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联合药物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严重影响老年男性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关注。药物治疗是BPH的一线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治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郭震华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1998,13(4):147-149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老年男性常见病。男性65岁以后,多数前列腺组织学提示有BPH,但约2/3出现症状,其中仅1/3需要治疗。当前BPH治疗方法颇多,应根据病情及患者实际情况考虑是否需要治疗,是采用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或者其他治疗。治疗方案按症状评分、尿流年测定、 相似文献
3.
保列治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井汉国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0,15(4):303-304,319
目的研究药物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合理方案。方法对90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例给予5α-还原酶抑制剂(保列治);对照Ⅰ组30例,给予α1A受体阻滞剂(哈乐);对照Ⅱ组30例,给予保列治+哈乐。对比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用药3个月、6个月及1年后症状评分、最大尿流率、前列腺体积变化情况。结果治疗3月后,2个对照组在症状评分、最大尿流率方面优于试验组(P〈0.05)。6月后,试验组与2个对照组在症状评分、最大尿流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在前列腺体积缩小方面优于对照Ⅰ组(P(0.05)。1年后,试验组与对照I组在以上观察项目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Ⅱ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药物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6月内可联合应用保列治与哈乐,6月后可单独应用保列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组以应用非那雄胺治疗的门诊BPH患者为对象,研究服药依从性、停药和换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门诊电子数据库资料,自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共入组655例初诊接受非那雄胺治疗的BPH患者,平均观察期12个月,计算依从性、停药和换药例数,采用多因素分析,分别评估其影响因素。结果:依从性良好、停药、换药比例分别为32.4%、58.0%和9.6%。年龄较大(≥60岁),非那雄胺与α受体阻滞剂联合治疗,有慢性合并症等是依从性良好的预测因子。年龄较小者易于停药和换药。非那雄胺单药治疗者易于停药。结论:年龄<60岁以及接受非那雄胺单药治疗的患者总体依从性较差,临床医生应注意提高这些人群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5.
熊旭林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1993,8(4):250-252
2.1 抗雄激素抗雄激素药物对BPH的作用可能是:①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产生,减少睾酮的分泌,使血浆睾酮水平降低;②抑制睾丸和肾上腺C19-21碳链(断裂)酶的活性;③抑制前列腺内的5α-还原酶的活性,阻止睾酮转变为DHT;④竞争性抑制前列腺内DHT与胞浆和胞核内结合蛋白的结合。醋酸环丙氯地孕酮(Cyproteroneacetate,CPA)是一种类固醇抗雄激素,能减低血浆睾酮并阻断雄激素与前列腺细胞胞浆结合。CPA可使实验狗的前列腺上皮细胞萎缩,证明其能预防前列腺增生。有人证明CPA具有以下作用:能有效地排空膀胱,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那雄胺在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继发血尿的临床应用价值,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收集良性前列腺增生继发间歇性血尿患者86例,平均年龄73岁。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患者23例,均未使用非那雄胺;常规剂量组患者30例,每日口服非那雄胺5mg(5mg,qd);大剂量组33例,每日口服非那雄胺10mg(5mg,bid)。随访时间12个月,随访期间每个月复查一次尿常规,观察血尿复发情况及程度。结果:经过为期一年的随访观察,对照组出现反复血尿15例(65.2%),其中2例因血块堵塞急诊入院进一步处理,3例因反复血尿行手术治疗;一般剂量组有7例(23.3%)出现间歇性血尿,其中1例因反复血尿行手术治疗;而大剂量组仅5例(15.2%)出现间歇性血尿,无患者需手术干预。结论:非那雄胺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继发性出血有显著疗效,大剂量应用非那雄胺可提高其疗效。 相似文献
7.
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鲍镇美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0,21(9):564-567
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是老年人常见疾病 ,40岁前发病率很低 ,5 0岁者占40 % ,80岁者近 90 % ,至 90岁时 ,若行前列腺组织学检查则几乎 10 0 %发现前列腺增生[1] ,约 2 5 %的患者发生尿路梗阻需要药物和手术治疗。一个世纪以来 ,手术作为唯一治疗BPH的方法 ,虽然效果较好 ,死亡率不高 ,但仍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美国医师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TURP)后长期随访 ,发现 2 0 %~ 2 5 %的患者远期效果不甚理想 ,术后仍有尿路症状。随访 10年以上者 ,约 15 %~ 2 0 %的患者需再次手术 ,术后发生尿失禁者占 2 %~ 4% ,阳萎占5 %~ … 相似文献
8.
