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9年7月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阳明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活检病理诊断为LGIN的138处病灶,均行ESD治疗,按活检与ESD术后病理差异分为未升级组与升级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ESD术后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结果138处LGIN病灶,ESD术后66处(47.83%)发生病理升级,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病灶大小≥2 cm及病灶形态凹陷与ESD术后病理升级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病灶大小≥2 cm(OR=6.872,95%CI:2.197~21.499,P=0.002)是LGIN ESD术后病理升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活检不能完全反映LGIN病灶性质,当LGIN病灶大小≥2 cm时应注意存在病理升级可能,应积极行活检复查,甚至通过ESD或外科手术明确病灶性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内镜下特征及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3年5月-2016年4月经白光内镜及病理活检诊断为早期食管癌及上皮内瘤变的患者51例,分析毛细血管袢(IPCL)、碘染色、术前术后病理结果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51例患者共58处病变,IPCL分类58处病变中A型8处(13.79%),B1型44处(75.86%),B2型6处(10.34%);术前活检结果 11处(18.97%)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42处(72.41%)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5处(8.62%)为鳞状细胞癌,术后病理结果 10处(17.54%)病变为LGIN,27处(46.55%)为HGIN,21处(36.21%)病变为鳞状细胞癌,术前术后病理结果符合率为60.34%。微穿孔、狭窄和术后迟发性出血的概率分别为0.00%(0/58)、8.62%(5/58)和3.45%(2/58)。结论 ESD术后食管早癌的检出率显著增加,术前活检对诊断和治疗有指导意义,ESD治疗能减少食管早癌的漏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剥离术治疗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胃镜检查发现的48例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病变患者为入选对象,经超声胃镜明确病变范围及深度,应用IT刀、HOOK刀等进行ESD操作,步骤包括:①病变染色,电刀进行黏膜标记;②黏膜下注射;③环形切开;④黏膜剥离;⑤创面处理,术后应用质子泵抑制剂、黏膜保护剂治疗,病变范围>4 cm者予置入三腔喂养管,行肠内营养,术后第2、6、12月内镜随访,评价溃疡是否愈合,以及病灶有无残留、复发。结果 48例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病变,病灶直径1.3~7 cm,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7.9%(47/48)。术后病理: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3例,灶区癌变3例,均为黏膜内癌。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符合率为89.6%(43/48)。术中出血8例,术后3例迟发性出血,其中1例行外科手术止血,余均行内镜下止血成功;穿孔2例,保守治疗愈合。随访期间,溃疡创面均愈合,1例出现局部复发。结论 ESD作为新兴的微创治疗方法,对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癌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前内镜诊断对贲门黏膜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安徽省立医院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113例贲门黏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前给予胃镜病理活检、超声内镜检查及放大内镜检查,短期内均行ESD,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价胃镜活检、超声内镜、放大内镜诊断效果及其与ESD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术前胃镜活检的诊断准确率为46.9%,LGIN、HGIN和ECC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36.0%、45.8%、68.8%,Kappa值为0.175。术前超声内镜诊断贲门黏膜病变浸润深度的准确率为73.5%,诊断黏膜内层和黏膜下层病变的准确率分别为95.0%和21.2%,Kappa值为0.202。术前放大内镜判断病变良恶性的准确率为64.6%,判断非癌性和癌性病变的准确率分别为81.1%和56.6%,Kappa值为0.319。术前超声内镜联合放大内镜诊断的准确率为55.8%,对上皮内瘤变、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1.1%、53.1%和25.9%,Kappa值为0.313。结论胃镜活检病理诊断贲门黏膜病变的可靠性欠佳,术前超声内镜联合放大内镜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黏膜活检病理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其术后病理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经内镜活检诊断为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并行手术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病理16例(22.22%)维持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30例(41.67%)为早期食管癌,26例(36.11%)为进展期食管癌。内镜下病灶形态多样,表现为局灶黏膜粗糙、充血发红或糜烂、小溃疡形成、轻度隆起、不规则肿块等。结论内镜下食管黏膜活检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时一部分患者已存在浸润性癌,应引起足够重视并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频电凝在食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胃镜下高频电凝治疗经病理诊断为食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40例,分别于治疗后3、6、12个月行胃镜复查,观察病灶变化。结果所有病灶经高频电凝治疗后均无复发。结论高频电凝治疗食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安全有效,简便易行,是食管癌高发区二级预防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和胃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手术前后标本病理特点的差异。