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非骨水泥假体的设计与稳定性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annley于1960s使用骨水泥固定并应用金属-聚乙烯低摩擦界面的全髋关节显著提高了关节置换的成功率,但1960s末期人们逐渐认识到了骨水泥本身所固有的一些缺陷。1960~70s一些研究机构经随访报道了骨水泥假体无法接受的高松动率。  相似文献   

2.
背景:新一代Tri-Lock BPS型股骨柄假体在原有设计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改进,目前尚少有报道总结其设计特征及手术技巧。 目的:总结Tri-Lock BPS型股骨柄假体的设计特征及其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 方法:选择Tri-Lock BPS柄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9例(10髋),其中股骨头坏死8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置换前后的髋关节功能和置换后股骨柄假体的生物学固定分别按Harris标准和Engh标准评定,置换后股骨柄假体的初始固定质量按Healy标准评定,分析透亮线、骨溶解的发生率,分别按Delee和Gruen分区描述髋臼和股骨侧的骨长入,按D’Antonio法测量股骨柄假体的下沉,股区痛则采用目测类比评分10分制评定。 结果与结论:10髋置换后X射线片显示股骨柄假体的初始固定均符合优良标准。凡手术满3个月的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可恢复至平均92分(85~96分),无主诉存在股区痛,无X射线显示的假体松动征。结果证实,Tri-Lock BPS型假体设计更符合人体解剖特征,髋关节功能恢复快,骨量保留多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背景:国外研究调查显示,在全膝关节置换中有95.2%采用骨水泥进行假体固定,但是也有专家学者认为使用骨水泥固定假体风险高。 目的:应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膝关节置换中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假体置换的效果差异。 方法:检索Medline(1996年1月至2011年8月)、Embase(1980年1月至2011年8月)、Cochranelibrary (2011年8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1990年1月至2011年8月)及相关参考文献,收集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的方法学评价文献质量,应用RevMan5.1.2 进行Meta分析。比较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假体在术后生存率、稳定性、相关并发症、翻修率、异位骨化的差异。并使用GRADEpro version3.2.2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证据评级。 结果与结论: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共1 381例患者,实验组(骨水泥组)676例,对照组(非骨水泥组)705例。4个研究比较了骨水泥组和非骨水泥组假体置换后≤5年组的膝关节生存率,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置换后≤5年骨水泥组生存率高。4个研究比较了置换后>5年组膝关节生存率,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置换后>5年组骨水泥假体组生存率高。3个研究在不同随访时间比较了置换后假体稳定性,结果显示两组间在假体稳定性上差异无显著性。4个研究在不同随访时间比较了置换后假体相关的并发症,两组间在假体相关并发症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5个研究在不同随访时间比较了置换后翻修率,两组间在假体翻修率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个研究在不同随访时间比较了置换后假体异位骨化,两组间在置换后假体异位骨化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置换后疗效均较术前明显提高,组间比较的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不论是≤5年组还是>5年组,均是骨水泥型假体生存率均高于非骨水泥型假体生存率,两组在稳定性、相关并发症、翻修率、异位骨化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相似文献   

4.
