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背景:目前用于颈椎前路重建的材料较多,如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钛网等,但各种材料均存在一定的不足。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安全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椎体植骨替代材料。 目的:评估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并与自体髂骨进行对比。 方法:2009-01/2010-03对4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钛板内固定。22例行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植骨,18例行自体髂骨块植骨,采用JOA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测量Cobb角评价融合节段曲度以及融合节段椎体前缘、后缘高度。 结果与结论:患者均获得 6~14个月随访,JO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人工椎体组及自体髂骨组融合节段后缘高度和前凸Cobb角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即刻差值、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差值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根据融合标准,治疗后6个月两组融合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0.05)。提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作为颈椎前路植骨材料,融合率同自体髂骨相似,可以有效保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背景: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中需要进行植骨,但骨量常不够,需再取患者部分自体髂骨补充。 目的:探讨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在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中的应用安全性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眉山骨科医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5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实施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术中所使用的植骨材料为患者自体骨颗粒混合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 结果与结论:52例患者中,内固定后伤口一期愈合的有51例,患者局部皮肤均未出现皮温上升以及红肿、疼痛、流液等现象。患者内固定后功能和疼痛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对患者的内固定后植骨融合情况进行分析,可得内固定后3个月完全融合率达13%,内固定后6个月达54%,内固定后12个月达84%,且未出现假关节,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螺钉松动或者移位等现象,对固定节段相临椎体情况进行检查,均未出现滑脱或者移位等情况。表明在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中应用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及一定的安全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背景: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作为新型植骨材料,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中,不仅可以减少患者取骨带来的并发症,而且具有稳定的植骨融合率。 目的:比较钛网和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确诊的4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钛板内固定。其中26例行钛网植骨,22例行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仿生骨植骨,采用JOA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的恢复,测量cobb角评价融合节段曲度。 结果与结论:4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置入后3个月JOA评分较置入前明显改善,两组对比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入后3,6个月钛网组及仿生骨组融合节段cobb角相对于置入后即刻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入后3个月钛网组2例患者出现钛网沉降,融合节段椎间高度丢失。结果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仿生骨作为颈椎前路融合植骨材料,融合率高,可以有效保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在颈椎前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 探讨应用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纳米人工骨)进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颈椎病的可行性。方法 随访分析了12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纳米人工骨椎间植入融合结合前路钛合金钢板固定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平均随访5.8±0.8月,采用JOA评分评定手术效果;颈椎正、侧位及屈、伸动力侧位X线检查判定融合效果和椎间隙高度恢复维持情况。结果 纳米人工骨块融合率术后3月为81.4%、术后5月为100%;术后1周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由术前4.9±1.4mm恢复至9.5±1.6mm、颈椎生理前凸部分恢复,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和生理前凸保持良好;术后1周JOA评分由术前8.6±1.5分提高至11.6±1.5分、末次随访时为13.8±1.4分;植骨块、钢板、螺钉无松动和移位。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应用纳米人工骨临床短期效果接近自体骨移植,避免了取髂骨的各种并发症,缩短了手术时间,纳米人工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颈椎前路手术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5.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钢板螺钉内固定,广泛应用于颈椎创伤,退变性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等病。本文主要探讨在创伤颈椎体爆裂骨折或合并脊髓前骨折块压迫中的临床应用。我院自2003.1~2006.10,共收治10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7例,女3例;年龄37~49岁,平均41岁;车祸伤4  相似文献   

6.
