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伞光  宋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36):5782-5788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目前最重要的促血管新生因子之一,在脂肪移植中可促进移植物的血运重建,提高成活率。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促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作用。 方法:利用目的片段重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入腺病毒pAdEasy-1系统,包装病毒并测定滴度,同理包装空病毒。将包装成功的两种病毒液分别以100的最佳感染复数转染入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内,以未转染细胞为空白组。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转染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 mRNA和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 mRNA和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 < 0.05);实验组转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后分裂增殖程度显著增加,与对照组和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腺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后可以持续表达目的蛋白,同时也能促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显著增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背景: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脂肪移植中可促进血运重建。 目的:探索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双重促进脂肪移植成活率的作用。 方法:①从新西兰大白兔腹股沟皮下脂肪中获取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将第3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实验组以Lenti-PD-ECGF-EGFP转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以Lenti-EGFP转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空白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未转染任何病毒。②取已被Lenti-PD-ECGF转染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DMEM完全培养基混合,然后与脂肪组织混合,作为A组;同样的方法用未转染任何病毒液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制备B组,单独应用DMEM完全培养基而没有任何细胞成分的为C组。3组移植物注射于大白兔背部左上(A组)、左下(B组)、右上(C组)部皮下组织中。 结果与结论:①实验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中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mRNA与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且细胞增殖速度也比对照组和空白组快。②A组移植物质量及毛细血管数量大于B组和C组。提示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后不仅可以持续的表达该蛋白,同时也能促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一种有效的血管形成和通透性诱导因子,其中在体内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21表达为主,具有强烈的促血管新生作用。 目的:观察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继而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可行性。 方法:分离提取50 g 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鉴定,将携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的质粒pGLV-EF1a,采用慢病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后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转染后12 h可见细胞内有绿色荧光蛋白表达,48 h 后表达增多,72 h后达到高峰,其后部分细胞荧光开始减退。结果证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有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提示细胞转染成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最好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含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165,VEGF165)不仅对血管再生和启动成骨修复有重要意义,其持续稳定的释放还能够提高新生骨的矿化程度,增强修复组织的力学性能。 目的:观察hVEGF165基因转染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蛋白功能。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化并鉴定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表面标志;传代培养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pcDNA3.1-VEGF165质粒和脂质体1∶3比例的混合液转染,并分为3组:转染组应用pcDNA3.1-VEGF165转染细胞,空载体转染组应用pcDNA3.1-空载体转染,未转染组不处理。通过ELISA和Western-blot检测转染后细胞中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转染组与其他两组比较,VEGF165蛋白含量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但空载体转染组与未转染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转染组不同时间点之间VEGF165蛋白含量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hVEGF165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成功分泌VEGF165蛋白。提示采用基因转染技术可将hVEGF165基因转染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并可有效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VEGF165。  相似文献   

5.
背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具有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通过基因转染的方式将胰岛素生长因子Ⅰ转染入脂肪干细胞或许能够更好的促进脂肪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定向成软骨分化能力以及对TWEAK/Fn14信号通路的影响。 方法:构建慢病毒载体pLVX-IGF-I-IRES-ZsGreenl基因并转染第3代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诱导细胞向软骨分化。同时将pLVX-IRES-ZsGreenl转染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设为绿色荧光蛋白/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单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设为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与绿色荧光蛋白/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和对照组相比,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细胞中TWEAK mRNA表达水平降低,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Col2al和Sox9 mRNA的表达水平增加,Col2a1表达水平增加,基质金属蛋白酶3以及TWEAK的表达降低。提示pLVX-IGF-I-IRES-ZsGreenl慢病毒转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后可获得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高效表达,且能下调细胞TWEAK基因及蛋白表达,可促进体外培养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转化为软骨细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促进血管再生,但在移植早期其自身分泌的细胞因子不足以维持良好的分化和再生。 目的:验证腺病毒介导的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双基因转染新西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新西兰兔梗死心肌组织的修复重建和血管再生的影响。 方法:腺病毒介导肝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双基因转染BrdU标记的新西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新西兰兔50只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4周后随机分为5组,分别于梗死心肌内注射: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d. 肝细胞生长因子。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⑤对照组注射等量无血清IMDM培养液。移植4周后观察移植细胞的分化和新生血管的形成,并通过超声多普勒检测心功能变化。 结果与结论:除对照组外,其余4组兔心功能都较移植前有明显改善(P < 0.05),其中移植双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组兔的心功能改善程度要明显高于其他3组。部分BrdU染色阳性的细胞可以分化成为内皮细胞,参与构成了梗死区域的新生毛细血管。与对照组比较,其余4组都有明显的血管新生(P < 0.05),而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组最显著。提示肝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双基因转染新西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梗死心肌可以促进心肌再生和新生血管的形成,明显改善心功能。 关键词: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移植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0.029  相似文献   

7.
