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背景:关节内鸡尾酒注射阵痛是一种新颖的全髋关节置换后镇痛方法,可有效控制置换后疼痛,减少不良反应。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内鸡尾酒式混合剂注射与静脉注射帕瑞昔布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将60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随机分配:治疗组行关节内鸡尾酒式镇痛混合剂(包括吗啡、布比卡因、复方倍他米松)注射,对照组予帕瑞昔布静脉注射做对照。所有患者置换后24 h接受口服盐酸曲马多镇痛,比较两组患者置换后髋关节静息和活动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止痛药使用情况,髋关节活动度以及置换后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采用关节内鸡尾酒式镇痛混合剂注射后,可以显著减少置换后镇痛药使用量。在目测类比评分的比较上,治疗组静息痛评分在置换后12,24,48 h显著小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组活动痛评分在置换后24,36 h显著小于对照组(P < 0.05)。在总并发症监测上,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可见关节内鸡尾酒式镇痛混合剂注射有助于减少置换后麻醉镇痛剂使用量,减轻置换后早期疼痛,有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
背景:股神经阻滞作为一种新兴疼痛控制方式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后的应用尚未见广泛开展。 目的:观察股神经阻滞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围手术期镇痛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接受单侧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的7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多模式镇痛方式,即置换前3 d口服塞来昔布+术中术区局部“鸡尾酒疗法”注射+自控静脉镇痛泵;另外,治疗组患者置换后则于患侧行股神经阻滞。 结果与结论: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后48 h内,治疗组吗啡使用量及相关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置换后1周内,治疗组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与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置换后3个月HSS评分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显示膝关节表面置换后应用股神经阻滞技术可有效缓解置换后疼痛并促进关节功能早期恢复,同时可降低吗啡用量,从而有效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该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镇痛效果满意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围置换期急性疼痛广泛存在,阻碍了早期康复锻炼,增加并发症发生。虽然有研究者提出一系列的新方式并证实了其有效性,但滥用药物及神经阻滞的并发症无法避免,寻找一种安全而有效的镇痛方案成为当前关节置换的重要课题。 目的:观察包括关节周围注射复合麻醉药物的多模式镇痛方案在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5/2011-05常州市中医医院骨科收治的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80例,分为2组,对照组(n=38),接受股神经阻滞或硬膜外自控镇痛治疗;实验组(n=42),采用包括关节周围注射复合麻醉药物的多模式镇痛方案。 结果与结论:在置换后6 h,12 h,24 h,2 d,3 d内,实验组较对照组疼痛评分降低(P < 0.05)。但在置换后第4,5天两组间疼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实验组置换后短期内疼痛减轻明显,置换后主动、被动屈膝90°时间明显缩短,且助行器辅助下地行走时间明显提前(P <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由于引流合理使用,未见伤口感染或延迟愈合出现。提示多模式镇痛方案可作为一种安全镇痛方案,能显著减少置换后疼痛。  相似文献   

4.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剧烈疼痛是导致患者置换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不佳的重要因素,如何给予患者置换后效果满意的镇痛方案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目的:观察不同镇痛方案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后疼痛和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徐州市中心医院自2010年3月到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60例单侧的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3组:硬膜外镇痛组,静脉镇痛组,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每组各20例,均采用相应方法进行术后镇痛。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置换前、置换后不同状态下1,6,24,48,96 h的目测类比评分,置换后24,48,72 h关节活动度恢复情况;膝关节置换患者膝关节KSS评分;置换后出现的不良反应。 结果与结论:与置换前比较,置换后1,24,48,96 h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降低(P < 0.05)。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关节活动度恢复最好,其次为硬膜外镇痛组患者,静脉镇痛组恢复最差(P < 0.05);同置换前比较,3组患者置换后1,3个月膝关节功能KSS评分均升高(P < 0.05)。同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比较,置换后1,3个月硬膜外镇痛组,静脉镇痛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降低(P < 0.05)。结果证实,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方案置换后总体效果较好,能够帮助患者更好的进行置换后关节功能恢复,安全可靠。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背景:超前镇痛的有效性目前存在争议,既往研究中关于置换前因素对外周及中枢敏感化作用的重视程度不够。目测类比评分法在某些时候不能有效的反映患者的疼痛情况,其客观性和重复性不佳。 目的:观察塞来昔布对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置换前预防性镇痛的有效性。 方法:选取因膝关节病行膝关节表面置换的患者为评估对象,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后筛选出患者30例,按随机数表法等分为塞来昔布组和维生素C组。两组患者入院后第2-4天分别口服塞来昔布与维生素C,并分别于服药前1 d晚及服药后第3天晚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定患者轻重侧静息及活动时的疼痛程度,再用痛阈测量仪测量患者的电痛阈及电耐痛阈值,测量过程遵循随机双盲对照原则。 