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3):4134-4135
目的观察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复发性流产(RSA)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RSA患者112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不良反应,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结果观察组的足月产比例明显比对照组高,流产、早产比例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T、TT、APTT明显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RSA患者采取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能明显改善妊娠结局和凝血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状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状态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138例严重创伤患者(ISS >20分),随机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和常规治疗,记录每天胰岛素用量和血糖值,分别检测血小板数(PLT)、D二聚体(DD)、蛋白C(PC)、蛋白S (PS)、抗凝血酶-Ⅲ(AT-Ⅲ)、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等12项涉及到与凝血功能有关的实验室指标.结果 强化治疗组每日平均胰岛素用量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平均血糖值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强化治疗严格控制血糖后,强化治疗组 APTT、PT、TT较常规治疗组缩短, FBG升高(P<0.05),血小板高;TM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PC和PS则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 AT-Ⅲ降低;PAI-1和DD低于常规治疗组,TPA则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胰岛素强化治疗能有效降低ICU中危重患者凝血系统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对先兆流产患者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先兆流产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保胎成功率以及用药安全性,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激素指标、血栓前状态指标以及免疫功能指标、炎症因子水平。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94%和75.76%,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绒毛促性腺激素(HCG)、雌二醇(E2)及孕酮(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白细胞介素-17(IL-17)、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蛋白C(PC)活性及蛋白S(PS)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保胎成功率为93.94%,高于对照组的75.76%(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股骨干骨折患者围术期血液标志物的变化与下肢静脉血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四川省骨科医院住院治疗的30例股骨干患者作为试验组,26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手术前第1天、术后第1、3、7天凝血4项、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维酶原活化物抑制物(PAI-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P-选择素(P-sel)、白细胞介素-10(IL-10)、血小板计数(PLT)各项拟定指标。结果同健康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无明显变化;纤维蛋白原(FIB)、D-D术后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LT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术前比较,D-D、t-PA、PAI-1、vWF:Ag、P-sel、IL-10、FIB均有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T、TT及APTT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和D-D在整个围术期呈进行性升高,术后第3天达最高值,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术后进行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降到最低。结论股骨干骨折患者围术期存在创伤、手术、大量失血等刺激,机体处于高凝状态。监测围术期D-D、t-PA、PAI-1、vWF:Ag、PS、IL-10、FIB动态变化,对早期发现患者是否处于血栓前状态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D-二聚体(D-D)与白细胞(WBC)对孕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前状态(Pre-DIC)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57例妊娠并发生DIC的患者为妊娠DIC组,另选健康体检妇女30例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妊娠妇女30例,为正常妊娠组。采用美国ACLAd-vance全自动血细胞凝集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D-D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WBC)按常规方法。纤维蛋白原(Fib)、AT-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分析三组PT,TT,APTT,Fib,PLT,AT-Ⅲ,D-D,WBC,3P阳性率的差异,同期观察妊娠DIC组中不同诱因: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引产、先兆子痫、子宫破裂及难治性宫缩乏力患者PT,TT,APTT,Fib,PLT,AT-Ⅲ,D-D,WBC检测的差异,并通过图示分析找到D-D,WBC对Pre-DIC的预测范围值。结果:三组PT,TT,APTT,PLT,AT-Ⅲ,D-D,WB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TT,APTT,D-D,WB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妊娠DIC组各种诱因的凝血因子PT,TT,APTT,Fib,PLT,AT-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种诱因的PLT,AT-Ⅲ两两比较,PLT除B-D、B-C无差异外,AT-Ⅲ除C-D无差异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孕妇PreDIC的预测指标D-D〉2 mg/L且〈2.4 mg/L,WBC≥14×10^9/L。结论:妊娠妇女血D-D含量、WBC升高到一定值,结合起来拟可作为妊娠Pre-DIC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PAI-1)水平对复发性流产(RSA)患者血栓前状态(PT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90例有RSA病史已孕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50例健康已孕者作为对照组,同时根据不同流产次数将观察组分为两个亚组,流产次数≤3次视为观察组A(n=48),流产次数3次视为观察组B(n=42);对比观察组、对照组以及观察组不同亚组之间的D-Dimer、AT-Ⅲ、t-PA、PAI-1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的D-Dimer、t-PA、PAI-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AT-Ⅲ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的D-Dimer、t-PA、PAI-1均明显高于观察组A(P均0.05),而AT-Ⅲ低于观察组A(P0.05)。结论 PTS与RSA密切相关;D-Dimer、AT-Ⅲ、t-PA、PAI-1作为PTS的重要检测指标,该4项指标的检查有利于RSA的患者PTS筛查,为RSA未孕人群流产原因研判提供参考,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孕产妇产前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以及D-二聚体(DD)和血小板(PLT)的联合检测,探讨其在判断孕产妇凝血功能、出血危险性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来该院就诊孕妇及健康体检育龄非妊娠妇女共795人,分为正常妊娠组(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临产期)、产科意外组、妊娠伴其他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同时检测PT、APTT、TT、FIB、DD、PLT,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正常妊娠组DD、FIB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T、APT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两组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科意外组、妊娠伴其他疾病组DD、FIB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P<0.05),PT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P<0.05)。