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对于骨质疏松性腰椎疾病患者,在实施后路腰椎间融合治疗时受骨密度等因素的影响会降低植骨融合率,但关于不同植骨材料及骨质疏松对后路腰椎间融合的影响,目前尚无全面的报道。目的:分析不同植骨材料及骨质疏松对腰后路椎间植骨成功率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27例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植骨材料的不同分为自体髂骨组(n=121)和融合器联合自体髂骨组(n=65)、同种异体骨组(n=41),3组中骨质疏松患者分别有20,22,6例,治疗后随访24个月,对比3组植骨融合情况、融合时间、椎间高度变化及内固定失败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同种异体骨组内固定失败率、植骨融合时间、椎间高度丢失高于自体髂骨组和融合器联合自体髂骨组(P < 0.05),植骨融合率低于自体髂骨组和融合器联合自体髂骨组(P < 0.05),自体髂骨组和融合器联合自体髂骨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骨质疏松患者中,同种异体骨组内固定失败率、植骨融合时间高于自体髂骨组和融合器联合自体松质骨组(P < 0.05),椎间高度丢失及植骨融合率低于自体髂骨组和融合器联合自体髂骨组(P < 0.05);自体髂骨组融合时间短于融合器联合自体髂骨组(P < 0.05),融合率高于融合器联合自体髂骨组(P < 0.05)。表明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过程中,使用自体髂骨或融合器联合自体髂骨均可以获得较高的植骨融合率,内固定失败情况较少;对于合并骨质疏松患者,予以自体髂骨块植骨可以获得更好的融合效果。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背景:诸多研究已证实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骨形成及骨折愈合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单纯予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植入容易出现扩散和降解,无法对新骨形成予以持续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在兔腰椎中的融合效果。 方法: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构建后路腰椎横突间植骨融合模型,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在L5-6横突间植入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同种异体骨复合物),植入后6周,进行大体观察、X射线检查及组织学观察。 结果与结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组融合率、新生骨组织在总面积中所占百分比高于自体髂骨组、同种异体骨组(P < 0.05);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组、自体髂骨组拉伸强度大于同种异体骨组(P < 0.05),前两组拉伸强度无差异。X射线显示3组植骨区均可见骨痂形成;组织学显示,自体髂骨组移植物已消失,形成大量软骨,有少量骨小梁,并有一定编织骨形成;同种异体骨组有较多的纤维组织包裹材料,有骨岛形成,有数量较少的骨小梁及软骨形成;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组存在大量骨小梁和少量软骨,形成编织骨且有皮质骨形成。表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在兔腰椎中可以获得良好的融合效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背景:胸椎与相应节段的肋骨相连构成胸廓,椎体部位深在,邻近组织结构复杂,所以胸椎椎体的充分暴露显得较为困难。通常多采用切除相应肋骨,经胸腔到达病灶,创伤较大,常有胸痛、局部皮肤麻木等并发症。为此能否通过肋间隙入路不切除肋骨而达到同样的目的成为新的临床命题。 目的:探讨经肋间隙入路自体髂骨植骨与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明确诊断为胸椎结核的30例患者,常规给予抗结核治疗两至三周后,采用经肋间隙入路行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前路钢板置入内固定。术后随访6-22个月,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疼痛缓解程度、Cobb角改变、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等指标进。 结果与结论:30例患者切口长度(12.4±1.8) cm,切口纵向撑开宽度(10.0±3.2) cm;开胸时间(16.0±2.5) min,关胸时间(12.0±1.5) min;术中出血量(430.0±87.4) mL。后凸畸形角度术前平均27°,术后平均8°,平均矫正19°。术后一至两周背部疼痛基本缓解。28例患者痊愈,2例好转;术后随访复查X射线片显示自体髂骨植骨全部融合,融合时间为四至五个月。提示经肋间隙入路自体髂骨植骨与钢板置入内固定是治疗胸椎结核一种有效、安全有效的方法,经肋间隙入路的显露范围能满足结核病灶彻底清除、自体髂骨植骨、钢板置入内固定的操作要求,且可保全胸廓完整性及脊柱稳定性。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4.
