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Nogo-A与脊髓损伤后的修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人类致残率最高的疾患之一,损伤修复也是神经科学领域内一道尚未解决的难题。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之一。损伤后神经缺血,局部炎症反应导致的大量上、下行纤维束阻断,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缺失,髓磷脂的破坏,胶质疤痕的形成以及相关抑制因子的存在等均直接影响损伤脊髓轴突的再生。在脊髓损伤后,胶质疤痕形成以前,脊髓的再生主要受轴突再生抑制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创伤性脊髓损伤导致轴索变性,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死亡,胶质疤痕产生,最终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脊髓损伤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等共同介导炎症反应,各细胞在不同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NF-κB通路是介导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的核心,IKKβ在整个激活过程当中起到主要的作用,损伤早期高表达;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是信号从细胞表面传导到细胞核内部的重要传递者,通过依次磷酸化将上游信号传递至下游应答分子共同调节着细胞的生长、分化、对环境的应激适应、炎症反应等多种重要的细胞生理/病理过程。JAK/STAT是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与SCI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化及炎性胶质瘢痕的形成相关;Wnt/β-cantenin经典通路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且与细胞治疗抑制SCI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小胶质细胞极化参与脊髓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并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相关研究表明,有效诱导小胶质细胞从M1促炎表型向M2抗炎表型极化,可以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炎症反应,促进组织的修复再生和神经功能的恢复。目的:文章对小胶质细胞的功能和极化、小胶质细胞极化对脊髓损伤的影响及其潜在调控策略以及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进行综述。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microglia,polarization,spinal cord injury,inflammation”,中文检索词为“小胶质细胞、极化、脊髓损伤、炎症”,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80篇文献进行总结。结果与结论:①由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稳定而持续的炎症反应,对脊髓损伤的预后至关重要。②在生理条件下,小胶质细胞处于M0静止表型,但在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活化,进而极化成M1促炎表型,导致神经组织修复能力降低和出现持续性神经炎症。③在脊髓损伤的炎症反应过程中,调控小胶质细胞向M2表型极化或至少向M2表型倾斜,有利于抑制氧化应激反应、调节突触重塑、促进轴突再生和血管生成,是一种有效的调控策略。④截止到目前的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临床药物、天然产物、miRNAs和靶点分子可调控小胶质细胞在M1和M2表型之间的转换,这为脊髓损伤后神经组织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未来需进一步研究小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过程中调控极化的详细机制。  相似文献   

4.
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其病理发生发展过程由两种损伤机制主导 ,即原发性和继发性损伤机制。对于SCI来说 ,原发性损伤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 ,而继发性损伤则是一个可逆的且可控制的过程 [1 ] 。因此 ,探究继发性损伤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继发性损伤的早期 ,存在一个重要的炎症反应过程 ,它能够触发其后发生的一系列针对受损脊髓的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反应 ;此外 ,炎症反应可以导致受损脊髓局部胶质细胞的疤痕形成 ,也有可能阻碍脊髓的再生。现已明确 ,SCI后介导炎症反应发生发展的是一类重要的细胞因子 (cytokine) ,它…  相似文献   

5.
背景:墨西哥钝口螈脊髓切断可以再生,再生过程伴随胶质细胞数目及分布的改变,研究墨西哥钝口螈脊髓全切后胶质细胞的变化,对进一步探讨其脊髓切断再生机制有重要意义。 目的:观察墨西哥钝口螈脊髓全切后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的变化。 方法:选用成年墨西哥钝口螈,分为脊髓全切组和对照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脊髓全切后1,3和10 d的损伤脊髓及周围区cd11b标记的小胶质细胞、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及髓鞘碱性蛋白标记的少突胶质细胞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脊髓全切后短期内cd11b染色阴性;脊髓损伤后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及髓鞘碱性蛋白阳性细胞染色强度,1 d组阳性细胞染色强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3及10 d组阳性细胞染色强度较对照组低。墨西哥钝口螈小胶质细胞染色阴性,可能存在不同于哺乳动物的标记蛋白;脊髓全切后3及10 d在损伤脊髓及周围区的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及髓鞘碱性蛋白阳性细胞染色强度较对照组低,提示钝口螈脊髓急性损伤早期未见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增生,无胶质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6.