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鲍镇美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6,17(7):387-392
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药物治疗鲍镇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是老年人常见疾病,50岁者占40%,80岁者则近90%的老年人组织学检查均有前列腺增生,部分发展成临床有症状的BPH。前列腺增生引起膀胱颈梗阻,影响泌尿系统的正常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排尿症状,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保列治治疗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经临床确诊的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40例,口服保列治5 mg,1次/d,共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尿流率、残余尿量、前列腺体积及前列腺液常规等指标测定。结果 用药3个月后IPSS平均降低31.6%,最大尿流率平均升高38.3%,残余尿量平均减少38.6%。前列腺体积平均缩小18.1%。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平均减少39.8%。前列腺液检查好转率50%。前列腺体积≥40 mL组及<40 mL组的前列腺液检查好转率分别为66.7%及31.6%,两者比较P<0.05。结论 保列治治疗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对慢性前列腺炎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均效果良好。对慢性前列腺炎伴前列腺体积较大者效果尤佳。 相似文献
10.
保列治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2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告保列治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25例。结果显示:症状积分减少29%(P<0.01),最大尿流率增加26.8%(P<0.01),膀胱残余尿减少57.8%(P<0.01),而前列腺重量减轻27.9%(P<0.01),血清前列腺特异(PSA)下降28.6%(P<0.01),经临床应用表明此药副作用低,并初步认为保列治是治疗前列腺增生有前途的药物。 相似文献
11.
Monga M 《International urology and nephrology》2002,33(1):67-68
International Urology and Nephrology -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讨非那雄胺对BPH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收集前列腺电切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BPH的标本30例,按照患者术前服用非那雄胺时间长短分为A、B、C三组,A组为长期服药组(n=10),年龄65~89岁,平均74岁,服药时间6~60个月,平均30.6个月;B组为短期服药组(n=10),年龄65~79岁,平均71.7岁。服药时间1~3个月,平均2.5个月;C组为对照组(n=10),年龄61~81岁,平均72.2岁。使用核酸末端原位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前列腺组织细胞的凋亡率,比较三组之间凋亡率的差异以及凋亡率与服药时间的关系。结果:A、B、C三组前列腺组织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20%(7%±5.660)、2%~25%(9.7%±7.9%)、2%~20%(5.9oA±5.5%),依据研究结果,服用非那雄胺有增加前列腺细胞凋亡率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时间与凋亡率的相关性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A、B组与C组细胞凋亡率的比较,虽然三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但A、B组的细胞凋亡率有增加趋势,这可能与研究样本量少、患者之间个体差异性大、BPH的发病机制较复杂等多种因素有关。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探讨非那雄胺治疗BPH的药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坦索罗辛和非那甾安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80例,平均年龄64.5岁,随机分为两研究组,两组患者治疗前I-PSS、最大尿流率、剩余尿量和前列腺体积的基线值差异比较无显著性意义,观察记录治疗12周前后I-PSS、最大尿流率、剩余尿量和前列腺体积的变化。结果坦索罗辛组治疗后I-PSS、Qmax和剩余尿最均有明显改善(P<0.05),非那甾安组治疗后剩余尿量有明显改善(P<0.05),坦索罗辛组比非那甾安组在改善I-PSS和Qmax方面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坦索罗辛较非那甾安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起效快,改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特别是在Qmax和IPSS方面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Few studies have reported the treatment of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PH) in Asian patients. We assessed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doxazosin, a selective alpha1-adrenoceptor antagonist, in the treatment of Korea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BPH.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ninety-five men, aged 48 years or older with clinical BPH, were enrolled in a 12-week, open-label, baseline-controlled, dose-titration, multicenter study. A 2-week, single-blind, placebo run-in was followed by 10 weeks of doxazosin treatment, initially administered at 1 mg/day, with upward titrations (2, 4, or 8 mg/day) at 2-week intervals. The 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 (IPSS) was used to assess efficacy after 4, 6, and 10 weeks of active treatment. RESULTS: The intent-to-treat (ITT) population comprised 249 patients (mean age 63.6 years). Doxazosin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mean total IPSS by 48%; similarly, the obstructive and irritative subscores were reduced from baseline by 51% and 39%, respectively (P < 0.001 for all scores: Wilcoxon rank sum test). In a subset analysis of 170 normotensive and 78 hypertensive patients,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mean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s relative to baseline were observed only in the hypertensive subset (P < 0.01). Similar results in mean IPSS were observed in older (> or =65 years, n = 100) and younger (45-64 years, n = 140) patients, as well as between normotensive and hypertensive patients. Thirty-nine patients reported adverse events: The most frequent were dizziness, dyspepsia, asthenia, somnolence, and dry mouth. CONCLUSIONS: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oxazosin treatment for BPH were confirmed in this Asian population.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total IPSS, as well as obstructive and irritative subscores, were observed. 相似文献
15.
