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标本根结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络分布到全身各部,《内经》分析各部的关系时有根结、标本等理论。概括地说,根和本是指四末部位:标、结指头面胸腹的有关部位,其特点有呈面状弥漫,有呈线状循行。标本根结着重阐明经气散布于周身上下内外的原理。针灸临床根据这个原理来说明四肢与躯干之间的经气和腧穴主治的关系,也为肘膝关节以下腧穴为什么能治疗头面及胸腹部位疾病找到了理论根据。近几年,笔者在临床中以根结、标本理论配合应用,疗效满意,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腧穴归经有一个十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黄帝内经》中已记有十一条经脉肘膝以下的五腧穴,并提到手足三阳经、任、督脉及冲脉等九脉脉气所发的部分腧穴。我国最早的一部针灸腧穴专著《黄帝明堂经》(简称《明堂》)共收录349穴,其中也只有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被归入相应经脉,其余腧穴皆按部分行排列,并仿《内经》之例,于大部分腧穴下注明“×××脉气所发”字样。到了六朝时期,《产经》一书始将四肢部所有腧穴归入相应经脉,如手阳明大肠经穴为“自南阳至臂 十四穴”隋唐时期,腧穴归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首先山杨上善将《黄帝…  相似文献   

3.
李岩  宫涛 《针刺研究》1998,23(4):316-317
本文阐述了标本根结理论及临床应用。现存标本理论的《灵枢·卫气》的篇名疑误,存在向心性循行的观点,且有重部不重穴的特点。根结理论中《灵枢·根结》篇为脱简残文,并存在衍文问题,腧穴较为明确,仍为向心性循行,五输穴的特点在根、溜、注、入中始见端倪。标本、根结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手足三阴经分布在肘膝以下各有井、荥、俞、经、合五穴;手足三阳经分布在肘膝以下各有井、荥、俞、原、经、合六穴。合共六十六穴,一般简称五俞穴。五俞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甚广,疗效甚高。但只有对其理论根据有所认识,才能在临床上应用自如。本文试就这一问题,略作探讨,以就正于同道。按五俞穴的产生,来自《内经》“根结,标本”的理论,据《灵枢、根结篇》和《灵枢、卫生篇》所列“三阴三阳经脉根结  相似文献   

5.
五输穴经过前人长期实践 ,不断探索 ,逐渐在腧穴学中自成为体系 ,并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有十二经“要穴”之称。1 五输穴的分布次序五输穴即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穴 ,简称“五输”穴。其分布次序是根据标本根结的理论 ,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古代医家把经气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 ,比作自然界的流水 ,以说明经气的从小到大 ,从浅到深 ,从远到近的不同特点和作用。如经气所出 ,象水的源头 ,称为“井” ,其脉气浅小 ,穴位多位于四肢爪甲之侧 ;经气所溜 ,象刚出的泉水微流 ,称为“荥” ,其脉气稍大 ,穴位在指 …  相似文献   

6.
笔者运用现代检索方法,通过计算机对《甲乙经》论述咳嗽的原文进行检索、统计、分析,结果发现《甲乙经》治疗咳嗽通常采用局部取穴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方法.局部取穴主要选用肺部周围以膀胱经、肺经、任脉、肾经为主的腧穴;远道取穴则主要选用相关经络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特别是特定穴.治疗过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疗效,常针灸并用.  相似文献   

7.
五腧穴即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井、荥、输、经、合五类腧穴的简称。《针灸资生经》集宋以前针灸之大成,五腧穴记载丰富,主治病证繁多,疗效确切,因分布于四肢临床应用频繁,井穴更是取穴方便,治疗病证丰富,但相关机理研究文献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对《针灸资生经》五腧穴分布,特别是井穴分布情况、各个井穴分布频率、十二井穴主治病证、井穴灸法的运用、单穴应用以及井穴配穴构成等方面的统计分析,初步探讨五腧穴之井穴的应用规律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灵枢.根结》列述了手足六阳经的"根、溜、注、入"等穴,由下而上有规律地排列在肘膝以下和颈部,共30个腧穴。该文通过对"根、溜、注、入"流注特点的分析,对"根"于四肢末端,上"入"于颈部的起始规律进行探讨,结合《内经》中天地相参的哲学思想,从经脉的角度认识人与自然相参的整体观。  相似文献   

9.
问题解答     
问:经脉根结、标本理论的含义是什么? 答:经脉根结、标本理论是经络学说的重要内容。标本始见于《灵枢·卫气》篇;根结始见于《灵柩·根结》篇。标本、根结理论内容虽不尽相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是以十二经脉分布来说明四肢末端与头面、躯干的特定联系。《灵枢·根结》篇云:“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  相似文献   

10.
浅谈五输穴     
特定穴为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一部分腧穴,而五输穴则是特定穴中一大类型,在腧穴学上占有重要地位。笔者在从事教学和针灸临床过程中,深感到这部分内容重点腧穴多,临床应用广,治疗效果好,实属腧穴理论重点之一。但由于其数量多,应用较灵活,往往使初学者难以掌握,又使其成了难点,为此,笔者愿和同道一起,共同来学习和探研五输穴。一、五输穴的意义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的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又名本输穴。其名称之来源,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所谓“所出为井,所溜为荥,  相似文献   