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后难以再生,其中复杂的局部微环境是造成再生困难的重要原因,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在中枢神经的再生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是一种保守的细胞因子,参与炎症等免疫功能的调节。CNS损伤后MIF可以影响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在局部微环境中的免疫功能,调控损伤后炎症反应,促进血管新生,改善局部微环境,从而促进CNS再生。同时,由于损伤后局部血脑屏障被破坏,迁移浸润的巨噬细胞受到损伤刺激后在MIF的调控下可有不同极化表型,而巨噬细胞的极化状态与损伤局部的炎症和血管新生密切相关。因此,明确CNS损伤后MIF对局部微环境的调控机制将有助于改善再生微环境,为发现新的药物靶点、促进CNS再生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文题释义: 嗅鞘细胞:是一种嗅神经的支持细胞,它起源于嗅基底膜,分布在嗅球,嗅神经和嗅中枢。位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过渡区,具有降解抑制再生分子、分泌不同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轴突和髓鞘的再生、改善脊髓损伤后的微环境等重要作用。 超微结构: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脊髓损伤后损伤部位神经元的细胞膜、细胞器(高尔基复合体,尼氏体,内质网、核糖体、神经微丝、微管)、细胞核(核仁、核周体);髓鞘,轴突,突触,胶质瘢痕等亚细胞水平的变化。 背景: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其研究主要探讨脊髓损伤后微环境的影响,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后脊髓超微结构的影响未见报道。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损伤部位神经细胞、轴突、髓鞘、突触和胶质瘢痕的超微结构以及嗅鞘细胞移植对大鼠损伤脊髓的保护和神经修复再生的影响。 方法:实验方案经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8-2048)。将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3组:空白组(4只)仅仅切除T10全部椎板及T9, T11部分椎板,未对脊髓作其他处理;DF12组(8只)切断脊髓,注射DF12培养液;嗅鞘细胞移植组(8只)切断脊髓,进行嗅鞘细胞移植。于脊髓损伤后1,7,28,56 d,对各组大鼠麻醉后取出脊髓,透射电镜观察脊髓损伤区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与空白组比较,DF12组大鼠脊髓损伤区神经元胞体内细胞器明显减少,轴突、髓鞘和突触的超微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嗅鞘细胞移植组损伤区的神经元胞体内细胞器明显增加,核仁明显,促进轴突、髓鞘和突触的再生,且胶质瘢痕明显较少;②嗅鞘细胞移植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周细胞的反应比较轻微;③结果说明,脊髓损伤后嗅鞘细胞移植可有效地保护脊髓损伤区的神经组织,促进轴突、髓鞘和突触的再生,抑制神经胶质和周围细胞的增生反应,从而使损伤后微环境有利于神经元、轴突和突触再生。ORCID: 0000-0001-6049-2551(王国毓)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背景:研究表明微囊化兔许旺细胞移植于大鼠损伤脊髓后,能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脊髓再生,但具体作用途径尚不完全清楚。目的:观察微囊化兔许旺细胞移植于损伤大鼠脊髓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以及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方法:取家兔坐骨神经以双酶消化法制成许旺细胞悬液后,再用气体喷入法制成海藻酸钡-许旺细胞微囊。同法制备不包被许旺细胞的空囊。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细胞组、空囊组、微囊组建立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分别于损伤处植入明胶海绵吸附的10μL许旺细胞悬液、10μL空囊、10μL海藻酸钡-许旺细胞微囊;正常组不做任何干预。采用BBB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制作脊髓标本切片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尼氏染色行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造模后即刻大鼠右后肢出现瘫痪;材料移植后7,14,28d,微囊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明显恢复,BBB评分明显优于细胞组、空囊组(P0.05或P0.0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阳性细胞主要见于神经元细胞的胞浆及胶质细胞的胞核内。材料移植后第1,3,7天,胶质细胞主要在脊髓损伤附近处表达,其中第3天表达量最大;第14天在神经元细胞的胞浆内可见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微囊组表达程度明显高于细胞组、空囊组;之后各组表达程度均明显下降。提示微囊化兔许旺细胞移植于损伤大鼠脊髓后,可以抑制异种移植后免疫排斥,减轻炎症反应,增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促进后肢功能恢复和脊髓再生。  相似文献   

9.
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在受损后出现一系列病理过程如不同程度的细胞死亡、组织水肿、胶质瘢痕形成和脊髓运动功能丧失,从而造成患者瘫痪.虽然临床治疗未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实验室的研究却取得了很大进展.神经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以往认为损伤轴突不能再生的观点,细胞移植,基因工程,分子技术发展等给脊髓损伤修复带来了广阔的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10.
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与脊髓损伤轴突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后传导束的纤维不能有效再生是脊髓损伤后修复与功能重建的难点之一,其中屏障之一是神经胶质瘢痕,主要由星形胶质细胞和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chondroitin sulfate proteoglycans,CSPGs)组成,轴突不能穿过神经胶质而再生,屏障导致营养不良,再生受阻。目前有关胶质瘢痕的形成过程与调控、CSPGs参与胶质瘢痕形成的机制、以及如何有效地控制瘢痕的形成从而促进轴突再生,仍存在许多未知领域。  相似文献   

11.