产科意外组、妊娠伴其他疾病组PLT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P<0.05)。三项联合检测诊断孕产妇产科意外发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大大优于单项或两项联合检测。结论 产前进行凝血四项、DD和PLT的联合检测,可初步判定孕产妇妊娠周期的凝血状况,帮助治疗孕产妇异常出血,对制定生产方案及预防产科意外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凝血功能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24例AIDS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为对照组,均在入院时抽取静脉血,观察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D二聚体(D-D)等项目。观察组86例未进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38例进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上述凝血指标。根据患者是否栓塞分为栓塞组与未发生栓塞组,并比较栓塞组与未发生栓塞组治疗前与对照组凝血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前的PT、APTT、TT、FIB、PLT、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个疗程后,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组的PT、APTT、TT、FIB、PLT、D-D明显高于未进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栓塞组和未发生栓塞组治疗前PT、APTT、TT、FIB、PLT、D-D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栓塞组PT、APTT、TT、FIB、PLT、D-D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栓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DS患者凝血功能会出现异常,且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IDS患者,其血液会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ACL-ADVANCE全自动血凝仪检测94例肝硬化患者PT、APTT、TT、FIB,采用ABX-12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PLT,并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结果肝硬化组PT、APTT、TT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延长,FIB及PL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肝硬化合并出血组PT、APTT、TT高于无出血组,FIB及PLT低于无出血组(P<0.05)。结论及时对肝硬化患者检测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有利于了解其肝功能损害程度,预防继发性出血,指导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血、晚血、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抗凝血及纤溶功能。方法收集血防站诊治的慢性、晚期血吸虫病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各50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和分析血浆凝血功能(PT、APTT、TT、Fg)、抗凝血功能(AT-Ⅲ、PC、PS)及纤溶功能[纤溶酶原(PLG)、D-二聚体(D-D)]。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⑴慢血组凝血功能(PT、APTT、TT、Fg)差异无显著性,抗凝血功能(AT-Ⅲ、PC、PS)差异有显著性,纤溶产物D-D水平差异有显著性而PLG无统计学差异;⑵晚血组PT、TT、Fg差异有显著性而APTT差异无显著性,抗凝血功能(AT-Ⅲ、PC、PS)和纤溶功能(PLG、D-D)差异有显著性;⑶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组凝血功能、抗凝血和纤溶功能差异均有显著性;2、慢血组与晚血组比较:PT、TT差异有显著性而APTT、Fg差异无显著性,AT-Ⅲ、PC差异有显著性而PS差异无显著性,D-D、PLG差异有显著性;3、慢血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凝血功能和抗凝血功能差异非常显著,纤溶功能PLG差异非常显著而D-D差异无显著性;4、晚血组和肝硬化组比较:凝血功能除TT差异无显著性外PT、APTT、Fg差异有显著性,抗凝血功能和纤溶功能差异有显著性;5、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比较:TT、Fg差异无显著性而PT、APTT差异有显著性,抗凝血功能和D-D差异有显著性,PLG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慢血、晚血、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抗凝血和纤溶功能紊乱,且凝血、抗凝血及纤溶指标的检测有助于监测慢血、晚血、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病情的出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妊娠时期检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对孕妇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65例孕妇作为观察组,观察不同妊娠时期各项凝血指标,包括妊娠早期(妊娠短于12周)、妊娠中期(妊娠13~28周)、妊娠晚期(妊娠29周以上)和产后,并选取60例健康体检的育龄非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APTT、PT、TT、FIB值,并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不同妊娠时期孕妇APTT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妊娠中期、晚期、产后PT、TT值均高于对照组,妊娠中期、晚期FIB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大量出血孕妇APTT、PT、TT值均显著高于少量出血者(P<0.05),FIB值显著低于少量出血者(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APTT、PT、FIB是预测产后出血的独立因素。结论在产前对孕产进行APTT、PT、TT、FIB检测,可有效预测产后出血情况,及时发现凝血异常,减少产后大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夏存玉  文进 《临床医学》2023,(10):44-46
目的 分析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76例为试验组,另以1∶1比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6例为健康组。所有人员均进行凝血功能[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激活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CRP、PLT检测,对比各组TT、APTT、PT、FIB、CRP、PLT水平。结果 与健康组相比,试验组TT、APTT、PT、FIB、CRP、PLT水平较高(P<0.05);与轻型患者相比,重型和中型患者TT、APTT、PT、FIB、CRP、PLT水平较高,与中型患者相比,重型患者TT、APTT、PT、FIB、CRP、PLT水平较高(P<0.05);与预后良好患者相比,预后不良患者TT、APTT、PT、FIB、CRP、PLT水平较高(P<0.05)。结论 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及CRP、PLT水平较高,且与病情程度和凝血功能及CRP、PLT水平存在明显关联性,病情越严重患者凝血功能及CRP、PL...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脓毒症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紊乱和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该院脓毒症休克患者120例,依据患者预后状况分为病死组和存活组,每组60例,比较2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检测结果。