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的方法对预防PICC置管时发生颈内静脉异位的作用。方法:将329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置管时采用深吸气后闭气法,使胸腔内负压增大,胸腔内的大静脉和右心房扩张,静脉回心血量增多,利于导管随血流顺利置入上腔静脉。对照组置管时采用传统的偏头法嘱患者头转向穿刺侧,使下颌尽量靠近肩部,以阻断颈内静脉。置管后拍胸部正侧位片,以确定导管是否存在异位。结果:观察组发生颈内静脉导管异位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深吸气后闭气可有效预防PICC置管时发生颈内静脉导管异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在PICC置管时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阻断颈内静脉的方法对预防PICC置管时发生导管异位的作用。方法将118例PICC置管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观察组在送管时让助手采用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照组在送管时采用传统的偏头法以阻断颈内静脉。置管后通过胸片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异位率。结果观察组发生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预防PICC置管时发生导管异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B超探头压迫法在阻止PICC导管异位入颈静脉中的效果。方法将592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6例)和对照组(29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穿刺送管,即当导管即将进入锁骨下静脉中段时,嘱患者将头转向穿刺侧,下颌尽量靠近肩部;观察组在导管即将进入锁骨下静脉中段时,采用B超探头压迫颈静脉法。观察两组置管异位入颈静脉的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异位入颈静脉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P0.05)。结论超声探头压迫法能有效预防PICC导管尖端误入颈静脉,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颌靠肩抽回血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误入颈内静脉中的应用。[方法]将96例PICC置管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44例,观察组采用常规屈颈向术侧偏头的方法,将导管送至测量的长度后保留导丝及针套,再次下颌靠肩抽回血,对照组采用常规屈颈向术侧偏头的方法,将导管送至测量的长度后拔出导丝及针套,常规抽回血(没有下颌靠肩)。观察两组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PICC置管术送管过程中采用下颌靠近肩抽回血法,可减少导管异位误入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颌靠肩抽回血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误入颈内静脉中的应用。[方法]将96例 PICC置管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44例,观察组采用常规屈颈向术侧偏头的方法,将导管送至测量的长度后保留导丝及针套,再次下颌靠肩抽回血,对照组采用常规屈颈向术侧偏头的方法,将导管送至测量的长度后拔出导丝及针套,常规抽回血(没有下颌靠肩)。观察两组 PICC 导管异位颈内静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 PICC 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PICC 置管术送管过程中采用下颌靠近肩抽回血法,可减少导管异位误入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法在预防PICC置管时导管异位颈内静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142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6例和实验组66例。实验组在置管过程中送管至15cm时,助手采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下端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屈颈向术侧偏头的方法。观察两组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无1例导管被送人颈内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零;对照组3例导管被送入颈内,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3.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PICC置管术送管过程中,采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法,可明显减少导管异位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时预防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有效方法。方法:将2012年10月~2014年3月我院160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患者上肢外展与躯干呈90°体位,当导管头端到达肩部时采用偏头法;试验组送管前对导管进行塑形、当导管头端送至肩峰时再采用举臂贴头体位。置管后比较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ICC置管时采用对导管塑形和举臂贴头法能明显降低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颈部静脉阻断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位的价值比较,为临床护理操作方法改进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于该院行PICC置管患者28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3例。对照组患者在置管时采取传统偏头法同时助手可辅以指压法进行颈部静脉阻断,观察组患者则采用按压器法阻断颈部静脉,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时间、导管总异位率、颈部静脉异位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总异位率及颈部静脉异位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按压器法阻断颈部静脉可显著降低PICC置管时导管异位率,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B超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ters,PICC)中导管头端异位的应用效果,以期提高置管成功率。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3年4月1日至2013年9月31日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静脉输液门诊进行PICC的患者488例为研究对象,按就诊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n=237)和观察组(n=251)。对照组患者置管时采用转头曲颈法,观察组患者置管时采用B超探头横切按压颈内静脉加以探测定位,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发生PICC头端异位的情况。结果对照组237例中5例患者置管后X线摄片示导管尖端异位入颈内静脉;观察组251例中2例患者穿刺置管中发现异位入颈内静脉,立即调整后X线摄片示置管成功。结论 B超不仅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对PICC置管过程中防止导管头端异位入颈内静脉有着较好的定位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金瑛  吴玉琴  苏琴 《护士进修杂志》2013,(24):2267-2268
目的探讨低半卧位联合指压颈内静脉阻断法在神经外科患者PICC置管时预防导管异位的作用。方法将2012年6~12月收治的7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偏头法阻断颈内静脉;2013年1~4月收治的79例患者为观察组,在置管前取低半坐卧位(床头抬高20°~30°),送管至肩膀时,让助手采用指压颈内静脉阻断法。置管后,通过床边超声探测或胸片结果,比较两者导管异位率。结果观察组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低半坐卧位(抬高床头20°~30°)联合指压颈内静脉阻断法,对预防神经外科患者PICC置管时发生导管异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郑艳  李莉  秦碧勇 《护士进修杂志》2016,(21):1923-1928