中药促进大鼠脊髓修复再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脊髓神经毡等超微结构的变化和中药脊髓Ⅰ号对大鼠损伤脊髓的保护作用和促修复再生作用。方法:制备下胸髓右侧半横断损伤的Wistar大鼠模型,用透射电镜观察和分析,脊髓Ⅰ号对脊髓损伤区神经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其与受损神经组织修复再生的关系。结果:(1)在空白对照组大鼠,脊髓损伤区神经元胞体,轴突和树突野的超微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服用脊髓Ⅰ号可以保护脊髓损伤区的神经元,并且促进受损神经元胞体,神经纤维和树突野的修复再生;(2)脊髓Ⅰ号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周细胞的反应比较轻微。结论:脊髓损伤后及时服用脊髓Ⅰ号,可以有效地保护脊髓损伤区的神经组织,抑制神经胶质和周细胞的增生反应,创造有利于神经元再生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神经元样细胞联合移植可有效促进猕猴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的恢复。 目的:观察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神经元样细胞移植抑制猴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的作用是否优于单纯细胞移植。 方法:取12只恒河猴,采用改良Allen氏法制作急性重度脊髓损伤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实验组以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神经元样细胞移植修复,对照组以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神经元样细胞移植修复,空白对照组以磷酸盐缓冲液修复。修复后5个月,取出脊髓组织制成石蜡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胶质瘢痕的形态特征、构成特点及瘢痕中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检测胶质瘢痕面积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的平均吸光度值。 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部位胶质瘢痕由混合性增生的星形胶质细胞和组织细胞构成。空白对照组脊髓胶质瘢痕累及范围广,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显著,神经丝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阴性,胶质瘢痕面积、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平均吸光度值高于实验组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对照组脊髓胶质瘢痕累及范围较局限,神经丝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有少量神经纤维通过瘢痕区,并且实验组胶质瘢痕面积、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平均吸光度值低于对照组(P < 0.05)。结果表明,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移植可更强抑制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观察纤维蛋白-纤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复合支架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和胶质瘢痕形成的影响,评价该支架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本研究将圆柱状复合支架移植入大鼠脊髓完全横断缺损部位,同时以该模型动物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4w、8w、12w对动物下肢运动功能进行BBB评分。然后取出支架/脊髓组织,用免疫荧光双标和免疫印迹技术分析损伤部位神经纤维再生和胶质细胞增生情况;并用透射电镜观察支架移植部位的组织学结构。结果显示:术后4~12w支架移植组动物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于术后4w,移植组可见支架内有少量神经纤维,此后神经纤维逐渐增多,而胶质细胞增生不明显;对照组脊髓损伤局部可见坏死空洞,空洞周边胶质细胞增生明显。免疫印迹检测结果表明,移植组神经丝蛋白(NF-200)相对含量高于对照组;对照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相对含量高于实验组。以上结果提示:纤维蛋白支架移植可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并抑制胶质瘢痕形成。纤维蛋白(原)作为生物材料用于构建修复脊髓损伤的组织工程支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背景:既往研究集中于如何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再生,但对于如何抑制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过度增殖反应的因素、从而改善神经再生的环境研究尚少。 目的:观察Akt/mTOR/p70S6K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反应性星形胶质化形成的影响,从而为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环境、修复脊髓损伤提供分子学机制依据。   方法:建立SD大鼠轻型脊髓损伤模型,分为4组:实验组造模后行ATP治疗7 d;对照组造模后行等量生理盐水治疗7 d;干预组造模后行等量的ATP联合雷帕霉素治疗7 d;假手术组椎板切除后行等量生理盐水治疗7 d。分别于造模后1,3,7,14 d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法检测Akt、p-Akt、mTOR、p-mTOR、p70S6K、p-p70S6K、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变化,并采用 BBB 运动功能评分评价大鼠脊髓损伤后经不同方法治疗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假手术组大鼠脊髓中Akt/mTOR/p70S6K信号通路分子呈低水平表达,在脊髓损伤后其表达增加。外源性ATP可显著增强大鼠受损脊髓中Akt/mTOR/ p70S6K信号分子的表达,而雷帕霉素可明显抑制ATP诱导的表达上调。激活的Akt/mTOR/p70S6K信号通路可显著减弱受损脊髓组织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抑制脊髓损伤后过度的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反应,促进脊髓损伤后BBB运动功能评分增加,而雷帕霉素阻碍了由ATP诱导的上述效应。结果证实,ATP通过诱导Akt/mTOR/p70S6K信号通路激活抑制大鼠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瘢痕的形成,具有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环境、促进脊髓损伤修复和改善神经功能的潜能,此信号通路是治疗脊髓损伤的重要干预环节。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5.
