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平 《江苏医药》2001,27(3):226-226
随着新型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细菌鉴定方法的发展 ,葡萄糖非发酵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日益引起人们关注 ,尤其在医院内感染中 ,感染率日渐上升。而气管切开术是昏迷患者合并严重肺部感染时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之一。为了了解气管切开术与医院下呼吸道葡萄糖非发酵菌感染间的关系 ,探讨有效治疗方案 ,现将我院自 1997年 9月以来收住的32例气管切开患者痰培养结果及治疗情况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32例中男性 2 4例 ,女性 8例 ,年龄 9~ 78岁 ,平均年龄 4 8 4岁。均有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其中重症颅脑外伤 12例 ,自发性脑出血 13…  相似文献   

2.
陈茂慧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3):177-177
目的:对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治疗进行分析。方法:患者均在5d内行气管切开术。结果:10例患者在原发病好转,下呼吸道感染控制后及相关条件成熟后成功拔管,其中,有机磷农药中毒3例拔管后原发疾病治愈出院。脑出血、脑梗死、脑栓塞共7例成功拔管后原发病好转,2例拔管失败,予长期带管,原发病好转,其余均原发病严重以及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全体工作人员都应对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引起重视,并用有效的方法防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全麻气管插管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889例全麻气管插管手术患者资料,分析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889例调查对象共有46例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率5.17%.35例患者痰液分离出36株病原菌,阳性率76.08%,其中革兰氏阴性菌29株,占80.56%,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30.56%、16.67%、11.11%;革兰氏阳性菌6株,占16.67%,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分别占11.11%、2.78%、2.78%;真菌1株,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2.78%.患者年龄、吸烟、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插管深度、插管熟练程度、拔管指证、术后拔管时间、麻醉时间与气管插管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具有相关性(P<0.05或P<0.01).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吸烟、插管过深、插管不熟练、术后拔管时间延迟、麻醉时间过长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全麻气管插管术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高,引起感染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患者年龄、吸烟、插管过深、插管不熟练、术后拔管时间延迟、麻醉时间过长有关,应针对以上因素进行相应干预,以预防和控制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麻醉因素对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全麻)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方法 5234例行全麻气管插管手术的患者,将患者按照术后有无下呼吸道感染分为感染组(386例)和非感染组(4848例),分析出现下呼吸道感染与麻醉因素的关系。结果感染组中平均插管深度、平均插管时间、平均麻醉时间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师操作不熟练、插管过深、平均插管时间及麻醉时间长等均是导致气管插管全麻后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气管切开是解除上呼吸道梗阻的有效方法,也是临床抢救呼吸衰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危重病的重要手段.气管切开后气道与外界相通,气道防御屏障完全遭到破坏,极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1,2].因此,加强对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对预防下呼吸道感染有重要作用.本文回顾性分析气管切开术后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护理措施,并加以总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气管切开术后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护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气管切开是解除上呼吸道梗阻的有效方法,也是临床抢救呼吸衰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危重病的重要手段.气管切开后气道与外界相通,气道防御屏障完全遭到破坏,极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1,2].因此,加强对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对预防下呼吸道感染有重要作用.本文回顾性分析气管切开术后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护理措施,并加以总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和护理的对策。方法选取我院60例进行过气管切开术的患者,回顾性调查这60例气管切开术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的情况,并分析ICU患者感染的原因,同时针对这些感染情况找出应当执行的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选取研究的60例气管切开术的ICU患者中,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有26例患者发生来下呼吸道的感染,占研究总人数的43.3%,其发生感染的原因主要是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受损,仪器管道,食物反流,医护人员的无菌护理不到位和病房环境被污染。在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后,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的得到了明显的好转,只有1例患者因为感染而死亡,而感染控制率达到了98.3%。结论 ICU患者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率较高,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患者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受损,仪器管道,胃内容物的反流和无菌操作不彻底等原因引起,在针对这些原因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以后,患者的感染情况得到来很好的控制,提高来疗效,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张帆  郑世信  彭一纯 《安徽医药》2021,25(7):1372-1375
目的 探讨喉癌病人在射频消融术后气管切开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喉癌病人行射频消融术后气管切开病人80例.留取感染病人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培养细菌,对细菌采用生物鉴定系统进行鉴定.综合分析下呼吸道感染病人的主要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结果 80例病人中发生下呼...  相似文献   