背景:股骨侧轻中度缺损翻修处理目前没有统一的解决方法。 目的:评价非骨水泥型广泛涂层长柄假体在股骨轻中度缺损的髋关节翻修中应用的临床效果。 方法:11例非感染性股骨侧轻中度骨缺损患者单髋初次翻修,均采用非骨水泥型广泛涂层长柄假体,其中8例患者行干燥同种异体颗粒植骨,3例患者未植骨。 结果与结论:11例均获随访,最短随访时间10个月,最长随访60个月。翻修后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末次随访时Harris 评分好于翻修前(P < 0.01)。翻修后2年1例股骨假体周围出现3 mm 透亮带,无明显临床症状,未作处理。患者均未见骨溶解,干燥同种异体颗粒骨融合时间3~9个月,平均5个月。提示,采用非骨水泥型广泛涂层长柄假体对股骨轻中度缺损进行髋关节翻修,可实现假体初始稳定与固定,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BACKGROUND: Hemiarthroplasty is a proven method for reconstruction of the hip joint function, especially for the elderly patients who cannot tolerate the total hip arthroplasty. However, for the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 there are still more controversial in clinical practice about using cemented or cementless femoral prosthesis for hemiarthroplasty.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repair effect of cemented or cementless femoral prosthesis when were used for hemiarthroplasty in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from 105 patients treated with hemiarthroplast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Osteoporosis was diagnosed in these patients using the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before surgery.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bone cement group (n=56) and cementless group (n=49) depending on different types of femoral stem prosthesis. The difference of efficacy between cemented or cementless femoral prosthesis when were used for hemiarthroplasty in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 was analyzed by comparing the operative time, volume of drainage, post-operative Harris scores of hip joint function and radiographic assessment (prosthesis subsidence, osteolysis, severe stress shielding,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during the follow-up after the replacement. RESULTS AND CONCLUSION: In the process of hemiarthroplasty in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 the operative time in the ce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at in the cementless group (P < 0.05).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ostoperative volume of drainage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P > 0.05). At the 1, 3, 6 and 12 of follow-up after replacemen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Harris score of hip joint function,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radiographic assessment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P > 0.05).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 the process of hemiarthroplasty in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cementless femoral prosthesis is similar to the cement femoral prosthesis, therefore two prostheses can all be selected; however, the operative time of the cement femoral prosthesis is longer than the cementless femoral prosthesis, so we can give priority to the cementless femoral prosthesis for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 who can’t tolerate a long operative time because of the poor basic condition.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对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的研究开展较多,无论是围手术期治疗还是置换后功能恢复等均日趋完善,但针对中年全髋关节置换的研究较少,尤其是置换后长期随访以及远期疗效尚存在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国内有关中年患者在全髋关节置换时如何选择假体,该选用何种类型何种材料的假体研究较少,临床中可参考的依据不多。目的:对比分析骨水泥型全髋置换和生物型全髋置换对中年患者的修复效果。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骨科接受全髋置换的60例中年患者进行5年的随访分析,年龄(37±6)岁,其中接受生物型全髋置换的患者32例,接受骨水泥型全髋置换的患者28例。统计置换后6个月、2年及5年的肢体功能恢复Harris评分及影像学评估结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生物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Harris评分在置换后6个月、2年、5年3个时点上均明显优于骨水泥组(P0.01)。