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诊治杂病的专书.本书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本论点,常以脉象阐述病机,指导治疗,判断愈后,有很多精辟之处,值得研琢.在"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中",有"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一条,对"如索不来"之解释,后世医家多认为其脉象如绳索之悬空,轻飘浮移,应手即去,不能复来,如5版<金匮要略讲义>,<医宗金鉴>等.笔者认为此说值得商榷,试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讲义>(以下简称<讲义>)是1982年卫生部组织编写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教材(通称五版教材),李培生教授担纲主编.该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自1985年初版面世以来,多次再版,对中医药理论的系统整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奠定了现代<伤寒论>教育体系.其有如下的学术特点: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金匮要略>二门课程属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在中医院校前期教学中居于重要地位,本文就<伤寒论>、<金匮要略>在中医学课程中的地位及教材改革设想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4.
脏腑辨证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辨证方法之一,一般认为张仲景<金匮要略>开创了脏腑辨证的先河,后经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发展而日臻完善.建国以后随着众多中医院校先后成立,中医教材也不断完善,脏腑辨证在教材中特别是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发展是研究脏腑辨证形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通过对四至七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脏腑辨证"单元的统计分析,对脏腑证型得出以下结论.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心典>(下简称<心典>)为尤怡所著,<心典·自序>中说:"<金匮要略>者,汉张仲景所著,为医方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其方约而多验,其文简而难通."这是对<金匮要略>这部经典著作简明扼要、恰如其分的评价.在历代<金匮要略>注本中,<心典>是一部难得的上乘佳作,故后世注释<金匮要略>者,多参考、选录之.下面将笔者读<心典>之心得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对温病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归属于中医临床基础学.为了适应新学科的要求,充分体现温病学从基础到临床的桥梁作用,使该学科更好地为临床诊治服务,原有的温病教学内容宜做相应改革.以下就温病教学内容改革略议一二.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的纲领性著作--<黄帝内经>(以下称<内经>),在中医药的教学中尤为重要.历代的中医教育均将<内经>作为主要课程,并以原文选篇或分类作为教材.我国高等中医教育,从1964年编写的<内经讲义>、1978年写成的<内经选读>、1984年出版的<内经讲义>,直至近几年编写的规划教材,历经数十年,几番改革重编,却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这不仅直接影响到整个中医教学的质量,而且影响着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由北宋林亿等人根据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杂病部分编次校订而成.书中载方205首,所载之方组方严谨,配伍精妙,疗效卓识,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每首方后,书中对药物的炮制、煎煮、服法等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其中蕴含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临床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为方便临床应用,笔者从<金匮>方药的煎法、服法两个方面作了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9.
<温病学>作为中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在理论、临床、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温病学>课程作为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教学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目前的学科专业目录,<温病学>已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一道,组成了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温病学>课程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温病学界不得不对<温病学>课程将如何发展,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提高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笔者谨就本科层次<温病学>课程的改革,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谈谈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10.
王洙发现《金匮要略》的若干佐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翰林学士王洙是张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一书的发现者.基于王洙在馆阁蠹简中的这一重大发现,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才能校订出今通行的<金匮要略>.本文拟从了解王洙生平及其学术研究成果人手,为他发现<金匮要略>的可信性提供某些佐证.  相似文献   

11.
详细解释了<金匮要略>脏腑篇中一些重要条文及临床意义,并举例说明了该文献在临床上灵活辨证施治起到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医籍因其言简意奥,某些篇章多生歧义,此时若联系临床斟字酌句,往往柳暗花明,解决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日本医家研究<金匮要略方论>的著述中,除丹波氏父子的<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和<金匮玉函要略述义>,集日本医家<金匮要略方论>研究之大成,版刻颇多,广为流传外,其他相关著述在我国流传甚少,多为珍稀之本,有的还是孤本.现对其评述如下,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阅读名家医案对临床辨证施治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作用.具体列举了中风和健忘症两种病症的医案,包括了理、法、方、药,引用了<内经>、<医林改错>、<金匮要略>的理论,讨论了瘀症的辨证论治,分别予以补阳还五汤和血府逐瘀汤加减.  相似文献   

15.
论黄疸不必分阴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对黄疸的认识可谓源远流长.<内经>对其症状、病因、病机等已有许多论述,见于<素问·玉机真脏论>、<灵枢·论疾诊尺篇>、<灵枢·经脉篇>等篇中.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论述了黄疸的理法方药,时至今日仍然指导临床.宋、元、明、清历代医家各有发挥,渐成系统并不断完善.从宋开始中医把黄疸分为阴黄和阳黄,至今根深蒂固,影响深远.笔者认为这一理论目前看来已显得并不实用.有些理论就应该"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中医学术才会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大承气汤在<金匮要略>中先后出现共五次,主治热盛动风之痉病,阳明腑实之腹满,热结旁流之下利,实热瘀结之腹痛,产后大便难属胃实者等不同病症.其主治病症从病性言,皆属实;从病邪言,有实热瘀之不同;从治疗途径言,主要着眼于因势利导,给邪气以去路,体现了中医治疗中异病同治的思想.笔者通过临床实习更懂得了这一思想的实践意义.现将其在金匮中的具体运用加以整理,以供同道参考指正.文中未注明出处者皆来自<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17.
李文君 《广州医药》2008,39(6):60-61
<金匮要略>中有许多条文涉及到情志异常.除去杂病过程中出现的如烦躁、神昏、谵语等情志症状,发病与情志过激关系密切或症状表现以情志异常为主的情志病,主要有百合病、梅核气、脏躁、奔豚、虚烦不眠、乳中虚等.本文试从<金匮要略>浅析仲景论治情志病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仲景所论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金匮要略>有专篇<呕吐哕下利病>篇论述下利,除此以外,也散见于<腹满寒疝宿食病>、<痰饮病>、<妇人产后病>等篇.<伤寒论>对下利的论述则散见于六经病篇中.仲景治疗下利内容丰富,所论方法及相应方药代表了当时下利论治的最高水平.因此,重温仲景治利诸法,不仅有助于更深刻的理解其学术思想,而且对于临床辨证论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7年颁布新的学科目录,将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3门学科合并为一,即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作为新的学科,应如何发展,其研究对象、范围、任务、教材编写及研究生招生等一系列问题亟需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历节病属中医痹证范畴,临床症状突出表现为关节疼痛、变形,历节病有很强的关联性,对临床诊治有意义. 1 明确病因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四至第十节,对历节病进行了专门论述.描述了典型而严重的历节证侯:"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历节的临床特点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