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血常规检测中应用末梢采血法和空腹静脉采血法之间的区别,为临床血常规检测采血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2~7月在笔者医院进行血常规检测的50例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末梢组25例志愿者,应用末梢采血法;空腹静脉组25例志愿者,使用空腹静脉采血法。比较分析两种检测方式检测的血红蛋白(HGB)、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计数(WBC)指标值及志愿者满意度之间的差异。结果:静脉组采血方法、采血后即刻、采血后3 h、采血后6 h等不同时间的HGB、RBC、PLT、HCT、WBC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同一时间的末梢组,与参数均值更加接近,且志愿者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组与末梢组的平均穿刺时间、平均穿刺次数及疼痛等级三个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测过程中,静脉采血法比末梢采血法检测的结果更加准确,而且更受志愿者欢迎,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更高、更广泛。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价值比较.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采血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对照组患者采用末梢采血的方式进行血液采集,对观察组患者采用静脉采血的方式进行血液采集.分析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比较其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等各项数值的差异.结果:末梢血中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的检测值均比静脉血的检测值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不同的采血方法得到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有一定的差异,末梢血的稳定性比静脉血和动脉血的稳定性低,所以建议临床运用静脉采血的方式进行血常规检查,这样的检测结果更加准确,有更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样实施不同采血方式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和价值。方法:选择100例于我院实施血常规检查的健康志愿者,纳入时间为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静脉采血检验结果作为实验组,末梢采血检验结果作为参照组,对比2组血常规指标、复检情况及疼痛感评分。结果: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红细胞体积、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较高,实验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水平低于参照组,同参照组相较,实验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红细胞体积、血红蛋白量、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血样复检符合比例较高,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实验组不同采血方式疼痛感评分同参照组相比略高,其差异性较低(P0.05)。结论:静脉采血实施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水平较高,但其疼痛感稍高于末梢采血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行血常规检查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采血的方法分为静脉组(n=43,行静脉采血)和末梢组(n=33,行末梢采血),所有患者均应用同一血液分析仪进行处理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指标检查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的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等检测结果比较,P0.05,且末梢组患者的各指标稳定性低于静脉组。结论:不同的采血方法对检测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其中静脉采血可以组大程度减少对标本的影响,检测结果更为准确,可以在临床中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两种采血方法应用于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5月---2012年10月在我院体检的100例健康人员,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两组体检人员进行血常规检查,其中实验组采用末梢采血,对照组采用静脉采血,比较两组患者的红细胞比容( HCT)、血红蛋白(HGB)、红细胞(RBC)、白细胞计数(WBC)等项目检查。结果两组的检查结果中,除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静脉采血方法的效果要明显优于末梢采血方法,它能准确检测出血细胞计数,为临床研究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采血方式不同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6年5月进行血常规检测的患者100例,根据采血方式不同分为静脉组和末梢组,两组采集血液均行血常规分析,并对结果进行配对比较。结果:静脉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含量(Hb)均高于末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及白细胞计数(WBC)水平低于末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影响,相比而言静脉采血结果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7.
王海军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15):134-136+150
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造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200例健康体检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实施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设有末梢血组与静脉血组,每组100例。末梢血组患者遵照医嘱配合进行末梢血采集,静脉血组患者遵医嘱配合进行静脉血采集,统计末梢血组及静脉血组患者的六项血常规指标水平、三项穿刺相关指标、检查满意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静脉血组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水平高于末梢血组(P<0.05),静脉血组的血小板计数低于末梢血组(P<0.05);末梢血组、静脉血组的平均穿刺次数、平均穿刺时间、穿刺疼痛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静脉血组的血常规检查满意度大于末梢血组(P<0.05)。结论:静脉血及末梢血均可作为血常规检查血样,但静脉血的应用价值更好,检查指标准确性更高,患者的检查满意度更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于阜新市某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接受健康体检的600例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均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与末梢血,比较2种采血方法的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受检者静脉血白细胞计数(W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水平低于末梢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受检者静脉血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高于末梢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采血行血常规检验受到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较小,能更加准确地反映受检者的血液循环状态,可作为血常规检验的首选采血方法。  相似文献   

9.