生物组置入6个月后无并发症,2年后有1例发生自发溶骨性疾病,5年后2例发生假体松动。骨水泥组置入后6个月2例发生自发溶骨性疾病,1例出现假体松动,2年后3例在出现假体松动,5年后2例出现线性渗透溶。提示对于中年患者,生物型假体在髋关节功能恢复和减少并发症方面较骨水泥型假体更有优势。至少在5年的随访过程中获得了更令人满意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骨水泥假体柄在髋关节股骨侧翻修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3年8月10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及假体周围感染术后股骨侧采用非骨水泥假体柄翻修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中骨折、截骨、股骨远端开窗、股骨假体力线情况,术后定期随访。采用Harris方法评估髋关节功能,视觉模拟评分( VAS)评估术前及术后髋关节疼痛程度,根据X线片判断假体稳定性、骨愈合及骨长入情况。结果对本组病例进行了0.5~5年随访,平均随访33.4个月;术后X线检查显示术后3~6个月可见骨长入,6个月以上骨愈合及长入情况良好;随访期间未出现感染迹象,下地行走良好,无假体脱位、骨折及假体松动发生。术前Harris评分为(48.76±13.17)分,疼痛VAS评分为4.00(3.00,6.00)分。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87.11±6.69)分,VAS评分为0.00(0.00,1.00)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非骨水泥假体柄股骨假体在髋关节的股骨侧翻修术中有一定优势,且对股骨近端部分缺损患者同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应用非骨水泥型股骨柄进行人工关节置换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5月期间,39例老年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采用非骨水泥型股骨柄进行髋关节置换治疗的资料。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估临床效果;通过X线影像观察股骨侧假体的稳定性,并记录并发症。结果本组39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6~36个月,平均(25.3±9.1)个月。所有股骨侧假体末次随访时固定良好,未见假体周围骨折、感染、假体松动及骨溶解,末次随访时无大腿疼痛,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的(46.2±11.3)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96.5±6.9)分(0.05)。结论对于伴有骨质疏松的老年股骨颈骨折进行初次人工关节置换,股骨侧应用非骨水泥型假体柄可取的良好的短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背景:Ribbed解剖型生物固定柄设计符合股骨生物力学特性,具有初始稳定性好、骨长入快及应力遮挡低等优点,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目的:探讨Ribbed解剖型生物固定股骨柄假体(Ribbed柄)的设计特征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因髋关节疾病采用Ribbed柄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获完整资料者52例(52髋),男20例,女32例;置换时年龄22-78岁,平均59岁。随访时间2-4年。评估置换前后Harris评分、置换后大腿疼痛率、术中骨折发生率、切口愈合情况、脱位及翻修等。影像学重点评估股骨柄髓腔充填率、股骨柄假体下沉、假体周围放射学透亮线、骨长入、应力遮挡及骨溶解等。结果与结论:术中股骨骨折发生率为6%;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无髋关节脱位及翻修病例;大腿疼痛率为6%,均于置换后1年消失;末次随访时,平均Harris评分由置换前48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96分。置换后X射线片示所有患者股骨髓腔充填满意,平均充填率:正位片上干骺端、中段和远端分别为91%,88%和86%,侧位片上干骺端、中段和远端分别为88%,85%和81%;末次随访时,49髋(92%)为稳定性骨长入固定,3髋为稳定性纤维长入固定,股骨侧及髋臼侧假体周围均未见骨溶解;5髋(10%)发生股骨柄假体下沉,但均小于2 mm;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应力遮挡现象,其中1度31髋、2度19髋、3度2髋,无4度应力遮挡发生。提示Ribbed柄设计符合生物学固定要求,具有初始稳定性好、骨长入快及应力遮挡低等优点,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方法,但是不同类型的全膝关节置换假体固定方式术后所产生的膝关节下肢生物力学差异至今仍不明确。 目的:通过三维步态分析骨水泥固定和非骨水泥固定两种不同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膝关节生物力学差异。 方法:分别选取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以及非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各16例,通过测力台以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比较2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3个月的膝关节生物力学变化并进行对比。 结果与结论:与手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步速及步长均明显增加,支撑相在整个步态周期中的百分比明显减小, 膝关节屈在支撑相及摆动相中最大屈曲角度均明显增加,膝关节外翻角度增加。两种患者术后膝关节内翻角度以及膝关节内收力矩均明显减小。提示,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术均能有效改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步行能力以及下肢关节功能,两者间未见明显生物力学差异。  相似文献   

11.
