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近年来,应用残端保留技术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病例逐年增多,对于其临床效果,尤其是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本体感觉恢复方面的效果还存在争议。目的:随机、对照观察关节镜下保留残端与非保留残端前交叉韧带重建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14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73例,分别行保留残端重建及非保留残端重建,两组患者均选择自体半腱股薄肌腱为移植物。重建前及重建后6,12个月检测并记录患者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并检测膝关节的稳定性。重建前及重建后3,6,12个月测试患者膝关节的本体感觉情况,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测试结果的差异及与健侧肢体的差异。结果与结论:重建后有114例患者获得超过12个月随访,其中保留残端组61例,非保留残端组53例。两组患者重建后6,12个月患侧膝关节的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及膝关节稳定性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1)。两组比较,重建后6个月保留残端组患侧膝关节的Lysholm评分,IKDC评分及膝关节稳定性优于非保留残端组(P0.05)。两组患者重建后3个月、6个月及1年的本体感觉均显著优于重建前(P0.01)。重建后3个月、6个月保留残端组膝关节本体感觉优于非保留残端组(P0.05)。结果提示前交叉韧带保残重建能更快的促进膝关节的功能恢复及本体感觉恢复。  相似文献   

2.
背景: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是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金标准,但在肌腱的固定方式方面仍有分歧。 目的:观察联合运用Rigidfix、Endobutton和Intrafix系统在关节镜下进行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09-05/2010-05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应用Rigidfix、Endobutton和Intrafix系统行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患者30例,该组患者关节镜下均证实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断裂。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16~45岁。将患者股骨端用Endobutton、Rigidfix固定,胫骨端用Intrafix固定,观察术后近期疗效,以Lysholm评分、IKDC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 结果与结论:对30例患者随访5~17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患膝关节活动度正常,平均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分别由术前的(50.0±6.0)分和(49.5±5.5)分提高到术后的(85.5±3.5)分和(87.0±2.5)分(P < 0.05)。说明联合应用Rigidfix、Endobutton和Intrafix系统进行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方法具有近期疗效佳、移植物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能够达到良好的临床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3.
背景:在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中,有很多韧带属于部分损伤,尚有部分韧带是正常的或可以保留的,但损伤已造成关节不稳定,并产生临床症状,将韧带完全切除进行重建势必造成更大的损伤。目的:分析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选择性重建前交叉韧带部分束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前交叉韧带部分束断裂行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选择性重建的患者,治疗后随访6-48个月,并评价治疗前后患者膝关节的功能。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Lachman试验阳性率、前抽屉试验阳性率、ADT试验阳性率、Tegner评分、胫骨位移距离均显著下降(P0.05),IKDC2000、Lysholm、BRISTOL评分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选择性重建前交叉韧带部分束能有效地控制病情和缓解症状,治疗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有利于维持膝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背景: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是目前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主流方法,而隐神经髌下支于膝前方由内上向外下走行时和腘绳肌腱接近平行,因此在切取肌腱时可能对患者膝关节胫前皮肤感觉造成影响,改变切口方向可能减少对胫前皮肤感觉的影响。目的:探索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中使用不同方向切口切取腘绳肌腱对胫前皮肤感觉的影响。方法:收集于2013年7月至2014年2月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74例,关节镜下使用患者自体腘绳肌腱修复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根据切取肌腱时的切口方向,分为斜形切口组和纵形切口组,各37例。结果与结论:虽然两组患者取腱切口长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与纵行切口组相比,斜行切口组患者重建后2 d,重建1,3个月时胫前皮肤感觉减退面积明显缩小(P0.05),但重建后6个月时2组患者胫前皮肤感觉障碍面积和膝关节lysholm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关节镜下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时,2种切口产生的隐神经髌下支损伤对重建后近期胫前皮肤感觉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接近。  相似文献   

5.
背景:以自体腘绳肌腱rigidfix、Intrafix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是现在较流行的手术方式,但缺乏中长期临床疗效的评价。 目的:评估股骨端应用Rigidfix、胫骨端应用Intrafix固定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中期临床疗效。 方法:对39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行自体4股腘绳肌腱Rigidfix和Intrafix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进行2年以上中期随访,并应用Lyshlom、IKDC、Tegner评分对治疗后临床疗效进行系统的评价。 结果与结论:经过至少2年的随访发现应用Rigidfix和Intrafix内固定患者在IKDC、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 < 0.01)。证实在关节镜下应用自体4股腘绳肌腱Rigidfix和Intrafix重建前交叉韧带具有良好的中期临床疗效,但若大规模的使用,目前尚缺乏长期的临床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6.