电化学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实验及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电化学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 观察电化学治疗对实验犬前列腺、邻近脏器形态结构及其心电图、肛温、电解质的影响 ;通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 (QOL)、最大尿流率 (Qmax)、剩余尿 (PVR)、前列腺体积 (V)观察 11例患者的治疗效果 ,前列腺血流阻力指数 (RI)评估局部血流量变化。 结果 合适长度电极 (从前列腺尿道内口计算 ,比对应的前列腺尿道短 10mm)对犬前列腺尿道有直接损伤作用 ,达到治疗效果 ;超长电极组 (比对应前列腺尿道长 10mm)可发生尿道直肠瘘、尿失禁等并发症。对其他邻近脏器均未见明显损伤。监测心电图、直肠温度及血清电解质无明显变化。临床应用 11例 ,治疗前RI为 (0 .70±0 .0 4 ) ,治疗后 2周为 (0 .73± 0 .0 3) ;治疗前IPSS、QOL、Qmax、PVR、V分别为 (2 6 .7± 6 .2 )、(4 .9±0 .5 )、(7.8± 2 .0 )ml/s、(12 9.1± 4 0 .8)ml、(4 8.0± 13.1)ml,治疗后 1个月分别为 (19.5± 4 .7)、(3.5± 0 .6 )、(12 .4± 3.1)ml/s、(6 4 .1± 2 7.4 )ml、(4 7.0± 13.5 )ml,其中IPSS、QOL、Qmax、PVR、RI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V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总有效率 82 % ,无 1例并发症发生。 结论 操作正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剂量非那雄胺维持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将105例经非那雄胺治疗显效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病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予以非那雄胺5 mg 1次/d、5 mg 1次/2 d及5 mg 1次/3d维持治疗3年,比较其各时点IPSS、Qmax、V、Ru和IIEF等指标的差异。结果非那雄胺5 mg 1次/3 d维持治疗组不能完成实验,非那雄胺5mg 1次/2 d维持治疗组除3年时点Qmax较低外,其余各时点指标与5 mg 1次/d维持治疗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非那雄胺5mg 1次/2 d维持治疗给药基本能维持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中远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验证非那雄胺间歇给药维持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疗效的可行性并观察间歇给药是否能够减少勃起功能障碍、性欲减退等性功能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珐收集泌尿外科门诊符合入组条件的60例患者,将受试者均分为3组,分别予非那雄胺(保列治)5mg1次/d、1次/2d及1次/3d口服,进行为其6个月的随访。以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最大尿流率(Qmax)及超声测量作为治疗有效性参数,以勃起功能障碍国际问卷5(IIEF-5)作为治疗前后性功能评价参数。结果1次/3d给药组多数患者于试验开始后2~3周出现明显症状加重,提前终止该组实验。随访1次/d及1次/2d给药组6个月,1次/2d给药组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率略低于1次/d给药组。结论非那雄胺隔日间歇给药可能能够达到维持BPH疗效、减少药物副反应的目的,但这一推断尚需通过更大规模的随机、双盲多中心试验进行证实。 相似文献
18.
良性前列腺增生细胞因子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与细胞增生有关的细胞因子与BPH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人前列腺分对照组 (正常前列腺 )和实验组 (良性前列腺增生 )。常规组织学染色观察组织形态的变化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bFGF ,VEGF和EGFR在BPH中的改变。结果 BPH的病理变化呈多类型化。BPH的组织中bFGF和VEGF在间质中明显增加 ;EGFR在腺上皮和间质细胞中都增加明显。结论 在BPH的组织异常增殖中 ,间质的增殖可能与bFGF和VEGF的分泌增多关系密切 ,而EGFR与间质和腺上皮的异常增殖均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