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中针对泄泻治疗提出“利小便以实大便”的治疗大法。由此认为二便既可以相互影响,也可同时被其他因素影响,与水液分布及气机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在肾脏疾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辨明病机的基础上,可通过利小便或者通大便的方法调节水液分布、通畅气机,达到大便通、小便利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2.
王兆荣 《河南中医》2006,26(5):59-59
“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说法,自古以来就有,如《伤寒论》:“……复利不止,当利其小便”;又如《景岳全书·泄泻》:“泄泻之病,多见小水不利,水谷分则自止,故曰: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从古至今,医者用之,无不见效。笔者据“利小便所以实大便”之说,从反面提出“通大便所以实小便”的假说,这也是历代医家无人提及的观点。经本人十余年临床验证,运用此理论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遗尿、尿不禁、夜尿过多等小便清长症确有疗效,故认为该理论站得住脚。在此,笔者提出来,供医道同仁探讨。1理论根据相同“利小便所以实大便”和“通大便所以实小便”理…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阳明病篇提纲即言“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灵枢·本输》云“大肠小肠皆属于胃”。阳明本燥,邪气并入大肠,传化糟粕功能失常而影响大便;小肠不得升清降浊致膀胱气化不利,亦可影响小便,及二便失司是阳明病常见征象。阳明病小便异常可提示津液有无,胃气虚实,湿热内结与浊气有无出路等;阳明病大便燥硬可反应“热”“实”“燥”互结于胃内;且大、小便之间互为关联。本文旨在梳理阳明病二便相关论述,探讨二便症状表现特点,辨析此篇内小便、大便病机,揭示其内在区别与联系,凸显二便在阳明病篇相关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4.
“利小便所以实大便”,原文见于《温病条辨》,是在解释湿郁三焦中“脘闷,便溏,身痛,舌白,脉象模糊”,使用二加减正气散时所说的释文。其曰:“以便溏不比大便不爽,故加通草、薏仁,利小便所以实大便也”。大便不爽一词,历来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主要是指大便粘滞,时常有便意,但便后又觉得没有拉干净。便溏为大便稀软。便溏和大便不爽同为湿滞肠胃,从湿邪的角度上说,大便不爽以粘滞为主,便溏以停滞为主。所以《类证治裁》说:“大便不爽,宜主温通,佐淡渗(如枳壳、砂仁壳、橘白、草果、藿香、半夏曲、大腹皮、猪苓、泽泻之类)。”  相似文献   

5.
利小便与实大便之因果探讨361005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周叔平“利小便可以实大便”作为泄泻的治疗法则之一,被列入中医词典和教科书。但是笔者认为,“利小便可以实大便”这只是现象而已,就本质而言,则实属因果颠倒。澄清这一因果关系,对于泄泻之正确治疗,甚为...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大便与小便相互关系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对大、小便间关系进行了深刻阐述。笔者据"利小便所以实大便"之说,从反面提出"通大便所以缩小便"假说,这也是历代医家无人提及的观点。经本人十余年临床验证,认为理论站得住脚,运用此理论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遗尿、尿不禁、夜尿过多等小便清长症确有疗效。故笔者提出此理论供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伤寒论》诊治不大便重视小便的学术思想。方法:研读《伤寒论》中第56条、105条、148条、230条、247条、250条、251条等相关条文,并参考《伤寒论》有关教材及历代医家的注释进行分析论述。结果:小便清而不大便者,知不在里,仍在表,当须发汗;小便数少者,以津液当还胃中,不久必大便;小便自利之大便硬,为津液内竭,宜导而不可攻下;小便数而大便因硬者,其脾为约;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小便利,屎定硬,可攻之;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且脉调和者,是因误下所致。结论:小便的表现对于大不便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二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利小便以实大便"法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杰 《河南中医》2005,25(1):73-74
“利小便以实大便”之法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论中第159条云:“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从字义上分析,本条论伤寒误治后所致的腹泻症(古人称腹泻为“下利”),经过一误再误的治疗过程。最后一句为“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意为:  相似文献   

9.
<正>"利小便实大便"是临床上常用的治泄之法。溯源均言始于《伤寒论》:"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伤寒论》第159条)。该法在临床运用广泛,效果明显,受到诸多医家的推崇。但中医发展中历来是百家争鸣的氛围,亦有提出质疑的医者,周叔平~([1])从基础理论、起源、功效等方面推论利小便没有止泻之功,其认为"利  相似文献   