背景:关节镜辅助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移植物主要有自体移植物、同种异体移植物和人工韧带3种,关于移植物的选择,存在较多争议。 目的:评估自体健侧腘绳肌腱和同种异体肌腱两种移植物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效果。 方法:纳入2007-01/2009-01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就诊的经关节镜检查证实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70例(70膝),分别采用自体健侧腘绳肌腱和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记录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KT-1000测量值及不良反应。 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18~24个月,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无感染、植入物断裂等并发症;同种异体肌腱移植患者有2例膝关节引流管口持续渗出,经换药半月后愈合,其余切口均一期愈合。末次随访时,自体健侧腘绳肌腱和同种异体肌腱重建患者的Lysholm评分均显著提高,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显著减少,且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应用自体健侧腘绳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疗效相当,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不同学者对膝关节损伤前交叉韧带重建方法存较多争论,因此寻找简便、经济的修复方法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应用6股自体腘绳肌腱“人”字形编织重建修复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19例单侧前交叉韧带功能不全的患者采用6股自体腘绳肌腱人字形编织,胫骨隧道钻取双隧道模拟前内、后外两束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于重建前后利用IKDC分级,Lysholm功能评分和KT-2000TM关节动度仪测试试验,对患者进行主观和客观评分,并应用IKDC分级进行影像学评估。 结果:19例患者随访的IKDC分级:A级8例、B级10例、C级1例,无伸膝受限,活动范围120°~140°,平均126°。KT-2000TM膝关节稳定性测量在90.7 kg,136.1 kg和最大拉力时,患膝和健膝之间的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随访时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重建前(P < 0.01)。影像学IKDC评估为:A级15例(79%),B级3例(16%),C级1例(5%)。结果证实,应用6股自体腘绳肌腱“人”字形编织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短期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8.
背景:前交叉韧带损伤修复采用自体腘绳肌腱还是同种异体肌腱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存在争议。目的:分析关节镜下自体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患者123例,根据移植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自体肌腱组63例和异体肌腱组60例。治疗后随访进行Lachman试验、Lysholm评分评估疗效。结果与结论:患者均经过8个月以上随访。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均较治疗前得到明显好转,两组患者治疗后Lysholm评分、Lachman试验结果均显著好于治疗前,末次随访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说明自体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相近,医师应根据自身经验和患者情况灵活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人工韧带加强系统(LARS)人工韧带保残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66例行人工韧带重建术的前交叉韧带损伤军人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保残组36例(保留残端重建)和非保残组30例(术中完全清理残端)。分析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情况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保残组患者Lysholm评分、IKDC评分、Lachman试验结果和本体感觉测定结果均明显优于非保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LARS人工韧带保残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早期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背景:自体肌腱的编织方法不同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疗效有所差异,其首选治疗方法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目的:对比分析单束与双束自体肌腱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前交叉韧带断裂的病例资料,根据移植物束的构成方式将其分为2组:双束组24例,单束组24例。所有患者均在关节镜下用自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每位患者治疗后至少随访6个月,采用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等对膝关节综合评定。结果与结论:治疗后48例患者均无关节内感染、关节内积液及切口红肿等并发症。1年随访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显示双束组均优于单束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关节镜下行单束和双束自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相比之下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1.