9.
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68例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68例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为69.1%,病情危重、置管时间过长、侵入性操作与感染密切相关,护理人员预防感染意识淡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有增加感染的可能。结论加强预防感染意识、严格无菌操作、减少侵入性操作、严格管理呼吸机、增强患者免疫力、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喉癌患者在术后呼吸道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所收治的86例喉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法将它们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给予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出现上、下呼吸道感染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术后出现呼吸道感染的几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窒息的比例也低于对照组,但他们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喉癌患者在术后进行护理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几率,而且还可以确保患者的呼吸顺畅,这对于喉癌患者在术后的康复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喉癌患者手术切除治疗后发生咽瘘的危险因素,为制定临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行手术切除治疗的喉癌患者218例。根据手术切除治疗后是否发生咽瘘分为咽瘘组和非咽瘘组,采用单因素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喉癌患者手术切除治疗后发生咽瘘的危险因素。结果 218例喉癌患者手术切除治疗后咽瘘发生率为23.39%。单因素分析结果证实,咽瘘组与非咽瘘组合并糖尿病、肿瘤分期、术前营养状况、术前血红蛋白、术前气管切开、术前放疗、手术方式、手术时长、皮瓣修复、术后感染情况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合并糖尿病、术前营养状况差,术前血红蛋白<120 g/L、术前气管切开、术前放疗、喉全切术手术方式、手术时长≥4 h、皮瓣修复、术后感染是喉癌患者手术切除治疗后发生咽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根据上述结果中喉癌患者手术切除治疗后发生咽瘘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减少咽瘘的发生,提升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改善喉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护理方法。方法对84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加强口腔护理、保持气道湿化、给予氧气雾化吸入、合理氧疗、正确吸痰、做好气管套管的护理。结果 84例气管切开患者中,治愈58例,好转9例,主动出院5例,发生肺部感染4例,死亡8例,带管时间最短为48h,最长为38d,平均时间为16d。结论气管切开术后无菌操作,气道加温湿化,加强翻身叩背以及营养支持等,可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护理及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对53例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53例气管切开患者中,下呼吸道感染33例。检出病原菌44株,肺炎克雷伯菌最多。结论对气管切开术患者采取各种有效的护理措施,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明显减少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喉癌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对喉癌的治疗仍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气管切开是喉癌手术患者维持呼吸通道的重要治疗方法。因此呼吸道管理是喉癌手术后护  相似文献   

15.
收集我院1992年至今因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下,呼吸道感染的30例患者临床资料,并对感染的病原菌进行了调查,同时总结了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本组30例均系机械通气,女12例,男18例,年龄2~24岁,机械通气时间3~102天。1.2调查方法与结果:采用一次性婴儿吸痰管,从人工气道吸引下呼吸道分泌物,送临检科作痰培养。本组30例共作痰培养96份,其中12份无菌生长(占13.6 % ) ,84份为带菌痰(占86.4 % ) ,培养出88株细菌,G -杆菌占65.91 % ,G 球菌占11.36 % ,真菌占22.73 %。88株病原菌构成比见表1。2护理对策2 .1作好各…  相似文献   

16.
《抗感染药学》2017,(1):81-83
目的:分析开胸术后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其治疗对策。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行开胸手术后出现下呼吸道感染患者280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法分析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因素。结果:通过对所有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并排除其次要因素后,由其主要因素经logistic分析,其结果可知开胸术后老年患者出现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有术后使用呼吸机超过6 h、双腔气管插管、慢性肺气肿病史、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年龄过大以及烟龄超过10年等因素。结论:老年患者开胸手术后出现呼吸道感染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因此在临床预治上应当依据患者个人情况的特殊性,给予其相应的药物与护理干预治疗,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喉癌是耳鼻喉头颈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目前对喉癌的治疗仍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在手术过程中通常行气管切开,气管切开术在喉癌患者术后可以增强有效通气,便于吸痰、气管内滴药,同时可防止或迅速解除呼吸道梗阻,减少呼吸道解剖死腔的50%,在病情变化时可以行机械通气,为抢救患者赢得时间,所以气管套管的护理在喉癌术后显得至关重要,也是专业护理人员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6岁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发生支气管哮喘相关因素。方法 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3~6岁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儿童90例进行基本信息收集和血常规、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钙磷镁、过敏原测定,随访1年,其中28例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为观察组,另外6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发现剖宫产、IgE水平与支气管哮喘发生有关(P<0.05),而母孕年龄、胎龄、出生体质量、血常规、钙磷镁水平与支气管哮喘发生无关(P>0.05)。结论 3~6岁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儿童为剖宫产、IgE水平高于50 IU/mL的儿童易发生支气管哮喘,提示临床医师在早期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周云 《中国医药指南》2012,(35):179-180
目的对ICU应用有创呼吸机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ICU应用有创呼吸机的患者病例103例,对其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情况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统计发现,103例患者中发生下呼吸道感染者37例,发生率为35.92%。导致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有基础疾病数量、疾病严重程度、机械通气时间、气管插管方式等。结论在ICU病房应用有创呼吸机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进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20.
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林琳  方平 《安徽医药》2006,10(8):607-609
目的分析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及致病菌分布和耐药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至12月59例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59例患者共分离出145株致病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占77.9%,革兰阳性菌占17.9%,以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21株葡萄球菌中15株为甲氧西林耐药的葡萄球菌,表现为对苯唑西林、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红霉素、氟喹诺酮类等高度耐药,对利福平耐药率低,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菌株。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率低,未见耐万古霉素菌株。肠科杆菌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高,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术后48 h~7d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占57.6%,7 d以上占22.0%。结论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易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多发生在48h~7d,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多为多重耐药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