背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可以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但是对于其作用于人体细胞时的生物学规律不明确。目前对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调节人体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规律国内还未见相关报道。 目的:从基因和蛋白水平观察比较不同时间点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下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方法:从成人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分为诱导组和对照组。诱导组采用终浓度为100 μg/L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别诱导3,6,12,18,24,36,48 h后收集样本,用RT-PCR和ELISA分别从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结果与结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调节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具有时间依赖性,在不同时间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量不同。与空白对照组相比,3-6 h时间段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P < 0.05),18-24 h时间段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P < 0.05),当利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时这两个时间段应当引起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8.
背景:脂肪干细胞是从脂肪组织中分离提取的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对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 目的:观察局部移植人来源脂肪干细胞对小鼠随意型皮瓣成活能力及血管新生效应的影响。 方法:体外经分离、培养及传代健康成人脂肪干细胞。于SPF小鼠背部设计蒂在头侧的随意型皮瓣设为实验组,随后于皮瓣蒂部、中部、远端分3次注射脂肪干细胞悬液、并设置以同法注射等量PBS的小鼠作对照组。移植后7 d,计算各组皮瓣成活率。移植后14 d,取皮瓣组织,随机作冰冻切片CD31免疫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皮瓣组织微血管分布情况,并对CM-Dil标记的脂肪干细胞示踪;ELISA法检测皮瓣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皮瓣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背部随意皮瓣成活率明显提高,皮瓣组织中微血管数目明显增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水平明显升高,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 < 0.05)。结果证实,人脂肪干细胞局部移植到随意型皮瓣后,可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促进皮瓣的血管新生。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虽然能促进神经再生,但因治疗方式局限,并未取得较好的疗效。应用单纯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损伤还远不能达到治疗和改善病情的目的。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颅脑损伤后功能恢复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液压冲击法建立SD大鼠颅脑创伤模型,建模后随机分为对照组(颅脑损伤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腺病毒载体介导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检测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脑内的分布及数量;利用Longa评分法于移植后1 d、3 d、1周、2周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学评分;TUNEL法检测脑组织细胞的凋亡情况。 结果与结论:Western-Blot结果显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成功转入腺病毒载体,并且能够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表达,且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 < 0.05)。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脑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 < 0.05)。移植后2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Longa评分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 < 0.05)。TUNEL检测到的凋亡细胞数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明显少于其他两组(P < 0.05)。提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够减轻颅脑损伤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效果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单独移植治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正在兴起的干细胞治疗技术及基因修饰技术有可能在肺动脉高压治疗中获得独特疗效。 目的:探讨携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肺动脉高压大鼠血流动力学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择3周龄SD雄性大鼠,于体外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及纯化,在腺病毒介导下实施基因转染,使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成功导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60只SD大鼠给予野百合碱腹腔注射(50 mg/kg)进行肺动脉高压模型复制,随机分成3组,其中肺动脉高压组于颈内静脉移植1 mL的L-DMEM培养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于颈内静脉移植1 mL空腺病毒载体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于颈内静脉移植1 mL腺病毒介导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 结果与结论:经3周治疗后,各组大鼠动脉血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其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大鼠的肺动脉收缩期压力和平均肺动脉压明显低于肺动脉高压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各组大鼠右心室的肥大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大鼠血浆内皮素1水平明显低于肺动脉高压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显示携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够改善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水平,保护机体血管的内皮细胞,并拮抗血管的收缩。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1.
Steatosis in donor liver biopsy specimens has been shown to correlate with graft dysfunction after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This 2-part (laboratory pilot, clinical retrospective) study compared the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steatosis by a pathologist with an automated measurement determined by an image analysis system. In our pilot study,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studied prospectively by feeding them a choline-deficient diet for up to 7 days. In our clinical group, data from 49 consecutive recipients of cadaver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In both studies, the percentages of microvesicular fat, macrovesicular fat, and total fat content within liver biopsy specimens were determined by an automated image analysis software program and a pathologist using the same set of slid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at content of the donor liver and patient survival and graft survival, along with levels of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prothrombin time, and total bilirubin after transplantation, were also examined in the clinical study. A direct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levels of macrovesicular fat determined by a pathologist and the automated software using livers from rats fed a choline-deficient diet and livers from deceased donors.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macrovesicular fat content in the donor liver biopsy and graft survival by both techniques. We conclude that an image analysis system can be used to automate the determination of fat content in liver biopsy specimens, and that its findings correlate with both the visual interpretation by a pathologist and graft survival. Further study is needed to determine the role of an automated technique in the evaluation of donor livers for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2.