颈前路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下颈椎失稳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姚晓东  陈宗雄  徐皓 《解剖与临床》2003,8(4):221-222,224
目的:评价创伤性下颈椎失稳征经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8例确诊为创伤性下颈椎节段性不稳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其中Orion钢板12例,AO钢板6例,Codman钢板4例,Zephir钢板6例。结果:平均随访16个月,依据Odem评分标准及截瘫指数ASIA评分标准进行手术效果评价,28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椎间高度维持良好;非常满意12例(42.9%),满意8例(28.6%),基本满意6例(21.4%),不满意2例(7.1%);总有效率92.9%,优良率71.4%。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手术可恢复并有效维持椎间高度,术后不稳节段恢复生理序列并获得即刻稳定,移植骨融合率高,是治疗创伤性下颈椎失稳征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背景:Bryan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存在争议。 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Bryan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颈椎病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 、EMBASE、OVID、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手工检索中国主要7种骨科杂志,检索Bryan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按照文中的纳入标准进行研究。提取颈椎总活动度、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等相关数据,利用RevMan4.2.2软件进行异质性和Meta分析,绘制森林图。 结果与结论:8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共883例患者,其中Bryan颈椎间盘置换430例,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 453例。Meta分析发现在治疗后3个月和24个月,Bryan颈椎间盘置换组颈椎总活动度高于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组;治疗后12个月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12个月和24个月2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24个月2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说明在治疗颈椎病时,在治疗后颈椎总活动度方面,Bryan颈椎间盘置换优于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但2种治疗方案的神经减压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背景:纳米人工骨最大优点为具有骨诱导活性和优异的成骨性能并且可任意塑型,不良反应低。 目的:观察后路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纳米人工骨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 方法:4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在入院3 d内行后路椎弓根系统固定结合伤椎植入纳米人工骨治疗,分析对比治疗前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及随访植骨融合。 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均获得9个月以上随访。患者植入纳米人工骨后7 d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 < 0.05),末次随访与植入纳米人工骨后7 d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所有病例植骨均愈合良好。结果表明,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结合伤椎纳米人工骨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对维持重建脊柱稳定性及维持矫正率效果好,植骨融合率高,愈合快。  相似文献   

9.
背景:对于骨质疏松性腰椎疾病患者,在实施后路腰椎间融合治疗时受骨密度等因素的影响会降低植骨融合率,但关于不同植骨材料及骨质疏松对后路腰椎间融合的影响,目前尚无全面的报道。目的:分析不同植骨材料及骨质疏松对腰后路椎间植骨成功率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27例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植骨材料的不同分为自体髂骨组(n=121)和融合器联合自体髂骨组(n=65)、同种异体骨组(n=41),3组中骨质疏松患者分别有20,22,6例,治疗后随访24个月,对比3组植骨融合情况、融合时间、椎间高度变化及内固定失败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同种异体骨组内固定失败率、植骨融合时间、椎间高度丢失高于自体髂骨组和融合器联合自体髂骨组(P < 0.05),植骨融合率低于自体髂骨组和融合器联合自体髂骨组(P < 0.05),自体髂骨组和融合器联合自体髂骨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骨质疏松患者中,同种异体骨组内固定失败率、植骨融合时间高于自体髂骨组和融合器联合自体松质骨组(P < 0.05),椎间高度丢失及植骨融合率低于自体髂骨组和融合器联合自体髂骨组(P < 0.05);自体髂骨组融合时间短于融合器联合自体髂骨组(P < 0.05),融合率高于融合器联合自体髂骨组(P < 0.05)。表明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过程中,使用自体髂骨或融合器联合自体髂骨均可以获得较高的植骨融合率,内固定失败情况较少;对于合并骨质疏松患者,予以自体髂骨块植骨可以获得更好的融合效果。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仅就国内外对人工骨的研究成果应用于颈椎前路手术的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背景: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物在力学属性方面和人体皮质骨十分接近,且具有成骨活性,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骨材料。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支撑材料在恢复椎体结构和高度中的作用。 方法:纳入177例脊柱疾病患者,其中男116例,女61例,年龄17-81岁,包括97例脊柱骨折、5例脊柱原发性肿瘤、17例脊柱结核及58例颈椎病,均实施前路减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支撑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治疗后随访36个月,进行影像学分析、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植骨融合、目测类比评分、JOA及SF-36评分评估。 结果与结论:经随访,除1例颈椎骨折患者在术后出现轻微支撑体移位之外,其余患者均未出现支撑体脱出或破裂现象,植骨融合率为96.0%,平均支撑体下沉距离为1.7 mm;与治疗前比较,脊柱骨折97例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得到有不同程度改善(P < 0.05);177例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JOA评分及SF-36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 < 0.05)。表明在脊柱重建过程中使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支撑材料可提高植骨融合率,有效恢复椎体结构和高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with stand-alone cages and 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 with plate-mesh are widely used techniques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There were less comparative studies about these two techniques in surgical treatment of two-level contiguous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patients based long-term follow-up.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ers have studied the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fter cervical fusion. Several studies concerned the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fter 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  相似文献   

14.