背景:人体股骨髓腔具有扭转的解剖结构,如果股骨髓腔的扭转结构被复制到假体的柄体上,当假体插入髓腔并在假体上加载力时,假体将加载的力转换成股骨髓腔对柄体的扭转力并将该力传递到股骨近端。目的:优化股骨近端的力传递,避免假体近端应力遮挡。方法:利用人股骨标本的CT图片重建股骨髓腔的3D模型,将该3D模型作为柄体的设计模型。将定制式柄体模型与标准假体的近端模型拼合,形成定制式假体。采用机器人磨削技术制作定制式假体,并将定制式假体与标本股骨髓腔匹配。利用有限元仿真和实验方法分析假体上加载的力与假体近端扭转微动的关系。结果与结论: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股骨髓腔与柄体匹配的扭转结构,可有效地将假体上加载力以扭转力的形式传递到股骨近端,假体近端的扭转微动与柄体的微动相关,而柄体的微动可通过改变柄体与髓腔的匹配区大小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力学分析方法, 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臼杯水平位移对股骨侧非骨水泥型假体-骨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 方法 选取正常人体的骨盆及股骨为实验对象, 螺旋CT 扫描,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建立髋关节及股骨模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模拟手术, 臼杯位置从髋关节旋转中心外侧10mm处起,水平内移,每隔2 mm为一个实验组,至内移至旋转中心内侧10 mm,共分11个实验组。加载关节负荷,观察股骨侧假体-骨界面间的Von Mises应力分布情况, 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臼杯的水平位移没有改变股骨总体的应力云分布;各组假体-骨界面应力均值(4.728±2.152)-(5.431±2.465)MPa,均值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力均值、极差、标准差均随内移而降低,呈高度的负相关。近端假体-骨界面的应力变化,与整个股骨的应力变化相似。 结论 假体的水平内移可以降低股骨侧假体-骨界面间的Von Mises应力,内移可以使界面的应力分布更均匀。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文献检索和临床验证评价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假体的治疗效果。方法:以"全髋关节置换,人工假体;骨水泥"为中文关键词,以"total hip replacement,prosthesis,bone cement"为英文关键词,检索维普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1998-01/2009-12相关文献。纳入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临床应用相关文献;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献。重点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探讨:①人工关节置换的分类。②骨水泥髋关节假体材料的发展。③骨水泥髋关节假体材料治疗效果和临床验证结果。④股骨距解剖生理特点及髋关节置换操作注意要点。同时对都匀市黔南州人民医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55例采用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人工关节置换分为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和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骨水泥型适用于骨质疏松、老年患者。非骨水泥型适用于骨质条件比较好的中青年患者。针对金属与骨水泥界面抗剪强度差问题,第三代骨水泥技术对假体表面粗糙进行了处理,以增加界面抗剪强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临床验证结果,通过12个月~6年的随访,按Harrisyg评分标准,优39例,良13例,可3例。术后常规予X射线定期复查,出现髋痛3例、假体脱出1例、松动1例、关节脱位1例,无感染和股骨骨折。结论:随着多种新型骨水泥材料逐渐面世,骨水泥的性能必将更加完善,接近或达到自体骨,有望成为理想的骨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止血带策略在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从2014年3月到2017年3月,回顾性分析131例接受初次单侧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按照止血带使用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包含72名病人,在假体安装完成后切口缝合完全止血前松开止血带,而实验组的59名病人在切口缝合,患肢用弹性绷带包扎后松开止血带。本研究分析相关临床数据,包括手术时间、止血带时间、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血红蛋白降低和术后并发症。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显性失血量分别为(750.6±91.4)m L和(615.2±52.1)mL(P<0.05);隐性失血量分别为(751±252)mL和(532±281)mL(P<0.05)。对照组有明显的显性及隐性失血量增加(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出现9例和13例轻微并发症,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15),此外两组病人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全膝置换手术全程应用止血带可以明显减少显性及隐性失血量,并且没有明显增加感染、皮缘坏死、下肢水肿和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定制式人工全髋假体设计制造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延长人工关节的有效使用寿命是人工关节研究的关键,而骨吸收和无菌性松动是影响其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由于人体的绝对个性化特点,标准人工假体与病人骨骼之间的误差使二者难以很好匹配,不能确保人工关节的长期稳定。同时,一些病人骨骼呈先天性畸形或由于骨骼病变造成骨与关节大面积损坏,其骨骼关节与正常情况明显不同,亦不可能选用标准人工假体。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om puter aided design/ Com puter aidedmanufacture,CAD/ CAM)通过对病人骨骼的三维重建,为每一位病人进行特殊设计和制造,提高了假体与病变骨骼的匹配度,提高了人工关节的长期稳定性,有效防止了关节松动。本文对CAD/ CAM定制式人工髋假体的优点、设计制造、临床应用及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尚缺少S-ROM股骨柄假体应用于初次全髋置换后疗效的报道。 目的:探讨S-ROM股骨柄假体在初次全髋置换中的应用。 方法:纳入2009-04/2011-05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采用S-ROM股骨柄假体行初次全髋置换的71例(75髋)患者,置换后评估髋关节功能及假体的生物学固定效果。 结果与结论:纳入的71例患者全髋置换后X射线片显示股骨柄假体的初始固定均符合优良标准。无感染、骨折、脱位、深静脉血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置换后半年,Harris评分恢复至(93.8±3.5)分,X射线片未见假体松动征。说明S-ROM股骨柄假体具有设计合理,可调控性强,符合患者解剖等优点,可有效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S-ROM假体;假体特征;组配;髋关节功能;生物学固定 缩略语注释:VAS:visual analogue scale,目测类比评分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7.006  相似文献   

17.