方法 337例研究对象术前经胃镜活检标本检查确诊为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或癌前病变,均经ESD治疗,观察其临床表现特征、术前及术后病理特点的差异等。结果共切除病灶372处,其中多发病变30例。术前钳取活检总正确率为55.91%(208/372),漏诊率6.72%(25/372),对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和早癌的低估率为19.86%(29/146)。边缘/基底阳性率4.57%(17/372)。结论 ESD是治疗食管及胃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并且可以提高病理的诊断正确率。ESD术前的病理活检正确率需进一步提高。ESD病理标本阳性与术前判断病变、ESD操作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胃食管上皮内瘤变患者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大体标本病理的异同。方法收集经胃镜活检诊断为胃食管上皮内瘤变并行ESD治疗患者共155例,对比分析术前胃镜病理结果与术后ESD病理结果差异。结果术前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诊断总体完全符合率为52.9%(82/155),其中食管病变和胃病变完全符合率分别为56.8%(46/81)和48.6%(36/7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病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的完全完全符合率分别为57.1%(32/56)和50.5%(50/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术后病理程度较术前加重占40.6%(63/155),食管病变和胃病变分别为39.5%(32/81)和41.9%(31/74)。总体术后病理程度较术前减轻占6.4%(10/155),其中食管病变和胃病变分别为3.7%(3/81)和9.5%(7/74)。在食管病变中术前病理为LGIN者术后病理程度较术前严重占56%(14/25),术前病理为HGIN者术后病理程度较术前严重占32.1%(18/56)。在胃病变中术前病理为LGIN者术后病理程度较术前严重占32.3%(10/31),术前病理为HGIN者术后病理程度较术前严重占48.9%(21/43)。结论术前病理对诊断有较好的提示价值,但术前活检病理与术后切除病理存在一定差异。对于上皮内瘤变应进行充分评估,积极地ESD治疗同时获得准确的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型圈套器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胃和食管上皮内瘤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8年1月采用改良型圈套器或Dual刀完成ESD切除胃和食管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从手术成功率、病灶整块切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理、术后并发症和一次性耗材费用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共40例患者40处病灶入选并完成ESD术,其中20例病例采用改良型圈套器行ESD术(实验组),另20例病灶采用Dual刀完成ESD术(经典对照组)。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0%;两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病灶长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42,P=0.576);实验组和对照组病灶整体切除率分别为95.0%和100.0%;术后两组患者均无明显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实验组术前1例高级别瘤变患者,术后病理示鳞状细胞癌(转外科手术);对照组术前1例高级别瘤变患者,术后病理提示食管原位癌(病灶距离切缘及基底部0.1 c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3);实验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2.3±13.4)和(55.2±16.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一次性耗材费用比较:实验组改良型圈套器的价格远远低于对照组中的Dual刀价格。结论改良型单丝小头圈套器能够安全、有效地完成ESD术,顺利切除胃和食管上皮内瘤变,与经典的Dual刀相比,除手术时间长外,其余指标从统计学意义上看均无明显差异。将在临床上物美价廉的改良型圈套器用于ESD切除胃和食管上皮内瘤变及黏膜下肿瘤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0例确诊为食管平滑肌瘤患者行ESD治疗,观察病灶切除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30例患者的病灶直径为1.5~2.5 cm(平均2.0 cm),均经ESD一次性完整切除。手术时间30~90 min(平均60 min)。术中少量出血均经电凝及热活检钳止血,3例出血较多,术后内镜下金属夹止血。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后随访6月无复发。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平滑肌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是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癌前病变,反映了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连续过程。对CIN的识别和合理有效的早期干预,使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有显著下降。宫颈细胞学、阴道镜及组织病理学即三阶梯技术,是筛查、诊治、管理宫颈癌前期病变的基本原则与标准的诊疗程序。阴道镜系一种特殊的放大镜,配合使用醋酸、碘液染色可发现特定组织内肉眼看不见的亚临床病变。近年来,LEEP锥切术已广泛应用于宫颈病变患者的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食管胃黏膜下病变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同期收治的43例经超声内镜确诊为食管胃黏膜下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n=20)和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组(n=23)进行手术,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 ESD组与EMR组在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肿瘤大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术后发生出血1例(2.0%);EMR组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6.25%),其中出血2例,穿孔1例。两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无切缘阳性者,EMR组术后切缘阳性者有2例(4.17%)(P<0.05)。ESD组患者均无复发,EMR组术后仅1例复发(2.08%)(P<0.01)。结论 ESD创伤性小;安全性高;切除病灶  相似文献   

13.