背景:自锁式ROI-CTM融合器置入治疗各类颈椎病时,其零切迹设计可明显减少对食管及咽部的影响,并简化了手术操作步骤,但其是否能够同样满意地应用于Hangman骨折,目前还没有文献报道。目的:比较自锁式ROI-CTM融合器和钛板内固定修复Hangman骨折的颈椎稳定性、融合率及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1例Hangman骨折患者,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25-62岁,按照使用的内固定分为钛板组和ROI-CTM融合器组,其中15例选择钛板进行内固定,另6例选择自锁式ROI-CTM融合器进行内固定。修复前、修复后3 d、修复后3个月,进行颈椎正侧位、过屈过伸位及颈椎CT检查,评估颈椎角度与水平位移及植骨融合率;同时评估目测类比评分与Bazaz吞咽困难分级。结果与结论:ROI-CTM融合器组修复后3 d的目测类比评分及Bazaz吞咽困难分级均优于钛板组(P < 0.05),两组修复后3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及Bazaz吞咽困难分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修复后3 d、3个月的椎体角度位移与水平位移均低于修复前(P < 0.05),两组间不同时间点的椎体角度位移与水平位移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修复后3个月,ROI-CTM融合器组枢椎滑脱完全复位率均高于钛板组(P < 0.05),两组间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均未发生融合器或内固定物排异反应、内固定断裂及松动等不良反应。表明自锁式ROI-CTM融合器修复Hangman骨折具有枢椎滑脱复位率高及术后早期吞咽困难少、颈部疼痛轻的优点。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5.
背景:现如今关于组织工程骨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骨干临界性骨缺损方面,关于其在脊柱融合中的相关研究和报道相对较少。 目的:探讨在脊柱横突间融合治疗中异种脱蛋白松质骨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应用可行性。 方法:取成年猪股骨远端松质部分,制备异种脱蛋白松质骨材料,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后,再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备组织工程骨。取24只山羊,制备横突间植骨床,随机均分为2组,观察组左侧植入组织工程骨,右侧植入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的异种脱蛋白松质骨;对照组左侧植入自体髂骨,右侧植入异种脱蛋白松质骨。植入后4,8,12周获取融合节段,进行大体观察、X射线观察、组织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检测。 结果与结论:X 射线显示,两组植入材料均固定良好,固定效果可靠。植入后不同时间点,各组植入材料均处于良好位置,材料周围组织未出现化脓或者坏死等,且均出现软组织长入、包裹,植入材料周围均未出现积液和坏死等,其中组织工程骨组影像学表现与组织学表现优于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异种脱蛋白松质骨组、异种脱蛋白松质骨组,与自体骨最接近。植入后12周,组织工程骨组最大弯曲载荷最接近自体髂骨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在脊柱横突间融合治疗中,异种脱蛋白松质骨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具有一定的应用可行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背景:作为骨修复重建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及骨传导性,但临床上中单一使用纳米羟基磷灰石尚存在许多不足。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材料的体内成骨能力。方法:取24只新西兰大白兔,进行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人工肱骨头置换,分别于置换后3,6,12,24周,进行X射线观察、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观察:不同时间点材料上端皮质均未出现骨皮质变薄、异位骨化等发生,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材料无碎裂迹象,材料四周皮质均可见模糊界面,密度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②组织学观察:置换后3周,可见大量细胞,包括间充质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置换后6周,仍可见界膜内的大量纤维组织、成纤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而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布较少;置换后12周,大范围原始骨小梁开始形成且多呈扁平状,排列整齐有序;置换后24周,组织界膜被骨细胞充斥,骨小梁表面的细胞较规则,骨组织原始细胞开始转变为板层状骨。说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材料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 ;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颈性眩晕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集17例以眩晕症状为主的患者,均经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且行颈椎盘造影诱发或加重眩晕症状、局麻药注射症状缓解或减轻,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并彻底切除病变椎间隙处后纵韧带。采用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听力及平衡委员会(CHE标准)记录术前1天及末次随访眩晕评分,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量表记录患者术前1 d及末次随访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采用交感神经症状20分法观察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1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ACDF,术中未出现脊髓、神经、血管损伤,无硬膜撕裂等并发症。