背景:随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随访时间的延长,需行翻修者逐渐增多。而人工关节出现机械性松动前常已发现假体周围骨溶解,它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重,不断加重的骨溶解会引起人工关节松动,最终导致关节翻修。目的:观察非骨水泥假体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翻修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04/2009沈阳市骨科医院收治的人工关节置换后患者41例(41髋)进行了翻修,再置换关节为北京普鲁士钢研外科植入物有限公司提供的旋入式全髋关节及美国史塞克有限公司生产的非骨水泥压配式全髋关节。41个髋臼中无髋臼骨缺损8髋,GustilloⅠ~Ⅱ型髋臼松动17髋,Ⅲ型髋臼松动8髋,对上述患者直接用纯钛螺旋臼成型或髋臼底加用颗粒植骨;Ⅳ型髋臼松动骨缺损8髋,采用颗粒植骨,钛网重建髋臼,骨水泥髋臼假体成型。取出假体柄后试情况置入非骨水泥普通假体柄或加长柄,根据试骨缺损情况进行假体周围植骨,必要时捆绑带固定。结果与结论:髋臼侧进行了钛网重建植骨的8例患者翻修后3d可以下地非负重拄拐行走,其余患者均可以于翻修后3d下地负重行功能练习。翻修后随访6~66个月,无假体移位下沉等不稳迹象,无需要再重新翻修的病例,Harris评分由翻修前的平均32.6分增加到翻修后的平均88.1分。随访X射线片显示部分患者骨质改建,密度增加,未发现假体周围有新出现亮带的患者。结果提示,采用非骨水泥假体对髋关节进行翻修后,近期可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远期效果有待随访。  相似文献   

18.
背景:STAR踝关节假体可以提供踝关节的自由运动,配套的器械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安装时保证假体的平衡,且截骨量小。目的: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来对STAR假体的发展史、设计特点、临床应用适应证、禁忌证、临床疗效及其评价系统进行综述。方法:以下列英文检索词:ankle replacement AND star、ankle arthroplasty AND star、ankle prosthesis AND star,以及中文检索词:踝关节,置换,STAR假体,检索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Medline、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的相关文献。选择与踝关节假体进展、踝关节假体置换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有关文献,以及踝关节置换与Kofoed评分、Mazur评分、AOFAS评价系统有关研究文献。纳入36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分析阐述。结果与结论:至今已有3代全踝关节假体相继问世,国内使用最广的是STAR假体。改进的假体均采用踝关节运动载荷型设计,对假体的骨内部分、切骨、固定方式以及消除有害应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对15篇文献回顾STAR假体置换导致失败的原因,最常见为假体松动、力线异常、感染。踝关节的解剖结构以及独特的生物力学特点决定了人工踝关节置换后并发症的复杂性,对置换患者的选择以及踝关节置换技术水平的提高都能降低置换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背景:骨水泥对人体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且骨水泥髋关节置换后翻修的概率较高,据报道,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的远期固定效果明显优于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便于翻修。目的:探讨采用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对髋关节疾病的修复效果,并对比单侧置换与双侧置换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梧州工人医院骨科2007年7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33例(280髋)行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置换方案分为单侧置换组(186例)和双侧置换组(47例),对两组患者置换前、置换后6,12,24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大腿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末次随访髋关节疗效优良率及并发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置换前、置换后6,12,24个月的Harris评分两组间同一时期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置换后6,12,24个月的Harris评分均较置换前显著升高(P0.05)。单侧置换组的优良率87%高于双侧组的86%,但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前、置换后6,12,24个月的大腿目测类比评分两组间同一时期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置换后6,12,24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均较置换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的置换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采用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修复髋关节疾病效果显著,可有效恢复髋关节功能,单侧置换与双侧置换并无明显差异,严格置换操作,保证假体与髓腔的匹配度,可有效降低置换后大腿疼痛。  相似文献   

20.
法国医生PierreBoutin于1970年首次将氧化铝陶瓷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30多年来,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假体设计的日趋合理以及手术操作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得氧化铝陶瓷全髋关节假体应用越来越广泛。而最新的第三代高纯度氧化铝陶瓷全髋关节假体在各种生物性能方面更加优异。本文针对高纯度氧化铝陶瓷全髋关节假体的发展历史、手术技术、采用的新技术以及仍然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