曾春花 《现代医院》2007,7(9):91-93
目的探讨提高真空静脉采血成功率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将200例静脉采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实验组采用改良的真空静脉与特殊静脉采血法,对照组则按常规注射器静脉采血法。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在疼痛情况、采血成功率方面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个体疼痛感低于对照组,而在采血成功率方面高于对照组。结论改良的真空静脉与特殊静脉采血法可有效减轻患者采血时的疼痛,提高真空采血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血常规检验采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302例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按照不同的采血将其分为对照组组和研究组,研究组患者使用静脉采血方式,对照组患者采用末梢血采集方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常规检验结果,包括白细胞含量,红细胞含量,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血小板计数等.结果: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采血方式之后,对照组患者的白细胞含量,红细胞含量,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血小板计数均低于研究组患者的检测结果,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其他检测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患者使用不同采血方式会影响其血常规检测结果,动脉血以及静脉血的稳定性要高于末梢血,因此建议使用静脉血采集方式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具有更加准确地检测结果,应用价值明显,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60例健康人员,将其按照取血方法划分为末梢组和静脉组,每组81例,分别对两组患者采血进行常规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在常规检查中进行血小板、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等项目检查.结果:两组患者采取检测后,两组MCHC检查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PLT、HGB、HCT、RBC、WBC检查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采血方法检测结果不同,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结果较大,两种采血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其中静脉采血方法检测效果较好,能够对血细胞进行准确检测,可为临床研究提供准确、科学有效数据,具有相当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动脉采血、静脉采血、末梢采血三种方式下,血常规检测的结果是否会受到影响。方法:挑选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间,于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体检人员120例,其中40例行动脉采血,归入A组,40例行静脉采血,归入B组,40例行末梢采血,归入C组,所有体检人员均采血两次,做重复性实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B两组结果相似,差异性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然而与C组各项指标均有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末梢采血相比,静脉采血与动脉采血的检测数值更为准确稳定,而静脉采血又比动脉采血更为方便,故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应优先使用静脉采血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韩蕊  方英 《现代保健》2014,(13):36-38
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时间与采血方式对心血管疾病检验数据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0例心血管疾病男性患者(无恶性肿瘤、血液疾病、肝肾脾等严重疾病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各100例,A组采取禁食12 h后,饭后、饭后2 h采血,并进行血样分析,从而比较不同采血时间可能会对患者心血管疾病检验数据的影响,B组采取动脉采血、中心静脉采血、末梢静脉采血三种采血方式,并比较检验结果。从而分析不同采血方式可能对心血管疾病检验数据的影响。结果:餐后采血、餐后2 h采血分别与空腹采血比较,白细胞计数增高,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采血与中心静脉的实验结果相比较可知,白细胞计数有明显升高,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计数虽有小幅度变化,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循环采血与中心静脉采血的实验结果相比较可发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红蛋白计数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不同采血时间、采血方式均可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检验数据产生一定影响,临床上应采用可靠的采血方式并统一的采血时间以提高心血管疾病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直接静脉采血、留置针采血和末梢采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5年10月在富阳区妇幼保健院住院并放置留置针静脉输液的324例患者,采集每例患者的肘静脉血、留置针静脉血和左手无名指末梢血血样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末梢采血和静脉采血(直接静脉和留置针静脉)血样的血常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采血血样的白细胞(WBC)高于静脉采血,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血细胞比容(HCT)和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均低于静脉采血;留置针采血与静脉采血血样的上述血常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梢采血法的血常规检测结果与直接静脉采血血常规检测结果不一致,而留置针采血与直接静脉采血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性。方法:对来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70例,随机分为两组,甲组采用静脉采血方式,乙组采用末梢采血方式。利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水平值,然后比较差异。结果:两种采血方法下的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计数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不同的采血方法得到的结果不相同,静脉采血结果比末梢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12月于本院接受血常规检查的患者200例,根据不同采血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进行静脉血采集,对照组进行末梢血采集,对血常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中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检查项目的差异。结果:两组血常规检测指标中WBC、RBC、PLT、HCT、H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CH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静脉血采集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更为客观准确,静脉血液采集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行血常规检查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采血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患者采集静脉血进行检验,对照组患者采集末梢血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RBC、Hb、MCH、MCV以及PLT检测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而WBC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检测结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常规各项检验指标的CV值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检验结果的稳定性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 :静脉采血血常规检验结果的数值较末梢采血精准,检验结果的稳定性较高,可作为血常规检验的首选采血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两种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本次研究中的200例对象均来自于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的健康体检人员,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将入选对象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100例。实验组使用静脉血采血的方法进行检查,对照组使用末梢血采血法展开检查。结果:对比发现两组人员Hb、WBC及HCT等指标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RBC、PLT与MCV等指标上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相比较于对照组而言实验组所使用的采血方式其所得到的指标更加接近正常指标。结论:在临床血常规检查过程中,静脉采血方式应用效果更佳,能够提高检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比较采集静脉血与末梢血这两种不用方法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2月在该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200例患者进行分析。患者结束静脉采血后休息片刻,再进行末梢采血。运用血液分析来测定患者的血常规结果,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测定结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参数,经过相关统计学的计算,检验结果不具备差异性(P>0.05),末梢血患者的血常规检验中其MCV、PLT、MCHC、RBC、Hb、Hct的参数均小于静脉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梢血组患者的CV值则大于静脉血组(P<0.01)。静脉血的稳定度大于末梢血。结论采血方法的不同其血常规检验方法也有所不同,相对而言静脉血采集的检验结果较为准确,因此在进行血常规检测时应采用静脉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两种采血方法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差异。方法随机抽取我计生服务站2009—2012年间的80例体检人员,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静脉血采集,观察末梢血采集,同时,均采用血液分析仪测定。结果两组体检人员的红细胞、白细胞、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比容、血小板、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血方法的不同,其所得出的检测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在临床医学中,应采用静脉血检测血常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