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移植脊神经前后根重建脊髓白质纤维束的形态学情况。方法:取4 周龄SD 大鼠,分为移植组、 损伤组和假手术组。移植组损伤第10 ~ 12 胸段脊髓,然后切取脊髓损伤区废用的脊神经前根和后根,并将前根 移植到脊髓损伤区域的皮质脊髓束位置,再将后根移植到薄束位置,脊髓与移植的神经根进行显微吻合,同时切 取第12、13 肋间神经连接损伤节段上下的脊神经,留置导管给予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轴突生 长相关蛋白(GAP-43)、突触分化诱导基因产物1(SynDIG1)。损伤组仅损伤第10 ~ 12 胸段脊髓。假手术组仅 切开皮肤和分离肌肉,不损伤脊髓。术后7、30、60、90 d,行斜板实验、BBB功能运动评分、神经电生理检测 方法检测3 组大鼠运动功能。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移植区脊髓组织吻合段神经组织结构变化及神经细胞的活性。结 果:肉眼观察损伤组脊髓组织缺损、断端出现萎缩现象,移植组脊髓吻合段组织光滑圆润,没有明显萎缩现象, 吻合段在显微镜下可见神经纤维排列整齐、走行一致。移植组斜板实验、BBB功能运动评分明显高于损伤组,体 感电位、运动诱发电位潜峰时较损伤组明显缩短。结论:移植脊神经前后根重建脊髓白质纤维束,神经组织结构 吻合修复良好,有利于神经信号传递,促进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背景:临床常用皮质运动诱发电位和皮质体感诱发电位来分别评价脊髓损伤后运动传导路和感觉传导路的损伤或修复情况。 目的:以脊髓诱导电位监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急性脊髓完全性损伤大鼠下肢神经功能的变化。 方法:选取健康Wistar大鼠50只,分成5组,即生理盐水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修饰组、神经营养素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和假手术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制作Allen’s脊髓完全性损伤动物模型,造模后各组均行相应治疗。治疗后4,8和12周行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并于造模后24 h,3,7,14 d行运动和体感诱发电位检测。 结果与结论:运动诱发电位检测结果提示,各治疗组的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与生理盐水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大鼠后肢BBB评分也证实了各治疗组后肢运动功能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P < 0.05)。提示经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移植到脊髓损伤处,可改善大鼠的后肢运动,神经营养素3蛋白有可能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生存率,促进受损脊髓的轴突再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体外培养的伸长细胞(Tanycytes,TAs)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将体外培养的TAs标记后,移植入全横断脊髓损伤大鼠。实验大鼠共分5组:A.单纯TAs细胞移植组,B.TAs细胞加壳聚糖载体移植组,C.壳聚糖载体移植组,D.单纯损伤组,E.假手术组。移植后通过BBB评分法评价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且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移植细胞的存活、迁移和损伤脊髓的修复情况,以及观察大鼠脑区神经元存活状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As移植促进了脊髓损伤局部结构的修复和大鼠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移植组可在脑皮质观察到HRP逆行标记神经元;对照组皮质感觉运动区和红核神经元密度小于移植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TAs移植可促进损伤脊髓轴突的再生、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背景:星形胶质细胞可以通过细胞裂解释放各种神经营养因子,并可促进损伤脊髓的修复。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及对其后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SD大鼠采用Allen's法撞击T9~10节段致脊髓损伤,造模成功后蛛网膜下腔移植骨形态发生蛋白7,并设置仅蛛网膜下腔移植His蛋白的正常SD大鼠做对照。用BBB评分法评估两组大鼠后肢的运动功能,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Western-blot法观察各组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BBB评分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脊髓损伤后下肢功能自行恢复率达68%。