背景:以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股骨侧的固定方法有多种,如内置纽扣、界面螺钉等,每种重建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目的:回顾性总结关节镜下微孔纽扣钢板悬吊固定4股自体腘绳肌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对2005-05/2007-06内蒙古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运动医学外科收治的,关节镜下采用微孔纽扣钢板悬吊固定4股自体腘绳肌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42例患者进行术后至少2.5年的随访。采用Lyshlom功能评分、IKDC2000评分来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与结论:42例患者术后获得3.1(2.5~4)年随访。术前Lysholm膝关节评分法评分为(44.34±7.12)分,末次随访时为(86.60±6.48)分;术前IKDC2000评分为(48.46±17.53)分,末次随访时IKDC2000评分为(92.42±5.87)分。手术前后两种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关节镜下以微孔纽扣钢板悬吊固定4股自体腘绳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中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背景:传统的前交叉韧带重建为单束重建,不能改善膝关节的旋转不稳定性和本体感觉。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采用自体腘绳肌腱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重建前磁共振检查均报道有前交叉韧带损伤。采用自体腘绳肌双束4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 结果与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后随访≥3个月。KT-2000测量结果显示重建后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较重建前减小 (P < 0.05),Lachman 试验检测结果显示重建后Lachman 试验和轴移试验阳性率下降(P< 0.05)。国际膝关节功能评分分级评定结果显示,21 例患者恢复至伤前运动水平(P < 0.01),结果证实,采用自体腘绳肌腱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背景:固定移植腱的方法多种多样,每种系统各有其优势,对于用何种方法固定移植的肌腱,目前国际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横杆悬挂固定法固定自体腘绳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8-09/2010-01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二科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应用股骨端横杆悬挂固定和胫骨端界面螺钉组成前交叉韧带固定系统行自体腘绳肌腱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重建后随访6~16个月(平均10个月),评估患者的关节活动度、稳定性等指标。 结果与结论:随访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重建后膝关节活动度均正常。所有患者术前Lysholm膝关节评分为(60.20±11.54)分,重建后6个月为(92.95±3.55)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 < 0.05)。截至重建后6个月,IKDC评分18例正常,其余2例接近正常。说明关节镜下应用自体腘绳肌腱横杆悬挂固定法重建前交叉韧带是一种疗效确切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背景:前交叉韧带断裂后,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会受到损伤,从而影响到膝关节的稳定性,通过手术重建前交叉韧带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不同的重建方式术后患者本体感觉功能恢复有所差异。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保残单束解剖重建术后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保留原韧带残端解剖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对照组不保留残端解剖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通过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评估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的情况。所有入组患者均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试验方案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结果与结论:(1)术后3,6个月试验组的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较对照组高,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2)术后12个月两组各项评分差异不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3)提示保残单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有利于患者早期本体感觉功能及膝关节稳定性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保留及非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的疗效。 方法 选择我院2014.03~2015.05收治的64例有韧带残端残留的ACL断裂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关节镜下四股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技术,随机分为两组,即保留残端组和非保留残端组,每组32例,非保残组给予切除残端行常规关节镜手术重建ACL,保残组在保留残端的基础上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记录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关节稳定性及功能评分进行对比,术后1年测本体感觉,部分患者二次手术时探查重建韧带。 结果 64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7个月。术后1年Lysholm评分,非保残组平均91.9分,保残平均93.2分;IKDC 评分功能在A、B级非保残组29例,保残组30例;抽屉试验阴性非保残组29例保残组31例,Lachman 试验阴性两组均为30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的本体感觉重复试验无差异,患者自述关节稳定性及位置觉以观察组稍优,术后共有9例患者二次行关节镜手术,对照组4例,观察组5例,镜下见对照滑膜覆盖率及韧带表面光滑度较观察组稍差,因例数太少,未行统计学分析。 结论 关节镜下保留残端与非保留残端单束重建术重建 ACL ,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关节镜下保留残端患者有更好的自我感觉,可能和保留残端有利于移植物的再血管化及本体感受器的恢复有关,需要更多的数据来进行统计学分析。  相似文献   

16.