目的对已发表的文献采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估压迫法阻断颈内静脉预防PICC置管时导管异位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关于压迫法阻断颈内静脉预防PICC患者置管时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OR值及其95%CI,并进行发表偏倚评估及敏感性分析。结果 Meta分析共有10项符合条件的研究纳入,共有1 263例通过B超引导下压迫法阻断颈内静脉配合PICC导管置入手术和1 261例通过传统的"偏头法"阻断颈内静脉配合PICC导管置入手术。Meta分析结果表明:压迫法阻断颈内静脉配合PICC导管置入比常规"偏头法"阻断颈内静脉配合PICC导管置入显著降低了PICC置管术中导管异位颈内静脉发生率[OR=0.24,95%CI(0.14,0.42),P0.01]。结论通过B超引导采用压迫法阻断颈内静脉配合PICC导管置入,可降低PICC导管置入手术中导管尖端异位发生率,尤其是颈内静脉导管尖端异位发生率,在当前的证据下可推荐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3种不同阻断颈部静脉的方法对预防PICC置管时发生颈部异位的作用.方法 将480例拟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60例,A组在送管时采用传统的偏头法,B组让助手协助采用指压法,C组让助手采用按压器法以阻断颈内、颈外静脉.置管后比较3组患者导管异位率.结果 3组首次穿刺颈部静脉异位率及总异位率比较,C组异位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按压器阻断颈部静脉的方法较指压法和偏头法更能有效预防PICC导管异位至颈部静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黄敏清  黄蝶卿  方奕  宋文强 《护理研究》2013,27(21):2228-2230
[目的]探讨PICC置管病人改良置管体位对导管异位的影响。[方法]选择PICC置管病人196例,签署PICC置管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根据PICC置管行经静脉的解剖位置,观察组PICC置管时采用改良体位,改变传统置管上肢摆放的体位,使穿刺侧上肢与躯干成钝角(90°~180°),对照组PICC置管时使用常规体位(常规手臂外展90°),比较两组病人的导管末端位置、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率、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和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两组导管末端位置、导管异位和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PICC置管体位可以有效预防导管异位,解决因导管异位带来的并发症,确保导管安全留置,为预防导管异位提供临床实践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改良体位联合按压法在预防颈外静脉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科经颈外静脉行PICC置管的患者11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体位及按压部位的置管方式,观察组采用改良体位联合按压法置管,观察比较2组患者导管异位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导管异位3例,对照组导管异位11例,观察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采用改良体位联合按压法,能够有效降低导管异位发生,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压迫颈静脉法预防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尖端误人颈静脉的效果。方法将216例选择贵要静脉穿刺的PICC置管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穿刺,观察组在对照组操作的基础上,采用压迫颈静脉法,观察两组置管误入颈静脉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尖端误入颈静脉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压迫颈静脉法进行PICC置管,能有效预防PICC导管尖端误人颈静脉,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PICC置管前超声探查颈内静脉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行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置入PICC脑出血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PICC操作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操作方法基础上给予置管前行超声探查颈内静脉。观察比较2组脑出血患者PICC操作时间及导管异位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置入PICC后导管异位颈内静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ICC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置入 PICC的脑出血患者置管前行超声探查颈内静脉,并对颈内静脉进行体表定位便于PICC送管时助手按压颈内静脉,可有效预防 PICC操作时导管异位颈内静脉,并减少置管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按压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4年8月-2016年5月在本科室会诊行PICC置管患者1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按传统的偏头法,观察组根据患者的颈部与肩部空隙的大小情况制作合适的按压布条,当导管头端送至15cm时将布条放置在颈内静脉的位置,助手将制作的布条在颈内静脉的位置向内、向下按压至最底部,嘱患者偏头并同时用下巴压紧布条。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11%vs 3.33%,P0.05)。结论 PICC置管时使用布条按压颈内静脉的方法能降低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耸肩法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置管体位操作,观察组在耸肩下进行置管操作。置管成功后拍胸片确定导管头端位置,比较两种方法的异位率。结果共有7例患者发生导管异位,其中,对照组6例(21.43%),观察组1例(3.57%)。观察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08,P=0.043 4)。结论耸肩法能有效地降低在置管过程中PICC导管穿刺的异位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送管方法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0月~2014年9月经贵要静脉行PICC置管的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设为对照组;将2014年10月~2015年9月经贵要静脉行PICC置管的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设为观察组,两组在PICC置管过程中,均采用传统的转颈法预防颈内导管异位发生,观察组当导管头端到达肩部时将穿刺侧上肢向头部上举与操作平台形成30°,送入导管至所需长度。观察两组颈内导管异位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PICC置管中,在传统的转颈法基础上,当导管头端到达肩部时将极低出生体重儿上肢向头部上举与操作平台形成30°,可降低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率,从而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析3种颈部静脉阻断在预防PICC(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时导管异位实际价值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PICC置管210例患者为研究资料,依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3组,每组70例。送管时实施传统偏头法治疗Ⅰ组,助手协助实施指压法治疗Ⅱ组,为将颈外和颈内静脉阻断让助手实施按压器法治疗Ⅲ组。置管后对比观察Ⅰ组、Ⅱ组和Ⅲ组患者导管异位率。结果将Ⅰ组、Ⅱ组和Ⅲ组患者首次穿刺颈部异位率、总异位率情况比较,组间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Ⅰ组患者总异位率和颈部静脉异位率最高,其次为Ⅱ组,最低为Ⅲ组。结论相比偏头法与指压法,实施用按压器将颈部静脉阻断法,能够对PICC导管异位直至颈部静脉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