手术时间(85.8±8.6)min,出血量(60.6±7.4)mL,随访12~24个月,平均(16.8±2.4)个月。术前眩晕评分平均(4.76±0.75)分,末次随访平均(1.06±0.56)分,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末次随访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为(26.53±2.85)分,比术前(14.82±0.81)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交感神经症状评分术前(6.41±1.06)分,末次随访时(2.71±0.77)分,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交感症状缓解优7例,良9例,差1例。随访时影像学检查显示植骨融合满意,未出现颈椎不稳定。结论颈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可能是颈性眩晕的一种潜在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背景:诸多研究已证实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骨形成及骨折愈合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单纯予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植入容易出现扩散和降解,无法对新骨形成予以持续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在兔腰椎中的融合效果。 方法: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构建后路腰椎横突间植骨融合模型,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在L5-6横突间植入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同种异体骨复合物),植入后6周,进行大体观察、X射线检查及组织学观察。 结果与结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组融合率、新生骨组织在总面积中所占百分比高于自体髂骨组、同种异体骨组(P < 0.05);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组、自体髂骨组拉伸强度大于同种异体骨组(P < 0.05),前两组拉伸强度无差异。X射线显示3组植骨区均可见骨痂形成;组织学显示,自体髂骨组移植物已消失,形成大量软骨,有少量骨小梁,并有一定编织骨形成;同种异体骨组有较多的纤维组织包裹材料,有骨岛形成,有数量较少的骨小梁及软骨形成;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组存在大量骨小梁和少量软骨,形成编织骨且有皮质骨形成。表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在兔腰椎中可以获得良好的融合效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颈椎病的手术治疗中填充同种异体松质骨的颈椎零切迹融合器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对19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融合系统为填充同种异体松质骨的颈椎零切迹融合器。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46~76岁,平均(61.3±2.1)岁。观察患者术后是否出现伤口感染、脑脊液漏及食管漏、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以及评估椎间融合情况,并对术前、术后1周与6个月的VAS评分及JOA评分进行评定,以确定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10.2±1.5)个月。手术时间45~120 min,平均(64.3±4.9)min;术中出血量为45~120 m L,平均(66.5±4.6)mL; VAS评分及JOA评分显示术后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0.05);术后未出现伤口感染、脑脊液漏、气管食管损伤、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等喉返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出现吞咽时疼痛,对进食稍有影响,其症状在术后2周内逐渐消失。未发现融合器移位、沉降、松动、断裂等情况。结论应用填充同种异体松质骨的颈椎零切迹融合器治疗颈椎病具有操作简单,疗效好,吞咽困难发生率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分析不同植骨融合方式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椎间高度的影响。  方法    选取65例2010年5月~2012年7月间于我院接受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将20例在术中接受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例在术中接受无端盖钛网植骨患者作为无端盖钛网组,25例在术中接受有端盖钛网植骨的患者作为有端盖钛网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手术前后椎间高度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3组术前、术后即刻与术后1年融合节段椎体前后缘高度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端盖钛网组术后融合节段椎体前后缘高度的降低值要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无端盖钛网组(P<0.05),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其余两组(8% vs 45%, 40%; χ2=8.236, 6.583; P=0.004, 0.010)。  结论    组配式端盖的钛网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更好地维持了椎间高度,降低了钛网沉陷的发生率,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