脊髓损伤后水通道蛋白-4的时程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脊髓损伤后水通道蛋白-4及其mRNA的变化规律,应用改良Allen脊髓损伤的模型,于术后1、3、7和14 d取脊髓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AQP-4的表达。结果表明,AQP-4及其mRNA表达丰富的部位主要集中在损伤脊髓的后索、前索和后角,以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为主。AQP-4及其mRNA表达在脊髓损伤后1 d开始增加,在脊髓损伤后3 d达到高峰。随后下降,对应的病理改变为细胞内水肿。本研究结果提示:胶质细胞AQP-4表达增强与早期损伤性脊髓水肿密切相关,它可能是形成早期细胞内水肿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脊髓损伤(SCI)机制分为初级阶段和次级阶段。初级阶段是不可逆转的原发机械性损伤过程,次级阶段是可逆且可控制的继发性损伤引发的炎症反应、脂质过氧化反应、细胞凋亡等生物化学反应过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对SCI进行干预治疗,其治疗机制主要为减轻SCI区炎症反应,抑制氧化应激,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分化成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促进轴突再生及髓鞘重新形成。SCI机制的发生是一系列多元化生物化学反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其治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其机制亦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但具体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小胶质细胞反应性、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脱失与坐骨神经再生之间的关系,制备了SD大鼠右侧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术后3d和7d测定相应脊髓节段小胶质细胞免疫反应性、腹角运动神经元数量,4周时于光镜和电镜下评价坐骨神经变性和再生。结果显示:(1)坐骨神经损伤后3d,脊髓腹角小胶质细胞OX-42免疫反应性开始明显增强(P<0.05);(2)脊髓腹角损伤同侧与对侧运动神经元数量比明显降低(P<0.05),说明同侧运动神经元存活数量减少;(3)组织学评价显示损伤神经再生不良;(4)simvastatin(一种降胆固醇药物,具有潜在的免疫调节作用)干预组较非simvastatin干预组小胶质细胞进一步激活,运动神经元存活数量增加,坐骨神经再生良好。本研究结果提示,脊髓腹角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可能在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再生中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成年大鼠脊髓完全性横断模型研究反应性胶质细胞的时空分布和变化。将30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T9横断伤1周、2周、4周和8周组,每组6只。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图像分析系统对各组动物脊髓内星形胶质细胞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脊髓横断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数目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距损伤近侧端较距损伤远侧端的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目增加显著(P<0.05);脊髓横断组髓磷脂碱性蛋白(MBP)阳性的少突胶质细胞数目的时间及空间分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结果提示,星形胶质细胞是胶质瘢痕的主要成分,而少突胶质细胞在瘢痕形成过程中并非是反应活跃的成分。  相似文献   

19.
背景:研究证实,他克莫司不仅抑制T细胞的增殖、活化,还能抑制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在损伤局部聚集、活化及相关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继发性炎症反应对原发损伤周围正常组织的破坏,从而对损伤局部的神经组织起保护作用。目的:观察他克莫司对神经干细胞移植大鼠脊髓损伤后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孕13dSD大鼠神经干细胞。显微镜下动脉瘤夹夹闭SD大鼠T8脊髓,建立压迫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损伤后7d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对照组,于损伤中心定向注射生理盐水;细胞移植组,于损伤中心定向注射神经干细胞;他克莫司组,于损伤中心定向注射神经干细胞同时给予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1mg/(kg?d)腹腔注射连续7d。1,2,4,8周后,通过BDA顺行示踪、苏木精-伊红与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检测,观察移植后脊髓组织再生和神经元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对照组在损伤中心端远侧无神经纤维通过。细胞移植组与他克莫司组在治疗1周后有部分神经纤维通过,8周均有部分BDA阳性标记的皮质脊髓束再生通过脊髓损伤部位,特别是他克莫司组可延续至距损伤中心1.7cm。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细胞移植组与他克莫司组2周时坏死灶开始缩小,泡沫细胞减少。电镜结果显示,他克莫司组1周时即出现较正常的微丝和微管结构,8周时星形细胞、许旺细胞、髓鞘典型多见,神经轴突的终末有较多的兴奋性递质和不典型的轴树连接,出现较多的结构正常的髓鞘。说明损伤大鼠移植神经干细胞后联合应用他克莫司后可减轻早期的急性炎症反应,保证神经细胞的存活,具有神经保护和神经营养作用,可加快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脑损伤后炎症反应与白细胞介素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凡  李树清 《微循环学杂志》2003,13(3):46-48,51
血 管硬化的发生发展、缺血性中风 ,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损伤均可引起脑内炎症反应 ,作为免疫防卫系统完整体系的一部分 ,炎症反应在组织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研究发现炎症反应还能导致继发性神经元损伤。炎症反应发生时外周多形核白细胞 (Polymorphonuclearleurocyte ,PMNL)活化、趋化并浸润到损伤部位 ;同时伴随脑内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活化 ;炎症反应期各种炎症介质释放 ,化学趋化因子家族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8(Interleukin 8,IL 8)表达增加 ;并与多种细胞因子相互调节 ,在脑损伤后的炎症反应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