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9年年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在湖北武汉爆发并迅速播散[1],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命名其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2],该病毒被归为乙类传染病同时按甲类传染病管理[3-4]。SARS-CoV-2核酸目前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主要标准,然而检测耗时长,步骤繁琐,对医护有暴露风险,且会导致假阴性出现[5]。血清学特异性抗体检测目前是辅助诊断病毒性疾病的重要手段,“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将SARS-CoV-2抗体IgG和IgM抗体作为临床确诊标准之一[6]。  相似文献   

2.
<正>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人群普遍易感。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COVID-19)的传染源主要是新冠病毒感染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接触传播和可能存在的气溶胶和粪口传播[2]。消化内镜检查由于其操作的特殊性,需要在密闭环境下进行,医患之间近距离接触难以避免,胃肠镜检查中患者的呕吐物、粪便等也存在很高的传染风险[3],导致消化内镜检查成为高风险传播途径。为保障医患安全,必须采用严格有效的感染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正>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PL/WM)是一种少见的惰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所占比例<2%。LPL侵犯骨髓同时伴有血清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Ig)M时诊断为WM[1]。WM好发于60岁以上老年人,临床诊断中易与IgM型多发性骨髓瘤混淆[2]。有研究报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流行期间,WM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风险增加,感染后易发生严重并发症[3]。目前国内尚未见WM合并COVD-19的病例报道。  相似文献   

4.
<正>截止到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大流行已经造成全世界数亿人的感染和数百万人的死亡,提高疫苗接种率是广泛认为可以降低重症死亡的主要方法。早期,包括BNT162b2 mRNA疫苗[1]、Ad26.COV2.S疫苗[2]、mRNA-1273疫苗[3]、Gam-COVID-Vac[4]、AZD1222疫苗[5]的大型随机Ⅲ期临床试验均把使用免疫抑制剂的肿瘤患者排除在外,但肿瘤患者免疫力差、并发症多,具有较高的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5.
<正>2019年12月首先报道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了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并持续至今,严重威胁了全世界的公共卫生安全,对各国的医疗系统造成了巨大冲击。随着SARS-CoV-2进入人体细胞机制研究的深入[1-2],在COVID-19死亡患者的尸检研究中发现睾丸炎现象[3],男性睾丸对于SARS-CoV-2的潜在易感性逐渐被证实[4]。  相似文献   

6.
<正>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B.1.617.2Delta)已在全球63个国家和地区流行[1],该病毒具有CT值低、病毒载量高、潜伏期短、传播能力强等特点[2]。广州本轮新冠肺炎疫情表现出高度同源、区域集中性、家庭聚集等的现象,感染的患者病情进展迅速,转为重症的时间平均为3.3天[3]。  相似文献   

7.
<正>围产期心理疾病是指从妊娠至产后一年内发生的心理疾病[1]。最常见的围产期心理疾病为抑郁和焦虑,其发生率约为16.3%和8.1%~16%[2-3]。但研究表明[4],仅有不到1/4围产期心理疾病患者因情绪问题求助,且其中接受心理保健治疗的女性占极少部分。然而,未经治疗的围产期心理疾病可能导致儿童发育迟缓和母婴联结障碍,严重者还会导致孕产妇自伤、自杀,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5]。心理健康素养(mental health literacy,MHL)水平是影响个体心理保健服务资源利用高低的重要因素[6]。  相似文献   

8.
<正>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区域破裂或阻塞出现神经元缺氧、功能损伤或坏死而导致持续性功能障碍的神经系统疾病[1],已经成为当今成年人残疾的主要病因之一[2]。其引发的功能障碍由神经元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决定[1]。一般包括认知水平下降、平衡能力不足、言语功能障碍和上下肢功能障碍,导致步行能力下降,社会参与缺失,直接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3—6]。步行能力是实现日常活动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感染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出现咽痛、鼻塞及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儿童症状相对成人较轻[1]。研究[2-3]显示,儿童肥胖、合并有基础性疾病是儿童感染危重型新冠的高危因素,其中合并神经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是最为常见的影响因素。重型及危重型患儿通常需要行呼吸支持,在此过程中气道廓清技术(airway clearance therapy,ACT)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类基于基底角质层形成细胞的微小环状DNA病毒[1],是通过生殖器接触进行性传播的微生物,可能导致男性和女性的相关癌症[2]。全球每年约有50万例新诊断的宫颈癌和约30万例与宫颈癌相关的死亡[3]。高危型HPV(HR-HPV)感染可加剧宫颈癌和其他鳞状细胞癌的恶性程度;低危型HPV(LR-HPV)感染与皮肤病变如皮疣有关,这种皮损本质上通常是良性的[4]。通过大量研究表明,HPV感染情况与地域存在一定相关性[5]。故HPV分型检测对宫颈癌早期筛查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研究分析了1213例HPV不同分型样本在长春地区的感染及年龄分布特征,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铜(Cu)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在线粒体呼吸、抗氧化防御和生物复合物合成等多种细胞生命过程中发挥重要辅助功能[1]。然而,生理条件下细胞内Cu浓度较低,Cu浓度小幅度升高可能引起细胞毒性,甚至导致细胞死亡[2]。细胞内铜的摄取、分布和消除等过程受到机体严格调控。基因突变导致Cu过量累积与多种致命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充分理解细胞内Cu积累和代谢机制对于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3]。铜死亡是一种由Cu2+过度蓄积引发的细胞调控性死亡方式,不同于细胞凋亡、铁死亡和坏死[4]。铜死亡发生的过程如下:细胞内的Cu2+靶向结合三羧酸循环中的脂酰化成分-铜结合脂酰化成分聚集-铁硫蛋白簇继发性下降-蛋白毒性应激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12.
<正>放射性肠炎(radiation enteritis,RE)是盆腔[1]、腹腔及腹膜后等恶性肿瘤予以放射线治疗后出现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较多累及小肠、直肠及结肠[2]。据统计,50%肿瘤患者接受过放射治疗,在25%的肿瘤中放疗起着重要的治疗作用,放射线导致的肠道损伤也随之增加[3-4]。国外报道显示,因长期放疗引起的急性RE发病率高达60%~80%,超过了炎症性肠炎(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总发病率[5],还可能存在临床研究对慢性RE发病率低估的可能[6]。  相似文献   