背景:硫酸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可降解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骨移植替代物。 目的:观察医用硫酸钙人工骨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的成骨作用。 方法:取36只新西兰大白兔,行腰椎后路L4/5椎间盘摘除后,随机均分为3组,自体骨组在椎间隙植入自体髂骨,异种骨组在椎间隙植入异体脱钙小牛骨,组织工程骨组椎间隙植入医用硫酸钙人工骨与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植入后4,8,16周摄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观察椎体间植骨愈合及塑形情况;留取骨痂标本行组织学观察椎间植骨愈合程度;于16周对脊柱融合部位进行生物力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植入16周时,自体骨组椎间骨小梁连续,椎间融合基本完成,大量编织骨相互融合成片;异种骨组椎间隙形成不完全骨性融合,软骨组织大部分分化为骨组织,但中间仍为纤维组织;组织工程骨组椎间骨小梁连续,椎间融合基本完成,大量编织骨相互融合成片,人工骨基本吸收、骨化,仅有少部分残留;自体骨组、组织工程骨组失效强度和刚度均优于异种骨组(P < 0.05)。提示医用硫酸钙人工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具有具有良好的成骨和骨诱导作用,可以较好地促进脊柱椎体间融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后路钉棒系统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加撬拔复位、减压及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的分析.方法对71例经后路钉棒系统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加撬拔复位、开窗减压、椎管成形、椎弓根、椎体内及后外侧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手术方法.结果术后椎体塌陷高度得到有效恢复,植骨充填牢固可靠,椎管减压彻底,脊髓压迫解除,提高了脊柱的稳定性.结论此方法是一种疗效满意、安全可靠的创新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重组骨是一种新型植骨材料,已逐步应用于临床,但在腰椎骨折植骨融合中效果仍少见报道。 目的:比较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及骨形态发生蛋白重组骨治疗腰椎骨折的疗效差异。 方法:选择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腰椎骨折患者78例,根据植骨材料不同随机分为3组,分别植入自体骨、同种异体骨、骨形态发生蛋白重组骨。 结果与结论:78例腰椎骨折患者均获24个月的随访。植骨后24个月JOA评分改善率骨形态发生蛋白植入组90%>自体骨植入组85%>同种异体骨植入组70%(P < 0.05);植骨后12,24个月,同种异体骨植入组Cobb角较其他2组和植骨后6个月增大(P < 0.05),较植骨前减小(P < 0.05);自体骨植入组与骨形态发生蛋白植入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同种异体骨植入组植骨后各时间点骨融合率均低于其他2组(P < 0.05)。提示骨形态发生蛋白重组骨与自体骨应用于脊椎腰椎骨折近期疗效相似,均优于同种异体骨移植,骨形态发生蛋白重组骨在腰椎骨折脊柱融合快,效果更好,临床应用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用于颈椎前路重建的材料较多,如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钛网等,但各种材料均存在一定的不足。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安全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椎体植骨替代材料。 目的:评估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并与自体髂骨进行对比。 方法:2009-01/2010-03对4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钛板内固定。22例行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植骨,18例行自体髂骨块植骨,采用JOA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测量Cobb角评价融合节段曲度以及融合节段椎体前缘、后缘高度。 结果与结论:患者均获得 6~14个月随访,JO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人工椎体组及自体髂骨组融合节段后缘高度和前凸Cobb角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即刻差值、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差值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根据融合标准,治疗后6个月两组融合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0.05)。提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作为颈椎前路植骨材料,融合率同自体髂骨相似,可以有效保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背景:在脊柱结核的外科手术治疗中,彻底清除局部坏死病灶、一期使用骨修复材料能显著促进局部骨性融合,避免术后中远期结核复发,重建脊柱稳定性。目的:对植骨材料在治疗脊柱结核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方法:检索2001-2020年百链数据库、中国知网、Natures数据库等收录的与植骨材料治疗脊柱结核相关的文章,优先选择年限较新和权威杂志上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Bone graft materials;bone tissue engineering;spinal tuberculosis;titanium mesh;autogenous bone",中文检索词为"植骨材料;骨组织工程;脊柱结核;钛网;自体骨"。结果与结论:目前植骨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有其劣势,如:自体骨骨量有限,且自体骨的移植会引起供区出血和供骨区潜在的并发症;同种异体骨会导致延迟愈合和感染等并发症;钛网存在术后沉降及后凸畸形矫正角度再丢失的问题;以聚乳酸、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为代表的有机高分子材料包埋药物体系缺乏骨诱导性能;钙磷基陶瓷材料虽可作为抗结核药物的载体材料,但其生物力学性能常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鉴于以上各种材料的缺点,临床上需要寻找一种同时满足良好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降解性能、成骨活性、载药缓释性能的复合骨组织工程材料。  相似文献   

9.