结果与结论:塞来昔布组患者服用塞来昔布3 d后双膝静息及运动状态下目测类比评分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双侧下肢的电痛阈较服药前提高(P < 0.05),重侧电痛阈值(目测类比评分较轻侧高)服药前、后变化较轻侧明显(P < 0.05),双侧下肢电耐痛阈用药前后的目测类比评分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塞来昔布组患者服药前后双膝轻重侧的目测类比评分变化差值与对应侧的电痛阈及电耐痛阈的变化差值无显著相关性(P > 0.05);维生素C组患者服药前后双膝的目测类比评分、双侧下肢电痛阈及电耐痛阈变化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证实,塞来昔布可提高膝关节病患者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置换前的电痛阈,重侧更为敏感,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前可发挥预防性镇痛的作用。相对于目测类比评分,痛阈的变化或能更敏感地反映膝关节置换患者用药前后的疼痛变化,疼痛水平的变化与疼痛敏感度的变化之间尚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背景:年龄在60岁以上存在关节疼痛、功能障碍和关节畸形的骨关节炎患者均可以考虑行全膝关节置换。 目的:比较传统全膝关节置换、微创全膝置换和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置换后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 方法:选择北京301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交通医院获得随访的120例骨关节炎患者,其中42例接受常规全膝关节置换,42例接受微创全膝关节置换,36例接受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所有患者置换后第2,6,12周进行膝关节HS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检测。 结果与结论: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及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较常规全膝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长(P < 0.01),出血量少(P < 0.01);两微创手术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2周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及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关节活动度、HSS评分均优于常规全膝关节置换组(P < 0.01),两微创组间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HSS评分优于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P < 0.01);置换后6,12周3组HS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意义(P > 0.05)。提示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与微创全膝关节置换以及常规全膝关节置换相比,手术损伤较小,术后疼痛程度更轻,术后能早期进行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7.
背景:传统全膝关节置换的镇痛方式较多,但这些方法常常带来一些不良事件。 目的:应用循证医学Meta分析评价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关节周围局部注射镇痛药后镇痛效果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CBM、WANGFANG有关全膝关节置换镇痛的文献,检索年限均为2000-01-01/2011-04-30。纳入所有全膝关节置换镇痛的随机对照试验,两组其他处理措施相同,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术中关节周围局部注入混合镇痛药。由2名评价者独立进行筛选及资料提取,采用RevMan5.1.2软件对符合质量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最后共纳入10个研究,合计694例受试患者。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全膝关节置换传统镇痛方式相比,试验组置换后目测类比活动评分较低[WMD=-1.04,95%CI(-1.26,-0.82),P < 0.000 01]、置换后目测类比静止评分较低[WMD=-0.67,95%CI(-0.81,-0.54),P < 0.000 01]、置换后再镇痛例数少[RR=0.26,95%CI(0.17,0.40),P < 0.000 01]、置换后再镇痛吗啡需要量少[WMD=-6.89,95%CI(-8.91,-4.86),P < 0.000 01],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差不大[RR=0.62,95%CI(0.21,1.84),P=0.39]。当前证据表明,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关节周围局部注射镇痛药是一种有效、安全可靠的镇痛方式,但是疗效和安全性仍需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相似文献   

8.
背景:国内外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康复有较多的研究,但往往局限于一种康复方法。 目的:分析系统康复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康复进程的影响。 方法:选择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50例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置换前给予康复指导,置换后由康复治疗师给予康复锻炼,同时行CPM锻炼和冷敷,对照组给予传统CPM锻炼。 结果与结论:干预组置换后24 h~6 d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置换后2 d~6周时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 < 0.05),置换后2,6周时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均无局部切口并发症发生。说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系统康复可加快康复进程,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且不会增加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围置换期多模式镇痛方案较多,但是尚无最理想的方案。目的:探讨多模式及超前镇痛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因重度骨关节炎行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共120例,按照不同镇痛方案将患者分为4组,每组30例。对照组置换前和置换术中均无相应镇痛措施,超前镇痛组置换前口服塞来昔布,鸡尾酒镇痛组置换过程中行鸡尾酒关节周围注射,多模式联合镇痛组置换前口服塞来昔布+置换过程中行鸡尾酒关节周围注射,各组置换后均应用静脉自控镇痛泵。分别测量4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不同时间点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静息、活动状态下的目测类比评分及膝关节KSS评分,并记录置换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在置换后不同时间点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静息、活动状态下的目测类比评分及膝关节KSS评分方面,超前镇痛组、鸡尾酒镇痛组和多模式联合镇痛组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多模式联合镇痛组均优于超前镇痛组及鸡尾酒镇痛组(P均0.05),而超前镇痛组和鸡尾酒镇痛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4组患者中置换后2周内出现的恶心、呕吐例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均未出现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切口坏死感染情况。提示全膝关节置换前超前镇痛、置换过程中局部注射镇痛、置换后应用静脉自控泵的联合镇痛效果比较理想,不良反应并未增加,且操作简单安全。目前多模式联合镇痛已为大家所接受,但真正做到全膝关节置换后无痛,尚需更多努力。  相似文献   

10.