背景:在体外定向诱导条件下,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促进血管形成。 目的:将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和游离脂肪组织混合移植,评价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对脂肪移植物存活率的影响。 方法:采用不同感染复数MOI值Ad-EGFP基因转染人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确定理想的MOI值对细胞进行标记后,与人脂肪组织混合移植于裸鼠背部(实验组),以移植单纯脂肪组织为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①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转染24 h可见绿色荧光,5 d荧光表达强度最强,传代后仍有强荧光表达。MOI值为50时转染率95.3%较为理想。②移植后6个月实验组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散在分布于部分脂肪细胞及小叶间隔中,在体内能够部分转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移植脂肪湿质量与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01),移植脂肪纤维化及坏死程度低于对照组(P=0.001)。说明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移植在体内可促进游离移植脂肪组织的再血管化,提高移植脂肪组织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背景:以少量、反复、多次脂肪注射,是目前提高脂肪移植成活率的理想方法。 目的:总结自体纯化冷冻微粒脂肪注射移植在面部年轻化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64例面部皮肤软组织老化萎缩凹陷患者,在其腹部或大腿用肿胀吸脂术抽吸微粒脂肪,经过低速低压离心纯化微粒脂肪,并在-20 ℃下低温冷冻,37 ℃下复温培养1 h后,检测脂肪组织活力,注射移植填充面部老化凹陷区域。 结果与结论:64例(186个部位)中21例接受1次微粒脂肪注射移植,35例接受2次微粒脂肪注射移植,8例接受3次微粒脂肪注射移植。患者脂肪移植后均随访6个月以上,面部老化症状明显改善,效果满意、持久,吸收率低,无感染、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发生。提示自体纯化冷冻脂肪微粒注射移植效果明显、吸收率低、可重复注射、易于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4.
目前自体脂肪作为一种填充材料已广泛运用于面部整形当中。其中自体颗粒脂肪注射作为主要的面部脂肪移植手段可用于填充各类先天或是后天的组织缺陷,也可以用于各种美容手术。然而仍有一些并发症如:脂肪存活率低、术后感染、硬结节形成、脂肪液化、脂肪栓塞等发生,引起业内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回顾临床情况结合近年相关文献,对面部颗粒脂肪移植各个步骤中预防并发症的要点,以及发生并发症后相应的处理方式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背景:唇裂畸形二期修复时应用自体真皮脂肪瓣移植报道较少,但其选材及修复后效果均有明显优势。 目的:探讨自体真皮脂肪瓣移植在唇裂继发上唇凹陷畸形修复中的应用,并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估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自体不同部位来源的真皮脂肪瓣移植修复唇裂后继发上唇不同程度凹陷的患者资料,观察上唇部红唇的外翻程度和自体真皮脂肪瓣的成活及吸收情况,查看修复后上唇部前凸效果。 结果与结论:修复后6个月随访查看真皮瓣吸收状况及前唇外翻程度,91例患者中随访76例,其中61例成活良好,效果满意,4例吸收严重,2例真皮瓣填充较多,9例上唇外翻不足,均于6个月时再次修复后取得满意效果。说明采用自体真皮脂肪瓣移植行唇裂凹陷畸形修复对于局部缺损凹陷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背景:血管基质层细胞中含有大量的脂肪干细胞,有研究显示脂肪干细胞在移植过程中可能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目的:观察脂肪干细胞在颗粒脂肪移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0只雄性SPF级BALB/C小鼠,取出正常脂肪组织,提取动物腹部脂肪中的脂肪干细胞和颗粒脂肪,选取24只裸鼠作为移植受体,所有动物分为3个实验组,分别为对照组、颗粒脂肪移植组、混合移植组(脂肪干细胞和颗粒脂肪)。2个移植组分别将颗粒脂肪细胞悬液及脂肪干细胞和颗粒脂肪混匀后细胞悬液注射到小鼠腹背左右肩胛处;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细胞基础培养液。4周后,分离血浆及取出移植物进行指标检测。结果与结论:(1)混合移植组能显著性的增加移植物的质量,降低移植脂肪的吸收率,相对于颗粒脂肪移植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移植后血浆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相对于对照组明显提升,其中混合移植组高于颗粒脂肪移植组(P<0.01);(3)颗粒脂肪移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含量明显低于相混合移植组;(4)混合移植组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颗粒脂肪移植组(P<0.01);(5)动物移植物中的细胞形态较单纯颗粒脂肪细胞完好;(6)混合移植组的脂肪油滴的数目明显多于颗粒脂肪移植组;(6)结果提示,脂肪干细胞能够显著性提高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改善移植物的微循环,显著改善颗粒脂肪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相似文献   

17.