背景:近年报道,腓骨长肌腱可作为重建前交叉韧带新的移植材料,且能取得与腘绳肌腱同等效果,有必要对这2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移植材料进行系统评价。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腓骨长肌腱和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英文分别在中文数据库(万方医学、中国知网、维普医药、中国生物医学)、英文数据库(Ovid、Pub 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检索腓骨长肌腱和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从自建库至2019年3月,并由2名评价员通过筛选文献、文献评价、提取数据,并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1)通过制定的检索式共检索出中英文文献413篇,最终符合纳入标准10篇,包括647例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其中271例使用腓骨长肌腱重建,376例采用腘绳肌腱重建;(2)Meta分析显示:腓骨长肌腱组术后12个月的Lysholm评分、术后6个月的IKDC评分高于腘绳肌腱组(MD=1.23,95%CI[0.31,2.51],P=0.0009;MD=3.19,95%CI[0.07,6.31],P=0.0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腘绳肌腱组(OR=0.15,95%CI[0.03,0.69],P=0.01);两组术后6,12个月的Tegner评分、关节活动度、关节松弛程度,以及术后6个月的Lysholm评分、术后12个月的IKD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3)结果表明,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与腘绳肌腱相当,术后12个月的Lysholm评分、术后6个月的IKDC评分优于腘绳肌腱组,并且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临床上可推荐腓骨长肌腱代替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但是纳入文献质量限制,需要更高级别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与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在疼痛的控制和膝关节功能恢复等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计算机和手工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与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临床疗效比较的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文献,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6年8月.根据渥太华纽卡斯尔标准(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评估纳入的研究方法学质量,采用RevMan S.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371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LARS人工韧带移植组与自体肌腱移植组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MD=12.46,95%CI:12.46~15.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滕纳尔(Tegner)评分,MD=1.72,95%CI:1.45~1.9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Lysholm评分,MD=4.31,95%CI:-0.70~9.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术后12个月Tegner评分,MD=0.52,95%CI:-0.21~1.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结论:在术后6个月时LARS人工韧带移植较自体腘绳肌腱移植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效果更好;在术后12个月时,LARS人工韧带移植与自体腘绳肌腱移植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8.
背景:前交叉韧带重建失败可由多种因素引起,需要进行翻修手术治疗。国内关于前交叉韧带翻修的报道较少。目的:分析前交叉韧带重建失败后行翻修治疗的主要原因、适应证、方法及效果。方法: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失稳需要接受翻修患者30例,均在关节镜下行探查与翻修治疗。翻修后应用KT-2000、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标准(IKDC)、Lysholm及Tegner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30例患者中,初次手术选用自体骨-髌腱-骨移植物9例,自体半腱股薄肌腱14例,同种异体腘绳肌腱7例,翻修原因上、下两端骨道均偏前8例,上骨道偏前12例,下骨道偏前8例,其中1例合并关节强直;自体骨-髌腱-骨重建固定上骨道内骨块的挤压螺钉位置异常1例;内侧副韧带股骨止点撕脱骨折未予修复1例。翻修术中重建的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和吸收12例,韧带有部分连接但已明显松弛失张力18例。无骨道骨质严重缺损,均一期行前交叉韧带翻修手术,重建移植物采用同侧腘绳肌腱(STG)10例,对侧腘绳肌腱14例,人工韧带6例。前交叉韧带翻修后KT-2000检查膝关节屈曲90°和30°平均差值,以及IKDC、Tegner和Lysholm评分均较翻修前有明显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失败的原因较多,但主要与手术骨道位置异常、固定失效、复合韧带损伤处理不当、关节强直等有关。前交叉韧带翻修后膝关节的主观功能和客观稳定性可获得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直径自体肌腱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关节功能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 2019年 1 月至 2021 年1 月收治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患者 83 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测量的自体肌腱直径将患者分为对照组(7 mm<直径≤8 mm,41 例)观察组(8 mm<直径≤9 mm,42 例).两组均采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分析对比两组膝关节功能,膝关节稳定性,并发症以及满意度.结果:术前两组的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y两组的上述评分均上升,且观察组的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直径为 8 mm~9 mm的自体肌腱移植物进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关节功能恢复快,稳定性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过顶位与解剖位自体胴绳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效果.方法:关节镜证实为前交叉韧带断裂的24例患者,按重建方法分成A组:过顶位;B组:解剖位,各12例,均行6-8股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术后摄X片与三维CT,膝关节功能采用关节伸屈功能、Lachman与轴移试验、IKDC、Lycholm评分判断.结果:随访时间平均10个月,Lysholm评分、IKDC评分、关节伸屈功能变化均明显改善,两组无显著性差异.X片:A、B组胫骨骨道中心分别位于胫骨髁间前后距的37.7%、34.2%,股骨骨道中心平均位于Blumensaat's线后21.4%、19.8%;Lachman试验:A组Ⅰ度2例;B组均阴性;轴移试验试验:A组Ⅰ度3例;B组Ⅰ度1例;A组4例更换工作.结论:过顶位与解剖位腘绳肌腱单柬重建前交叉韧带均可达到临床满意的效果,但解剖位重建有更好的旋转功能体查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