背景:胸椎结核经前入路或前后联合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是常用的修复方案,已沿用数十年,但存在创伤大、切除肋骨、减压不彻底、胸腹腔干扰大、术后疼痛、气胸、胸腔及肺部感染等不足。目的:观察钛网自体骨植骨融合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修复胸椎结核,重建脊柱生理曲度及稳定性的随访结果。方法:对32例胸椎结核患者采用后路椎体切除病灶清除,充分解除脊髓压迫,植入钛网自体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取后正中切口,应至少包括病变部位头、尾侧各2节脊椎,暴露双侧椎板至小关节外侧及肋骨近端1.0-2.0 cm,并与病椎头、尾侧脊椎双侧分别置入椎弓根螺钉,头、尾侧各2对,一侧固定。在另一侧病椎及下一椎切除一侧椎板、关节突、肋骨头,肋骨切除约1 cm,游离神经根,椎管减压,注意保护脊髓及神经根,吸出椎旁脓肿中脓液。切除椎弓根,受累椎间盘,椎体病灶,直至椎体病灶边缘组织外观正常,无死骨,无结核物质及肉芽组织,椎体破坏严重,两侧椎旁脓肿流注节段较多,经一侧病灶不能清除干净的部分患者,减压侧连接钉棒,以保持病变椎体切除时椎体的暂时稳定。同法从另一侧彻底清除同侧病灶,完全游离硬脊膜,反复冲洗。观察患者的植骨融合时间、骨折愈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相关并发症。结果与结论:随访12-38个月,全部患者于治疗后11-19个月(平均16.3个月)植骨融合,脊柱后凸畸形获得70%-100%(平均86%)矫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未出现复发及内固定失效病例。提示Ⅰ期经后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修复胸椎结核,具有病灶清除彻底,创伤小,畸形矫正,植骨融合满意等优点,是修复胸椎脊柱结核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0.
文题释义: 腰椎结核:常引起脓肿形成、脊髓功能障碍、脊柱失稳以及后凸畸形等并发症。临床上往往通过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等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以清除病灶,解除脊髓、神经压迫,矫正后凸畸形和重建脊柱稳定性。 钛网:是由钛制成的网状结构,具有良好的支撑功能及界面稳定性,在结核导致的骨缺损部位置入后,可帮助患者恢复正常椎间隙及生理曲度。钛网中包裹的颗粒骨可通过网孔与置入部位的骨组织进行骨性融合,有助于组织的修复。 背景:常规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对患者的创伤大,且造成的并发症较多,而双钛网支撑植骨联合后方椎弓根内固定重建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但目前尚无临床研究对比这两种方法治疗效果的差异。 目的:对比腰椎结核经前方双钛网支撑植骨联合后方椎弓根内固定和常规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效果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5月至2018年3月西南医科大学绵阳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腰椎结核患者40例的病历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分为2组,每组20例,试验组以前方双钛网支撑植骨联合后方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对照组以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两种方法均可以有效治疗腰椎结核;②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且植骨融合较快;③随术后时间的延长,2组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以及病变节段的矢状面Cobb角逐渐降低,且试验组红细胞沉降率和病变节段的矢状面Cobb角略低于对照组;④经治疗后部分患者的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有所改善;⑤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⑥提示双钛网支撑植骨联合后方椎弓根内固定重建可有效改善病椎的稳定性,且对于腰椎结核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 ORCID: 0000-0002-1584-1334(尹振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节段胸腰椎结核采取前后路联合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联合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多节段胸腰椎结核患者28例,术前常规化疗2~4周,平均3周,手术先采用胸腰椎后入路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再行侧前方入路彻底清除病灶内脓肿、死骨、肉芽组织及坏死椎间盘在病椎上下正常椎体内行内固定,采用"钛网+自体髂骨植骨支撑,15例、自体髂骨植骨支撑10例、自体肋骨植骨支撑3例。结果28例患者均获得1~6年的随访,平均2.2年。其中合并脊髓损伤伴不全瘫者17例,按Frank分级:B级2例,C级11例,D级4例。B级2例恢复到C级;C级11例中,其中5例恢复到D级,6例恢复到E级;D级4例均恢复到E级。病灶静止、骨性融合26例,术后半年内有2例复发。1例再次手术,重新行病灶清除,去除植骨块改用钛网加髂骨植骨8个月后骨性融合;1例抗痨治疗无效,患者放弃治疗。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结论术前常规化疗,术中彻底清除病灶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继续化疗,是外科治疗多节段胸腰椎结核获得良好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背景:对于大于40°的脊柱结核畸形、脊髓或马尾、神经根受压及不稳定者行开放手术指征是明确的,经后路行切开病灶清除,植骨,矫形融合内固定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目的:分析后路脊椎双平面截骨矫形、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伴严重后凸畸形的临床结果及其生物力学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0-01接受一期后路脊椎双侧截骨矫形、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伴严重脊柱后凸畸形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与结论:9例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获随访12(8~16)个月,未见结核复发,均骨性融合,末次随访Cobb角及疼痛目测类比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1),植骨融合时间8.5(5~14)个月。说明后路脊椎双平面截骨矫形、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伴严重后凸畸形配合正确的抗痨治疗,可取得优良的临床疗效及生物力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颗粒植骨,钛网植骨和自体髂骨植骨在后入路单节段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2015年7月至2020年9月接受后入路单节段腰椎结核病灶清除 + 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98例患者,其中32例自体髂骨植骨,32例钛网植骨,34例颗粒植骨。主要的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VAS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血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次要参考指标:矫正和丢失Cobb角,植骨融合时间。