模型组脊髓损伤3和7 d,损伤区域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逐渐增加(P  < 0.05),随后逐渐下降,于脊髓损伤28 d后逐渐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 > 0.05)。脊髓损伤后1~14 d两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逐渐升高(P > 0.05)。结果证实,脊髓损伤后蛛网膜下腔移植骨形态发生蛋白7可诱导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增强,进而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可能作用及其对bFGF表达的影响,为BMSCs修复脊髓损伤提供实验依据。采用改良的Allen的WD法建立脊髓(T12节段)损伤模型,将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损伤后未移植的对照组(B组)和BMSCs移植治疗组(C组)。通过BBB行为学评分记录两组动物后肢恢复功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FGF的表达。结果显示:BMSCs移植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bFGF在各组大鼠脊髓中均呈阳性表达,损伤后对照组与BMSCs移植组各个时点的表达量仍高于正常组(P<0.05),7d最高,后渐下降,但21d表达仍高于正常。其中BMSCs移植组与对照组各个时点的bFGF表达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BMSCs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有助于其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羊膜上皮细胞(AECs)移植对大鼠损伤脊髓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取E12d~14d的SD大鼠AECs体外培养;改良-Allen撞击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SCI)模型,并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CI+生理盐水对照组和SCI+AECs移植组;分别于术后第1、3、7、14和28天通过BBB 神经行为学评分法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估,观察其恢复状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法检测脊髓组织GAP-43表达的变化.结果: GAP-43的表达于脊髓损伤后第7天显著增加,AECs移植后损伤脊髓中的GAP-43持续高表达至第28天,而盐水对照组的表达于术后14d左右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与盐水对照组相比较,AECs移植后2~4周脊髓损伤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得到一定的改善.结论: AECs移植后可使损伤大鼠脊髓GAP-43的表达增高,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背景:稳定、有效的先天性脊柱侧弯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是深入研究脊柱侧弯继发脊髓损伤的前提和研究分析脊髓损伤机制的有效路径。 目的:评估伴有复杂脊髓损伤的先天性脊柱侧弯大白鼠动物模型的稳定性。 方法:15只无明显脊髓神经症状的模型大白鼠被置入直径6 cm的专用玻璃管中直立状态生活6~10 d,建立脊髓损伤合并先天性脊柱侧弯大鼠模型。 结果与结论:13只大鼠均表现为双侧后肢瘫,后肢及尾部无活动,对针刺亦无反应,排尿障碍,排便未见明显障碍;所有大鼠都出现双侧后肢及尾部的皮毛枯萎,无光泽,部分开始脱毛。BBB评分平均为7.3±2.2。改良Tarlov评分:0级5只;1级2只;2级4只;3级1只;4级1只;5级0只。影像学观察示:先天性的缺陷遍布脊柱的所有节段;在部分实验动物身上,还发现在侧弯顶点的楔形半椎体和间盘一起向椎管方向移位。组织化学观察示:骨与脊髓滋养血管破坏的先天性缺陷,与脊柱的骨性结构破坏部分对脊髓相应节段造成的压迫是一一对应的;畸形顶点水平,可见血管分布缺失区域,在侧弯顶点水平脊柱静脉丛血管组织的凋亡现象。提示动物模型伴随的复杂脊髓损伤症状与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临床症状的发展过程相近似,动物模型的可重复率在87%(13/15)。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脊髓损伤的基础研究主要依赖于动物损伤模型,每种脊髓损伤模型都有其适应范围及不足之处。 目的:设计并制造实验用大鼠脊髓腹侧损伤撞击器,并在大鼠脊髓损伤实验中验证仪器的使用效果。 方法:设计脊髓腹侧损伤撞击器的图纸,并按图纸组装成成品;应用该仪器制作SD大鼠脊髓腹侧损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中度损伤组用23 V电压的打击力量,重度损伤组用25 V电压打击力量,对照组在安装撞击钩后,不实施打击。 结果与结论:重度损伤组BBB评分明显低于中度损伤组(P < 0.001)。BBB评分与脊髓残留组织呈线性相关(P < 0.001),     23 V电压力量30%的脊髓变形率可以制作中度脊髓损伤模型,25 V电压力量61%的脊髓变形率可以制作重度脊髓损伤模型。证实实验设计的脊髓腹侧损伤仪器能够制作大鼠脊髓腹侧中、重度损伤模型,损伤力量大小方便可控,脊髓形变可测。  相似文献   

9.
