相容性差,无生物降解性,容易造成使临近椎间盘或椎体发生变性、甚至骨折。 目的:观察注射型磷酸钙人工骨椎体后凸成形固化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 方法:选择2007-12/2010-0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骨外科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20例,均采用经双侧椎弓根球囊扩张注射型磷酸钙人工骨行椎体后凸成形固化治疗。手术前后行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胸(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及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检测。 结果与结论:术后病椎前缘椎体平均高度较术前平均高度恢复(3.38±1.44) mm (P < 0.05)。术后Cobb角较术前平均恢复(7.63±2.52)° (P < 0.05),后凸矫正率为(38.90±11.28)%。术后3d及3周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 < 0.01)。说明经双侧椎弓根球囊扩张注射型磷酸钙人工骨行椎体后凸成形可以有效增加椎体强度、稳定椎体、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Recent literatures have showed that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can effectively avoid nerve damage, pulmonary embolism, and insufficient vertebral height and other security risks when bone cement is infused into affected vertebrae in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and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in repair of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METHODS: A total of 106 patients with senile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i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n=53 per group). Patients in the tri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and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reated with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 after repair. The vertebral compression deformation, bone cement distribution, midline vertebral bone cement condition, vertebral height restoration, bone cement leakage, vertebral kyphosis, progressive spinal collapse, nerve damage, as well as visual analog scale scores and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scores in thes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less bone cement leakage and vertebral compression deformation in the trial group. Moreouer, in the trial group, bone cement distributed uniformly, vertebral height restoration was good and effective, pain was obviously relieved, and the probability of vertebral kyphosis, progressive spine collapse and nerve damage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ll P < 0.05).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can effectively relieve the pain of patients with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restore vertebral body height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hich effectively guarantees the postoperative restoration of motor function.   相似文献   

15.
黄操  马佳  门治冬  孟娇  朱世杰 《医学信息》2019,(16):187-189
目的 观察细节护理在单侧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单侧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细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巴塞尔(BI)日常生活功能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及术后护理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4.12±0.87)分,高于观察组的(2.08±0.9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I评分均升高,ODI评分降低,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35%,高于对照组的81.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配合细节护理能够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有效促进预后,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