记录所有参考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8月(14 ~ 53月)。颗粒组手术时间(192.6±42.2)min,植骨融合时间(5.2±1.1)月,均优于髂骨块组(229.2 ± 61.6)min,(8.0 ± 2.9)月和钛网组(233.1±51.1)min,(8.6±5.6)月,P<0.05。术中出血量颗粒组(385.3±251.8)ml,少于钛网组(660.9 ± 486.4)mL,P<0.05;与髂骨块组(534.4 ± 395.4)ml无统计学差异,P=0.122。术后末次随访患者腰椎节段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丢失及矫正Cobb角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余指标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与髂骨块植骨和钛网植骨相比,颗粒骨植骨简单易行,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植骨融合快,应用于后入路单节段腰椎结核术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植骨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胸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椎间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2012年我院收治的15例胸椎结核患者,术前行正规抗结核化疗2~3周,一期行经胸前路结核病灶清除,切除病变椎体,减压椎管,钛网椎体间植骨,并在椎体侧方采用钉棒内固定系统重建脊柱稳定性。病人术后卧床2~8周,并继续正规化疗12~18个月。观察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程度、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植骨融合愈合率及结核有无复发。结果随访时间为24~36个月,平均29个月,无病例失访。14例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1例术后伤口感染,经换药后完全愈合;腰背痛均得到有效缓解;术前伴有脊髓功能障碍的7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基本恢复;所有患者植骨均融合,未见内固定失效,脊柱后凸畸形获得明显矫正且矫形得到了保持,无一例病例复发。结论经胸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椎间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能彻底清除病灶,解除病灶对脊髓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是安全、确切、有效的胸椎结核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的疗效。方法 2007年2月~2009年10月手术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13例,均采用前路一期结核病灶清除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联合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根据术前、术后X线平片分析植骨融合及术后畸形矫正效果。结果经6~18个月随访,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植骨融合满意,无内固定失败和脊柱结核病灶复发。结论前路一期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具有椎管减压彻底,脊柱后凸侧弯畸形易于矫正,内固定远离病灶处等特点,是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的一种有效手术治疗方法。其缺点是手术创伤相对较大[1],术中操作相对繁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支撑植骨重建脊柱前中柱结构及Z-plate钛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10月~2009年3月对17例胸腰椎陈旧性骨折的患者行前路减压、大块髂骨椎间支撑植骨融合及Z-plate钛板内固定治疗,影像学评价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纠正、内固定稳定性及植骨愈合情况。结果随访3~26月,平均13.2月,后凸cobb角术前平均32.2°,术后平均12.8°。椎管减压彻底,内固定钛板无松动、移位及断裂,所有病例植骨均获骨性融合,脊柱后凸畸形获得良好矫正,无畸形矫正的丢失。结论前路减压支撑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有利于畸形矫正和神经功能恢复,重建脊柱稳定性好,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7.
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同期植骨并前路内固定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同期前路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同期前路内固定治疗。结果:4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平均随访11月均获治愈,植骨全部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3.7个月,后突矫正角度20°,治疗优良率达95.5%。结论:胸腰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同期前路内固定是安全和有效的,并在重建脊柱稳定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后路病灶清除、髂骨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抗生素-磷酸钙骨粉填充椎间隙的方法治疗腰骶椎结核。 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腰骶椎结核患者两种不同手术方法的临床资料,男19例,女23例,年龄19~75岁,平均38岁。病变节段为L4/5~S1/2,术前后凸成角5°~18°,平均9°。治疗组21例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髂骨螺钉联合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隙及骨缺损区填充抗生素/磷酸钙骨粉;对照组21例采用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入和椎体钉棒固定。随访6个月~2年,平均12个月。 结果 术后治疗组3~6个月骨缺损区修复、植骨融合,平均融合时间4个月;对照组融合时间5~9个月,平均7个月。治疗组术后后凸成角0~4°,平均2°;对照组术后后凸成角3~11°,平均7°(P<0.05)。疗效按Chen 等标准评定,治疗组优17例,良2 例,总优良率90.5%; 对照组优13例,良3例,总优良率76.2%。术后末次随访结果显示脊柱病变节段稳定,病例无复发。 结论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抗生素-磷酸钙骨粉填充椎间隙及骨缺损区、髂骨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的方法治疗腰骶椎结核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1月采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34例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前四联抗结核化疗4~6周,术中病灶清除取髂骨或多根肋骨植骨,钉棒或钉板内固定。术后卧床8~12周,继续正规化疗12~18月。结果本组病例获得16~30个月随访,内固定无松动、脱落,后凸畸形矫正满意,局部病灶无复发,腰背疼痛症状消失。结论对于胸腰椎结核患者行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可彻底地清除病灶,重建脊柱稳定性,矫正和预防脊柱后凸畸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