结果 2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抗凝血酶-Ⅲ(AT-Ⅲ)、PT、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组PLT和AT-Ⅲ低于中分组和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FIB和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脓毒症休克患者PLT、AT-Ⅲ、PT等指标对判断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状况有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5):722-724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硝苯地平联合治疗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8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4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硝苯地平,57例)与观察组(小剂量阿司匹林+硝苯地平,57例),比较两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压及母婴结局。结果治疗21d后,观察组PT与APTT值均高于对照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血压(收缩压及舒张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母婴结局发生率为5.26%,低于对照组的17.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妊娠期高血压患者通过小剂量阿司匹林与硝苯地平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降低血压水平,利于控制不良母婴结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凝血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观察86例患儿在诱导缓解后治疗期间,L-ASP使用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变化情况。结果:与用药前比,用药结束后一天的PT、APTT、TT均显著延长(P<0.01);FIB、AT-Ⅲ显著降低(P<0.01),D-二聚体显著升高(P<0.01);用药结束后1周时PT、APTT、TT、D-二聚体较用药前差异无显著性,FIB、AT-Ⅲ虽有回升,但仍低于正常(P<0.01)。结论:L-ASP可引起ALL患儿凝血功能异常,尤其对FIB、AT-Ⅲ影响明显,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L-Asp主要影响蛋白质的合成而引起蛋白质成份的凝血因子减少,从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且对纤维蛋白原的合成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收治的HDCP患者167例作为观察组,按HDCP诊断分级标准分为A、B、C 3组,另选广东佛山市妇幼保健院60例体检健康的妊娠孕妇作为对照组。测定D-二聚体(D-D)、凝血功能指标以及纤溶实验室指标。结果 A、B、C组与对照组比较,D-D、纤维蛋白原(FIB)、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值依次升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标准比值(PT-INR)、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计数(PLT)依次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间凝血酶时间(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检测HDCP患者D-D、凝血功能指标以及纤溶实验室指标,有助于及时发现凝血功能异常,对HDCP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凝血、纤溶和抗凝指标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情进展中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于该院确诊的乙型肝炎患者164例,根据病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66例)、肝硬化组(51例)、肝癌组(21例)、肝衰竭组(26例),同时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组PT、APTT、TT、FI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肝硬化组、肝衰竭组PT、APTT及TT水平升高,而FIB水平显著下降(P<0.05),肝癌组PT、APTT、FIB均显著升高(P<0.05)。除肝癌组外,D-D及FDP水平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升高(P<0.05),AT-Ⅲ水平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下降(P<0.05)。结论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进展,凝血、纤溶和抗凝指标发生变化,有效监测这些指标对了解肝脏疾病进展、治疗和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D-二聚体水平及抗凝血酶Ⅲ(AT-Ⅲ)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消化科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00例为肝硬化组,按病情程度分为肝硬化代偿组54例,肝硬化失代偿组46例;另选取50例肝功能正常者为正常组。对三组对象的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及AT-Ⅲ的含量进行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肝硬化组的PT、APTT和TT显著延长(P0.05),FIB显著降低(P0.05),D-二聚体含量水平显著升高(P0.05),AT-Ⅲ%活性显著下降(P0.05)。与代偿组相比,失代偿组的PT、APTT和TT显著延长(P0.05),FIB显著降低(P0.05),D-二聚体含量水平显著升高(P0.05),AT-Ⅲ%活性显著下降(P0.05)。结论检测凝血四项、D-二聚体水平和AT-Ⅲ指标水平对肝硬化患者的凝血状况和病情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颖楠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8):2743-2746
目的 分析影响高龄慢性心力衰竭低钠血症合并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该院收治的84例高龄慢性心力衰竭低钠血症合并重症肺炎患者为观察组,另外52例高龄慢性心力衰竭低钠血症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清钠、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凝血6项[血小板(PLT)计数、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指标水平及临床转归情况,分析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血清钠、PLT、FI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TNF-α、IL-6、CRP、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T、TT、APTT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死率为10.71%,再次入院率为40.48%,均高于对照组的0.00%、19.23%(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心功能分级、肺基础疾病、血清钠水平、炎症因子水平(TNF-α、IL-6、CRP)、凝血6项(PLT、D-D、FIB、PT、TT、APTT)指标是影响观察组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慢性心力衰竭低钠血症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心功能分级、肺基础疾病、血清钠水平、炎症因子(TNF-α、IL-6、CRP)水平、凝血6项(PLT、D-D、FIB、PT、TT、APTT)指标与其预后密切相关,可根据相关指标判断患者病情并给予对症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研究急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组42例,出血性脑卒中组34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凝血功能指标,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单体(FDP)、血小板计数(PLT)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缺血性脑卒中组和出血性脑卒中组的D-D、FIB、FDP水平明显升高,APTT明显延长,AT-Ⅲ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性脑卒中组与缺血性脑卒中组检测指标比较,APTT、D-D、FDP、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系数(r)提示,D-D与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较高,APTT、FIB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相对较低。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病情、预后发展密切相关,应加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方面的监测,可及时鉴别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从而选择和制订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