10.
利小便与实大便论之再探讨744000甘肃省平凉地区卫生学校马勇杰,董君艳笔者读了《浙江中医杂志》1995年第4期上刊登的《利小便与实大便之因果探讨》一文(下简称该文)后,产生了不同的感想,认为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有必要再展开来。下面谈谈我们对这一问题的一...  相似文献   

11.
认为“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主要适用于脾虚温泻证。“利小便”包括温阳、健脾、利湿、祛痰等多种中医治法,是祛邪外出的方法之一,有双向调节作用,与现代医学中药物的利尿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对小便状态的辨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瑞震 《河南中医》2009,29(4):315-317
《伤寒论》对小便状态的辨证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从小便的颜色,辨病之在表在里及病变的寒热虚实;从小便调与不调辨表里、先后、缓急、治法;从小便利与不利,辨蓄血与蓄水证;从小便量的多少,辨水气内停之部位;从小便之利与不利、数与不数及尿量之多少,判断大便之软硬或阳明腑实的燥结程度;从小便之利与不利,辨发黄与不发黄;从小便的有与无、利与不利,辨疾病的吉凶转归。  相似文献   

13.
祖国医学认为,泄泻之病因多责之以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湿则濡泄""湿多成五泄"之论.关于治疗,《伤寒论》云:"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最早提出了"利小便"之法.《景岳全书·泄泻》称"泄泻之病,多见小水不利,水谷分则泄自止".明清时期著名医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将治泄分为九法,而利小便之淡渗之法居首,并提出了用五苓散,六一散等方,明确了《伤寒论》治泄之法,提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相似文献   

14.
秋季腹泻患儿因脱水而小便少,按现代医学理论,治疗上是不能通过利尿来达到使大便恢复正常的作用,如利尿则反可加速加重其脱水,因此认为"利小便实大便"是不妥的,然而从中医临床运用"利小便即实大便"治疗秋季腹泻方法确实有效,本文针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利小便以实大便“法系指一种治疗腹泄的方法,其中“实大便“即使大便成形而腹泄止之意,这种通过利小便而使大便成形的治法又叫“开支流“或“分消走泄“法,来源于医圣张仲景《伤寒论》第15条,论曰“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此条文阐明了几种腹泄的治法,其中“当利小便“即明确地提出了对于难治性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医理论"利小便以实大便"法在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分伤食型、风寒型、湿热型、脾虚型、脾肾阳虚型分而治之。疗效:治疗治愈率90%,好转率10%。结论:中医理论"利小便以实大便"法在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确有显著疗效,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7.
介绍李定祥教授运用“利小便实大便”法治疗功能性腹泻的经验.李教授认为湿邪是功能性腹泻的主要病理因素,论治本病时重视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临床常用“利小便实大便”法,用药以淡渗利湿为主,兼顾脾胃;配合风药升清,寓升于降;同时滋敛肺肾,寓补于泻;以中病即止为原则,以利止为度;取得了良好疗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五苓散相关经文(8条),以及对五苓散“利小便实大便”本质的发析,得出出五苓散是治“脱水”而不治“蓄水”的新结论。  相似文献   

19.
<正>"利小便实大便"是中医治疗泄泻的一种常用方法,即通过疏利小便而使大便成形的方法,又叫"开支河"或"分消走泄"。其理论来源于张仲景《伤寒论》第159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及《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证治》"下利气者,当利小便"。晋代王叔和亦在《脉经》提出:"溏泻,宜服水银丸,针关元,利小便。"后世医家特别是金元时期尤为重视淡渗利小便的治法,如朱丹溪《平治荟萃》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凡泄泻之药,多用  相似文献   

20.
程保智 《河南中医》2012,32(12):1580-1582
《伤寒论》讨论“小便异常”条文非常多.分析总结其证与津液、水湿、枢机、寒、热都有密切关系,多为以上一种或者多种种情况互相纠结、互相影响.另外根据小便的情况,可以协助判断推测“蓄血、发黄、大便”等病机和症状的预后和转归,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可以根据小便制定治疗方案.认真研究《伤寒论》关于“小便异常”相关条文,对提高中医临床诊断、治疗水平,预防病情进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