背景:建立一种成功率较高、安全可靠的标准脊髓横断模型是研究脊髓修复的前提条件。目的:评价大鼠脊髓横断模型制备的价值及椎板切除对脊髓的影响。方法: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中国知网(CNKI)、重庆维普(VIP)、万方数据库中所用关于大鼠脊髓横断模型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与结论:11篇随机对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英文2篇,中文9篇),共394只大鼠纳入研究,脊髓半横断组与椎板切除组1-6周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BB评分)、4周内电生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WMD=-12.86,95%CI-16.10至-9.62,P < 0.01)、(WMD=15.36,95%CI 11.36-19.36,P < 0.01),半横断组6周后BBB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WMD=-10.28;95%CI -24.20-3.64;P=0.15);脊髓全横断组与椎板切除组1-6周内BBB评分、4周内电生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WMD=-18.83,95%CI -20.64至-17.01,P < 0.01)、(WMD= -11.21,95%CI -16.35至-6.08,P < 0.01)。椎板切除组与正常组4周内BBB评分与电生理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WMD=-0.00,95%CI -0.01-0.01,P=1)、(WMD= 0.43,95%CI -0.35-1.21,P=0.28);大鼠脊髓横断组和椎板切除组死亡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D=0.05,95%CI -0.03-0.13;P=0.26)。说明脊髓横断法是一种稳定性好、可复制性强、存活率高的脊髓损伤研究模型,但其横断的准确性、术后护理及对照组的设立有待商榷。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已证实神经干细胞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但对移植细胞在体内的增殖、分化、迁移的研究有限。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修复的影响。 方法:SD大鼠制成T10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于造模成功后1周采用局部微量注射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损伤对照组仅打开椎管暴露脊髓;移植对照组:注射10 μL DMEM/F12培养液;细胞移植组:造模后移植浓度为1.0×109 L-1的神经干细胞悬液10 μL。移植后通过不同时间点BBB行为评分、病理组织学、免疫荧光技术评价大鼠脊髓功能修复情况及移植细胞在体内的存活、迁移、分化。 结果与结论:在体外成功建立SD大鼠海马源性神经干细胞培养体系;移植对照组、细胞移植组大鼠随着时间延长BBB评分均不同程度提高,从移植后2周起细胞移植组大鼠评分明显高于移植对照组(P < 0.05);神经干细胞移植后能够在体内继续存活、迁移并且分化为NF-200、GFAP表达阳性的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提示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原位形成胶原凝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5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胶原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Allen撞击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用微量注射器将胶原溶液注入损伤部位,在体温作用下让其原位形成凝胶,对照组注入PBS溶液,每周进行运动评分,6周后取脊髓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损伤部位的胶质瘢痕和轴突生长情况.结果:胶原组大鼠第5周起BB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免疫荧光显示损伤部位胶质瘢痕少于对照组,且长入损伤部位的轴突也多于对照组.结论:原位形成的胶原凝胶能抑制损伤部位胶质瘢痕的形成,并能促进轴突再生长入损伤部位.证明胶原是一种较好的能用于修复脊髓损伤的可注射材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原位形成胶原凝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5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胶原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Allen撞击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用微量注射器将胶原溶液注入损伤部位,在体温作用下让其原位形成凝胶,对照组注入PBS溶液,每周进行运动评分,6周后取脊髓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损伤部位的胶质瘢痕和轴突生长情况.结果:胶原组大鼠第5周起BB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免疫荧光显示损伤部位胶质瘢痕少于对照组,且长入损伤部位的轴突也多于对照组.结论:原位形成的胶原凝胶能抑制损伤部位胶质瘢痕的形成,并能促进轴突再生长入损伤部位.证明胶原是一种较好的能用于修复脊髓损伤的可注射材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原位形成胶原凝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5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胶原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Allen撞击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用微量注射器将胶原溶液注入损伤部位,在体温作用下让其原位形成凝胶,对照组注入PBS溶液,每周进行运动评分,6周后取脊髓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损伤部位的胶质瘢痕和轴突生长情况.结果:胶原组大鼠第5周起BB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免疫荧光显示损伤部位胶质瘢痕少于对照组,且长入损伤部位的轴突也多于对照组.结论:原位形成的胶原凝胶能抑制损伤部位胶质瘢痕的形成,并能促进轴突再生长入损伤部位.证明胶原是一种较好的能用于修复脊髓损伤的可注射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原位形成胶原凝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5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胶原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Allen撞击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用微量注射器将胶原溶液注入损伤部位,在体温作用下让其原位形成凝胶,对照组注入PBS溶液,每周进行运动评分,6周后取脊髓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损伤部位的胶质瘢痕和轴突生长情况.