背景:髋膝关节置换是临床上常见的手术,相对比较复杂,风险也相对比较高,使得患者置换后镇痛效果并不理想。围置换期疼痛处理一直是临床所关注的问题,寻找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已经成为关节外科医生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的:探讨塞来昔布在髋膝关节置换后多模式镇痛中的效果。 方法:从重庆市东南医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髋膝关节置换患者中选择80例进行分析,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置换后不使用塞来昔布镇痛,试验组置换后采用塞来昔布镇痛。观察两组患者置换后1-5 d的疼痛情况,记录止痛泵撤除时药物所剩剂量及阿片类止痛药物使用情况,统计患者使用镇痛药物后的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与结论:在镇痛疗效方面,试验组镇痛方案效果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95%,85%,P < 0.05);试验组95%对镇痛满意,显著高于对照组65%(P < 0.05)。两组患者置换当天、置换后第4,5天手术切口疼痛的目测类比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试验组置换后第1,2,3天手术切口疼痛的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置换后止痛药物剩余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 < 0.05),阿片类药物使用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显著低于对照组18%(P < 0.05)。提示髋膝关节置换后多模式镇痛下使用塞来昔布镇痛效果理想,能够减少止痛药物使用剂量,药物不良反应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背景:疼痛是全膝关节置换后阻碍患者早期恢复的重要原因,持续硬膜外镇痛和持续股神经阻滞均是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的有效方法,但哪种方法镇痛效果更好且并发症较少一直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后持续硬膜外镇痛与持续股神经阻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BM、CNKI、VIP、WanFang等数据库,同时检索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4-10-01,纳入全膝关节置换后持续硬膜外镇痛与持续股神经阻滞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进行评价,用RevMan 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2篇随机对照试验,4篇英文,8篇中文,共680例患者,其中持续股神经阻滞组患者343例,持续硬膜外镇痛组患者33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持续股神经阻滞组与持续硬膜外镇痛组在全膝关节置换后6,12,24,48 h的目测类比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但与持续硬膜外镇痛组相比,持续股神经阻滞可减少恶心/呕吐(RR=0.36,95%CI:0.21-0.63,P=0.003)、尿潴留(RR=0.08,95%CI:0.04-0.16, P < 0.001)和头晕(RR=0.24,95%CI:0.06-0.99,P=0.05)的发生率。提示与硬膜外镇痛相比,全膝关节置换后持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同样可以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恢复训练,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持续的股神经阻滞效果好于单纯镇痛剂治疗(吗啡);而相对于持续的神经阻滞,单次注射法不需要专用的设备、特殊的仪器和专人管理,操作更加简单,费用也更低。 目的:观察单次股神经传导阻滞联合神经康复治疗对缓解全膝关节置换后疼痛、促进功能恢复的作用。 方法:4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注射40 mL 2.5 g/L的布比卡因,对照组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由指定观察者对患者置换后的疼痛、吗啡用量、走动距离、膝关节最大活动度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置换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降低,吗啡用量减少,不良事件减少,卧床时间较短,步行距离较长,关节活动度较大(P < 0.05~0.01)。提示单次神经传导阻滞联合神经康复治疗能够明显缓解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的疼痛,促进其早期下床活动,减少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3.
背景:止血带在双侧膝关节置换中通常被全程使用或双侧部分时间使用,但极少有人尝试一侧不使用,对侧部分时间使用。 目的:探讨在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可行有效的止血带使用策略。 方法:纳入2013年1至12月解放军医学院骨科收治的双膝重度骨关节炎患者80例(160膝),施行初次同期双膝置换,按先左后右顺序施行,按照止血带使用策略将分为两组,每组40例。试验组左膝不用止血带,右膝部分时间使用止血带;对照组双侧均全程使用止血带。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及置换后失血量,置换后3 d大腿肿胀率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置换后3周及1年后膝关节功能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是试验组患者置换后失血量少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患者置换后3 d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患者置换后3 d左侧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右侧(P < 0.05);试验组患者置换后3 d双侧大腿肿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左侧置换后3 d大腿肿胀率低于右侧(P < 0.05);早期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试验组高于对照组,远期评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中采用先置换侧不使用止血带后置换侧部分时间使用止血带的策略,可在不增加围手术期总失血量的情况下减轻置换后疼痛及肿胀,促进膝关节早期功能恢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丁丙诺啡透皮贴剂具有血药浓度稳定、镇痛时间长、呼吸抑制和其他不良反应较小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中度到重度慢性疼痛。 目的:观察丁丙诺啡透皮贴剂超前镇痛对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后疼痛的抑制效果。 方法:选择拟行全麻下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患者80例,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42-71岁,随机均分为两组,试验组于内固定治疗前2 d使用丁丙诺啡透皮贴剂,治疗后使用帕瑞昔布钠镇痛;对照组内固定治疗前给予与丁丙诺啡透皮贴剂相似的空白贴剂,治疗后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及帕瑞昔布钠镇痛。记录患者治疗后 6,12,24,48 h的目测类比评分、术后追加盐酸曲马多及盐酸哌替啶用量和不良反应,治疗后48 h患者满意度、引流量及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 结果与结论:两组目测类比评分、术后追加盐酸曲马多及盐酸哌替啶用量、术后引流量、白细胞总数、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试验组恶心呕吐及术后谵妄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 0.05)。表明丁丙诺啡透皮贴剂对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后具有较好的超前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少,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