<正>2011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调查结果[1]显示,我国食管癌发病率为20.85/10万,居恶性肿瘤发病的第6位。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治疗消化道早癌的一种新技术,是在内镜下对消化道黏膜病变包括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逐步剥离,从而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免除了传统外科手术对病变部位的大范围切除,其针对范围包括食管、胃及大肠,具有创伤小、疗效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对活检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HGIEN)病变浸润深度的术前判定的准确性研究。方法选取近3年104例胃黏膜活检组织示HGIEN患者,术前行EUS检查初步判断病变浸润深度,根据EUS术前分期的结果指导行黏膜下剥离术(ESD)或外科手术治疗。观察术后病理结果,比较EUS对病变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率。结果 104例患者术前EUS示:34例局限在黏膜层病变考虑为早期胃癌,其中有32例行ESD,2例选择行外科手术,有30例术前EUS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病变浸润深度符合,在该组EUS检查阳性预测值88.2%(30/34);70例为低回声病变浸润至肌层以外考虑为进展期胃癌,对其行外科手术治疗,有65例EUS诊断与术后病理检查病变浸润深度符合,EUS对非早期胃癌检查阴性预测值92.9%(65/70)。结论活检组织胃黏膜HGIEN术前行EUS检查,EUS诊断结果对病变浸润深度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53例行ESD的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治愈性切除组和非治愈性切除组,对可能影响非治愈性切除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低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行LEEP锥切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从中探究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1月~12月间我院就诊的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112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接受LEEP锥切术治疗,对照组接受药物期待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病变转归情况及HR-HPV转阴情况。结果观察组进展率为1.79%,持续率为8.93%,逆转率为89.28%,对照组进展率为7.14%,持续率为19.64%,逆转率为73.2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这意义(P0.05);观察组HR-HPV阳性例数为34例,在术后随访期间共出现持续阳性率为38.24%,对照组HR-HPV阳性例数为31例,在治疗后随访期间共出现持续阳性率为29.0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低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而言行LEEP锥切术治疗是理想的治疗方法,但应加强HR-HPV阳性患者的随访,预防病变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窄带成像技术(NBI)对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6月-2016年6月该院接收治疗的96例胃黏膜HGIN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NBI联合ES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情况、术后病理分型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缘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病灶直径、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病理分型包括27例HGIN癌变患者,15例HGIN伴局灶癌变患者和6例高-中分化腺癌患者,对照组术后病理分型包括1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患者,33例HGIN癌变患者,11例HGIN伴局灶癌变患者和3例高-中分化腺癌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6.25%和22.9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NBI联合内镜治疗胃黏膜HGIN患者能够显著提高病灶的整块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手术前后标本病理特点。方法 69例研究对象术前经胃镜活检标本检查确诊为早期食管癌或食管癌前病变,均经ESD治疗,观察其临床特征、并发症、病灶大小、术前及术后病理特点等。结果手术整块切除率100.00%(69/69),完整切除率95.65%(66/69),治愈性切除率95.65%(66/69)。切除标本最大直径7.0 cm。术前钳取活检总正确率为69.57%(48/69),与活检相比,手术标本诊断更准确。结论 ESD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ESD可一次性完全切除病灶,且可以提供完整标本进行进一步病理学评估,以提高病理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食管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报道我院2例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食管血管瘤病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以"食管血管瘤"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以"esophageal hemangioma"和"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为关键词在Pub Med、Elsevier、Springer、Wiley、OVID、EBSCO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截止2016年3月31日。结果检索到中文文献6篇,但均无食管血管瘤患者的详细资料。检索到英文文献4篇,剔除重复报道。共检索到3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食管血管瘤病例,与我院报道的2例病例进行汇总分析。5例中,男2例,女3例,年龄29~64岁。2例无症状,3例表现为吞咽困难。5例食管血管瘤超声内镜下均起源于黏膜下层,4例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1例为边界不清的高回声。4例行胸部CT检查,2例病变为软组织密度影,1例病变为高密度组织影,1例病变为强化组织影。术前仅1例行胃镜下活检病理检查,但提示炎性渗出及坏死组织,未能确诊。术后病理4例为海绵状血管瘤,1例为毛细血管瘤。术后随访2例6个月无复发,1例8个月无复发,1例6周无复发,1例无随访资料。结论食管血管瘤临床罕见,胃镜、超声胃镜、胸部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病理组织学检查是其诊断金标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食管血管瘤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食管肉瘤样癌是一种罕见的食管恶性肿瘤,食管癌根治术加淋巴结清扫被认为是其主要治愈性治疗方式[1]。随着内镜下治疗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有国外学者报道经内镜切除食管肉瘤样癌,而目前国内仅有1例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的报道[2]。现将本院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