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检测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致病菌。方法运用科玛嘉显色平板分离培养,API20E肠道菌鉴定生化条及生化鉴定系统鉴定。结果在26份样品中有16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61.54%。结论副溶血性弧菌在科玛嘉弧菌显色平板上呈粉紫色,该起食物中毒事件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  相似文献   

2.
孙成斋 《安徽医学》1991,12(3):55-56
<正> 不凝集弧菌(简称NAG)符合霍乱菌属的定义,具有与霍乱菌相同的鞭毛抗原,菌体经100℃2小时加热与霍乱菌O血清、R型血清均不凝集。最近几年国外对本菌的血清学及致病性实验方法的研究有了新突破。现将有关NAG弧菌及其流行病学研究的近况综述如下。一、生化特征岛田等从世界各地搜集来自于食物中毒、霍乱样腹泻病。海(河)水、鱼贝及鸟类的NAG弧菌3598株,其生化特征是VP试验85%阳  相似文献   

3.
侯炎昌  杨晓华  肖娜 《热带医学杂志》2007,7(4):384-385,392
目的对一起可疑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进行实验室检测。方法依据GB/T4789-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进行肠道致病菌的检测,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共同鉴定病原菌。结果选取的6份样本中,有5份副溶血弧菌PCR结果为阳性,16份病人肛拭子中有11份分离出副溶血弧菌,生化反应呈三种模式,血清学分型亦有K6、K41和K56三种。结论该起食物中毒是由多种型别副溶血弧菌引起。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并掌握2018年10月广州市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血清分型及耐药性,为食品安全控制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根据GB 4789.7-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和WS/T 81-1996《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对5株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分型及药敏试验。结果 5株副溶血性弧菌生化表现一致,血清型均为O8∶K21,药敏分析对14种抗生素反应大致相同,其中对氨苄西林100%耐药。结论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最终确认该起食物中毒为一起同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5.
弧菌性食物中毒新进展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徐广飞综述北京医科大学刘毅审校细菌性食物中毒一直是世界各国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过去一直认为副溶血弧菌是港湾国家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因子[1、2],但近年来随着细菌学的进展,新的致病弧菌不断被发现,河弧茵(Vibr...  相似文献   

6.
我们于1985年秋,从鉴定腹泻患者检出的弧菌中发现2株河弧菌(v.fluvialis),现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1.菌株来源:系1985年秋从腹泻患者粪便标本检出,保存于普通半固体培养基。  相似文献   

7.
房洁 《医学动物防制》2003,19(5):289-290
痢疾菌又称志贺氏菌 ,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感染后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 ,会长期带菌 ,成为慢性带菌者。食品从业人员感染痢疾菌后 ,若不及时调离食品生产经营岗位 ,其体内排出的细菌污染食品 ,条件适宜会造成食物中毒的暴发流行。为了解食品从业人员痢疾慢性带菌情况 ,我们对 1 996~ 2 0 0 0年我市食品从业人员痢疾慢性带菌情况进行了调查 ,并对菌型分布进行了探讨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1 996年~ 2 0 0 0年 ,每年 5~ 1 1月份食品从业人员健康体检时 ,由检验科统一收集大便进行培养检验。1 .2 生化试验及培养基…  相似文献   

8.
<正> 近年来,国外报道有从腹泻病人中分离到弗尼斯弧菌(V.furnissi)。1990年11月,我们从一例腹泻病人粪便,采用细菌学方法分离到弗尼斯弧菌,这在上海地区尚属首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急性副溶血弧菌性食物中毒的实验室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溶血弧菌又称嗜盐弧菌,是我国沿海地区最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菌之一。副溶血弧菌在含盐量较高(6%~8%NaCl)的培养基中生长极好,而在不含盐的培养基中不生长,所以做粪便细菌分离培养时容易被忽略。本文介绍百余人同日在我市某酒店用餐后数分钟部分人群陆续出现上腹部不适、腹痛和(或)腹泻(稀水便几分钟一次)、恶心和(或)呕吐等急性细菌性食物中毒表现的实验室检验过程。  相似文献   

10.
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是分布极广的嗜盐性海洋微生物,其所致的食物中毒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较常见。1997年10月广州某海鲜酒楼发生了一起食物中毒,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细菌检验结果确认该起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引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