11.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2 0小题 ,每小题 1分 ,共 2 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在我国针灸学发展史上第三部总结性专著是(  )A.《内经》  B.《针灸大成》  C.《针灸大全》  D.《针灸甲乙经》2 .十二经别从正经分出的部位多在 (  )A.肘膝关节以下 B.肘膝关节以上 C.四肢末端 D.肘膝关节上下3.十二经脉中 ,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是 (  )A.手足末端  B.胸部  C.腹部  D.头面部4 .太渊穴治无脉症属于腧穴的 (  )…  相似文献   

12.
黄玉兰 《上海针灸杂志》2011,30(12):862-863
五腧穴是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的五个特定穴,是被古今医家所重视的常用要穴。五腧穴又配属五行,即《难经.六十四难》中"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指出了五腧穴的五行属性。《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提出了五腧穴可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结合经络、五脏、六腑的五行属性进行选穴,  相似文献   

13.
五腧穴,是指十二经分布在肘膝以下的井、荣、俞(原)、经、合各穴而言。这些腧穴,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本输篇》及《根结篇》中。它是古代医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这些腧穴不但是“经气出入”,“气血交流”,“阴阳交会”之处,也是治疗机体内外各种疾病的有效针灸部位,所以历代医家都特别重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内经》中缪刺法的选穴治病方法,结合"根结""标本"理论,结合现代临床研究,认为二者是紧密联系的,缪刺法选穴多在四肢末端,同"根结""标本"理论相通,临床可深入挖掘其相关性,探索缪刺法适应病症的最精简有效的选穴组方。  相似文献   

15.
旴江"上补下泻"针法为明代旴江南丰名医李梴首创,属"异穴补泻"针法。该法秉承《黄帝内经》"上病下取"之旨,源于《黄帝内经》标本根结理论,颇宜于治疗人体上部五官清窍疾病。本文立足五官、经络、脏腑的结构特点,根据五官病证"脏腑失调,邪害空窍"的病理认识,着眼标本根结的经气流注规律,取四肢下端部腧穴为主穴,以五官局部腧穴为应穴,针刺主穴针尖朝上,调控经络感传向上至病所,调节经气升降,使经气上下感应、气至病所从而治愈五官痼疾。旴江"上补下泻"针法以上病下取、刺分先后、穴分主应、远取为治疗原则和针法特色,注重顺应标本根结的经气流注规律调控经气感传,使气至病所,疾病得愈。该法取穴精少,简便易行,疗效显著,为五官科特色适宜技术,对当今临床五官科疾病辨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针灸大成》针刺处方运用腧穴部位分布规律。方法 选取《针灸大成》所载医案之针刺处方,比照中药处方研究,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比较各部位所用腧穴之频数、用穴比率、运用强度和穴均强度。结果 (1)针刺处方用穴以四肢部腧穴最多112穴(2 324次),其次为躯干部位腧穴61穴(748穴次),头面颈项部53穴(547穴次)最少。(2)四肢中手、足、前臂、上臂部、胫踝、股膝选穴最多;躯干部脘腹、腰尻选穴最多,肩背次之,胸膺、腋胁侧腹最少;头面颈项部中头面部选穴较多,而颈项极少。(3)四肢部合谷、三阴交运用最多,曲池、委中次之;躯干部肾俞(56穴次)、中脘(55穴次)、膻中(47穴次)、气海(46穴次)最多;头面颈项部百会(72穴次)最高,其次人中(47穴次)、风池(42穴次)、上星(36穴次),颈项(4穴)最少。(4)四肢部选穴不仅范围广,且总体腧穴及单个腧穴运用频度均较高;躯干部选穴虽较广,但单个穴位使用频次不高;头面颈项部腧穴中偏重使用百会、人中、风池等穴。结论 《针灸大成》针刺处方选穴以四肢部腧穴运用为主,躯干次之,头颈部相对较少,具体选穴以四肢肘膝以下的特定穴居多,躯干区选穴较广,...  相似文献   

17.
耳聋耳鸣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疗效不稳,治愈率低,尤其是病程长的患者。针灸治疗耳聋耳鸣,通常多是根据脏腑和经络辨证,取位于耳部周围的腧穴并配合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特定穴,如耳部近端穴的听宫、听会、耳门、翳风;远端的外关、足临泣、太溪等穴,疗效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18.
董开全 《世界中医药》2012,7(3):240-241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在腹部、背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1五输穴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的穴位,分别称为井、荥、输、经、合称"五输"。《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把经气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容,把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  相似文献   

19.
张少珍  丘汉春 《新中医》1996,28(11):28-29
依根结标本理论选穴治疗96例偏头痛张少珍*丘汉春*经络的根结、标本理论着重阐明经气所起和归结、散布于人体上下、内外的原理。“根”和“本”是经气聚汇所起的根源处,为四肢远端腧穴;“结”和“标”是经气所归结、散布之处,在头、胸、腹、背的一定部位。根和本其...  相似文献   

20.
张艳  倪光夏 《河南中医》2012,32(2):222-223
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气血经气相通的8个穴位,分别为:列缺、照海、后溪、申脉、内关、公孙、外关、足临泣.多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腕踝关节附近,此八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收于元·窦汉卿所著的《针经指南》,窦氏称其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明·徐凤所著的《针灸大全》中首次提出八脉交会穴的名称,并提出“主应配穴法”及“灵龟八法”、“飞腾八法”两种按时配穴法.八脉交会穴为正经和奇经八脉相通穴,针一穴可治疗两经以上疾病,故治疗范围广,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