结果:胶原组大鼠第5周起BB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免疫荧光显示损伤部位胶质瘢痕少于对照组,且长入损伤部位的轴突也多于对照组.结论:原位形成的胶原凝胶能抑制损伤部位胶质瘢痕的形成,并能促进轴突再生长入损伤部位.证明胶原是一种较好的能用于修复脊髓损伤的可注射材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原位形成胶原凝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5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胶原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Allen撞击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用微量注射器将胶原溶液注入损伤部位,在体温作用下让其原位形成凝胶,对照组注入PBS溶液,每周进行运动评分,6周后取脊髓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损伤部位的胶质瘢痕和轴突生长情况.结果:胶原组大鼠第5周起BB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免疫荧光显示损伤部位胶质瘢痕少于对照组,且长入损伤部位的轴突也多于对照组.结论:原位形成的胶原凝胶能抑制损伤部位胶质瘢痕的形成,并能促进轴突再生长入损伤部位.证明胶原是一种较好的能用于修复脊髓损伤的可注射材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原位形成胶原凝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5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胶原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Allen撞击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用微量注射器将胶原溶液注入损伤部位,在体温作用下让其原位形成凝胶,对照组注入PBS溶液,每周进行运动评分,6周后取脊髓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损伤部位的胶质瘢痕和轴突生长情况.结果:胶原组大鼠第5周起BB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免疫荧光显示损伤部位胶质瘢痕少于对照组,且长入损伤部位的轴突也多于对照组.结论:原位形成的胶原凝胶能抑制损伤部位胶质瘢痕的形成,并能促进轴突再生长入损伤部位.证明胶原是一种较好的能用于修复脊髓损伤的可注射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原位形成胶原凝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5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胶原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Allen撞击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用微量注射器将胶原溶液注入损伤部位,在体温作用下让其原位形成凝胶,对照组注入PBS溶液,每周进行运动评分,6周后取脊髓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损伤部位的胶质瘢痕和轴突生长情况.结果:胶原组大鼠第5周起BB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免疫荧光显示损伤部位胶质瘢痕少于对照组,且长入损伤部位的轴突也多于对照组.结论:原位形成的胶原凝胶能抑制损伤部位胶质瘢痕的形成,并能促进轴突再生长入损伤部位.证明胶原是一种较好的能用于修复脊髓损伤的可注射材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原位形成胶原凝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5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胶原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Allen撞击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用微量注射器将胶原溶液注入损伤部位,在体温作用下让其原位形成凝胶,对照组注入PBS溶液,每周进行运动评分,6周后取脊髓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损伤部位的胶质瘢痕和轴突生长情况。结果胶原组大鼠第5周起BB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免疫荧光显示损伤部位胶质瘢痕少于对照组,且长入损伤部位的轴突也多于对照组。结论原位形成的胶原凝胶能抑制损伤部位胶质瘢痕的形成,并能促进轴突再生长入损伤部位。证明胶原是一种较好的能用于修复脊髓损伤的可注射材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原位形成胶原凝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5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胶原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Allen撞击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用微量注射器将胶原溶液注入损伤部位,在体温作用下让其原位形成凝胶,对照组注入PBS溶液,每周进行运动评分,6周后取脊髓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损伤部位的胶质瘢痕和轴突生长情况.结果:胶原组大鼠第5周起BB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免疫荧光显示损伤部位胶质瘢痕少于对照组,且长入损伤部位的轴突也多于对照组.结论:原位形成的胶原凝胶能抑制损伤部位胶质瘢痕的形成,并能促进轴突再生长入损伤部位.证明胶原是一种较好的能用于修复脊髓损伤的可注射材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原位形成胶原凝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5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胶原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Allen撞击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用微量注射器将胶原溶液注入损伤部位,在体温作用下让其原位形成凝胶,对照组注入PBS溶液,每周进行运动评分,6周后取脊髓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损伤部位的胶质瘢痕和轴突生长情况.结果:胶原组大鼠第5周起BB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免疫荧光显示损伤部位胶质瘢痕少于对照组,且长入损伤部位的轴突也多于对照组.结论:原位形成的胶原凝胶能抑制损伤部位胶质瘢痕的形成,并能促进轴突再生长入损伤部位.证明胶原是一种较好的能用于修复脊髓损伤的可注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