背景:自体颗粒脂肪组织填充广泛用于修复重建领域,移植后组织大量被吸收可严重影响远期效果。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富血小板血浆对自体移植脂肪组织存活率的影响。 方法:取健康成年人腹部脂肪组织颗粒进行纯化,同时抽取少量静脉血,采用离心法提取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利用纤维蛋白胶的物理特性制备含有富血小板血浆的脂肪组织复合移植物,在裸鼠背部中线两侧各分离一个腔隙,富血小板血浆组将脂肪组织颗粒-富血小板血浆凝胶随机注射入一侧腔隙深筋膜下,对侧仅注入脂肪组织颗粒作为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个月和3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富血小板血浆组移植脂肪局部的血管增生均较明显(P < 0. 05),脂肪质量保持率均较高(P< 0. 05);移植物脂肪细胞纤维坏死率均较低(P < 0. 05)。提示早期应用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可促进移植脂肪组织局部的血管再生,增加脂肪组织的质量保持率,减少脂肪移植后的纤维坏死程度。  相似文献   

18.
背景:细胞培养实验发现胰岛素不但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修复,还能有效促进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体内实验观察胰岛素对移植脂肪新生微血管的影响罕有报道。 目的:探讨胰岛素对大鼠移植脂肪内微血管形成的作用。 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成胰岛素组和对照组,从大鼠输卵管旁取出1 mL脂肪组织,制成脂肪颗粒移植到大鼠背部,建立颗粒脂肪移植模型。胰岛素组在移植前将脂肪颗粒放入浓度为300 mU/L的胰岛素中预处理;对照组对移植脂肪组织不施加处理因素。在移植后10,20,28 d取移植的脂肪组织做苏木精-伊红和CD34血管染色,观测移植脂肪细胞变化和微血管生长情况。 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中可见移植体内有成熟脂肪细胞,细胞体积变小,部分脂肪细胞有破裂萎缩现象,细胞间有纤维组织增生,胰岛素组脂肪细胞周围纤维组织少于对照组。在10,20 d,胰岛素组微血管密度为(3.92±0.12)个/HP和(6.96±0.42)个/HP,对照组为(2.05±0.21)个/HP和(4.40±0.36)个/HP,胰岛素组微血管密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提示胰岛素能促进移植脂肪块内微血管生长,提高移植脂肪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9.
背景:微血管的生成是脂肪细胞成活的关键。研究显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分别对血管生长有促进作用。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脂肪颗粒移植成活的影响。 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将自体大网膜脂肪颗粒移植于背部,然后分别加入生理盐水,50 μ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5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50 μ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5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0 μ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0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于移植15,30 d处死大鼠取出移植物。 结果与结论:100 μ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0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实验组移植物的残余质量和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其他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可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应用可促进移植的脂肪颗粒成活。  相似文献   

20.
Injective transfer of autologous aspirated fat is a popular option for soft tissue augmentation, but several issues require attention, including unpredictability and a low survival rate due to partial necrosis. In this study, histologic features and yield of adipose-derived stromal (stem) cells (ASCs) were compared between human aspirated fat and excised whole fat. Aspirated fat contained fewer large vascular structures, and ASC yield was lower in aspirated fat. Aspirated fat was transplanted subcutaneously into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mice with (cell-assisted lipotransfer; CAL) or without (non-CAL) vascular stromal fractions containing ASCs isolated from adipose tissue. The CAL fat survived better (35% larger on average) than non-CAL fat, and microvasculature was detected more prominently in CAL fat, especially in the outer layers. DiI-labeled vascular stromal fraction cells were found between adipocytes and in the connective tissue in CAL fat, and some of these cells were immunopositive for von Willebrand factor, suggesting differentiation into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Another experiment that used vascular stromal fractions taken from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rats also suggested that ASCs differentiated into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and contributed to neoangiogenesis in the acute phase of transplantation. These findings may partly explain why transplanted aspirated fat does not survive well and suggest clinical potential of the CAL method for soft tissue augmen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