13.
<正>卟啉病是血红素生物合成途径中酶活性缺陷导致的代谢障碍性疾病,血红素在细胞及线粒体内经8种酶催化生成,任一种酶的编码基因突变将导致酶活性缺乏或降低,使卟啉和/或其前体物质沉积于皮肤、肝脏、神经系统等部位,出现相应临床表现[1-2]。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erythropoietic protoporphyria,EPP)是一种皮肤卟啉病,多由催化铁结合原卟啉形成血红素过程中的亚铁螯合酶(ferrochelatase,FECH)基因突变引起[3]。原卟啉在皮肤中累积导致光敏性疼痛,10%以下患者原卟啉在肝脏中堆积诱发肝损伤[4]。  相似文献   

14.
<正>2019年年底,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开始出现,随后COVID-19在局部地区扩散并迅速蔓延至全世界,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密切关注[1]。2020年2月,引起COVID-19的病毒被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正式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2]。截至2021年8月27日,全球确诊病例已超过2亿例,约400多万COVID-19患者在感染病毒不久后死亡。  相似文献   

15.
<正>据统计[1],2017年全球因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的死亡人数为1100万,占全部死亡人数的20%。大量研究证明,饮食因素与高血压[2]、糖尿病[3]、冠心病[4]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食物素养由计划、选择、管理、准备食物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组成,可以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饮食行为[5-6]。高水平的食物素养意味着个人拥有更好的食物相关知识与技能,更倾向于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饮食行为[7-8];相反,个人食物素养水平低会导致错误的食物选择,对慢性病产生不利影响[9]。  相似文献   

16.
<正>放射治疗是肺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可以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但由于肺是射线敏感器官,其组织细胞容易受到辐射的损坏[1]从而可以引发放射性肺损伤(RILI)。RILI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炎症反应、肺泡及内皮细胞损伤等有关[2]。在体外研究中,细胞外组蛋白可损伤内皮细胞[3]、刺激细胞因子的释放[4],并可以诱导嗜中性粒细胞细胞外诱捕网的形成和髓过氧化物酶的释放。因此,推测细胞外组蛋白可能作为促炎介质在RILI的发生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本研究拟通过收集接受胸部放疗的肺癌患者并利用细胞实验,测定细胞外组蛋白及相关炎症因子以分析其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正>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是指女性在40岁以前出现卵巢功能减退,主要表现为月经异常、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FSH>25 U/L)、雌激素水平波动性下降[1]。POI的概念由美国生殖医学学会于2008年首次提出[2],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免疫学等因素相关[3],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4]。现代医学常规采用激素替代疗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但不良反应较大[5]。POI可归属于祖国医学“闭经”“血枯”等范畴。  相似文献   

18.
<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NH)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超过50%的新生儿在出生后的一周内会出现黄疸,也是导致新生儿住院治疗的首要原因[1-3]。误诊或延迟诊断可能会使NH新生儿面临神经功能障碍的风险,严重的NH疾病可能会导致胆红素脑病,甚至可能会导致神经系统出现慢性或永久性损伤和后遗症[4]。研究证实,临床的发病因素难以提供真正的病因,遗传变异才是造成这种疾病的根本原因[5]。NH的特征是血液中总血清胆红素(total serum bilirubin,TSB)水平升高,与胆红素代谢相关的基因有:  相似文献   

19.
<正>子宫圆韧带囊肿(cyst of ligament trtes uteri,or hydrocele Nuck,s canal,CLTU)[1]又名Nuck囊肿(hydrocele of Nuck,s canal)[2]、腹股沟鞘突囊肿,发病率低,常与腹股沟斜疝合并存在[3]。因广大医务工作者对其认识不足,以致临床、超声时常发生误诊现象[4-5]。有关CT影像表现报道尤其更少。本文收集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LTU合并腹股沟斜疝的病例,回顾性分析其CT影像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0.
王志翊  翁杰  周培森  李科莹 《浙江临床医学》2023,(11):1581-1583+1588+1740
<正>脓毒症(sepsis)是一种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其发病机制极为复杂,涉及炎症、免疫、凝血等系统。当病情进展至严重脓毒症或脓毒症性休克时,危重症患者的死亡风险明显升高[2]。因此,在脓毒症患者发病早期出现感染迹象或症状,但尚未表现出明显的全身性感染反应或多器官功能障碍时(即疑似脓毒症阶段),快速诊断预测脓毒症,并尽早给予有效干预,阻止脓毒症发生进展,是提高其生存率的关键[3]。由于脓毒症早期症状、体征无特异性,且缺乏有效诊断措施,疑似脓毒症阶段的评估难度较大[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