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谈起养生之道,可谓五花八门,有人喜欢运动养生,有人偏爱饮食养生,有人看重益智养生,有人钟情于旅游养生……其实。对于养生,我们只要各取所需,各择其适,在坚持“合乎科学”的大前提下,顺其自然即可。前不久,我去拜访原浙江大学的一位教授。当话题谈到健康与养生时。老教授却向我谈起了他——“玩”出来的养生经。  相似文献   

2.
《养生大世界》2009,(11):41-41
核心提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养生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洪昭光教授现任卫生部血管病专家咨询委员副主任、全国心血管病防治科研领导小组副组长,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宣传科普健康知识.被称为“中国养生第一人”。29日.洪教授来到福州,专门就福建居民的养生方法和健康误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正羊年霜降刚过,在遍地金黄的收获日子里,本刊记者张玉春(以下简称张)联系到了山城的中医养生专家、重庆医科大学教授马有度(以下简称马),就养生相关话题进行了交流。张:马教授,感谢您接受采访。作为养生专家,您关注中医养生几十年,一定对养生有十分深刻的认识。如果让您用一句话来表述,您认为什么是养生?马:养生是博大精深的学  相似文献   

4.
到南京开会,抽暇逛玄武湖。在波光粼粼的湖边,在寂静的明长城小径,到处是三五成群的老人。一走一过,听到他们所谈的话题,多和养生保健有关。哈尔滨晨练的老人其实也是如此。这些老人不是专家,也不是学者,但它们都有自己的养生经,都是养生专家。养生来自实践,人人得而谈之。通过“答读者问”这样一个窗口和大家交流,对于我自己,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难得机会。  相似文献   

5.
养生须趁早     
有人说,成名要趁早。我说,养生要趁早。人在少壮时,总容易把一门心思放在功名上,对养生不太在意,待到事业有成,人将终老,则往往疾病踞身,再来养生,虽有“收之桑榆”之效,但生命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不如那些早年就注重养生者。  相似文献   

6.
华夏养生七大流派我国著名心血管病及老年病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陈可冀教授,最近在谈到中国传统的养生经验时介绍,中国古代医、儒、释、道诸流派有许多养生经验,仅专门论述养生的典籍就有200多种。归纳起来,主要有七大流派:一、主“动”说。“流水不腐,户枢...  相似文献   

7.
目前,很多医疗保健领域的专家、学者,举办数目可观的保健讲座,传播保健养生知识,受到大众的欢迎。但有人也对讲座中一些观点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旧的误区弄明白了,新的误区又产生了。下面这篇文章,就提出了讲座中需要澄清的误区。  相似文献   

8.
近日,好多涉及养生保健的媒体都发表文章为那些曾经被指责为“十大垃圾食品”的产品“正名”,仿佛这垃圾食品的帽子被扣得很委屈。还有专家逐条分析,证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更重要的是,据说,世界卫生组织也有人站出来说,他们根本就没评过这个。这样一看,那些曾经被叫做垃圾食品的食品肯定不垃圾。  相似文献   

9.
秦文军 《气功》2010,(8):700-703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保生等,源出春秋时期庄子的《养生主》中,文中说: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有人据此认为:中国的传统养生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的。其实不然,中国从殷商时期开始,就有了自己的养生文化,而且每一个时期的养生文化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
《科学养生》2012,(7):62-63
近日到南京开会,抽暇逛玄武湖。在波光粼粼的湖边,在寂静的明长城小径,到处是三五成群的老人。一走一过,听到他们所谈的话题,多和养生保健有关。哈尔滨晨练的老人其实也是如此。这些老人不是专家,也不是学者,但它们都有自己的养生经,都是养生专家。养生来自实践,人人得而谈之。通过"答读者问"这样一个窗口和大家交流,对于我自己,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难得机会。问:《养生三记》里有一章《调  相似文献   

11.
你一定会记得进入20世纪80年代,社会上健康养生的话题换了一茬又一茬.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们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出书者发了大财,演讲者鼓了腰包.各种诱人的说辞满天飞转,让迫切需要养生保健知识的读者无所适从,心生疑窦.  相似文献   

12.
几个老年朋友一起谈论健康的话题,有人说:“老年人怎么才能越活越年轻?”我说:“你必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养生方法。”健康的心理说来简单,但在繁杂变幻的社会现实中,在从事沉重艰辛的工作中及履行家庭责任的活动中,对于大多数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事事时时都保持健康的心理、平衡的心态是很难做到的。  相似文献   

13.
付笑萍 《河南中医》1996,16(3):186-187
《论语》与养生学付笑萍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论语/历史养生/历史考证自古以来,养生就是人们关注、探索的永恒话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迭出,百家争鸣,思想意识较为活跃,在各种著作和言论中,或多或少地都涉及到养生,推进了养生文化的崛起和发...  相似文献   

14.
养生,是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研究课题.特别一到盛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文化的丰富,对养生研究更加重视.笔者平素喜读养生书籍,并践行养生之法,略有心得,叙述如下. 养生首先要养“心” 延年益寿,长命百岁,是人们共同关心的话题,而要研究这个话题,就得研究养生,这是从古到今人们广泛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易经,天、地、人和谐,阴阳平衡的养生理论,到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和“治未病”的养生学说,无不论述养生要旨,更有现代的运动养生、营养养生等,无不吸引读者和观众.  相似文献   

15.
刘克勤  吕美南 《养生月刊》2008,29(3):250-252
去年初夏的一个上午,我们就“老年人如何养生保健从而获得长寿”的话题,与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的退休教师韩志海老师作了一次有益的对话交谈。  相似文献   

16.
雅集     
《东方养生》2014,(11):110-111
中医药+旅游 开启养生旅游新风潮 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4年10月14日在广西南宁市联合召开中医药健康旅游工作座谈会,与会专家就中医药与健康旅游如何进一步整合发展进行了讨论,强调应围绕中医药打造理疗、养生、膳食、主题公园等一系列旅游服务产品,拓展和完善中医药旅游产业链。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养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然而,真正懂得养生之道者又有多少呢?往往是有人说绿豆可以治病,就会有大批的人来囤积绿豆;有人说茄子可以防癌,就又有人蜂拥而上去买茄子。难道养生也可以跟风吗?显然是不可以的。养生的最高境界是"治未病",而调理体质是养生的基础,是"治未病"的必经之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保健医生,对自己的身体健康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多了解医学知识,多了解体质养生知识,在小细节上维护健康,才能让身体保持在平和状态。  相似文献   

18.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保生等,源出春秋时期庄子的<养生主>中,文中说: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有人据此认为:中国的传统养生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的.其实不然,中国从殷商时期开始,就有了自己的养生文化,而且每一个时期的养生文化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到南京开会,抽暇逛玄武湖。在波光粼粼的湖边,在寂静的明长城小径,到处是三五成群的老人。一走一过,听到他们所谈的话题,多和养生保健有关。哈尔滨晨练的老人其实也是如此。这些老人不是专家,也不是学者,但它们都有自己的养生经,都是养生专家。养生来自实践,人人得而谈之。通过"答读者问"这样一个窗口和大家交流,对于我自己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难得机会。问:《养生三记》里有一章"调息健身记",反复读了几次,  相似文献   

20.
自由的限度     
同学聚会,闲谈时说到养生。便有人问我:你弄了好多年养生了,还科学养生,啥是养生,用简要的一句话概括。我说,养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流传了几千年,哪里能用一句说清?一个同学一笑,大家都忙,没空听长篇大论,顺便也看看你是真懂还是骗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